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使劲往前赶的目标实现,离不开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撑。”在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张毅看来,今年省两会提出,紧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加快“四链”融合、实数融合、两业融合,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资源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对安徽形成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创新生态、由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抢占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建设体现安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安徽时不我待。”张毅认为。
那么,该如何进一步加快建设体现安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张毅表示,今年1月召开的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明确,2025年,全省工信系统将从助企解难、要素对接、政策落地、动能培育、提质增效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实施“五大行动”,千方百计稳增长;聚焦链群融合,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围绕打造制造业“4433”万千亿产业体系,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服务和管理并重、发展和帮扶并举,推动优质企业提质扩量增效;实施产业技术创新赋能提升工程,强化科产协同,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加快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强化“双招双引”,扩大工业有效投资;坚持系统治理,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塑造工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强服务管理,增强行业治理能力。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是重点,也是安徽使劲往前赶的关键。”张毅表示,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等产业集群建设上成效显著,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奠定了良好基础。
全省工信系统将瞄准创新能力领先、规模效益显著、制造能力先进、优质企业集聚、生态体系完善发展方向,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壮大工程;启动实施标准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行动,“一业一方案”推动传统产业焕发新机;支持光储、高端装备、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培育更多新支柱新赛道,推动新兴产业涌动生机;聚焦全省“7+N”布局和工信部六大重点领域,完善前瞻性、颠覆性技术遴选更新机制和未来产业培育链路,推动未来产业抢占先机;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
“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是安徽完善创新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张毅认为,近年来一系列改革举措解决了融合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释放了发展活力,“当下,政策的创新仍是重要发力点。随着融合向纵深发展,安徽仍需在各领域积极探索更多的新思路、新办法、新模式,以改革促融合,以创新促发展,从而加快建设体现安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记者 丰静)
“安徽使劲往前赶的目标实现,离不开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撑。”在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张毅看来,今年省两会提出,紧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加快“四链”融合、实数融合、两业融合,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资源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对安徽形成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创新生态、由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抢占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建设体现安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安徽时不我待。”张毅认为。
