临近春节,长江之上,船舶仍是来来往往。
1月25日清晨时分,安徽省马鞍山市郑蒲港码头的2号泊位上,停靠着豫大成集686号货船,船舱里的一箱箱货物正在等待装卸。
船长曹伟站在驾驶室前,目不转睛地盯着头顶的起重机。“我平时就跑江苏镇江到安徽马鞍山这条线,航线比较固定,一个月能跑4、5次往返。”曹伟介绍,他从十几岁就跟着父亲跑船,结婚后,更是和妻子一起“子承父业”,一直在船上生活。
在他眼里,船就是家。
可在春节这个阖家团圆的日子,此时船上只有曹伟自己。“俺媳妇回老家接孩子去了,在船上过个团圆年可不容易喽!”曹伟兴奋地搓搓手。
有多不容易?距离上次他们一家在船上过年,已经是5年前了。
“跑船太辛苦,船上条件又差,以前在锚地,一天到晚耳边都是轰隆隆的柴油发电机声音,到处还乌烟瘴气,俺媳妇心疼孩子,不让他们来。”回想起以前,曹伟心有余悸。那时候靠泊之后需要靠船尾的柴油发电机发电,花费高、污染大,连大功率电器都不敢用。
转变发生在2020年,为了长江沿岸“山青水绿”,也为了让和曹伟一样的“船老大”们能有更好的靠岸生活条件,安徽马鞍山供电公司为长江马鞍山段沿线港口建设了岸电设施,其中郑蒲港建有80千瓦一体化岸电桩3个。自此,停靠在港口的船舶,用上了“外来电”。
曹伟的船,也在2022年完成了受电设施改造,船上卧室、厨房、客厅、淋浴间一应俱全。“现在靠岸接入岸电后,和家里一样啥电器都能用,孩子来过年,在船上就能和家里一样舒服了。”曹伟说。
中午时分,码头边出现了妻子张颖和女儿曹越、儿子曹磊的身影。甲板上,曹伟早早就已经站定等着孩子了。
还没见到孩子面,就听到姐弟俩喊道:“爸,我们给你带好吃的来喽!”曹伟急忙帮孩子接着行李,招呼孩子进客厅。“妮儿,江上冷,你穿这点哪行?赶紧进屋,里面开着空调哩。”看到孩子,曹伟难掩欣喜之情。
相比江面的寒冷,温暖的客厅中,茶几上摆放着水果和零食,一个“水上的家”格外温馨。
“有人在家吗?”船外传来一声喊,来人是安徽马鞍山供电公司港口专班班长章权,他是来给曹伟一家送菜的。
“老曹是第一批船舶岸电受电设施改造的船主,平时接触的比较多,一来二去,我们也就成为了朋友。”一阵寒暄过后,章权边说边把从县城带来的春联、蔬菜等物品放下。
2022年6月,安徽马鞍山供电公司成立郑蒲港港口服务专班,为停靠船舶建立用电档案、增配船舶用电设施配件库、设立“船员便捷快递点”等,为每一位“船老大”提供贴心服务。“平时他们上下港都不方便,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我希望可以替他们多想一点、多做一点。”章权说道,春节期间,章权和同事仍坚守在岗位上,义务为停靠在码头的货船提供用电及延伸服务。
送走章权,姐弟俩也开始帮父母贴春联。“爸妈老是怕我们吃苦,其实我们更想他们。”对于他们来说,有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现在这个“水上的家”更好了。
厨房里,张颖准备着晚上的菜,菜板的哒哒声合着姐妹俩的欢笑声,浓浓的年味和亲情,在这艘货船上弥漫……
一艘船,也是一个流动的家,它承载的不仅是货物,还有热气腾腾的生活。2024年,安徽马鞍山地区使用岸电次数超1.5万次,同比增长19.3%,接电时间19.1万小时,同比增长21.6%,用电量56.1万千瓦时,减少碳排放152.7吨。
跑起小马灯,乡情暖归人。
1月24日晚上6点半,记者来到宣城市北门老街时,此间华灯初上,街市已是熙熙攘攘。
“快看,小将军们来啦!”随着一声欢呼,市民和游客从四面八方汇涌而来,翘首期待别开生面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定埠小马灯。
“咚咚咚咚锵、咚咚咚咚锵……”锣鼓一响,来自郎溪县梅渚镇的定埠小马灯小演员们接连登场。只见他们画彩妆、戴花冠、着戏袍,手持三角彩旗,“骑”着竹扎“战马”,穿梭在灯火亮如昼的街市上。每一个转身,每一个脚步,都显得灵动有趣又生机勃勃。
这群10岁左右的孩童扮演着《三国演义》和《岳飞传》中的人物角色,马队前后各有马夫引领。
随着鼓点密集,节奏加快,变阵开始了。一字长蛇阵,一角阵到八角阵,双排龙门阵翻梅花阵……精彩的表演引得观众阵阵惊呼。随后,孩子们摆出“天下太平”四字,传达出美好的新年祈愿和祝福。现场气氛被“点燃”,鼓掌叫好声不绝于耳。
定埠小马灯起源于明朝,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享誉胥河两岸。这一习俗及伴奏的锣鼓、曲牌等表演形式,具有浓厚的吴越文化特色。2010年,定埠小马灯被列入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马灯不仅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我们这一代人传承给下一代的文化记忆。”活动组织者、郎溪县胥河文化艺术传播馆总会会长曾照银告诉记者,它没有文字谱本,全靠口传心授,为了传承这项传统艺术,郎溪县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动。
