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链产业链“相望又相见”

——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见闻

科技日报2025-04-2803版

◎本报记者 洪敬谱

机器化学家、火箭整流罩、第三代飞行汽车……4月26日至28日,以“科技打头阵,创新赢未来”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以下简称“科交会”)在安徽合肥举办。

会上,一批批创新技术登场亮相,一项项科技成果成功对接,创新链和产业链在这里实现“相望又相见”。

首发首展产品彰显科创动能

走进科技引领展区,合肥机数量子科技有限公司展示的机器化学家“小临”格外亮眼。它是全球首个数据智能驱动的全流程机器化学家平台,通过融合量子化学计算与数据智能算法,集成40台科研机器人与智能化学工作站,覆盖“读—想—做—创”科研全流程,广泛应用于高熵材料、能源催化剂等领域。

“在实验室中,机器化学家‘小临’是材料研发领域的智能科研助手,它能够将先进科研方法进行系统转化,为企业或科研院所提供科研助力。”公司市场营销部业务经理姚爱华说。

科技引领展区包括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重大科技成果板块、中国科学院板块、中国工程院板块等,参展单位总数378家,展品数1204件,首发首展占比28%,国际领先占比18%。

在科大硅谷板块,记者看到了合肥国镜仪器科技有限公司的国内首台冷场扫描电子显微镜。“它实现了国内在高端电镜领域‘零’的突破。”该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孙鹏飞说。

科大硅谷板块的另一项产品——由安徽梦克斯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火箭整流罩,吸引了许多关注。前不久,该整流罩作为火箭的关键部件,为“谷神星一号”遥十七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提供了全周期保护。

“本届科交会,科大硅谷共征集展品87件,首发首展23件,其中展品89%达到国内领先及以上水平。”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安徽)有限公司品牌传播中心负责人吴丹说。

此外,众多耀眼成果齐聚科交会:全球首台真正达到大规模商用、拍摄真人3D数字人的智能设备——优链3D云阵相机,国内首个5G网联版无人机自动方舱——天驿方舱,全国首个水泥建材行业AI大模型——海螺大模型……这些产品集中彰显了我国科技创新蓬勃发展的强劲动能。

科技创新成果走向广阔市场

在科交会期间,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创新成果走向广阔市场。

在重点高校板块,记者见到了由清华大学全球首发的“猛狮第三代飞行汽车”。“这款产品借鉴蜻蜓灵活度高、模态转换迅速的生物构造优势,采用了轻量化且紧凑的结构设计,能更好满足城市立体交通环境的行驶需求,是解决未来城市交通拥堵难题的理想选择。”清华猛狮智能飞行汽车项目市场总监董一帆说。

该项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李骏领衔,在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孵化。当前正在合肥注册成立新公司,科交会期间已和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安徽中心成功签约。

此外,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携50余件展品集中亮相本届科交会。“我们希望助力长三角乃至全球的创新成果落地安徽,同时也推动安徽的创新成果走向世界。”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对记者说。

在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板块,玄武岩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系列制品引起了观众的注意,这是东南大学玄武岩纤维生产及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的科技成果。“该成果克服了大体积混凝土抗裂、沥青路面高低温等问题,实现轻质高强、绿色环保、无磁、耐腐等特性,应用十分广泛。”该中心副主任、江苏绿材谷新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魏星说,公司正积极洽谈合作,有望在安徽投资。

本届科交会共征集自2025年1月以来的科技成果4280项,初步对接成功项目400项,对接金额突破1000亿元。

近年来,安徽坚持科技打头阵,下好创新先手棋,着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我们将以科交会为契机,进一步凝聚合作共识,拓宽合作领域,把科技创新‘最大变量’转化为安徽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张曙光在科交会开幕式上说。

(科技日报合肥4月27日电)


【详情】
时间:2025-04-28 20:05 来源:科技日报

新华网合肥4月28日电(汤阳 李东标)春日江淮,一路繁花,科创潮涌。4月26日,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以下简称“科交会”)在美丽的巢湖之滨拉开帷幕。本届科交会吸引了海内外两千多家企业和近两百所高校院所参展,首发首展科技成果占比近30%。

  从新能源汽车的产销两旺、到人工智能的创新应用,从低空经济的场景拓展、到量子科技的最新转化……近年来,安徽省坚持科技打头阵、下好创新先手棋,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不断擦亮“新兴工业大省”的“新”成色。

  4月26日,观众在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上参观。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从科技创新起笔 点燃发展新引擎

  “悟空,你好!”当一位观众向屏幕中的“孙悟空”提问后,只见身穿西瓜裙、手拿金箍棒的“AI孙悟空”腾云驾雾现身于水墨云海中,回应道:“俺老孙来也!”这是我国AI大模型在世博舞台的首秀。

  近日,主题为“构想焕发生机的未来社会”的日本大阪·关西世博会正式开园。作为中国馆唯一大模型展项,“AI孙悟空”依托科大讯飞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不仅精通中、日、英三种语言,还融合高噪场景语音识别、多情感超拟人语音合成以及多模态交互等技术能力,为游客提供幽默问答和智慧导览,获得全球观众点赞。

  现场观众在世博会中国馆与“AI孙悟空”进行对话。(受访者供图)