那么,该如何进一步加快建设体现安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张毅表示,今年1月召开的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明确,2025年,全省工信系统将从助企解难、要素对接、政策落地、动能培育、提质增效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实施“五大行动”,千方百计稳增长;聚焦链群融合,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围绕打造制造业“4433”万千亿产业体系,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服务和管理并重、发展和帮扶并举,推动优质企业提质扩量增效;实施产业技术创新赋能提升工程,强化科产协同,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加快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强化“双招双引”,扩大工业有效投资;坚持系统治理,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塑造工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强服务管理,增强行业治理能力。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是重点,也是安徽使劲往前赶的关键。”张毅表示,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等产业集群建设上成效显著,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奠定了良好基础。
全省工信系统将瞄准创新能力领先、规模效益显著、制造能力先进、优质企业集聚、生态体系完善发展方向,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壮大工程;启动实施标准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行动,“一业一方案”推动传统产业焕发新机;支持光储、高端装备、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培育更多新支柱新赛道,推动新兴产业涌动生机;聚焦全省“7+N”布局和工信部六大重点领域,完善前瞻性、颠覆性技术遴选更新机制和未来产业培育链路,推动未来产业抢占先机;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
“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是安徽完善创新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张毅认为,近年来一系列改革举措解决了融合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释放了发展活力,“当下,政策的创新仍是重要发力点。随着融合向纵深发展,安徽仍需在各领域积极探索更多的新思路、新办法、新模式,以改革促融合,以创新促发展,从而加快建设体现安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记者 丰静)
农历正月十二,清晨六点。阜阳西站站前广场已被密密麻麻的人群填满。
安徽阜阳这座劳务输出大市,迎来一年一度的春运“大考”。数不清的旅客,带着对新一年的希望,出发远行。
这一天,记者来到阜阳西站,与行色匆匆的旅客、坚守岗位的铁路工作人员一起,感受春运中悄然发生的三种变化。
旅客在阜阳西站排队检票乘车。(张续亮 摄)
——客流流向越发多元。
离发车还有半小时,准备前往合肥务工的孙祥带着行李赶到了车站。
“前几年,我们同乡大多在浙江、江苏务工。这两年,省内也有许多就业机会,不少人选择留在本省工作。”孙祥说,今年是他第一年到省会工作,他的新年愿望是“一家人平平安安,自己能多挣点钱”。
穆书雯是当日车站值班站长。今年是她在工作岗位上经历的第15个春运。对阜阳这个人口大市的春运变化,她感受格外真切。“阜阳春运客流经历了从最初向珠三角流动,到长三角、杭甬地区的多点开花,再到近年来省内客流占比提升的变化。”穆书雯认为,这些变化的背后,折射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此外,“反向春运”和春节旅行同样让客流流向发生改变。穆书雯说,以往人们的单向过年如今变成了双向奔赴,春运途中,有在外务工的人们回乡探亲,也有不少人“反向过节”,选择去大城市和在那里工作的孩子过年。
——设施、服务越发完善。
2019年,高铁阜阳西站启用,阜阳铁路正式进入“高铁时代”。
曾几何时,春运最高峰时,阜阳站站前广场上有超过一万名等待进站的旅客。为了让旅客们不在寒风中等候,站前广场搭建了不同颜色的临时候车大棚,分别代表前往北京、上海、广州三个方向。
“那时候人多得不行,在大棚里找个落脚地都难。大包小包挤在一起,孩子的哭闹声、大人的交谈声,乱成一片。”旅客李民俊回忆道。
如今,刷证进站的便捷方式,大幅缩短了旅客的候车时间。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2024年,阜阳站的“候车大棚”完成了它的使命,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阜阳西站值班站长穆书雯(前右)为旅客答疑解惑。(张续亮 摄)
除了硬件设施的改善,铁路服务也在持续升级。
“以前坐火车回家,车厢里空气不好,座位又硬,一路下来腰酸背痛。现在坐高铁,不仅速度快,可调节座椅舒适多了。” 旅客赵女士说。
从拥挤嘈杂的绿皮车到整洁舒适的高铁车厢,从拥挤的候车室到宽敞的候车大厅……种种细节的变化,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印记,也有铁路人的不懈付出。
“过去坐火车,很多人在旅途中不敢喝水、不敢上厕所,就怕卫生间环境差。”车站工作人员刘娟说,现在他们白天进行动态保洁,每晚还会开展深度清洁,不仅要保证卫生间干净整洁,连座椅都要仔细刷洗。
——旅客行囊越发轻便。
在穆书雯看来,如果把春运变迁看作一部时代纪录片,旅客行囊的变化便是其中最直观的影像。
“2010年,我刚工作那会儿,春运的列车就像一个被塞得满满当当的仓库,车厢过道里、座位下,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蛇皮袋。”穆书雯说,那些在外务工的旅客,经常要拖着装满被褥衣物的包裹,在拥挤的车厢里,艰难地挪动着,只为找到自己的座位。
“记得有一次,一位大叔的蛇皮袋底部开了线,里面的衣物‘哗啦’一下散落一地,他又着急又尴尬,周围的乘客纷纷帮忙,七手八脚地帮他把东西捡起,又重新塞回袋子里。”穆书雯眯起眼睛,仿佛回到了那个场景。
如今,人们离家的行囊越来越轻。走进候车大厅,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样轻便时尚的行李箱。
“现在网购都很方便,绝大多数东西都能从网上买到。今年,我只从家里带了一些母亲做的腊肉。”在候车大厅,即将前往苏州务工的刘子飞说,“带上它出门,心里踏实,因为有家的味道。”
尽管行囊变得轻便,可那份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一如从前。
本报合肥2月9日电 (记者田先进)近日,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安徽省委网信办、省发展改革委等印发《安徽省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加快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创新发展。