定埠中心学校六年级学生曾宇翔已经第三年进行定埠小马灯表演了。“每个星期的活动课都要排练。通过表演,我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小马灯的历史和传承,也更加珍惜和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曾宇翔告诉记者,今年扮演的是忠勇的关公,早上7点就开始上妆彩排,就为了晚上的精彩呈现。
定埠小马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吕贵宝老人今年73岁了,他一宿没睡着,凌晨3点就来到定埠胥河文化艺术传播馆,指导孩子们进行演出前的彩排。
“1978年,在我手上重新组建起小马灯的队伍,到现在也快50年了,希望孩子们能把小马灯代代传下去!”吕贵宝说。
“孩子们表演得很精彩,把小马灯演绎得淋漓尽致!”游客宁建安赞叹不已,“之前就看到了春节民俗文化季的消息,今晚特意过来看小马灯!”
今年1月22日,宣城市第三届春节民俗文化季正式拉开帷幕。今年的民俗文化季由宣城市委宣传部主办,市文旅局、市文联、市城建集团及各县(市、区)委宣传部承办,各县(市、区)文旅局和文联协办,主题是“民俗里的年味宣城”,活动继续安排在北门老街区域举行。
北门老街位于核心城区,曾经是宣城水运码头的集散地,历史文化遗迹丰富,有原址保护的丰乐桥、三眼井,移址复建的桃源桥、别士桥等老建筑。如今,这里有宣城第一个网红夜市街区,是集餐饮、美食、文化、商业等于一体的富有老街特色的文化商业圈。曾经热闹的历史文化老街,风华再现。
“宣城历史悠久,非遗众多。民俗项目众多,具有皖南地方特色。”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胡宇飞告诉记者,该市拥有宣纸传统制作技艺1个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跳五猖等8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小马灯等79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今年的民俗文化季特别遴选了与春节相关的民俗项目进行10场民俗巡演,从传统小年到元宵节,双龙舞、皖南旱船、跑马灯、龙村湾龙灯、小马灯、舞狮、鱼灯等将依次在北门老街巡游展演。
夜色渐浓,北门老街上锣鼓声声回响。灯火流光处,游人笑语盈盈,年华变换,你我奔向崭新的春天。
2024年,安徽省抢抓国家实施一揽子增量政策重大机遇,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聚力开展工业稳增长“五大行动”,主要指标增速逐季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比全国高3.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4位、较上年前移2位,增幅创2019年以来新高;其中12月当月增长10.8%,比全国高4.6个百分点,居全国第3位。
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总经济师 张曙光
我们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到了43.6%,提高了0.7个百分点;我们的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2%,占比达到40%以上;然后我们的六大高载能行业(增加值)占比从29.6下降到26%,工业的结构正在向好向优。
具体来看,在全省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5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增长面超过85%,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制造业合计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一半以上,尤其是汽车产量,实现了创纪录的357万辆。从发展后劲看,2024年,安徽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3.6%,连续48个月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其中技改投资增幅已连续20个月超过20%,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17户,总量已达2.4万户(24056)。新的一年,安徽工业经济运行有望延续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50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6000公里大关、达到6153公里;
新增一级公路里程484公里,一级公路里程达7582公里;
