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强调,要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守好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安徽各地牢记总书记嘱托,瞄准科技前沿,以“只争朝夕”的干劲、“久久为功”的韧劲突破技术壁垒,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竞逐未来产业,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活力。
本台记者 袁杜丹
我现在是在位于六安金安开发区的应流航空产业园展厅,在我身边这台就是企业自主研发生产的混合动力系统,它适用于大载重长航程的低空飞行器。通过不断的技术攻关和迭代,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
相比于传统动力,混合动力系统具有高功率密度、高安全性等特点,是低空飞行器的重要动力来源。应流航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研制的航空涡轮混合动力系统已经应用在多个低空平台。
安徽应流集团 常务副总裁 林欣
现在我们承担了国家几个重大的项目的联合试制,同时还有5到10家的客户,我们现在在共同加速这款系统开发。我们将继续地加大研发投入,让我们的产品逐代地叠加,成为全球高端零部件的供应商。
得益于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这个大山里原本默默无闻的小铸造厂,撕掉低端制造的标签,成长为一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企业在安徽茁壮成长起来。最近,国产人工智能大型语言模型Deep Seek火爆出圈,位于合肥高新区的这家信息技术企业,率先完成DeepSeek-V2版本在国产服务器上的模型适配以及相关性能调优工作,让国产大模型更好落地。
安徽百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总经理 鞠荣荣
我们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服务器,搭载了全国产化的算力,单机算力相当于传统的服务器大概30台左右,让DeepSeek性能提高了20%以上。
完善“源头创新—技术转化—产品开发—场景应用—产业化—产业集群”的培育链路,安徽正着力打造创新引领、自主可控、竞争力强的未来产业体系,到2027年,未来产业规模将有望突破2000亿元。奋楫者先,创新者强。2024年,安徽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5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753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3家,总数均居全国第一方阵。
科技领先一步,产业领跑一路。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安徽汽车相关产业创新阔步前行。在芜湖,这家中国汽车智能底盘领域领军企业,研发投入超5.5亿元,拥有一支由1300多名专业技术人才组成的创新团队,在汽车制动系统、智能驾驶、轻量化铸造等关键技术领域,建立起完善的研发矩阵。
芜湖伯特利汽车安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陈忠喜
“新春第一会”提出,要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我们紧密跟随汽车行业智能化的发展步伐,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快速崛起提供强劲动力。
在铜陵,这家企业自主研发的新材料比上一代产品,在5G通信的高频高速以及AI领域,实现更快速、更低损耗信号传输,目前已出口国际市场,这个系列的产品月销量突破百吨大关。企业从终端客户入手,瞄准铜产业链中高端,利用产业链各企业在技术工程化方面的经验,及高校、科研院所在学科、人才、试验平台等方面的优势,建立“理论研究—工艺技术开发—产品验证及应用”全流程开发体系,实现从“0”到“1”的研发突破、从“1”到“100”的成果转化。
安徽铜冠铜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 总经理 印大维
应用于5G、6G,特别是未来的AI服务器方面会有更好的应用场景。目前铜冠铜箔(是)国内唯一一家能批量生产RTF HVLP系列的企业。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安徽各地正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80%以上的省科技攻坚项目由企业牵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比重达81.3%。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正在成为安徽新兴产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制图/吴磊
本网讯(记者 鹿嘉惠)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顶尖孵化器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到2029年,建设顶尖孵化器10家左右,建设期满每家顶尖孵化器新孵化科技型企业不少于50家,导入省外优秀科技团队不少于10个,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