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全省智慧旅游创新发展水平大幅提升”总体目标,明确20项重点任务,包括加快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旅游数字化转型升级、培育智慧旅游产品业态、提升智慧旅游服务效能等。根据行动方案,到2025年底,安徽将实现全部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150个以上国家4A级旅游景区,15个以上国家二级博物馆的5G移动网络信号覆盖和应用体验提升;开展智慧景区评价,推动建立安徽智慧旅游发展联盟,遴选推出一批智慧旅游优秀解决方案、5G+智慧旅游应用试点项目、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推进“人工智能+文化旅游”,打造基于人工智能的数字文旅智能体,鼓励重点文旅企业主导或参与研发文旅行业大模型。
2024年,安徽省地区经济总量跨上5万亿元台阶。外贸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安徽锚定“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大力开拓新市场,发展新业态,培育新动能。2024年,全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位居中部第一,开放型经济向更高水平迈进。
春节前夕,在上海海通国际汽车码头,安徽首艘7000车位LNG双燃料汽车滚装船“黄鹄”轮正式首航。装载着4000多辆由安徽奇瑞、江淮等企业生产的商用、乘用车辆,从上海港出发,前往沙特阿拉伯、土耳其、意大利等国家。
安徽航瑞国际滚装运输有限公司 总经理 杨咸平
“黄鹄”轮建成首航,开通安徽省首条至地中海国际(滚装)运输航线,保障好我们安徽汽车出口的远洋运输的能力,实现了“中国轮 中国造 中国车 中国运”。
越来越多的“安徽制造”加速“出海”的背后,彰显出安徽“由内而外”的产业实力。“十四五”以来,安徽一体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从汽车到家电,从集成电路到人工智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持续提升,为外贸增长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2024年,全省有进出口实绩企业达到13299家,比2023年增加1195家;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490.1亿元,增长23.6%;奇瑞年内出口首次突破100万辆,成为全国汽车出口最大企业;合力叉车2024年度整车出口超10万台,连续33年居全国工程车辆第一;阳光电源光伏逆变器出货量居全球第一,产品远销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 尹同跃
促进安徽的对外经贸水平的提升,我们企业要主动承担我们的责任,让我们的产品竞争力能更强,让我们的品牌能够做得更高、更亮,促进安徽的经济发展,促进安徽对外的开放高度。
“安徽制造”加速出海,竞争优势源自开放。“十四五”以来,安徽聚焦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推进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尤其是2020年,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批准成立,让安徽对外开放有了新的战略平台。成立4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企业5.7万家,税收收入1572亿元,形成221项制度创新成果;2024年,进出口达2354.8亿元,同比增长16.7%。同时,合肥、芜湖、安庆等综保区也在加速建设,开放平台能级不断提升。成立4年的安庆综保区,在2024年进出口总额225亿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一半以上。
合肥海关统计分析处 处长 汪德葆
全力支持安徽对外开放平台发展,以智慧海关 “智关强国”行动为抓手,全面深化海关各项改革创新举措,进一步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推动安徽外贸高质量发展。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十四五”以来,安徽积极抢抓“一带一路”倡议和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建设机遇,出台了“外贸稳规模优结构”“促进安徽外贸质升量稳18条措施”等一系列稳外贸政策;通过自检智检、存档备验,将关键原材料属地查检现场作业批次降低60%,查检时长压缩90%,物流仓储成本减少约50%,强化外贸主体发展信心。在位于中新苏滁高新区的这家先进光伏企业,各条产线正在满负荷生产。在园区的引导扶持下,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多个产品获得海外认证,出口业务量已占销售额的一半以上。
安徽旭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首席技术官 路忠林
政府提供了免申即享等一系列惠企的举措,针对技术创新和海外的认证的需求,设立专项补贴,为我们搭建与海外客户的对接的平台,我们全年3GW的电池产能和1GW的组件产能,全部实现了满产,总的出货大概在5GW左右。
“十四五”以来,我省货物贸易连跨3个千亿元台阶,从2020年的5406亿元提高到2024年的8648.5亿元,创历史新高,由全国第13位跃居全国第9位、中部第一位。2024年,安徽与全球132个国家和地区贸易实现增长,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4632.6亿元,增长6.3%。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政策室主任 盛朝迅
安徽的外贸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量质齐升,这应该说是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良好的政策支持,以及长期以来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紧密结合的结果,为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从零起步
冰雪运动竞技备战稳步提升




千万群体
冰雪活动推广普及广泛覆盖

亿元蓝海
冰雪经济延链促融持续升级

◇“我们是包河区校园面积最小的学校,经过半年多试运转,我们感觉‘每天一节体育课’不仅能转得开,还能转得好!”