  今年出台的《安徽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行动方案》中提出,安徽将围绕“人工智能+”建设,实施底层强基、融合应用、生态构建、安全筑底四大专项行动,争取到2027年,通用大模型性能居全国前列,到2030年,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当前,安徽正以“人工智能+”为支点,撬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的双重变革,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4月26日,观众在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上体验一款多语种AI透明屏。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创新引领,塑造汽车产业新生态。在近日开幕的上海车展上,奇瑞集团携53款车型亮相,实现了燃油、混动、纯电全动力形式覆盖。而在前不久举办的奇瑞汽车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上,奇瑞还集中展示了猎鹰智驾、人形机器人、智舱大模型等技术成果。

  往高处攀,向新处闯。安徽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汽车产业创新发展需求,持续技术攻坚,加快打造全球汽车技术研发集聚地,建设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今年一季度,安徽汽车产量76.2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37.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8.2%、83%,总量居全国第一。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安徽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六成,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量子科技、先进核能、空天信息等未来产业抢滩布局,初显集聚效应。一批新的增长点、增长极正加快孕育。

  于产业创新着墨 闯出发展新天地

  走进零重力飞机工业(合肥)有限公司,一个写有“构建地球上第三种交通生态”的标识牌醒目地矗立在企业办公区的一侧,彰显出这家企业宏大的愿景。落户合肥两年多来,这家以载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为核心,布局多样化新能源航空器的企业,快速在国内电动航空领域脱颖而出,产品研发和商业化落地稳步推进。

  零重力飞机工业(合肥)有限公司展示的一款产品模型。新华网李东标 摄

  “合肥拥有雄厚的先进制造业基础优势,科创属性强,具有支持低空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营商环境,各级政府部门给予我们非常大的资源支持。我们将在推动航空产业绿色革命及先进空中交通的发展上持续深耕。”零重力飞机工业联合创始人石红坦言。

  “创新+产业”同频共振,迸发澎湃动能。2024年,作为工业移动操作机器人领域的领军企业,优艾智合在获得合肥东城产投C轮投资后,将总部迁到肥东,计划在合肥建设研发中试基地,重点攻关人形机器人、极端环境作业系统等前沿技术。今年3月,企业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创立的具身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对外发布了人形机器人矩阵,针对不同场景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优艾智合技术人员正在测试一款机器人产品。新华网李东标 摄

  在优艾智合生产车间,形态各异的工业移动机器人,利用高精度同步定位与建图融合导航技术灵活穿梭、高效协同完成任务。在产品调试区,一台移动搬运机器人缓缓伸出手臂,将重达数十斤的晶圆盒精准放置在电子货架上,整个搬运过程实现了零损耗。“目前,我们的订单已经排到今年10月份,工程师们正争分夺秒保障生产。”优艾智合首席运营官孙梦介绍。

  合肥市把智能机器人产业纳入“6+5+X”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体系,已拥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56家,涵盖核心部组件企业和人形机器人整机集成企业,初步形成了“大脑—小脑—核心部组件—本体”的研发制造一体化格局。

  近年来,安徽省聚焦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树林变森林”、未来产业“小树变大树”,扎实推进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未来产业培育壮大两大工程,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构建体现安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机制创新谋篇 激活发展新动能

  4月26日,在安徽合肥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上,全国科技大市场联盟正式揭牌。该联盟由安徽科技大市场联合中国技术交易所、上海技术交易所、东北科技大市场等15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旨在推动跨区域技术交易、成果转化与资源共享,构建全国一体化技术要素市场体系。

  全国科技大市场联盟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联盟将共同助力科技成果“破茧成蝶”,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强劲动能。

  位于安徽合肥的安徽创新馆(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依托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安徽不断完善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机制。在合肥科学岛,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已服务国内外200多家用户单位,支持超过3800项前沿研究课题。依托稳态强磁场、人造太阳核聚变实验等大科学装置建设,目前在超导、磁体、等离子体应用等领域,孵化企业近50家。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大健康研究院、数据空间研究院和环境研究院组建以来,发挥了创新链中“从1到10”关键环节作用,已逐步成为中国科大、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以外的“科创第三高地”。今年已面向经济主战场,研发工程样机、软件等80余项。累计转化科技成果100余项,孵化、引进企业80余家,其中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省专精特新企业6家。

  设立“科大硅谷”海外创新中心招引全球创新资源;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商学院,培育懂科技、懂产业、懂创新、懂资本、懂管理的“五懂人才”;成立多部门联合的产业专班,以全新的组织方式发展新兴产业;围绕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健全“双招双引”和产业培育工作机制,努力造就更多高科技、高性能、高质量的“金娃娃”……安徽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把科技创新势能更多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科技创新领先一步,产业创新领跑一路。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3年保持全国第一方阵。今年一季度,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1226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0.1%。

  “依托创新资源优势和新兴产业发展基础,安徽正在着力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壮大工程,努力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未来技术策源地、未来场景应用地和未来产业集聚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安徽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

【责任编辑:刘晓君】


【详情】
时间:2025-04-28 20:03 来源:新华网


https://h5.ahrtv.cn/news/ahxw/2025/04/27/j6ZjVD5wEOInp01C.htmlScreenshot_20250428_122524_com_tencent_mm_MMWebViewUI.jpg