顶尖孵化器是由行业一流孵化团队牵头运营,能有效形成特定领域的最优创新生态、汇聚服务高层次创新人才、高效培育硬科技企业的创业孵化平台。方案明确,今后全省将聚焦量子科技、空天信息、通用智能、低碳能源等未来产业和智能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领域,深度对接国家实验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等,精准挖掘、导入前沿科技成果、优质初创项目,实现“超前发现”“超前孵化”,为产业发展培育更多“种子”项目。
顶尖孵化器将在创业辅导、投资咨询、市场拓展、法律财务等方面为创业团队提供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的孵化服务,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创业团队需求,产出一批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具备行业技术领先优势、产品服务特色突出、市场应对能力强的硬科技企业。
我省将开展“孵投联动”“孵贷联动”,面向在孵企业提供种子投资,引导带动“耐心资本”流向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为加强人才激励支持,我省将支持顶尖孵化器靶向引进转化经验丰富的科学家等孵化人才,并纳入省科技人才支持体系,享受相关政策和服务。
顶尖孵化器以市为主建设,以建设单位和市县投入为主,省级依据单个孵化器建设目标及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给予运营奖补支持。
我省支持顶尖孵化器牵头组织申报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支持顶尖孵化器牵头组建的概念验证、小试中试、检验检测等平台申报省级创新平台;支持与安徽科技大市场合作,联合建立科技成果发现、汇聚、验证、推广、交易、孵化一站式服务机制。
此外,支持符合条件的科大硅谷、“芜湖鸠兹科创湾”等创新单元和全球合伙人牵头建设顶尖孵化器;依托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等机构开展创业教育培训;支持顶尖孵化器与羚羊工业互联网等平台合作,探索开展智能“云孵化”。
相关新闻
穿过蜀山湖大桥,一座半岛在雾气中渐现轮廓。数座古朴建筑在高大的梧桐树与香樟树映衬下,精巧而静谧。很难想象,不久前这里刚创造出新的世界纪录。
1月20日,素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在安徽合肥科学岛上创造了“亿度千秒”新世界纪录,标志着我国聚变能源研究实现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距离实现聚变发电又近一步。
“EAST在实验结束后,我们需要及时检查装置、收集数据,为下次实验做准备。”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徐立清向记者介绍,“在节假日,科研人员也坚守岗位,监测装置运行。”
在真空技术实验室,记者看到控制大屏下,数台电脑时刻不停运转。科研人员坐在电脑旁,不时留意房间角落的警报器。每到整点,他们便在表格上记录电脑系统内各项分析数据。从当天早上8点上班,到第二天早上8点换班,一天记录24组数据,从内真空、外真空、传输线、阀箱等关节点位的气压数据,到内冷屏、外冷屏、超导磁体等器件的温度数据,纷繁复杂的表格见证了实验成功背后的辛勤付出。
“实验结束后,我们需要完成水冷管道排水、烘烤第一壁等操作,并持续监测真空室内分压的变化,判断烘烤管路的气密性。”高级工程师王雅婷刚完成数据抄录。她向记者展示厚厚一沓EAST真空运行实验数据记录表。
为保证装置处于良好状态,类似这样的工作也贯穿了整个春节假期。“付出是值得的。”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左桂忠说,作为真空课题组的负责人,他在这里工作了12年,从30秒高约束模,到现在1066秒高约束模。在这数百万个器件组成的大科学装置里,也有他的心血。
EAST建成运行以来,等离子体运行次数已超过15万次,长脉冲高约束模运行先后跨越60秒、100秒、400秒等重大里程碑。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坚持开放共享的建制化管理模式,始终不断向新突破,挑战极限。截至目前,EAST已拥有专利近2000项。左桂忠说:“今年我们将会对EAST进行改造,我们自主研发的国产首套连续低温弹丸注入系统,有望在开展高密度实验时发挥重要作用。”
立春时节,安徽省潜山市槎水镇中畈村仍洋溢着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工厂化养蚕基地里暖意融融,一批新结的洁白蚕茧均匀地分布在养殖架上,再过几天就可以上市出售。近年来,中畈村的蚕桑产业在科技的加持下,取得了长足进步,村集体和蚕农收入稳步增长,大伙儿干劲十足。中畈村养蚕有哪些经验?近日,记者进行了探访。
“土洋结合”因地制宜建设工厂
槎水镇是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养蚕大镇。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这里家家户户养蚕,养蚕收入是大部分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仅中畈村就有2000亩桑园。2016年,作为槎水镇9个贫困村之一的中畈村在脱贫出列之后,结合潜山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实际,经过考察学习、走访调研、分析研判,决定引进专业经营主体,因地制宜捡起“养蚕”这粒“小芝麻”,实施工厂化养蚕,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在走访了众多江浙龙头企业的工厂化养蚕车间后,一个现实的难题摆在了中畈村面前。“引进现代化的生产车间和生产设备,最少要有2000万元的启动资金。这对我们这样一个一穷二白的小山村谈何容易?”中畈村党支部书记杨红旗考察后颇为沮丧。