◇“每天一节体育课”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体育课的质量提高了,变得更加科学、有趣、有用
◇安徽省通过加强体育师资补充和培训,鼓励学校培育全科教师、引进退役运动员和教练员、联合师范院校增加实习教师等,创新采取区域内在职体育教师共享等形式,保障新增课时有人上、教得好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徐海涛 周畅
合肥市师范附属第二小学学生进行足球训练 合肥市包河区教体局供图
中小学体育课是教育强国、体育强国的基础性工程,但在一些学校曾被边缘化,一些地方因体育教师不够、运动场地不足、家长担心影响文化课成绩反对等原因,使得体育“课表上有、上课没有”。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安徽采访了解到,针对这些长期存在的难题,该省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率先破题,从2024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省推行“每天一节体育课”。通过技术赋能、盘活资源、创新组织形式、转变固有观念等方式解题破障,努力让体育课落到实处,提升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减少“小眼镜”“小豆芽”“小胖墩”“小焦虑”“小宅童”。
“巴掌大”的校园也能上好体育课
全校占地仅7.6亩,只有一栋教学楼,22个班、1024名学生——这么小的学校能上好体育课吗?能做到“每天一节体育课”吗?
2024年秋季学期,记者来到合肥市包河区青年路小学香港街校区探访,时值下午上课时间,校门外就能听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走进校园一看,4个班的学生正在上体育课,别出心裁的是,学校把教学楼的一层作为架空层,大大扩展了活动空间。
“楼上五层上文化课,楼下空间上体育课,每节体育课4个班同时上,每天22个班的体育课就能转开了。”正在上课的体育教师朱鹏告诉记者。
从2024年春季学期开始,合肥市包河区56所中小学在安徽省率先全面试点推行“每天一节体育课”,这所“巴掌大”的学校也不例外,在试点时探索出了一套有效开展体育课的办法。
比如,为避免4个班的课“撞车”,活动场地“错峰循环”使用,“这个班跳绳、那个班就打球,这个班拉伸、那个班就用‘魔镜’。”朱鹏说。
他所说的“魔镜”,是一种数字化智能运动一体机,高约两米,可以播放各种体育运动视频让学生跟着学,同时捕捉识别学生的动作,测评纠正动作规范性、运动量大小等。
这样的“魔镜”,校园里安装了6台。朱鹏认为,这种“一对多”教学的新型AI体育设备,可有效弥补体育教师不足、运动场地不够用等问题。声影画面生动有趣,很受学生喜爱。
该校区执行校长张国锋说,学校专职体育教师师资力量有限,为此学校深入挖掘,安排一部分数学、英语等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科老师承担踢毽子、跳皮筋、棋类等体育课程,同时从校外引入体育院校学生兼职辅助学生们上课。
“原来我们每周数学、英语分别富余出一节课,现在都转成体育课,这样一来体育、数学、英语教师的课时量都没增加,‘每天一节体育课’的目标实现了。”张国锋介绍,每天一节体育课,再加上每天上下午各有一个30分钟的“大课间”,每个学生每天在校体育活动的时间可达到两个小时。
“我们是包河区校园面积最小的学校,经过半年多试运转,发现‘每天一节体育课’不仅能转得开,还能转得好!”他说。
在合肥市前期成功试点的基础上,“每天一节体育课”的改革探索在安徽省全面推开。
2024年8月,安徽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的通知》,要求全省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公民办学校从2024年秋季学期开始必须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上下午各开设一次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保障学生每天两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根据安徽省教育厅要求,每天一节体育课需编入安徽省中小学班级课表并公布在教室,不得以课后延时服务等替代,严禁削减体育课时,严禁其他学科及活动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时,体育活动课根据内容可以合班或以年级为单位集体进行。
培育“一种生活方式”
据了解,过去有一些中小学,体育课会被其他课程挤占,有的家长认为多上文化课有助于孩子升学,也支持学校的这种做法。
那么,在拥有升学压力的初中阶段,推行“每天一节体育课”会不会遇到家长反对?
“前期摸底时,不少学校担心困难太多、家长反对,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为了学生身心健康好,就必须坚定去做。”合肥市包河区教育体育局局长李磊说,从此前试点情况看,“每天一节体育课”获得了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和肯定。
“一方面我们提前进行宣介,让更多人认识到体育对孩子一生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体育已被列入安徽省中考科目,60分的分值有助于扭转一些家长‘重智育轻体育’的观念。”他说。
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学生们欢迎增加的体育课吗?健康向上的体育文化能否改变一些“宅少年”,让“小胖墩”“小眼镜”爱上运动?
