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今年以来,安徽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召开“新春第一会”对做好当前经济工作作出部署,制定出台稳经济“30条”政策举措,加力落实各项存量和增量政策,努力推动一季度实现良好开局。
复工复产节奏较快。健全经济运行工作专班机制,强化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服务保障,组织开展复工复产日调度,深入重点项目一线调研督导,截至2月10日(正月十三),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复工率、人员到岗率均超过97%,续建重点项目复工率超过90%。
消费需求稳步释放。认真落实国家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制定出台家电、数码、家装厨卫等分领域补贴实施细则,支持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国潮经济等新型消费加快发展,推动扩大优质消费供给。开展“徽动消费 跨年迎新购物季”系列活动,春节期间组织举办庙会市集、名品展销会等促消费活动300余场,全省接待游客和旅游花费分别增长6.1%、6.5%,电影票房增长23.7%、高于全国5.1个百分点。
项目投资开局良好。启动实施“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攻坚年”行动,制定2025年重点项目清单,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组织召开2025年第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动员会,开工重大项目622个、总投资4057.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119.8亿元,其中投向新兴产业项目占比55.3%。春节期间160个省重点项目连续施工,完成投资30.8亿元。(记者 彭旖旎)
近日,在安徽友进冠华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友进冠华”)生产车间,火红的铜水从出铜口汩汩流出,滚滚热浪点燃企业复工热情。
“2024年,我们企业产销阳极铜13.08万吨,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2.08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连续6年进入安徽省百强企业榜,连续3年跻身安徽省制造业五十强。” 据该公司总经理李智介绍,从初创企业发展到今天的成绩,友进冠华也曾一度陷入濒临破产的困境,经创新驱动和环保改造后才“涅槃重生”。
据了解,友进冠华规划了一张清晰宏大的技术创新路线图。在现有13项发明专利的基础上,该企业将依托多年来的技术储备和装备改进,三年内布局30余项发明专利以巩固公司的技术壁垒,并前瞻实施能源综合利用技术改造,生产能耗降至每年1.73万吨标煤的超低水平,度电产值达200元以上;同时形成每年4万吨标煤的对外供热能力,真正实现了“负能耗”的冶炼生产。目前,该企业正全面打造“风光储一体化”绿能利用系统,已建成并投运安徽省最大的用户侧储能电站和分布式光伏电站。“再加上直购绿电累积的绿证,自今年起,我们将建成从‘大门’到‘大门’的‘零碳工厂’!”李智说道。
在安徽,像友进冠华这样“老树发新枝”的制造业企业还有很多。近年来,安徽省工信厅以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为引领,大力实施智能绿色制造强省建设,通过“调结构、提效率、强供给、树标杆、促循环”等举措,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布局优化、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全省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高,“十四五”以来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4.2%,超全国同期降幅4个百分点。
2025年伊始,绿色制造的“春风”便吹拂着安徽企业。近日,安徽省新增73家绿色工厂、7家绿色工业园区、1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入选新一批国家绿色制造名单,目前全省累计创建国家绿色工厂311家、绿色工业园区3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53家,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在政策上系统性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安徽把推行绿色制造作为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从顶层设计到专项方案,从管理办法到资金奖补,系统性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先后印发《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智能绿色制造强省的实施方案》等,均明确列出推行绿色制造专项;围绕工业领域节能降碳主攻方向,强化绿色制造标杆引领,将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作为《安徽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安徽省工业能效提升计划》《贯彻落实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的重要内容。“十四五”以来累计奖补国家级绿色工厂162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2家,金额超1.6亿元,全省制造业企业把创建绿色工厂、构建绿色供应链作为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式,绿色制造标杆引领蔚然成风。