【详情】
时间:2025-04-28 12:28

来源:4月28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杨玉华 马姝瑞 胡锐 吴慧珺

“挖掘机指数”领跑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位居中部第一、“皖美消费”新场景持续释放消费潜力……今年以来,安徽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外贸“三驾马车”协同发力,经济起势有力、快于上年全年及同期。

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2万亿元,同比增长6.2%,创下近三年来最好水平,位居长三角三省一市第1位,超过全国0.8个百分点。

以开局促全局。安徽,正以加快大项目建设、开辟外贸新局面、创新消费供给的精准发力,力争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

  这是位于滁州市凤阳县的G36宁洛高速跨淮河特大桥建设现场(4月2日摄)。目前,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滁州市的3座跨淮河特大桥建设稳步推进。新华社发(吴义勇摄)

项目“快进”释放投资新动能

216根桩基耸立,旋挖钻、塔吊、挂篮等20多台套机械设备不间断作业……在安徽蚌埠市固镇,五蒙高速公路的建设者们正分秒必争进行项目作业,全力冲刺2025年底建成通车的目标。

作为蚌埠市首条自主投资建设的高速项目,这条全长119.5公里、概算总投资147.97亿元的高速公路是联通豫皖苏的重要省际通道,也是皖北地区高速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眼下五蒙高速公路的施工重点是浍河特大桥枢纽建设,得益于地方政府与水利、海事等部门提前办理航道施工许可,及时跟进开展施工、通航保障方案评审,让项目进度一点没耽搁。”建设单位中铁二十三局现场施工负责人党建虎说。

基础设施建设的“热力值”,直观体现在设备轰鸣、车来车往的施工一线,也清晰反映在“挖掘机指数”等大数据上。

三一重工基于树根互联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的“挖掘机指数”显示,一季度全国工程机械平均开工率为44.67%,同比上涨1.62%;其中,12个省份的平均开工率超过50%,安徽以64.55%的平均开工率排名第一!

透视“挖掘机指数”,大项目牵引正带动安徽上下全力以赴往前赶、拼经济。

截至3月底,安徽全省第一批622个重大项目开工率已达96.8%。4月2日,全省第二批684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动员,总投资4015.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超千亿元,其中30亿元以上项目14个,50亿元以上项目7个。

安徽省统计局副局长陶宗华说,随着中央各类资金加快使用,一季度,安徽全省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4.1%,较上年全年提高3个百分点,比全国高8.3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速2.9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70.3%。

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竞争力”。放眼江淮,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新兴产业建设不断迭代升级。

合肥,总投资15.8亿元的合肥北城未来科技创新园区锁定“科创+产业”深度融合,重点培育生命健康、空天信息等新兴产业;芜湖,总投资50亿元的美芝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项目,为汽车产业链补上关键一环;滁州,总投资28亿元的飞利浦年产150万台商用空调项目,推动家电产业向上升级。

安徽省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全省工业投资增长9.7%;民间投资回稳向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民间投资分别增长205.8%、78.6%和58.7%。

  这是中铁四局G36宁洛高速跨淮河特大桥建设现场(4月23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刘玉才摄)

港口“流量”折射外贸新机遇

蓝天碧水间,蓝白涂装的汽车滚装船“航通01”缓缓驶入合肥港派河港区。左舷舱门打开,一辆辆汽车鱼贯而入,稳稳停在船上的标准车位里。

“就像一个移动立体停车场,共有四层,单船可以搭载330辆汽车。”安徽港航集运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浩宇说,这批车辆由合肥车企生产,将乘船沿江淮运河经合裕航道入长江,最后发向海外。

自2025年1月15日“航通01”首航以来,安徽滚装船密集交付运营,开启“下饺子”模式。1月21日,拥有7000车位LNG双燃料远洋滚装船首航运营,开通至地中海国际滚装运输航线,首航次即满载;3月28日,拥有330车位的“航通02”轮成功吉水,预计5月份交付投入运营。

据了解,这些滚装船主要运输物为汽车。作为安徽的产业名片,今年1至3月,安徽汽车、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为76.17万辆、37.92万辆,均位居全国第一。今年一季度,安徽港航集团所属港口完成汽车远洋滚装运输量2万辆,同比增长264%。

一艘艘不断下水的汽车滚装船,让人们看到“港口流量”背后的外贸新机遇。

视线转向长江岸边的芜湖朱家桥外贸码头,重型货车往来穿梭、络绎不绝,卸下一个个巨大的集装箱,无人驾驶起重机挥舞“臂膀”,将集装箱精准码放在江边的巨轮上。

“作为安徽境内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港口,芜湖港不仅汇聚了芜湖的白色家电、汽车等优质产品,还服务全省乃至更广大区域的客户。”芜湖申芜港联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副总经理余林说,今年以来,为服务客户需求,不断有新的外贸航线开辟。

据统计,一季度,芜湖港累计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711.6万吨,同比上升9.4%;其中,集装箱量42.93万标箱,同比上升13.75%。

