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的舞台上,女代表和委员们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她们积极履行职责,参政议政,尽显新时代巾帼风采。会场内外,还活跃着众多女性工作者。女记者们手持话筒、举着摄像机,记录两会精彩瞬间。还有默默付出的女性工作人员,保障着两会顺利进行。三八妇女节之际,我们将“女字旁”的汉字拆解,尝试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解释它,并致敬如花的她。
【详情】春风拂面,春潮涌动,我们迎来第115个国际妇女节。在这个属于女性的节日里,每一个“她”都独一无二,每一个“她”都自带光芒,让我们一起为每一个“她”送上节日的祝福,从春天出发,向着美好未来奋进!
她们的角色都是新时代最耀眼的光芒。她们是母亲,是妻子,是女儿,每个年纪都是恰到好处的自己,每个角色都闪耀着无与伦比的美,她们为家庭倾情付出,默默奉献;她们是军人、医生、教师、科技工作者、运动员……每一个她在各自的岗位上熠熠闪光,她们都是新时代的追梦人。她们坚守初心,无怨无悔;尽职尽责,改革创新;勇于拼搏,再接再厉……她们从未褪去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与激情。她们活跃在乡村振兴的热潮中,专注在科技攻关的前沿,拼搏在竞技体育的赛场上,她们用实力证明“女性不仅能仰望星空,更能征服星辰”;用无私的大爱述说着“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的肺腑之言;她们默默耕耘在自己的领域,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最美的状态就是孜孜不倦,为国家创新报国、实践兴邦。” 她们是平凡中的不平凡,因为她能用“最懂你”的方式让服务更贴心,她“因为穿了这身衣服,得对得起大家”而让旅客更安心……还有太多太多的她们,虽然角色不同,但是却是这个时代最耀眼的光芒,向平凡而伟大的她们致敬!
她们的行动都是新时代最可赞的力量。当我们看到在云南华坪女高的晨读声中,张桂梅校长用沙哑的嗓音带领女孩们诵读入党誓词;文昌航天发射场,王亚平完成太空授课后,在舱内佩戴的党徽仍在失重环境中熠熠生辉;浙江安吉余村,返乡创业的女党员带领村民开发数字茶园,让千年茶山焕发新生……这些剪影串联起的,不仅是当代女性的成长史诗,更是一部党领导妇女事业发展的生动教科书。新时代的她们:在城市建设的浪潮中,定格下奋斗的身影和城市的蝶变;在百姓生活的点滴中,记录着幸福的瞬间和时代的变迁;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用心血和汗水耕耘着希望的田野;在科技创新的攻坚中,用坚持不懈、探索与实践,诠释着责任与担当。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女性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致敬每一个了不起的她,无时无刻不在传递满满的正能量。
她们的奋进是新时代最靓丽的坐标。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中国妇女运动的百年历程始终与党的征程同频共振。当95后女焊工在高铁钢轨上绽放焊花,当女村支书在希望的田野上直播带货,当女科学家在实验室解码生命奥秘,这些微观叙事共同编织着中国梦的经纬。我们更是看到,科技强国征程中,女科学家季春霖带领团队研制的超材料,助力“蛟龙”号突破深海探测极限,彰显战略科技力量中的“她智慧”。还有杭州翠苑街道党工委书记张敏开发“云上议事厅”,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43万居民共治共享;在“东数西算”国家工程现场,90后女工程师们搭建算力枢纽;在海南自贸港,女法官创新涉外知识产权审判机制;在“一带一路”建设前线,女外交官架起文明互鉴之桥……这一个个靓丽的坐标,彰显着新生代女性正在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正在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奋进新征程。
春潮澎湃起,扬帆正当时。在充满光荣与梦想的新征程上,让我们亿万妇女一起以“巾帼心向党”的坚定信念,勇往无前的恒毅,向着既定的目标奋进,书写属于这个伟大时代的荣光史诗!