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学副校长陶兴高介绍,学校实施“每天一节体育课”以来,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很多学生从“要我练”变成了“我要练”,重要原因是体育课的质量提高了,变得更加科学、有趣、有用。
在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学校园,记者看到一群学生正在操场上一台机器旁练习跳远。
“这是‘智慧操场’设备,它可以记录分析学生的起跳角度、腾空高度、摆臂幅度、落地远度并提出建议。”该校体育教研组长王俊虎说,还有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等动作都能指导,让学生运动起来更科学规范有获得感。
体育教师李晓惠说,她带的是七年级,学生非常喜欢体育课,最受欢迎的运动是跑步。“我们先教的不是跑姿和步伐,而是跑中呼吸,这种专业性让学生能感受到进步与成长,逐渐调动起运动积极性。”
“没想到上了初中体育课会这么丰富,和同学们一起上这些课觉得特别有意思。”该校八年级学生陈浩男说。
在阜阳市颍州区东清小学的训练场上,同学们玩转手球,双人对抗、持球突破、侧身擒尾、守垒大战……零基础的小学生何以习得这项“小众”运动的精髓?这得益于该校手球教练李明贺以“普及+拓展+专业”的三级课程实现全覆盖教学。
在颍州区,校园里活跃着田径二级裁判员范阳阳、游泳救生员范亚军、乒乓球国家二级裁判员朱利、羽毛球一级裁判员赵祎璠等一大批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体育教师。依托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开展特色教学,成为众多学校共同的选择。
“各中小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逐渐从‘一门学科作业’到成为‘一种锻炼习惯’,从提高‘一种运动能力’到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运动达人。”颍州区教学研究室兼职体育教研员张文付说。
补师资扩场地让体育课“天天见”
“每天一节体育课”的背后,涉及师资、课程、场地、器材等教学关键要素,这些都影响着这项改革的实施成效。
记者在安徽一些相对偏远地区的学校调研了解到,目前全面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还存在一些实际困难。
“我们全校56个班,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周要开280节课,至少需要15名专职体育教师。”皖北地区一位小学校长介绍,但目前学校只有5名体育教师、3名聘用教师,实际缺口近一半。因此,学校有近一半的体育课由语文、数学老师来上,由于没有受过专业体育教育训练,还只能带孩子们做一些跳绳之类相对简单的运动。
为解决师资不足,安徽各地开展了一些创新探索。比如在合肥市包河区,全区13个中小学教育集团统筹开展“走教”“轮岗”“转岗”工作,提升区域内教师编制使用效能。同时,通过引进退役运动员和教练员,担任(兼任)体育教师,增加体育教师实习人员等方式配齐配强各学校体育教师。
“这两个学期更忙了!我嗓子都哑了。”合肥市师范附属第二小学足球教师程浩却很满足,因为他发现不光学生们很开心,一些教师也来跟他请教运动知识,“带动着老师们也都动起来了。”
安徽省通过加强体育师资补充和培训,鼓励学校培育全科教师、引进退役运动员和教练员、联合师范院校增加实习教师等,创新采取区域内在职体育教师共享等形式,保障新增课时有人上、教得好。2024年,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新增体育教师2385人,兼任体育教师13355人,以校聘或引入第三方服务等方式补充体育教师2766人。
面对空间和设施的不足,安徽省多所学校充分挖潜校内可用空间资源,将走廊、校园“边角料”等转变为“微操场”。
合肥市教育局按照规范标准配置体育专用教室和运动器材,2024年共建设各类体育专用教室840间,面积66725平方米,近三年投入经费8000多万元为中小学配备体育器材,有效支撑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推动学校和公共体育场馆双向开放,鼓励学校与体育场馆签订合作协议,满足学校体育活动需求。
据统计,2024年,安徽省新建体育场地94.3万平方米,改造扩容体育场地109万平方米,并投入1.5亿元购置体育器材。
除了师资、场地、设施等基本设施在不断完善,安徽省创新体育学科教学方法,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科学设计体育课程,内容上与大课间活动、学校特色项目教学等相衔接,形式上以跑步、跳绳、足球、篮球、乒乓球等传统项目为主,软式棒垒球、动感体操、AI魔镜、趣味游戏等新兴项目为辅。“让学生动起来、练起来、乐起来。”安徽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钱桂仑说。