合肥海关数据显示,作为家电大省,安徽空调、冰箱等产品出口欧盟已连续15个月保持快速增长。一季度,安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2153.3亿元,居中部省份第1位,同比增长13.1%;造车“皖军”进一步融入全球产业链,全省汽车出口总额达204.8亿元,同比增长19.2%,其中近七成汽车出口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汽车零配件超五成出口到金砖国家。

新业态、新场景释放消费新活力

位于合肥的淮河路步行街的百盛商场外,“城市次元空间”的大幅招牌引人注目。每逢周末,这里便会涌入大量年轻人,这座开业近30年的老商场,如今以“安徽最大二次元主题MALL”的新身份重获新生,20余家安徽首店级二次元品牌入驻,限量版手办、动漫联名周边琳琅满目。

“我们引入的‘谷子’概念,正在重构传统商业逻辑。”商场运营负责人耿晶晶所说的“谷子”,由英文“Goods”音译而来,特指动漫、游戏等IP衍生商品,通过发展“谷子”经济让老商场重获新生。据介绍,转型后商场的“95后”客群占比达80%,部分店铺月营业额突破百万元,较改造前实现翻倍增长。

发展新业态、打造新场景,安徽不断激发消费新潜力。

2024年,安徽出台消费新场景建设导则,引导培育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新场景,聚焦居民吃穿住用行等传统消费和服务消费,提出“潮品乐购”“尽享夜皖”“徽尝美味”“畅游江淮”“皖韵康养”“和美田园”“乐活惠民”“悦在运动”八大消费新场景,年度“皖美消费新场景”评选活动吸引337家场景企业申报,100家各类消费新场景脱颖而出。

走进位于合肥市的新华书店“元·书局”,10岁的小学生李瀚林戴着XR眼镜正在“飞越安徽”,只见他手舞足蹈着说:“我摸到迎客松了!”在他的视野里,云雾缭绕的黄山峰顶从身侧掠过,翠绿茶园在脚下铺开,太平湖如绿绸轻展……

新华书店“元·书局”前身是于1958年2月15日开业的四牌楼新华书店,改造后引入了大量数智设备,将传统阅读场所转变为集数字阅读、文化体验、科技互动于一体的复合业态。

“引入数智设备后,青少年客群增长120%,带动文创产品销售额提升75%。”书店负责人汪利告诉记者。

安徽省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8%,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9位、长三角第1位。

“居民消费支出稳定增长,结构不断改善,消费政策效果显著,是一季度安徽居民消费的显著特点。”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总统计师童晓莉说。

消费场景创新的背后,是政策体系的强力支撑。近年来,安徽积极推动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加力显效,以政策“组合拳”持续提振消费信心,特别是在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政策带动下,各地政策加力扩围,进一步激发消费热情。

据统计,截至3月底,安徽累计使用汽车置换补贴资金7.4亿元,家电消费品补贴资金9.1亿元,手机、平板、智能手表补贴资金3.9亿元,共带动销售额243.6亿元;实施商品消费升级、服务消费提质、新型消费培育、消费场景创新等工程,全省已开展“徽动消费”活动1200多场,发放消费券约1亿元,带动销售额超10亿元。

安徽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安徽还将更加积极引入和培育更加多元化的消费场景,同时,大力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推广“人工智能+消费”,扩大服务消费,通过这些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供给,持续激发消费潜能。


【详情】
时间:2025-04-28 12:22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Screenshot_20250427_215413_com_tencent_mm_MMWebViewUI.jpg

图片本届科交会邀请C9全部高校、44所双一流高校以及110多家院所参会参展,从新能源汽车到航空器,从全息交互到新材料,本届科交会现场展示展品2578件。除前沿科技外,科交会还重点展示了安徽承接成果落地转化政策、园区、人才、平台、金融等支撑要素保障能力。

图片

安徽省科技厅 厅长 赵明

积极营造高水平的创新生态,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加速向安徽集聚,便捷流动、充分增值,推动更多的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造就更多的“金娃娃”,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质加速。


【详情】
时间:2025-04-28 08:22 来源:安徽新闻联播

充分发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崛起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优势,我省正以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牵引,深度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征程上阔步向前。

科技与产业跨区域协同步伐加快

一条条省际道路被打通,一批批省际合作产业项目落地,一项项省际政务服务事项高效办结……近年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阔步前行,成就有目共睹,长三角区域整体实力走在前列,占全国经济比重持续上升。

我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携手沪苏浙推动国家规划实施、重点协同事项落实,在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和民生共享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一体化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在长三角,科技与产业跨区域协同的步伐,始终步履铿锵。

《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2024》显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逐年攀升,2018年以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年均增幅达9.26%;近3年,长三角区域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率达到332.2%。

我省充分放大科技创新优势,聚力高水平打造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五大研究院,已建、在建、预研13个大科学装置,构建世界一流大科学装置集群,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3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注入了“安徽动力”。

我省与沪苏浙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联合沪苏浙开展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累计立项实施国家级和省级攻关项目90项。推动创新资源共享共用,全省8608台(套)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纳入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中国科大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单位成功研制“祖冲之二号”“九章二号”“九章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

区域协同创新持续深化,让长三角科研合作更加紧密,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州等城市正在形成科研合作的核心圈层。