省市共育,多维度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安徽纵深推进“市-省-国家”三级绿色工厂梯度培育模式,全省各地市相继制定市级绿色工厂培育管理办法或建立市级培育库,全省共12个地市从技术改造、绿色金融、人才支撑、宣传推广、资金奖补等方面制定了支持政策,省市联动全链条打通绿色制造标杆创建通道,累计创建市级绿色工厂543家、省级绿色工厂648家、国家级绿色工厂311家,各级绿色工厂2023年度产值约为1.46万亿元,约占全省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8.63%。强化国家级绿色制造标杆提质扩面,推动绿色转型之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目前全省绿色工厂既涵盖新型显示器件、光伏储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信息技术、汽车、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又涵盖钢铁、石化化工、建材、有色等传统产业,2024年度新增4个地市成功创建绿色工业园区,绿色园区覆盖全省近90%地市。
全方位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安徽塑造绿色化服务品牌,连年13年举办安徽省重点用能企业节能降碳培训,围绕绿色工厂创建、制造业绿色化发展进行政策宣讲及工作培训,常态化开展节能服务进园区进企业活动,实地把脉问诊节能降碳改造及绿色标杆创建疑难;搭建“四新”推介平台,每年发布工业领域绿色低碳技术产品及供应商目录,推广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新材料,从供给侧加力绿色标杆创建;强化监管与服务协同,发挥专业化队伍优势,开展绿色工厂专项节能监察,宣传能效提升先进企业典型案例,将企业能效对标提标作为持续提升绿色化水平的重要内涵,突出绿色制造对于节能降碳攻坚的支撑作用。
探索绿色低碳标杆创建链接优势,引导绿色标杆深化零碳创建,2024年4家绿色工厂及1家绿色工业园区入选安徽省首批零碳创建名单。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紧抓制造业绿色化发展主线,提质扩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大力发挥绿色低碳标杆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竞争优势,不断增强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擦亮安徽新型工业化生态底色。
在安徽省桐城市,有一条百米小巷——六尺巷,以其“各让三尺”的精彩故事和“讲求礼让、以和为贵”的深刻内涵闻名于世。在距六尺巷100余公里的安徽省合肥市,铁路职工们正将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注入日常服务中,温暖春运旅途。
正月十六,在长三角地区重要站点合肥站,大红灯笼、精美窗花烘托出浓浓的新春气氛。候车大厅里熙熙攘攘,人们背起行囊奔赴新年梦想。
旅客在合肥站管内的合肥南站检票乘车。(朱扬 摄)
客运值班员郑锐身着制服在人群中穿行,左臂上的蓝色袖标上印着“文明劝导员”几个字。“除服务旅客外,我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去到人员密集处,倡导文明礼让、规范乘车。”郑锐说。
春运以来,截至2月12日,合肥站累计发送旅客428.7万人次,日均超14.3万人次,同比增长3.2%。南来北往客流密集、大家归乡返程心情急切,对车站文明秩序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提升客运服务质量、营造和谐文明的春运氛围,合肥站及管内各站点职工从传统智慧中求取经验。“我们挖掘了六尺巷的时代价值,推行以‘和礼家园’为主题的服务风尚,让‘和礼’之风吹进合肥站的一扇扇服务窗口。”合肥站党委书记刘忠说。
持续改进服务和基础设施、以老带新组建专业文明劝导员队伍、加强培训让谦和礼让成为职工的行为自觉……在合肥站,记者听到了许多生动故事。
“在做好本职工作基础上,六尺巷的故事教会我要为旅客多想几步。”售票员徐琬说。有一天客流高峰,售票窗口来了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要买去重庆的车票。她查询后发现当日车票已售罄,又帮忙查询了延后三日的车票仍告缺。此时,她发现买票队伍越排越长,担心后面的旅客心生焦虑,赶忙解释:“请大家稍安勿躁,我马上加快速度。”
望着老人期待的眼神,徐琬又轻声说:“大爷,要不您先去服务台稍坐一下,如遇退票或中转车票买好了再喊您。”在老人连声道谢中,售票窗口恢复了秩序。
合肥站客运值班员为旅客讲解禁止携带物品相关规定。(朱扬 摄)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遇事做好沟通解释,能让旅客出行多些舒心、少些不安。”郑锐说,为方便旅客出行,合肥站增设了便民充电站和服务问询台。在安检口处,有文明劝导员为旅客发放“不可携带物品宣传手册”,耐心解释一些物品为何不能带上车。此外,合肥站还新设了“和礼家园调解室”,配置沙发、饮水机等服务设施,即使旅客发生矛盾,也能在放松的氛围中及时化解。