槎水镇党委书记冯耀廷在得知杨红旗的想法与苦恼后,当即表示支持村里的发展计划:“乡村要振兴,产业最重要。在工厂化养蚕初期,有很多人提出质疑,对前景不看好。为了降低风险,顺利推进这个项目,我们把它定为书记项目,这个风险让书记来担。”
“当时,虽然村里只有450万元的衔接资金,但我们依然决心干起来。能节约资金的地方尽量节约,只求效果不求形式。全自动化生产线是只见机器不见人,但我们改成半自动化生产线,使用一些人力,把投资成本大大降了下来。就这样一步步化繁就简,我们的工厂化养蚕车间终于建成了。”杨红旗指着村里1500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向记者介绍。
因地制宜、“土洋结合”的半自动化养蚕工厂能否顺利投产?村里专门派出2名村干部和2位村民,去江苏鑫缘集团公司饲料养蚕车间跟班学习。学成回来的技术员们回到中畈村后学以致用,没想到去年开春后第一批工厂化饲料养蚕就取得成功。
走进中畈蚕桑产业园的养殖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多层养殖架,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蚕茧。与传统养蚕方式不同,这里看不到桑叶随意堆放,也没有嘈杂的人工劳作场景。车间内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均由智能控制系统精准调控,工作人员只需在一旁监控设备,定期为蚕宝宝投喂经过科学配比的人工饲料。
“通过质检发现工厂化养出来的蚕茧质量非常棒,茧丝长度1286米,高于传统桑叶蚕茧丝,达到了5A等级。这让我们全村都为之激动、欢呼,这意味着我们养蚕人终于迈进了一个新天地。”杨红旗回忆起来仍是一脸兴奋。
工厂养蚕解决了产业痛点
“以前养蚕既得种桑采叶,还要懂技术。”养蚕已有40余年的杨红旗感叹传统养蚕是一项非常辛苦的生产劳动,而工厂化养蚕则系统性解决了产业发展的痛点。
杨红旗介绍,传统栽桑养蚕受桑叶生长时节限制,每年只能饲养春、夏和秋三季蚕,有明显的季节性,而人工投喂饲料养蚕不需要采食桑叶,不仅没有时节限制,还缩短了饲养周期,这样可以长年养蚕,从而极大提升了人工和设备利用效率。
其次,节省了种桑养蚕空间,变家庭养蚕为工厂养蚕。传统养蚕对桑田的依赖很大,以1亩桑田为例,按传统方法最多可养2张蚕。把桑叶加工成饲料,亩桑就能养近10张蚕种,桑叶利用率大幅提升,减少了户外桑田面积。由于传统养蚕需要人工投喂桑叶,大多是在地上摊养。而饲料养蚕都是蚕盘叠养、机械投喂,通过建成温控通风养蚕大棚或轻钢标准化大蚕室,采用机械分盘、叠盘,最多可以叠14盘高,大大节省了养殖空间,提高了集约化程度。
与此同时,大幅减少了人工投入,降低了劳动强度。桑叶养蚕集中在夏秋时节,高温下雨是家常便饭,但每天都必须掐算好时间,风雨无阻到桑园里采摘几趟桑叶,分几次人工投喂,体力不好根本吃不消。而饲料养蚕在“小蚕共育”期间,一龄只需要喂一次,既减少了户外采摘桑叶的苦累,又减少了人工投喂时间。据测算,相比桑叶养蚕,饲料养蚕在一龄至三龄期可省人工75%。再结合后期工厂化养蚕,机械化操作,现在养蚕已不是苦活累活,愿意养蚕的村民大量增加,产业发展后继无人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此外,还能有效防止蚕病发生,提高蚕茧产量质量。家蚕非常娇嫩,以前户外采摘桑叶,如果遇上雨天,蚕吃了带雨水的桑叶极易生病;如果遇上“飞防”(飞机喷施农药防治林区松毛虫)和周边农户施打农药,飘散药雾造成桑叶污染,也常常导致全军覆没。人工饲料要经过高温蒸煮灭菌,塑化以后才能投喂,极大减少了病原菌的侵蚀和农药中毒的风险,而且人工饲料营养均衡,共育的小蚕发育整齐,成活率高,大蚕体质也更为强健。
“这一系统优势使得桑蚕效益大幅提升,蚕农和村集体显著增收。”杨红旗介绍,饲料养蚕新模式实现了季节性养蚕变为长年养蚕,家庭养蚕变为工厂化养蚕,极大减少了人工投入,有效预防了蚕病的发生,推动蚕桑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饲养效率提高5倍至10倍。显著提升了产量质量,平均单张产茧量达到95斤,比传统桑叶养蚕提高10%至20%,而且茧质更好更稳定,5A率达至90%以上。通过有效降低养蚕成本,提高产出效益,蚕农收入实现稳定增加。
通过摸索,中畈村饲料养蚕形成了两种模式:一是“适龄转桑”,小蚕饲料喂养,共育到三龄,四龄后再转交到有桑园的农户改喂桑叶,蚕农只要按照标准饲养十余天即可上蔟结茧。二是“全龄饲料”,小蚕共育到三龄,转入村集体或大户的养蚕工厂,仍沿用饲料喂养,全龄不食桑叶。饲料养蚕与传统栽桑养蚕相比,体现了巨大的优势。
在现场记者看到,已投产的“全龄饲料”养蚕工厂和800平方米桑叶粉加工厂,实现了全年化、饲料化、智能化、科技化养蚕。既为农户提供小蚕共育服务,又进行后期大蚕饲养,有效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适龄转桑”和“全龄饲料”的养蚕新路径取代了传统养殖方式。
农文旅大文章未来可期
“以前一年只能养3批次蚕,村里发展工厂化养蚕以后,我们可以一年养6批次,收入翻番。”中畈村村民杨培国告诉记者,之前他在城里打工,2017年响应县里号召回村里流转土地种了桑树,建了养蚕大棚,成立了古田家庭农场。眼见着村里建成了养蚕工厂,为他这样的养蚕大户提供了技术与便利,未来他更有信心把这个产业做好。
随着工厂化养蚕技术的成熟,中畈村想加入养蚕队伍的人越来越多。“有了现代技术的支撑,我们完全有能力把产业做大。”杨红旗说,春节前在全村村民代表大会上,村里发起了重振蚕桑产业的号召。村里有饲料养蚕工厂和桑叶粉加工车间,村民既可以选择种桑养蚕,也可以选择直接出售鲜桑叶给桑叶粉加工车间。只要村民肯用心投入,村集体将拿出奖补资金鼓励。