长三角地区产业协同发展,以新能源汽车“4小时产业圈”最为典型。

上海的芯片、软件等组成汽车“大脑”,江苏具有动力电池产业优势,浙江能提供一体化压铸机,而安徽具有整车研发制造等突出优势。一条新能源汽车的完整产业链就这样构建在4小时车程内,正在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更多群众享受一体化发展红利

在滁州市南谯区,滁州市第四小学依托宁滁教育一体化合作,挂上了“南京市夫子庙小学乌衣分校”的牌子,还加入了南京江浦实验小学教育联盟,变成周边家长眼中的“明星校”。

“两地老师一起磨课、研讨,手拉手、传帮带。”校党总支书记吴徽说。

在教育、旅游、公共服务方面,安徽省政府与浙江大学开启省校全面战略合作,安徽大学与复旦大学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发布“上海一大会址—浙江嘉兴南湖—江苏淮安周恩来故里—安徽大别山金寨‘两源两地’”等22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协同沪苏浙立法施行长三角区域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规定,异地提取住房公积金、首次申领居民身份证等176项跨区域服务“一网通办”,长三角区域内超千个文旅场所“一卡通用”。

足不出省,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大城市医院专家的诊疗服务。近年来,我省引入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合作共建的国家儿童、创伤、中医、肿瘤等区域医疗中心全部开诊。

规划一张图、交通一张网、办事一个章、民生一卡通……一体化的发展红利正在转化为增进民生福祉的“幸福红利”。

左右逢源拓展发展新空间

在芜湖港朱家桥港区国际集装箱码头,货车川流不息,塔吊巨臂挥舞,数百辆奇瑞汽车整装待发。从朱家桥码头出发,经由上海港,奇瑞汽车由此远渡重洋,出口至世界各地。

奇瑞集团发布的销量快报显示,一季度,累计出口汽车25.55万辆,继续保持月度、季度中国车企出口第一,平均每30秒就有一辆“奇瑞造”销往海外。

水路运输是奇瑞汽车最主要的出口运输形式,约八成的新能源汽车通过芜湖港出口。

江水奔流,不舍昼夜。近年来,我省积极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完善联接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的市场化要素对接平台,提升与沿江省份开放合作水平。

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奋进征程上,中部六省正在持续深化产业等领域全方位合作。在去年5月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上,安徽牵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江西牵头电子信息产业链,湖北牵头新材料产业链供应链,湖南牵头现代石化产业链……一省牵头、各省配合,中部六省围绕特色产业链推介对接,实现优势产业链联合招商,释放出强大吸引力。

深度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安徽正把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不断转化为通江达海、左右逢源的发展优势,奋力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

(本报记者 王弘毅 何珂)


【详情】
时间:2025-04-27 19:09 来源:安徽新闻网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4月26日,在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上,全国科技大市场联盟在合肥揭牌!这个由15家机构发起的“科技天团”联盟将推动跨区域创新要素高效流通,服务新质生产力培育,助力构建全国统一技术要素市场。

安徽创新馆(段玉 摄)

  (一)

  15家联盟机构有哪些?具体包括:安徽科技大市场、中国技术交易所、东北科技大市场、吉林省科技大市场、上海技术交易所、浙江科技大市场、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山东科技大市场、湖北技术交易所、湖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国家技术转移海南中心、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北疆技术交易中心、澳门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等。

  仔细观察名单,不难发现,这个“科技天团”联盟含金量满满,不仅科技实力雄厚,而且区域覆盖面广泛,可谓是强强联手。

  当前,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

  “全国真正有科技大市场的,也就不到20个省份。所以我们这次联盟能够成立,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儿。”合肥滨湖科学城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安徽创新馆服务管理中心主任陈林告诉记者,“联盟成员包括很多国家级的平台,比如中国技术交易所,上海技术交易所等。”

  在揭牌仪式的签约环节上,安徽创新馆分别与澳门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上海市重要产品追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深化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跨区域联动合作。

  “我们希望推动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双向流动。澳门是葡语区国家重要的技术中转站,通过合作能够加强皖澳之间的科技成果跨境交易互动,助力安徽企业开拓葡语国家市场。”陈林说。

  陈林表示,通过建设全国统一、互联互通的科技大市场,能够健全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构建一流的科技服务生态,实现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优化配置,让技术要素畅通流动、高效供给,全面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应用,加快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

全国科技大市场联盟揭牌(段玉 摄)

  (二)

  为什么要成立全国科技大市场联盟?