“‘讲求礼让、以和为贵’,要体现在每一个工作细节中。”全国劳动模范刘明亮深有感触地说。作为合肥站客运值班员,他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服务老幼病残孕等重点旅客。“有些老人家,其子女为其预约了陪送上车服务,但老人家觉得是在给我们添麻烦而推说不需要相送,这种情况下,我们也要认真履行约定,不能失礼。”刘明亮说,还有就是送旅客时,不能甩手跟着,哪怕只是拎一件行李,也体现了“尽礼”。
“今天车站人不少,但感觉很有秩序,进站很方便,站内充电器、热水都有。”从合肥站出发前往上海务工的旅客王昌文说,车站风气更文明,自己出行也更舒心。


本网讯(通讯员 宗禾 记者 李浩)2月13日上午,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哈尔滨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开幕式欢迎宴会上的重要致辞、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重要讲话、对四川宜宾市筠连县山体滑坡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传达学习2025年一季度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我省贯彻落实工作。省委书记梁言顺主持会议并讲话,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牢固树立风险意识,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防范重特大灾害事故发生。
会议指出,要坚持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一体推进,积极推动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优势产业壮大和新质生产力培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会议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处置,组织实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全域水患治理工程、城乡安居工程,持续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不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统筹人防、物防和技防,围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加强安全监管和隐患排查整治,为实现“开门稳”“开门红”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格执行《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整治工作成效。要紧盯突出问题一抓到底,把基层的“痛点”作为整治的“靶点”,加大典型问题核查通报整改力度,压紧压实责任,推动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以优良作风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2024年,安徽省持续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扎实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加快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稳步向好。截至去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4056家,居全国第6位,同比净增1345家;全年安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4918.5亿元、创历史新高,较上年增长6.6%,总量居全国第6位、较上年前进1位;利润总额2398.4亿元,较上年增长3.5%,比全国高6.8个百分点。
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经济运行局 副局长 李孝松
利润结构在不断优化,制造业利润占全部规上工业的比重超过80%,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的利润占比较上年分别提高了4.1个、6.1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汽车和电子信息两大行业支撑作用明显,其中汽车行业营收接近8000亿元,居41个工业大类行业之首;电子信息行业实现利润超过120亿元,从上年亏损转为盈利,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的贡献跑在首位。此外,受益于一揽子扩内需、促消费的政策落地见效,全省消费品工业利润同比增长超过10%,家电、食品、纺织等行业都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做大体量、提升质量,截至2024年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69657.3亿元,同比增长8.5%。
一部剧,带火一座城……
一座城,孕育一部剧!
最近,央视播的《六姊妹》可太火啦!
我们连着追了十六集,
只想说,央视又押对宝了!
首播仅7分钟,收视率便登顶全国第一!


“剧”与“城”的缘分,双向奔赴!
——城是剧的“孕育地” 剧是城的“流量池”
在时光的长河中,有些相遇是命中注定的!
比如,一部剧与一座城的“缘分”。
追了《六姊妹》,
一群人表示:“一部剧带火一座城,是城的超级buff!”
亦有人发言:“一座城孕育一部剧,是剧的灵魂源泉。”

原来,这是一次双向奔赴!
剧因城而生,城因剧而名,情缘两起,缘定一城中。
这缘分,妙不可言……


“工业”与“人文”的交织,水乳交融!