池州机场改扩建、亳州机场、明光通用机场如期建成;
新改建农村公路3480公里、实施安防工程1.4万公里、改造危桥274座,实现库内安防设施隐患存量清零;
我省交通投资持续发力,累计完成1602.4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规划5000亿元的目标任务;
……
一组组亮眼数字,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在2025年全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省交通运输厅厅长聂爱国指出,全省交通运输系统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紧紧围绕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交通运输发展态势稳中有进、整体向好,交通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透过数据看发展。解码这份成绩单背后的成因,就从数据入手——
新改建农村公路3480公里
经过多年努力,我省农村地区行路难的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四好农村路”助力安徽百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一条条“四好农村路”通村畅乡,为农村地区带去了人气、财气,为党在基层凝聚了民心。
在全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四好农村路”建设成绩单十分亮眼:高位推进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新改建农村公路3480公里、实施安防工程1.4万公里、改造危桥274座,实现库内安防设施隐患存量清零。农村公路路况自动化检测率达80%、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交率达70%,累计开通客货邮线路400余条。农村公路灾毁保险投保里程11.52万公里、居全国第2。长丰等4个案例入选国家2024年“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天长、霍邱获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命名。
亮眼成绩离不开政策的协同发力。“四好农村路”工作每年写入省委一号文件,并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两会”等重大会议上进行重点部署。此外,我省在全国率先制定《安徽省农村公路条例》,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政策文件,在全国率先出台开展新一轮“四好农村路”建设方案,为“四好农村路”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和政策保障。
农村路发展也离不开养护管理。我省探索实行农村公路灾毁保险制度,为农村公路及时修复提供有力资金保障。农村公路列养率达100%,中等及以上路率达到85%以上。农村公路路况自动化检测稳步推进,自动化检测率超60%。实施安防工程7.8万余公里,改造危桥4500余座,农村公路本质安全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交通投资累计完成1602.4亿元
近年来,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更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全国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负增长的形势下,我省交通投资持续发力,累计完成1602.4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规划5000亿元的目标任务。1—11月公路水路投资总量全国第8、投资增速全国第10,投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5个百分点。高速公路实现从“县县通”到“县城通”的新跨越,郑重兑现向全省人民的庄严承诺。
扩大有效投资、扩大内需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为此,安徽也已敲定2025年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大盘: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200亿元以上;完工高速公路750公里,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00公里、一级公路通车里程300公里以上;新改建农村公路2600公里;完成民航旅客吞吐量17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7万吨以上。