  科技成果转化是国家创新能力的试金石,它缩短了从“0到1”的突破到“1到N”的产业之路。然而现实中科技成果转化却存在不少堵点、难点。

  “联盟成立之前,大家信息之间的沟通不是很畅通,我们跟长三角的互动非常紧密,但是有些地区之间的互动还不够频繁。同时在专业化人才培养标准上,长三角的标准与中部、西部有比较大的差异。”陈林告诉记者,希望通过联盟的成立,实现共享科技资源、全国信息的延展。尤其是在人才体系建设上形成一体化的标准,通过全国信息系统的建设,为下一步成果的定价评价,以及市场化的交易建立全国统一认可的标准。

  2022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正式发布,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作出部署安排;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在地方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各地“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深入推进,安徽率先发起成立全国科技大市场联盟,此举正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快构建全国统一是统一进入市场的重要探索。这对于促进技术要素跨区域流动,强化创新资源协同配置,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实践价值。”工信部火炬中心副总工程师李文雷在全国科技大市场联盟揭牌仪式上说道。

  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厅长赵明表示,全国科技大市场联盟的成立,顺应了科技创新发展的时代潮流,搭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协同平台,对于整合全国科技大市场资源,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推动科技大市场高质量的发展建设,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构建更为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助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安徽创新馆

  (三)

  如今的科技创新,不仅是关键技术的比拼,更是创新体系的竞争;不仅需要集聚各类资源要素,更要促进它们之间产生“化学反应”,形成乘数效应。

  如何让联盟更好地发挥乘数效应?

  “我们联盟目前已经建立了轮值主席制度,今年是安徽,所以今年我们重点围绕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高水平孵化器建设,以及科技成果价值评定系统的推广等方面开展工作。”陈林透露了联盟接下来的工作计划。

  “我们也发布了安徽科技大市场城市合伙人招募计划,以市场化机制招引来自全国的优秀科技服务共建安徽科技大市场分市场。”陈林解释道,安徽不仅科技创新要出彩,科技服务体系也要跻身全国一流方阵。“我们将推动国内的资源在安徽建设枢纽,助力跨区域科创资源互通互享、科创服务联动发展。”

  谈起与安徽联盟的契机,东北科技大市场执行总经理傅玛表示,相识由来已久。“近几年,东北和安徽之间的互动交流愈加密切,我们有院所来皖投资,也在科技成果交易评价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了互联互通。”

  “安徽创新生态具有蓬勃生命力。未来我们想和安徽以及长三角地区加强合作,构建东北三省一区与长三角之间的互联互通的机制,在项目需求、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的方面实现双向流动、共同发力。”傅玛说道。

  当前,为了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科技大市场联盟作为枢纽平台,正努力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可复制的市场化解决方案。

  科交会成果征集期间,安徽科技大市场在审核和筛选科技成果时,技术经理人关注到南京神桥医疗器械项目(微电子肌电桥)项目,项目团队是由东南大学王志功教授团队和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副主任、东南大学吕晓迎教授团队共同创立,现已通过欧盟CE认证的医疗器械在海外的推广销售。

  通过对接研判,该项目符合滁州市来安县产业发展方向,于是安徽科技大市场积极牵头组织项目方和滁州市科技局深度洽谈、实地考察,目前项目已在滁州注册公司,正在申请滁州市天使基金。

  相信未来,全国科技大市场联盟将共同助力科技成果“破茧成蝶”,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强劲动能。(记者 徐慧媛)



【详情】
时间:2025-04-27 19:08 来源:中安在线

今天,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在合肥举办。一批来自全国的前沿科创技术,通过这一对接平台,实现成果转化,走向广阔市场。

图片

本台记者:胡君

我现在是在第三届中国(安徽)科交会展览展示区的科技引领展区,我手上拿的这个U盘大小的物件被称为器官芯片,在这方寸之间能够模拟心脏、肝脏等器官功能,从而用于药物的开发和医学疾病机制的研究,它能够大大缩短研发周期,而今天,这项前沿技术正在科交会现场寻找“产业合伙人”,加速走向量产。

图片这项技术来自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团队,团队负责人告诉我们,安徽省的金融机构已经帮助他们对接到项目基金,而科交会的“双招双引”区专业团队正在为他们匹配合作的医疗机构和落地的园区。

图片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大项目公司-江苏艾玮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科研BD 朱萍

科交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为我们先进的科研技术成果走向市场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机会,安徽产业生态和创新生态都非常优越,我们期待在安徽找到更多优质的合作伙伴,高效地对接到本地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产业链资源,目前我们也有了一些洽谈的机会,相信不久之后会有具体的成果落地。

图片一项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从来不是单打独斗,需要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协同发力。在科技引领展区,378家单位带来的1200多件前沿科技创新成果正在寻求产业合伙人;在产业创新展区,来自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数百家企业技术需求清晰标注;生态赋能区集聚了多家金融、科技人才、成果转化平台服务机构,现场为科技成果交易提供专业化咨询服务。

图片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高级工程师 田勇建

咱们三次(科交会)都参加了,借助咱们展会的平台,将我们团队科研出来的,一些实用性的产品、解决方案,能够在更多的地方进行推广。

图片

踏歌智行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 常星星

我们踏歌智行目前是国内首家专注于露天矿无人驾驶整体解决方案的科技创新企业,非常感谢咱们科交会提供这么一个平台,让我们上下游生态链,包括我们的客户能够认识到我们踏歌智行。

图片

华宇科创私募基金投资有限公司 董事长 余晴燕

可以看到这一次(科交会),安徽省把各个领域的前沿项目都放到了每一个展区,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好,对于我们投资机构来说挖掘项目,看到未来的机会。

图片本届科交会邀请C9全部高校、44所双一流高校以及110多家院所参会参展,从新能源汽车到航空器,从全息交互到新材料,本届科交会现场展示展品2578件。除前沿科技外,科交会还重点展示了安徽承接成果落地转化政策、园区、人才、平台、金融等支撑要素保障能力。