——动力澎湃向前 情怀暖到心间
电视剧开篇,就仿佛打开了一坛尘封的陈酿,
香气扑鼻,那是属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特有的味道。
它的山山水水、码头车站、工厂车间、老街小巷、氤氲烟火……
还有那些充满故事的平凡人、建设者,
都是剧里最天然的“背景板”。
淮南,因煤而兴的移民城市,
地处南北交界,既有北方的豪爽质朴,又有南方的细腻婉约。
她的包容开放,宛如淮河水,静默无言,却又深沉绵长。
来自天南地北的建设者,
亦或是漂泊此地的异乡客,
在淮河岸畔落地生根。
将北方的豁达,
酿成煤电工人的肝胆。
把南方的灵秀,
凝成淮南人特有的绵密与韧劲。
这里,汇聚着赤忱和情怀、承载着梦想与奋斗。
(一)工业底蕴:城市的希望与荣光
剧中,何文氏说:“家不是地方,是装着你影子的那些褶皱。”
朝暮奔忙、喧哗巷陌,一日三餐、四时流转,
琐碎的日常、平凡的家,藏着热气腾腾的动人故事。
这些故事在岁月的沉淀中,被作家伊北一一拾起,
编织成剧中何家的喜怒哀乐。


★淮上码头:蜿蜒向前的韧性

淮河知道答案!当时的“淮南三镇”之一田家庵,就是从码头这一块延伸出来的,这里早已褪去货运的喧嚣,但河岸的渔船与晨雾,仍留存着上世纪的风貌。它不仅仅是拍摄景点,也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诉说着过往的繁华与沧桑,见证着岁月的变迁与流转。
★北头菜市街:暖彻心扉的巷陌












“影视”与“文旅”的联姻,相互成就!
——为老建筑留了一席之地 让历史的风貌韵味得以延续





“是故事开始的地方,更是梦想扎根、奋斗起航的城……”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在2024年全省商务工作会议上,一组亮眼的数据展现了安徽开放型经济的强劲动力:全省实现进出口8648.5亿元、增长7.4%,高于全国2.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5797.5亿元、增长10.8%,高于全国3.7个百分点;实际对外投资26亿美元,增长12.3%、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
安徽进出口、出口总量从全国第10、中部第2,提升至全国第9,中部第1;实际对外投资总量从全国第9,进一步提升至全国第8、中部第1。
2024年11月1日,瑞虎7第100万辆出海仪式在芜湖港•滚装船码头举行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一系列数字更有力地说明了安徽开放型经济向更高水平迈进。
——我省深入推进“徽动全球”出海行动,加快发展产贸融合、贸易数字化转型等新模式,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24%左右,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额增长11%。
——举办跨国公司安徽行系列活动,开设面向海外投资机构和优质企业的“理解中国”课程班,新设外商投资企业606家。组建徽派企业国际经贸合作联盟,全省对外投资增长12.3%。
——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推出全国首创制度创新成果12项。蚌埠综合保税区获批设立。
——合肥中欧班列集结中心获批、全年开行班列909列,新增国际及地区客货运航线12条,口岸外贸货物吞吐量增长12.7%。
过去一年,安徽外贸取得一系列可喜业绩,标志着安徽正在成为一个外贸大省。面对复杂环境,安徽是如何做到的?
创新驱动 产业升级 海外订单持续“加码”
春节前夕,在上海海通国际汽车码头,安徽首艘7000车位LNG双燃料汽车滚装船“黄鹄”轮正式首航。装载着4000多辆由安徽奇瑞、江淮等企业生产的商用、乘用车辆,从上海港出发,前往沙特阿拉伯、土耳其、意大利等国家。
“黄鹄”轮建成首航,开通安徽省首条至地中海国际(滚装)运输航线,保障安徽汽车出口的远洋运输的能力,实现了“中国轮 中国造 中国车 中国运”。
2023年11月下旬,正在码头装船发往全球市场的奇瑞集团各品牌新车
近年来安徽汽车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今年1月1日,奇瑞控股集团发布2024年度销量,集团年度销量2,603,916辆,创造了历史新纪录。其中,出口1,144,588辆,同比增长21.4%,平均每27秒,就有一辆“奇瑞造”交付海外用户,创造中国车企出口新纪录,并连续22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
2024年,安徽以出口量约为95.4万辆的成绩,同比增长30.8%,成为汽车出口第一大省。价值961.4亿元,同比增长34.5%,对安徽出口增长贡献率达43.5%。
安徽注重科技创新,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了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外向型经济注入了新动力。
安徽省打造了汽车及零部件出口1200亿元、电子信息出口900亿元等外向型产业集群,39个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出口占全省出口比重提升至45%。