此外,安徽省还着重加强赛事体系建设。聚焦“教会、勤练、常赛”,不断完善省市县校四级赛事体系,推广班级联赛和体质健康达标赛、挑战赛,推动“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2024年,举办省级青少年比赛79项,评定省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385所。
安徽省这一做法,受到教育部关注。2024年年末,教育部在合肥市召开全面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座谈会,会上有关专家表示,学校体育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转变教育观念的综合体现,是推进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目前,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安徽等多个省市已全域推行“每天一节体育课”。重视学校体育,提高学生体质、培育体育精神、为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将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详情】央广网合肥2月8日消息(记者鲍玉婵 通讯员叶玉庭)在今年的春晚舞台上,人形机器人成最靓的仔!穿上红色大花袄的它们,会变换队形、舞动身体,还会多角度转手绢。如今,在合肥市包河区的中国视界产业园,也有这样一家公司,生产的人形机器人已经进入量产阶段,即将迈出规模化发展的关键一步。
新春伊始,记者走进中国视界产业园的合肥零次方机器人有限公司,只见该公司已经复工,进入紧张而高效的工作节奏中。据悉,今年1月,作为安徽省本土孵化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合肥零次方机器人有限公司已经成功完成数千万元的融资,并获得了千万元级别的订单。
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这款人形机器人很科幻
在零次方机器人的研发实验室,只见一个具有铁甲钢拳的人形机器人在研发人员的操作下,顺利通过楼梯、斜坡等复杂地形,展现出较强的运动能力。同时,还能完成拳击、舞蹈、抓取物体等多种复杂动作,如同科幻电影中的场景。
这正是零次方机器人公司首款低功耗、高性能的通用型安全人形机器人——ZERITHZ1。合肥零次方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闵宇恒表示:“ZERITHZ1集成了先进的硬件架构与AI智能算法,能够适应多种场景应用,执行复杂的交互任务。”该机器人配备了航天级的全身协调控制系统,通过将刚体动力学与浮动基动力学模型深度融合,打造出一套能够应对复杂动态环境的先进控制架构,极大提升了其在多变环境中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目前,这款机器人已能够广泛应用于教育、文娱等行业,以及厨房、展厅、酒店等多种场景。”闵宇恒表示,“在接下来的3到5年内,ZERITHZ1将逐步进入家庭领域,承担更多细分场景的操作任务。”他还补充道,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有望实现“人能干的活,人形机器人基本上都可以干;人能走的地方,人形机器人基本上都能走”。
本土孵化全栈自研
零次方“安家”包河
合肥零次方机器人有限公司由清华大学和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孵化,是安徽省本土孵化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
据介绍,零次方机器人团队由清华AI&Robot机器人实验室的博士、硕士与具有百度、字节跳动等背景的资深行业专家组成,专注于具身智能领域的底层技术创新与L2级智能化产品的应用下放,具备本体硬件与AI算法软件的全栈自研能力。目前,零次方人形机器人在复杂地形运动控制、全身协同运动控制、基于视频特征模仿学习等领域的技术水平,已位居国内一流。
值得一提的是,零次方机器人研发团队早期的核心成员,都是来自清华大学的“00后”,近3年来,该团队在机器人操作及运动控制领域成果突出,在TRO、CORL、ICRA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和会议发表了数篇论文,荣获多项国家级机器人比赛冠军。
“公司在包河区注册成立后,我们的人形机器人研发算法、硬件以及整个生产线都集中在中国视界产业园区内,能够有效打通各个环节,确保人形机器人在初期阶段能够实现更快的发展。”闵宇恒向记者表示。零次方机器人计划在2025年实现200余台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并完成面向中小企业用户市场的可行性验证。展望新的一年,公司将发布最新的算法,完成新生产线的建设,并展开新一轮的人员招聘,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
不被定义无限可能
科创热土加速未来产业发展