图片

安徽省科技厅 厅长 赵明

积极营造高水平的创新生态,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加速向安徽集聚,便捷流动、充分增值,推动更多的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造就更多的“金娃娃”,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质加速。


【详情】
时间:2025-04-27 19:05 来源:安徽新闻联播

刘庆峰、曹仁贤、李斌……在合肥,同时看到多位知名企业家的机会不多。

  4月25日上午,全市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召开。市四大班子主要负责人与21家来自不同领域的民营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零距离互动,共商民营经济发展大计。

  民营经济占合肥经济“大半壁江山”,呈现“55689”的良好态势,即贡献了全市50%以上的GDP、近50%的固定资产投资、60%以上的税收和发明专利授权量、近80%的新增城镇就业和90%以上的市场主体。

  信心和发展,是这场座谈会的鲜明主题。

  一上午的时间,客观分析形势,积极回应诉求,谋划务实之举,会议传递出合肥坚定不移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

  政企同心、携手奋进,民营经济的“春风”越吹越劲。

  信心从何而来

  “经过长期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和成果积淀,蔚来正在跑步进入全新的产品周期。”

  “维信诺合肥基地是集团投资规模最大、技术和装备水平最先进的研发生产基地。”

  ……

  座谈会上,民营企业家代表的发言信心如磐,昭示着合肥民营经济发展广阔的前景。

  这种信心从何而来?

  从国家发展的大坐标看,国力跃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改革开放进一步全面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量质并进,再加上制度优势、法治健全,都是民营企业不惧风浪的底气。

  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经济总量从全国城市第31位前进到第19位,常住人口总量突破千万,成为全国第16座“双万城市”。

  城市能级的快速提升,在方方面面为民营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合肥人才的加速集聚,不断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2024年,全市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35万人、高技能人才16.1万人,新认定高层次人才增长1.1倍。

  “企业在合肥大力引才聚才,组织多学科人才集智攻关,研发出全球首款搅拌摩擦回填式点焊设备和系列固相3D打印设备。”万宇机械董事长兼总经理万龙说。

  日益完善的产业体系,为民营企业创造了更多新的机遇。近些年,合肥聚力打造“6+5+X”产业体系,超前布局量子信息、空天技术、聚变能源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已培育出6个“千亿产业”和4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在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中居第13位。

  前行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当前,受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影响,民营经济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在这种形势下,更要坚定信心,鼓足干劲。

  “我们要保持发展定力,增强发展信心,大力支持全市民营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市委主要负责人强调。

  一以贯之支持

  保持信心前行,民营企业并不是单枪匹马。

  面对关山万千重,为民营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合肥一以贯之。

  民营经济是典型的“候鸟经济”,哪里发展环境好,企业就往哪里“飞”。座谈会上,谈到合肥营商环境时,一家民营企业负责人感慨万千。

  “我们曾经尝试布局省内、迈出省外,经过几年的征战,投资重点依然回到合肥。”她说,“合肥的营商环境好、效率高,企业更适合在这片土壤生存。”

  民营企业的体感,反映了营商环境的温度。

  合肥坚持营商环境“一把手工程”,连续6年迭代《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连续2年跻身“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全国10强。(下转2版)


(上接1版)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合肥是全国首批立法保障民营经济发展的省会城市,在行政执法方面,正在探索“亮码检查”“一次查清”,除了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安全等事项,最大限度减少检查频次,逐步实现好的企业不查或少查。

  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创新是企业家们发言中绕不开的话题。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分享了一个喜讯:在今年大阪世博会上,基于讯飞星火大模型打造的“AI孙悟空”,成为中国馆唯一且最火爆的大模型展项。

  在合肥,民营企业创新并不孤独。合肥创新推行“科大硅谷”模式,引导民营企业联合高校组建创新联合体,累计建成新型研发机构54家,建成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65家。

  人才、资金、场景、政策等,都是关乎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素。这其中,融资难、融资贵依然是中小微民营企业的一大痛点。

  围绕降低民企融资成本,合肥出台民营企业纾困基金,累计投资56笔、4亿元。同时,发挥“政信贷”作用,放宽民营企业申请贷款上限,2024年为1.5万户企业授信超1200亿元、平均利率4.01%。

  上下同欲者胜。合肥着力破解民营企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形成了政企双向奔赴、同向发力的生动局面。

  继续大显身手

  “我们将一如既往重视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谈到下一步工作,市委主要负责人态度鲜明。

  过去,合肥的成就离不开民营经济鼎力支持;未来,合肥的发展更需要民营企业挺膺担当。

  当前,民营经济发展面临新的变化与挑战,也蕴藏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抓住机遇,进一步发展壮大?