不仅是乘用车,江淮中高端轻卡出口连续18年居全国第一;合力叉车2024年度整车出口超10万台,连续33年居全国工程车辆第一;阳光电源光伏逆变器出货量居全球第一,产品远销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安徽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了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了国际竞争力。
去年以来,安徽“新三样”出口亮眼,电动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光伏产品合计出口490.1亿元,同比增长23.6%。
2024年,全省有进出口实绩企业达到13299家,比2023年增加1195家。
“安徽制造”的贸易结构持续优化,是安徽外贸在复杂形势下持续保持韧性与活力的重要原因。
一体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从汽车到家电,从集成电路到人工智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持续提升,都为安徽外贸增长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安徽首趟“跨两海”中欧班列(合肥)启航
强化服务 优质营商 外商投资稳定提升
“真的太便利了,接收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无需办理登记手续,从开户到资金入账仅2个小时左右就全部办理完毕,可以更快地将资金投入到实际运营中去,大大提高了投资效率。”近日,安徽一家科技型企业在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成功办理接收境内再投资资金境内划转手续,这也标志着安徽省首笔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免登记试点业务成功落地。
安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升政府服务效率,增强了对外资和外贸企业的吸引力。
与此同时,持续加大吸引外资、稳定外资力度,加强优质中小外企招引,积极引进高端制造业及服务业外资,促进中外企业开展合资合作,打造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创新实施“徽动全球”合作伙伴计划,邀请世界500强及跨国公司、国际知名商协会、金融服务机构等加入,为“双招双引”导入更多资源。截至目前,全球合作伙伴数量达55家、开展了9场对接活动。
——建立稳外贸应急工作机制,帮助重点企业解决进出口资质、国际物流、结汇等问题;上线运行安徽省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启动实施“外综服平台服务地方”系列活动,当年服务企业3.3万家次。
——新布局海外仓100个以上。开拓利用外资新模式新渠道,加强与国际性组织、专业机构、跨国公司以及双边基金的对接合作,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再投资。
——加强国际学校、国际社区建设,完善境外人员入境居住、医疗、支付等生活便利制度。省商务厅会同相关部门汇编发布《外国商务人士在安徽工作生活指引》(2024年版)。
此外,我省还支持优势行业龙头企业横向组团、纵向共链、资本合作,合力拓展海外市场。发挥徽派企业国际经贸合作联盟作用,构建海外经贸服务网络,设立20个左右境外商务服务网点。
加快汽车、新能源等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创建中国(安徽)—泰国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通过“抱团出海”,推动外贸、外资、外经联动,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
通过强化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外资企业也用实际行动看好安徽、深耕安徽。
2024年,蔚来控股增资133亿元、大众安徽增资65亿元、海森生物增资15亿元、大陆马牌增资8.1亿元。2024年1-11月,安徽省外资利润再投资4.1亿美元,占实际使用外资25.8%,较2023年同期提高13.8个百分点。全省商务系统开展靶向招商、服务安商,全力稳定外资基本盘,实现外商直接投资112.1亿元。
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高新区块
主动作为 改革创新 推进开放平台建设
开放平台是开放发展的先行区、对外开放的“主战场”。安徽聚焦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推进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尤其是2020年,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批准成立,让安徽对外开放有了新的战略平台。
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加强首创性、集成化、差别化改革探索,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科创+产业”制度创新特色日益彰显。新机制、新模式为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集聚地建设筑势赋能。