工厂化饲料养蚕模式的推广,也为蚕桑产业的下游发展注入了新活力。稳定的蚕茧供应,让丝绸加工企业不再为原料发愁。安徽鑫缘天柱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表示:“过去,蚕茧产量不稳定,我们的生产计划常常受到影响。现在,有了工厂化养蚕提供的稳定货源,我们可以放心扩大生产规模,开发更多高端丝绸产品。此外,随着产业的发展,还吸引了更多年轻人投身蚕桑产业,为行业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活力。”
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中畈村养蚕工厂每年可向周边150余户蚕农和专业大户提供2000张优质蚕苗,带动户均额外增收6000元。同时,开发桑芽菜、桑葚干、桑叶茶、桑枝木耳等系列产品。2024年中畈村通过工厂化养蚕增加村集体经济纯收入18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0余个。
杨红旗说,未来村里可以做的文章还有很多。下一步准备发展“蚕桑+文旅”,开展蚕桑研学、蚕桑农事、蚕桑文化节等形式的农文旅活动,加大桑枝木耳、桑叶茶等深加工产品开发,真正把中畈村打造成特色蚕桑村。
从田间地头到智能工厂,科技养蚕正推动着蚕桑产业实现华丽蝶变。这一变革不仅让古老的蚕桑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也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注入了强大动力,让人们看到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后的无限可能。
近日,利辛县城关镇和谐社区月亮湾党群服务驿站热闹非凡,来自社区老年学校戏曲班的志愿者们带来了精彩的地方戏曲演出,吸引了众多居民前来观赏、学习。
“原来是‘月月小戏台’,根据居民需求,我们和老年学校戏曲班的志愿者老师协商,增加了演出频次,每周三演出,成了‘周周小戏台’。”和谐社区党总支书记刘伟告诉记者。
月亮湾党群服务驿站常态化开展“我与书记有话说”活动,每周由社区党总支书记或月亮湾党支部书记负责收集意见建议、解答居民咨询、化解邻里矛盾。
“小区单元门口贴有我们的工作信息和手机号码,居民还可以通过手机和网络反映情况,我们都会第一时间解决。”和谐社区月亮湾党支部书记闫玲说。
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和谐社区细分志愿者类型和服务专长,创新“积分制管理”模式,常态化开展“8个到家”活动,即党的声音传播到家、红白喜事关心到家、新春佳节恭贺到家、天灾人祸温暖到家、生病住院关爱到家、家庭纠纷调解到家、卫生健康看望到家、生活困难慰问到家,努力把小区“陌邻”变“睦邻”。
在和谐社区民乐苑小区,77岁的居民王翠美最近几天很是开心,新理的头发让她看起来更显精神。
“都是志愿者帮忙理发,每月上门,技术好还不要钱,照顾我们这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希望他们越干越好。”王翠美说,小区60岁以上行动不便的老人都可以享受志愿者提供的免费理发服务。
“社区全面深化党建引领、‘群团’聚邻、志愿‘助邻’,汇聚志愿者力量,提升志愿服务效能。”刘伟介绍。和谐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志愿服务,创新拓展服务领域,首创“1+14+20”的志愿服务体系,即打造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党建品牌,组建文艺、助老、“红鹰”应急等14支志愿服务队伍,与利辛县20家企事业单位签署共驻共建协议,实现资源共享。
“我们准备开展社区志愿者亮身份活动,通过一人亮明身份,带动其他居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建设与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刘伟说。
截至目前,和谐社区注册登记志愿者3120名,每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00余场次,服务居民3万余人,该社区入选安徽省2024年度“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记者 任雷)
安徽省“春风行动”招聘现场热闹非凡。人民网记者 陈若天摄
人民网安庆2月10日电 (记者赵越、陈若天)2月9日,天气寒冷,安庆市体育馆内却热闹非凡,一字排开的招聘展台前人潮涌动,2025年安徽省“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正在这里举行。
正在向招聘企业进行咨询的童瑶学的是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一直想在家门口找一份专业对口工作的她,经过现场对接洽谈,最终与当地的几家制造业企业达成了初步就业意向。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家乡这种线下大型招聘会,这个招聘会规模很大,企业提供的岗位和薪资待遇都不错,现在安徽发展很快,希望留在家乡就业。”童瑶说。
近年来,像童瑶这样选择留在家乡发展的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从招聘现场发布的岗位需求可以看到,财务管理、机械工程师、操作工人等上万个工种,可以满足各个学历层次和年龄段的应聘需求,近九成入场求职者与企业达成了就业意向。