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6000公里大关
2024年,随着我省建成通车宁信高速寿颍段、亳蒙高速涡阳段、商固高速临泉段,实现霍邱、临泉、涡阳三个县域主城区15分钟通达高速,我省由“县县通高速”迈入“县城通高速”时代。
在全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记者获悉,过去一年,我省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50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6000公里大关、达到6153公里。
除了道路建设,高速公路的提质增效,也体现在智慧交通建设上:出台数字化“一网统管”实施方案。建成合宁智慧高速,新增吴庄等22座智慧收费站、青草等11座准自由流收费站。出台智慧航道建设方案,建成淮河干流电子航道图,运行江淮运河智慧航道。全省首条全自动驾驶线路合肥轨道交通8号线一期开通运营。
新能源汽车普及,新能源汽车的充电站建设也在加速推进。作为汽车大省,在不久前的春运首日探访中,记者在巢湖服务区现场看到,服务区已配齐国网、蔚来、理想充电桩共42个,充电设施车位占小型停车位20%,有效满足新能源车主出行需求;服务区在匝道入口处预置分流指示牌,确保车辆有序分流;新增春运保障疏导人员8名,补足高峰时段服务区安全疏导力量。
从全省数据来看,过去一年,我省持续推动高速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充电车位850个、累计达2510个,充电小车位占比13.5%,在长三角及中部地区处于领先水平,打造“新能源汽车出行最友好省份”。(记者 史睿雯)
编辑: 武宇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您乘坐肥西691路公交车。Dear ladies and gentlemen. Good morning everyone. Welcome to take bus NO.691.”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若是您搭座肥西691路公交车,一打开车门,便能听到这一口流利的“伦敦肥西腔”播报。
这段肥西人听起来既“熟悉”又“陌生”的问候语出自691路公交师傅王刚。去年8月,41岁的王刚进入肥西公交有限公司工作,不满足于冰冷的电子音播报,王刚拿起公交车上用来提醒乘客到站、礼让的扩音器,让691路公交车充满了亲切感。
王刚向乘客问好。人民网 丁纪摄
王刚为什么要在公交车上讲英语,这还得从他所驾驶的691路公交车说起。
从肥西高铁站首站登上691路公交,沿途既有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还有格力电器、中科光电等高新科技企业,最终到达合肥市高新区的“柏堰科技园”。显然,这条线路不仅是肥西人的“进城之路”,更是一条汇聚着肥西人才的公交线路。
“欢迎乘车。”“祝您一天开心。”拿起了扩音器的王刚毫不吝啬地同每位登车的乘客问候,直到一天车上来了几位留学生乘客,让一向热情的王刚顿时卡了壳。
“可得让外国友人也感受到咱肥西人的热情”,更何况,作为一条“人才线路”的公交驾驶员,遇上外国友人的几率并不低。那时起,王刚就开始琢磨说英语的事情。
王刚用来学英语的笔记本。人民网 丁纪摄
他翻出了女儿上学的英语笔记本,对着翻译软件的读音反复练习。英文口音萦绕在家里,孩子直言“不正宗”。王刚不但没生气,还连忙向女儿请教,试图让自己的口音更有“国际范”。
第一位领会到王刚“伦敦肥西腔”的外国友人是一位来自巴基斯坦的医学外教。“Hello,nice to meet you!”喜悦从王刚的口中发出,却愣是“硬控”了这名外教几秒钟。
外向开朗的王刚可不惧尴尬,却也不满足只有一句简单的问候。提醒站台、介绍地址、注意天气……在外国友人的眼中,王刚俨然成为了肥西的一部“活地图”,不少国外的朋友们在搭乘691路公交时不但会主动回应王刚的问候,更是被他学习英语的热情所感染,和他成为微信好友以教学发音和语法。
2024年末,这位“伦敦肥西腔”的公交师傅在短视频平台火“出圈”,越来越多的人专程乘坐691路公交车,只为听一句亲切的人工中英双语播报。
上车之后,乘客们会惊喜地发现这辆公交车还别有洞天。车厢横杆扶手众多,而这些扶手都被王刚塞进了他自制的中英双语名言警句,其中不乏有他摘抄的一些新鲜出炉的时政信息,小扶手成了外国留学生了解中国发展的新窗口。
在所有“自定义”扶手中,王刚最喜欢那句“人生能有几回搏?”。尽管驾龄已经有二十余年,但在公交系统内王刚依旧是一名新人。新的一年,王刚想去参加全国公交驾驶员技能大赛,“搏出新时代肥西公交驾驶员的风采。”