成立4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企业5.7万家,税收收入1572亿元,形成221项制度创新成果;2024年,进出口达2354.8亿元,同比增长16.7%。
同时,合肥、芜湖、安庆等综保区也在加速建设,开放平台能级不断提升。成立4年的安庆综保区,在2024年进出口总额225亿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一半以上。
我省深入实施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制定完善制度型开放清单体系,加快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全产业链开放创新。稳步扩大制度性开放,全力稳外贸、稳外资,积极发展服务贸易、绿色贸易、数字贸易,深化外商投资促进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我省海外的综合服务体系。
拓展完善中国(安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地方特色功能应用,推进合肥机场、芜湖港智慧口岸国家试点建设。申建合肥陆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力争开通合肥至欧洲、非洲航线及5条左右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航线,加密至国内重要枢纽机场航线。
此外,我省不断加强外事、侨务、对台、港澳等工作,推进面向港澳台合作平台建设。办好世界制造业大会、徽商大会、RCEP地方政府暨友城合作(黄山)论坛、“海客圆桌会”。
去年,全省商务系统共组织5000多家次企业参加广交会、进博会、服贸会等境内外展会,签订意向订单超400亿元;获广交会奖励展位数200个、数量居全国第一,帮助187家企业争取到首次参展机会。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101个,签订意向性出口订单超3亿美元。
从“徽动全球”到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从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到外资持续加码,安徽正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通过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开放平台建设,安徽开放型经济向更高水平迈进。
未来,安徽将继续深化制度型开放,推动外贸、外资、外经联动发展,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记者 张毅璞 杨曦)
本报记者 孔令晖 通讯员 杨治国
腊月廿三,合肥城隍庙的锣鼓乐声震天响,第三十一届新春文化庙会在线上线下同步启幕。此次庙会由安徽省文化馆指导、合肥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合肥市文化馆承办,可谓“舞龙狮跃动千年街巷,非遗市集升腾烟火气息,云端直播跨越山河阻隔”。据统计,庙会期间线上线下参与人次突破200万,共开展文化活动35场,让“文化活水”润泽百姓生活。
开幕当天,合肥城隍庙成为欢乐的海洋。12支踩街队依次亮相:金红相间的舞龙昂首摆尾,旱船摇曳生姿,肘阁小演员扮作神话人物凌空而立,身着霓虹战甲的国潮醒狮踏着电子音乐腾挪跳跃。队伍行至城隍大院,女子鼓乐《鼓舞新春》如春雷乍响,庐剧花腔联唱婉转悠扬,新民乐《迎春花》的二胡与电音交相辉映,台上台下汇成声浪之海。“头一次见到这么震撼的踩街现场。”20岁的大学生王宇告诉记者。
新春文化庙会给市民、游客带来了满满的传统年味和文化获得感。庐阳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手指翻飞,顷刻剪出“双龙戏珠”;糖画艺人以铜勺为笔、糖稀为墨,勾勒出生肖福蛇;徽帮裁缝将非遗盘扣化作耳坠、胸针,传统技艺变身时尚单品。正月初六的庐剧专场,经典剧目《讨学钱》《十八里相送》让戏迷如痴如醉;3天后的包公题材戏曲专场,黄梅戏《陈州怨·包公赔情》唱腔激越,相声《庐韵包公》妙语连珠,观众掌声如潮水般此起彼伏。
数字赋能让传统文化触手可及。通过全息投影,《连年有余》年画中的胖娃娃“游”出画框,“数字包公”讲述清廉典故。AR技术使观众扫码即可观看非遗技艺展示全过程。文化主播穿梭在各个活动现场,带领76万名网友“云逛庙会”。安徽公共文化云平台推出的“年味家乡”系列宣传片,将安徽各地美食送至天南海北。留美学子李雯在线上评论:“虽在异国过年,但通过直播仿佛闻到了家乡糖画的甜香。”
从腊月廿三到正月十五,22天的文化盛宴持续滋养着城市精神。在包公故里文化园,国家级非遗大邵洋蛇灯蜿蜒游动,百米长灯映亮夜空;在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新春灯会以《千里江山图》为蓝本,用光影讲述徽州故事;在城市街头,文艺小分队将庐剧选段、新春快闪送入社区广场,带来动人的年节风景。