据悉,2025年“春风行动”以“春风送岗促就业 精准服务暖民心”为主题,将持续到3月中旬。在当天的推进活动现场,除了举行大型的线上线下招聘会外,还发布了全省“千企万岗”需求目录、进行了皖南皖北劳务协作签约仪式、宣布了2025年安徽省“春风行动”直播带岗启动暨“接您上岗”发车仪式。
据统计,此次招聘会上,全省16个地市的200多家企业带来了上万个就业岗位,涉及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多个行业领域,吸引了近5000名求职者入场应聘。现场,人社部门还开设了就业服务、人才招聘、就业见习、创业政策、社保政策宣传咨询等展台,以及零工就业市场,满足求职者多元化需求。
“感谢‘办不成事’窗口帮我办成了事,儿子进城购房的契税补贴终于申请到了。”近日,在亳州市政务服务中心“办不成事”反馈窗口人员的帮助下,居民王显国成功申请了农民工进城购房契税补贴。
王显国的独子原户口性质为农业户口,购买房屋为首套商品房,符合当地农民工进城购房契税补贴相关规定,但不幸的是,其于2021年4月意外去世。2024年12月,王显国继承其房产并办理了不动产权证,得知农民工进城购房契税补贴政策后,开始积极申报。由于购房合同和不动产权证上的名字不一致,申报系统一直无法通过。
2024年12月24日,王显国将其遇到的难题反映到亳州市政务服务中心一楼20号“办不成事”反馈窗口。当天下午,亳州市政务服务中心就组织召开了农民工进城购房契税补贴业务具办人会议,就首次遇到的王显国反馈的“无法替儿子申请农民工进城购房契税补贴业务”问题进行讨论。
次日上午,亳州市政务服务中心会同相关单位召开专题讨论会,认为无论是王显国本人还是他的儿子,都符合农民工进城购房契税补贴相关规定,同意以王显国名义代其儿子在安徽政务服务网亳州分厅申请农民工进城购房契税补贴业务,并上传相关材料,经业务单位审核后,由亳州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按政策办理。截至去年底,相关材料已由业务单位全部审核通过。
“帮助企业和群众解决办事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堵点和疑点,正是‘办不成事’反馈窗口设立的初衷。”亳州市网上办事大厅管理中心主任翁挡挡告诉记者。
2022年4月起,亳州市在市政务服务中心设立“办不成事”反馈窗口,专窗解决办事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以窗口兜底力促“事事办成”,确保企业、群众办事“有人管”、问题“能解决”、来了“不白跑”,推动政务服务效能优化。
截至目前,亳州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办不成事”反馈窗口共解决企业、群众反馈问题211件,满意度100%。
“我们将始终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困,帮助企业和群众把难办的事办成、把易办的事办好。”翁挡挡表示,该中心秉承“便民、高效、廉洁、规范”的服务宗旨,全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企业优环境优服务。
在蛇年春节后首个工作日安徽召开的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上,提出要培育高质量经营主体,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安徽通过政策支持、机制改革和资源优化配置,驱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加强,这不仅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也为全省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劲引擎。
本台记者:胡君
汽车是安徽的支柱产业,也是优势产业,马钢作为安徽汽车产业链上的重点企业,在全省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中供给着质量过硬、技术领先的配件产品,像我身旁这个汽车悬架簧用钢,它已经达到国内最高强度级别2100MPa级,主要用于高端汽车上。
弹簧是汽车动力总成与地盘系统的核心零部件之一,2100MPa级以上超高强韧性弹簧钢全球只有少数几家企业可以生产,在这一领域的突破让马钢成为了全球高端汽车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不仅是汽车生产,为满足高端制造业对高强度、轻量化、耐腐蚀等特种钢材的需求,马钢成立了40家不同学科的实验室,覆盖了新材料研发、智能制造、绿色冶金等多个领域,为企业的产品升级和工艺优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国宝武马钢集团特钢公司线材研究所 主任研究员 姜婷
我们对于一些比较难的技术难题,我们会求助于一些有研究基础的高校,还有我们的下游企业,来一起共同进行产学研用的研发,我们始终都是在盯着全球行业的最高端来进行持续的技术攻克,在赋能整个制造业发展过程中,我们自己也实现了转型升级。
创新带来的突破让马钢赢得了更广阔的市场。眼下,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已经成为安徽各行各业的共识,2024年,全省规上有科技活动企业占比上升了9.9个百分点,有研发平台的企业占比上升了19.2个百分点。聚焦新领域新赛道,安徽还驱动各类创新要素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在专注于开发工业机器人激光技术的柏逸科技公司,安徽大学激光与光学研发中心核心团队正在这里和企业共同进行技术开发,致力于将团队最先进的激光切割技术用于企业最新的高端装备中。
安徽柏逸激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董事长 郭庆川