  春江水暖鸭先知,身处经济一线的企业最有发言权。

  座谈会上,企业负责人敞开心扉,畅谈意见建议。

  “加快推进算力建设,鼓励大模型关键技术创新,推动教育、政务、司法等行业‘人工智能+’应用。”

  “给予相关政策支持,抢占干细胞产业发展先机。”

  “共建技术对接平台,开展联合研发专项,实施知识产权共享机制。”

  ……

  发言或长或短,但都聚焦问题、聚焦发展。

  市委主要负责人边听边记,与大家深入交流,要求全面梳理企业意见建议,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政企良性互动,发展稳步向前。

  针对当前形势和企业诉求,会议也部署了重点工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常态化听取企业意见建议,全面落实助企纾困政策……

  “希望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强自主创新,完善治理结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继续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合肥篇章中大显身手。”

  干事,正当其时。鼓励,激昂斗志。

  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散会了,企业家们面带笑容走出会场。他们知道,会议结束了,但政企携手奋进的新故事,才刚刚拉开序幕。

  ·合肥日报-合新闻记者 葛清政 孟祥齐·



【详情】
时间:2025-04-27 12:56 来源:合肥日报

4月26日,观众参观奇瑞展出的高性能极智超体座舱。

4月26日,观众试用科大讯飞展出的多语种AI透明屏。

4月26日,观众参观中国科大展出的软体机器人-柔性手臂。

4月26日,观众观看合肥磐石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出的弹钢琴机器人。

4月26日,会上展示的悟空多模态交互机器人。

4月26日,观众在重点高校板块参观小树苗公司研制的植保喷洒农机,该农机配备了北斗导航智驾系统。

能做实验的“机器化学家”,能“跑”又能“飞”的飞行汽车,能让硅藻“开口说话”的科学仪器……4月26日,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在合肥开幕,2万平方米的展馆汇聚2420件科技创新成果,展示全球最新技术进展和成果,为参会人员带来诸多惊喜和沉浸式体验。

在重点高校板块,一个既拥有轮子,又拥有多旋翼的“大家伙”吸引不少观众驻足。“这是清华猛狮第三代飞行汽车,最大起飞重量约800公斤,起飞后最高飞行车速为25米每秒,可连续飞行约16分钟。”清华猛狮智能飞行汽车项目市场总监董一帆介绍,这款汽车采用分布式多旋翼与阿克曼底盘耦合设计,实现了空中飞行、地面行驶、陆空切换以及飞行与地面无人驾驶等多重功能,可用于特定区域的旅游观光。

董一帆透露,清华猛狮创新成果是清华大学李骏院士团队产学研项目,将在科交会期间和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安徽中心签约。

除了清华猛狮,重点高校板块还有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大平台3D打印机、山东理工大学的新能源智能农机等351项尖端科技成果。

记者了解到,整个展馆设有序厅、科技引领、产业创新、生态赋能、“双招双引”路演对接5个展示对接区及新技术新产品体验区,各个对接区中还有多个细分板块。

在科技部板块,一台自带工作台的双臂机器人——“机器化学家”小临,正在手拿烧杯开展实验。

“在实验室中,‘机器化学家’是材料研发领域的智能科研助手,通过将先进科研方法进行系统化转化,为企业或科研院所提供科研助力和赋能。”合肥机数量子科技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业务经理姚爱华介绍,这是全球首个数据智能驱动的全流程机器化学家平台,集成了移动机器人、智能化学工作站、高通量计算系统与智能化学大脑,实现人机对答、理解科学需求、设计研究方案、主动进行实验的全流程覆盖。

作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人工智能也是本届科交会的重要议题之一,在展馆内,记者看到讯飞智能助听器、“启江二号”人形机器人、高仿生扑翼机器人等AI产品。

“此次参展带来了智能座舱人机交互效果评测机器人VIAS的核心部件,它可以用来测试车载智能系统的语音交互功能。”国家智能语音创新中心展位介绍人陈百川介绍,这个机器人可以模拟各种人声,传统的人工测试和实车路测通常需要数周时间,而VIAS只需2天到3天就能完成,测试效率提升了10倍。

在科大硅谷板块,有一个灰色的“箱子”,能让硅藻“开口说话”。合肥国镜仪器科技有限公司市场负责人孙鹏飞告诉记者,这是国内首台冷场扫描电子显微镜,它的出现实现了国内在高端电镜领域“零”的突破。

“这款台式冷场电镜具有高分辨率、智能化、小型化、低电压等特性,特别是其独特的低电压工作模式,可以避免对样品的损伤,实现不导电样品无需喷金处理,还原样品真实信息。可以应用于新能源、半导体、光伏、生物医药等领域。”孙鹏飞介绍,在法医鉴定中,借助这一设备对肺内积液进行观察,如果积液中存在硅藻,便可以通过硅藻的类型来推测它属于哪一片水域,获取相关信息。

漫步在科大硅谷板块,能看到不少酷炫、有趣的“黑科技”产品:瀚海量子的未来实验室VR游戏、未来头显的宇宙之旅VR大空间、宇翼科技四足机器狗……今年科交会,科大硅谷共征集展品87件,首发首展23件,其中展品89%达到国内领先及以上水平。

记者了解到,本届科交会总体规模、成果数量以及参展单位数量均创历史新高。参展成果数量2420件,较上届提升34%;参展单位达1236家,较上届提升48%;省外成果数量达1271件,占比54%。

本报记者 鹿嘉惠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徐旻昊 程兆 范柏文 张大岗


【详情】
时间:2025-04-27 12:52 来源:安徽新闻网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200051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