元宵节当天,随着民俗大游园活动在骆岗公园精彩落幕,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暂告段落,但创新传承的故事仍在续写。安徽省文化馆通过“云端联动+在地体验”的方式,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生根发芽——非遗传承人变身“文化主理人”,百年城隍庙化身“打卡”新地标,云端庙会构建“没有围墙的剧场”。安徽省文化馆负责人表示:“我们守护的不仅是记忆中的年味,更是文化自信的薪火相传。”在这里,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从未停歇,文化的生命力正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场景、一次次温暖的互动,悄然注入新时代的脉动。
新春文化庙会“戏曲荟萃”综合场京剧表演 合肥市文化馆供图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芜湖市弋江区的安徽海螺集团白马山水泥厂内的智慧农业园,看到一排排3米多高的番茄植株上挂满了密密匝匝的果实,行走其中,仿佛置身“番茄森林”。摘下一颗放进嘴里,汁水浓郁、酸甜可口。
在厂区3100平方米的智慧农业园的温室大棚里,布满了一排排直径30厘米左右的空心白色管子,走进去,感觉有风从管子侧边的圆孔吹出。
“这里的番茄口味甘甜独特,原因在于大棚里面的光合作用很强,番茄果实容易产生糖分。”海螺集团白马山水泥厂副厂长叶明虎表示,温室大棚内白色管子里的风含有二氧化碳,通过调节后,温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达到种植最佳需要,配合屋顶的补光照明灯照射,增强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时运用无土栽培、蜜蜂授粉等技术,并通过温、光、水、气、肥智能化调控,为番茄提供优良生长环境。
此外,该厂将排放出的烟气收集处理再利用,利用水泥生产中的二氧化碳、余热蒸汽,使植物生长的光合作用与环境温度达到良好匹配。同时采用薄膜发电玻璃,为温室大棚内设备运行提供能源。
“我们种植的番茄品种主要是桃太郎、红樱桃。目前番茄年产果约为60公斤每平方米,是传统温室大棚的6倍至8倍。”叶明虎说,番茄品质好,自然受到市场的欢迎,其价格相较于市面上的一般品种更高。
水泥生产消耗大量的煤炭、电力及石灰石原材料,往往也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如今,减少碳排放,加快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发展,已成为水泥行业的共识。
白马山水泥厂温室大棚内的番茄生长所需的植物气肥,来自海螺集团建成的世界首条万吨级以上水泥窑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环保示范项目。在位于智慧农业园往北100多米处,记者看到,水泥厂烟气洗涤预热塔旁,一条管道连接着两个大大的金属球罐。
“这个金属球罐装置能将水泥生产过程中收集提纯的二氧化碳进行储存,最多可存900吨二氧化碳。”叶明虎介绍,水泥窑烟气去除粉尘等杂质后,到达吸收塔内被吸收剂吸收形成富液,再通过加热解析出95%纯度的二氧化碳,将二氧化碳液化后进入精馏塔精馏。一系列复杂的程序后,纯度高达99.9%的工业级和食品级二氧化碳液体精馏出来,完成了碳捕捉,控制了碳排放。
据了解,2018年海螺集团在白马山水泥厂建设并运营了这个让全行业赞叹的项目,成功捕获工业废气二氧化碳并变废为宝,每年可回收二氧化碳5万吨。
利用回收的二氧化碳种番茄,只是海螺集团的小小尝试。该集团还将捕集纯化的二氧化碳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燃料、化学品等产品,不仅有效解决了二氧化碳供大于求的问题,也真正实现了降碳固碳、捕碳生金。
例如,该集团将捕集的二氧化碳加工成99.9%工业级纯度和99.99%食品级纯度的二氧化碳,生产出来的二氧化碳产品可广泛应用于焊接、食品保鲜、干冰生产等领域。其中,该厂所生产的干冰制品丰富、畅销全国,有颗粒状和块状干冰,年产能3000吨。
此外,2023年安徽海螺集团三碳(安徽)科技研究院与南开大学联合开展了“二氧化碳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将二氧化碳还原制备为“合成气”作为水泥窑烧制替代燃料。同时该研究院还自主进行了“水泥窑烟气二氧化碳催化合成甲醇及催化剂设计研究”项目研究,未来将形成具有水泥工业特色的二氧化碳制甲醇技术。
将二氧化碳变成番茄生长的气肥,是我省创新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持续提升经济发展“含绿量”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省加快绿色制造工程建设,最大程度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截至2024年底,全省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311家、绿色工业园区31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53家,数量均居全国前列;累计培育省级绿色工厂648家。“十四五”以来,全省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7.4%。2024年全省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超过1200万千瓦,成为我省装机第一大电源。
(记者 罗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