通过这个技术,我们这个产品处在一个国际领先水平,我们(2024年)大概发了50多套设备,就是面向于光伏、半导体、锂电池(领域),今年如果保守地估计能达到,能翻两倍到三倍的一个销售额。
安徽大学发展规划处 处长 何舒平
聚焦世界前沿,围绕支撑产业发展,系统推进有组织的科研,实施“揭榜挂帅”,推进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拥有丰富科教资源的安徽,全力推动高校院所全方位支持融入企业创新,2024年还选派了342名科研人员到315家科技型企业担任“科技副总”。眼下,安徽又在全力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合作创新体系,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加强。2024年,企业研发经费投入1027.6亿元,同比增长10.1%,首次突破了千亿大关,对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4.1%,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和强度达到1264.7亿元和2.69%,分别位居全国第10和第7位。企业牵头和参与2024年科技攻坚项目215项,全省独角兽企业、科创板上市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位居全国第6、第6和第5位。
安徽省科技厅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处 处长 钟海斌
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大会精神,坚持科学技术打头阵,聚焦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等(领域),打造科技攻关的先锋队,人才集聚的强磁场,产业创新的新高地。
“安徽使劲往前赶的目标实现,离不开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撑。”在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张毅看来,今年省两会提出,紧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加快“四链”融合、实数融合、两业融合,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资源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对安徽形成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创新生态、由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抢占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建设体现安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安徽时不我待。”张毅认为。
那么,该如何进一步加快建设体现安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张毅表示,今年1月召开的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明确,2025年,全省工信系统将从助企解难、要素对接、政策落地、动能培育、提质增效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实施“五大行动”,千方百计稳增长;聚焦链群融合,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围绕打造制造业“4433”万千亿产业体系,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服务和管理并重、发展和帮扶并举,推动优质企业提质扩量增效;实施产业技术创新赋能提升工程,强化科产协同,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加快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强化“双招双引”,扩大工业有效投资;坚持系统治理,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塑造工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强服务管理,增强行业治理能力。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是重点,也是安徽使劲往前赶的关键。”张毅表示,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等产业集群建设上成效显著,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奠定了良好基础。
全省工信系统将瞄准创新能力领先、规模效益显著、制造能力先进、优质企业集聚、生态体系完善发展方向,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壮大工程;启动实施标准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行动,“一业一方案”推动传统产业焕发新机;支持光储、高端装备、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培育更多新支柱新赛道,推动新兴产业涌动生机;聚焦全省“7+N”布局和工信部六大重点领域,完善前瞻性、颠覆性技术遴选更新机制和未来产业培育链路,推动未来产业抢占先机;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