王刚为691路公交车贴福字。人民网 丁纪摄
“当然,眼下最重要的是,我要站好春节这班岗。”说这句话的时候,王刚正在为他的老伙计贴上福字和窗花。春节期间,肥西公交将随往年春节期间客运情况,适当调整公交运力,保障全县人民春节方便出行。
1月21日上午,暖“新”江淮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启动仪式暨新就业群体集中慰问活动在合肥市工人文化宫举行。
“我们提议,全省各地的志愿者们,走进新就业群体家中,为他们搭把手暖暖心。”活动现场,志愿者代表发出倡议。有关单位和平台企业代表作了发言,为快递员、网约配送员、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发放了暖“新”礼包。
“政府部门和各行业一直都在关心关爱我们新就业群体,这让我感到很温暖。”卡车司机李长军激动地说。
据悉,此次集中慰问活动,作为省委社会工作部面向新就业群体牵头开展的关心关爱活动之一,示范带动各地走访慰问新就业群体,努力实现“慰问一人、温暖一路、带动一片”的效果。
淮北市开展“红淮集市”、暖“新”年夜饭活动,宿州市发布倡议书、组织暖“蜂”归宿迎新春等活动,蚌埠市开展就业帮、发放三件套等淮畔暖“新”活动,芜湖市开展爱心义诊、送春联等活动,马鞍山市开展“温暖回家路”活动……各地广泛开展新就业群体微心愿征集和点亮、健康义诊、温暖慰问、暖心礼包发放等的暖“新”活动。
快递员、网约配送员、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也是美好生活的追求者、共享者。省委社会工作部自去年3月组建以来,一直把新就业群体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抓在手上,去年推出了关爱凝聚新就业群体5项行动24个暖心项目,近日又会同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总工会、省邮政管理局,推出了2025年暖“新”关爱十件实事。
创建多元友好场景、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开展“2+N”特色招聘、举办职业技能竞赛、开展即时配送平台规则专项整治、开展网约车抽成“阳光行动”、深化货车司机“跨省通办”服务、推动驿站(司机之家)建设全覆盖、实施关爱货车司机十项行动、选树“十佳”先进典型……十件实事可感可享,幸福生活触手可及。
“我们将与党委政府同频共振,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网约配送员群体打造一个温暖、有爱的工作环境。”“饿了么”电商平台有关负责人李燕青说。
针对新就业群体进门难、找路难、停车难、就餐难等问题,全省各级党委社会工作部门打造了3000多个“友好场景”,1万多个暖“新”驿站,让大家渴了有地方喝水、累了有地方歇脚、冷时有地方取暖、热了有地方纳凉。合肥市建设暖“新”食堂181个,解决骑手、小哥吃饭难问题,带动1500多家“暖新商户”参与关爱传递;淮南市在友好街区内赋码进门、完善标识信息,解决骑手进门难、找路难等问题;六安市依托611个“映山红”党群驿站,开展“筑巢暖新”行动;黄山市打造“徽小哥”线上服务平台……
“一杯热水、一个充电器、一份小哥优享套餐、一个应急药箱,新就业群体需要什么,友好场景就提供什么。”省委社会工作部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党建处负责同志表示。下一步,省委社会工作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持续加大关心关爱、服务管理、政策落实力度,设身处地为新就业群体排忧解难,努力让他们工作顺心、生活安心,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 本报记者 李明杰 本报通讯员 徐佳佳
2024年6月,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遭遇强降雨,28个乡镇全部受灾,位于绍濂乡的小溪村受灾严重,一度断水断电。在小溪村的救灾一线,记者曾见到一位名叫项克明的村党支部书记,洪水袭来时,他没有顾自家被淹,挨家挨户叫醒村民撤离,正是他的勇敢和果断,让许多乡亲可以及时安全转移。采访后,我们才得知,那时的他刚做完肺癌手术不久,身体仍在恢复。即使如此,他依然挺立在一线,成为带着大家走出阴霾的主心骨。
这个新年,对小溪村来说格外“大”。过去一年,他们没有被洪水冲垮,而是站起来重建家园。他们没有被困难吓怕,而是笑一笑继续向前。
这个“大新年”属于项克明和小溪村,也属于每一个历经磨难,依然热爱生活的你们。
策划:孙志平、刘菁、樊华
统筹:杨咏、杨云燕、张紫赟
记者:屈彦
素材支持:
安徽今扬映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新华社音视频部
新华社安徽分社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