“0的0次方在数学上是未定义的。”闵宇恒谈到公司名称“零次方”的由来时说道,“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名字传达出一种没有上限、不断突破边界、充满无限可能的理念。”他表示,零次方机器人正是以这种精神为驱动力,推动着技术的持续创新。
“安徽拥有非常适合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土壤,包河区更是高度重视这一领域的突破,率先成立了人形机器人产业专班,并在融资、人才等方面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支持。”闵宇恒深信,依托包河区这片创新热土,零次方机器人必将在未来大展宏图,开创无限可能。
记者从包河科创集团了解到,在培育孵化零次方机器人的过程中,包河区充分发挥招商队伍、产业基金、平台载体的联合作用,通过股权融资的方式加持企业发展资金,并为其提供更优质的生产、办公场地,以及全方位的跟踪服务,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包河区人形机器人产业加速起跑,已招引培育了零次方、众擎、中科深谷等人形整机企业,中鼎、敬科等零部件生产企业,以及迁移相机、天枢新材、摩马智能等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全区共聚集人形及智能机器人产业下游企业50余家。
“新的一年,包河区将继续发挥包河科创集团、包河创投、区人形机器人工作专班的协同优势,聚焦人形及智能机器人相关前沿技术创新发展。” 包河区人形机器人专班负责人介绍,包河区将以智能机器人产业园为主平台,依托安徽创新馆、合工大智能院等创新载体,发挥中科大、合工大及相关重点实验室的人才优势,开展人形及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延链、强链、补链”工作,加快推动包河区人形及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和企业集聚。
年初九,朝外走。
随着春节假期结束,不少人再次踏上外出求学、务工之路,旅客的汽车后备箱和行李箱也被家乡特产塞得满满当当。
2月6日下午两点,朱宝明驾车驶入安徽高速肥东服务区,将后备箱一大包炸鱼拿出来,配上八宝粥,简单对付一口准备接着赶路。
朱宝明今年48岁,老家在安徽省阜阳市,在浙江杭州做废品回收生意有近30个年头。十年前,每到春节,朱宝明总要先乘火车再转中巴才能回到家乡,白天出门夜里到家是常有的事。当时,行李箱里除了要装上给亲友的年货,还要塞进薄厚不一的冬衣。
朱宝明后备箱里的炸鱼。人民网记者 王锐摄
如今,安徽已实现所有县城15分钟上高速,朱宝明也选择带上孩子自驾返乡,带回老家换洗的衣服越来越少,从老家带到杭州的特产却越带越多。
后备箱里,朱宝明姐姐制作的炸鱼、炸馓子等副食品是绝对主角。朱宝明介绍说,炸鱼是年少时家里过年招待贵客才能吃到的美味,现在生活条件好起来,新鲜的鱼虾都成为家常便饭,炸鱼也“降级”为外出路上的零食。
陈琛小俩口在收拾后备箱。人民网记者 王锐摄
今年是陈琛和爱人第一年自驾回四川广安市过年。离开广安时,陈琛特意将丈母娘亲手制作的烟熏腊肉装进后备箱。“我和爱人在苏州上班,虽然网上啥产品都有,但都比不上妈妈的味道。”陈琛说。
从长三角前往四川,再从广安回到苏州,陈琛小俩口一路走走看看,顺带旅游。谈起一路经历,陈琛感慨,得益于全国高速公路的发展建设,来回三千多公里的车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累,“特别是自西向东进入安徽后,行驶在双向四车道高速上,心情特别好。”
周鹏在收拾后备箱。人民网记者 王锐摄
同样在服务区歇脚的,还有刚给新能源车充满电的周鹏。
青菜、蒜苗、包子、牛奶、豆制品,甚至还有大半桶菜籽油……家乡特产也将周鹏的后备箱塞得满满当当,但最为特别的,还是一件崭新的羽毛球装备包。
春节前,周鹏得知,老家六安新开了不少羽毛球馆等运动健身场所,而且都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预约场地。春节假期,周鹏和好友连续约了五场球,过了一个“健身春节”。“感觉家乡变化很大,家门口新建一批健身场所,信息化程度也很高,希望家乡越来越好。”周鹏说。
春节假期已经结束,旅客沉甸甸的后备箱里,装着的不仅是家乡亲人的牵挂和在外游子的乡愁,更是家乡变化的见证。
近期,德国人艾哈德来到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傩文化主题景区傩仙镇,通过欣赏非遗傩戏表演、体验傩面具、观看傩戏主题演出等感受中国年戏文化。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池州傩戏,是安徽省古老稀有的剧种之一,有“戏曲活化石”之称。


池州地处皖南,历史文化悠久。近年来,当地对外贸易和旅游往来日益增多,有不少外籍人士在此工作生活。当地积极邀请外籍友好人士参与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活动和节日,让他们更好融入在华生活,感受中国文化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