“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是安徽完善创新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张毅认为,近年来一系列改革举措解决了融合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释放了发展活力,“当下,政策的创新仍是重要发力点。随着融合向纵深发展,安徽仍需在各领域积极探索更多的新思路、新办法、新模式,以改革促融合,以创新促发展,从而加快建设体现安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记者 丰静)
“安徽使劲往前赶的目标实现,离不开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撑。”在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张毅看来,今年省两会提出,紧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加快“四链”融合、实数融合、两业融合,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资源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对安徽形成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创新生态、由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抢占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建设体现安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安徽时不我待。”张毅认为。
那么,该如何进一步加快建设体现安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张毅表示,今年1月召开的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明确,2025年,全省工信系统将从助企解难、要素对接、政策落地、动能培育、提质增效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实施“五大行动”,千方百计稳增长;聚焦链群融合,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围绕打造制造业“4433”万千亿产业体系,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服务和管理并重、发展和帮扶并举,推动优质企业提质扩量增效;实施产业技术创新赋能提升工程,强化科产协同,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加快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强化“双招双引”,扩大工业有效投资;坚持系统治理,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塑造工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强服务管理,增强行业治理能力。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是重点,也是安徽使劲往前赶的关键。”张毅表示,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等产业集群建设上成效显著,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奠定了良好基础。
全省工信系统将瞄准创新能力领先、规模效益显著、制造能力先进、优质企业集聚、生态体系完善发展方向,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壮大工程;启动实施标准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行动,“一业一方案”推动传统产业焕发新机;支持光储、高端装备、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培育更多新支柱新赛道,推动新兴产业涌动生机;聚焦全省“7+N”布局和工信部六大重点领域,完善前瞻性、颠覆性技术遴选更新机制和未来产业培育链路,推动未来产业抢占先机;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
“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是安徽完善创新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张毅认为,近年来一系列改革举措解决了融合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释放了发展活力,“当下,政策的创新仍是重要发力点。随着融合向纵深发展,安徽仍需在各领域积极探索更多的新思路、新办法、新模式,以改革促融合,以创新促发展,从而加快建设体现安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记者 丰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