近年来,安徽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特别是新兴产业发展上取得很多成绩。就此,经济日报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省长王清宪。
王清宪代表介绍,“十四五”以来,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6.1%,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3.6%;截至去年底制造业投资连续48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202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居工业大省第一位,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贡献率超60%;2024年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达到357万辆、168.4万辆,均居全国第二位,整车出口居全国第一位;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81.4%,集成电路产量增长47.4%,DRAM存储器产能居全国第一位,显示驱动芯片市占率居全球第一位;光储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价居全国第三位,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评价居全国第六位,量子科技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一位。
“安徽新兴产业发展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效,关键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尤其是构建了包容活跃的创新生态,真正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王清宪代表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一头抓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领军企业,另一头抓专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这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安徽积极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健全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机制和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机制,不断提升企业创新实力。目前,80%以上的省科技攻坚项目由企业牵头,企业的研发投入、研发人员、研发机构、有效发明专利占全社会比重均超80%。“十四五”以来,安徽省科技贷款余额由1525亿元增加到7551亿元,增长3.9倍;高新技术企业数年均增长28%,总数达到2.3万家左右,去年一年新增35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年均增长49%,总数达3.5万家,去年一年新增753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80家增加到690家,总数居全国第八位。
“新兴产业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产业生态的竞争,安徽重点是做好‘四链融合’、两业融合、数实融合三篇大文章。”王清宪代表认为,“四链融合”有两个关键环节:一是要有促进“四链融合”的有效机制,安徽的做法是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的生态闭环,主要是以“产研”融合互动为主轴,着力构建“政府推动、产业主导、人才支撑、科技引领、金融赋能、服务提升、应用牵引”的协同机制。二是“四链融合”的背后是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安徽在推进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过程中,协同开展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招引,聚焦重点产业集群,“一群一策”引育研发设计、科技服务、检验检测、商务服务、现代金融、人力资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王清宪代表说,安徽牢牢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接续实施“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行动。通过“建平台”“用平台”双轮驱动,形成完善的工业互联网赋能体系。“羚羊”“凯盛AGM”“海行云”3家平台入选国家级“双跨”平台,数量居全国第五位。连续3年实施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行动,截至去年底,全省共有2.34万家规上制造业企业启动数字化改造,今年将实现全省重点行业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规下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应用全覆盖。面对“人工智能+”发展浪潮,从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两端发力,推动现有产业未来化和未来科技产业化。
“在当前技术加速迭代、产业加快转型的背景下,如何推动要素资源向新质生产力集聚,这对政府抓产业的能力水平是一个考验。”王清宪代表表示,关键要贯通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的底层逻辑,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政策更精准地滴灌到企业最渴望处。截至目前,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体系已设立的母子基金计划总规模2220.1亿元,在皖落地私募基金产品数2275只、规模1.8万亿元。为更好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形势,安徽探索采取市场化机制、专业化路径、平台化运行的方式,组建由主管部门、金融机构、龙头企业、行业专家等广泛参与的十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专业化推进机制,由这套专业化力量去制定产业规划政策、编制产业链图谱、开展产业链招商、谋划应用场景等。针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都关注的应用场景问题,通过搭建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市场营销人员供需对接、智慧碰撞的平台,促进创新产品应用场景的生成落地。
王清宪代表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要前沿思考、前沿观察、前沿行动。安徽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强化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大力推进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和未来产业培育工程,努力形成更多挺进“蓝海”的新增长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去年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强调“要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锚定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坚持向“新”而行、以“质”致远,抢占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今天的安徽,正在由要素驱动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传统农业大省加快向新兴工业大省、制造强省转变,由内陆腹地加快向开放前沿转变,经济总量跨上5万亿元崭新台阶,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扩大高质量科技供给。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我们坚持科技打头阵、下好创新先手棋,全力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持续提升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创新平台能级,打造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完善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机制,畅通从“书架”到“货架”的成果转化通道,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去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对规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达75.3%,多语种智能语音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量子专利累计申请量居全国第一位,九韶内核软件、超导质子回旋加速器等一批技术和产品打破国外垄断,稳态强磁场水冷磁体运行刷新世界纪录,“人造太阳”今年初创造了“亿度千秒”新的世界纪录。
科技创新是竞速赛、耐力赛、接力赛,尤其是原始创新之路从不平坦,“无人区”里永远是风景与风险同在。我们将增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紧迫感,扎实推进合肥滨湖科学城实体化改革,积极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具体路径,把科技创新“最大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助力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促进高效能产业创新。总书记指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表现形式为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我们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让更多创新之花结出产业之果,造就更多高科技、高性能、高质量的“金娃娃”,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聚焦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树林变森林”、未来产业“小树变大树”,推动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规模和水平持续跃升,建设通用智能、量子科技、空天信息等一批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快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煤电、钢铁、有色、化工等产业迈向中高端。去年,我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工业大省第一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3.6%。特别是汽车产业加速疾驰,全省汽车、新能源汽车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新型显示产业聚链成群,合肥市该领域集聚企业140余家,构建了“从沙子到整机”全产业链条,营收规模超千亿元;低空经济展翅起飞,芜湖市航空产业园集聚上下游企业200多家,基本实现“不出园区就可以生产一架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通航飞机”。
科技创新领先一步,产业创新领跑一路。我们将乘势而上,扎实推进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未来产业培育壮大两大工程,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构建体现安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培育高质量经营主体。总书记指出,企业是经营主体,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是第一位的。我们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一视同仁支持国企、民企创新创造,健全专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省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培养更多产业链、创新链“双链主”。去年,我省80.4%的省科技攻坚项目、87.5%的项目资金、超80%的研发经费、超90%的省产业创新研究院都是由企业牵头,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均居全国第一方阵,科大讯飞星火大模型保持国内领先,奇瑞集团连续22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位。
企业的成长是一个长期过程。我们将一以贯之支持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一头抓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领军企业,另一头抓专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支持各类企业在各自赛道上强筋壮骨、茁壮成长。
加快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营造高水平创新生态。总书记称赞,“安徽的科技创新,可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每一次来都看到新的飞跃、新的发展,‘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你们这里各种要素条件集成优化的必然趋势。”我们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优化提升江淮英才计划,高标准建设合肥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加强“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科学家给技术、企业家用技术”协同联动,加快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机制,不断解决创新链产业链“相望难相见”的问题。去年,全省柔性引进院士及团队92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41.7万人,实现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省属本科高校、区域医疗中心全覆盖,累计赋权成果1109项。在全国率先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科技担保体系和风险补偿机制,撬动科技贷款余额连跨6个千亿台阶,去年末超7500亿元。
创新生态越好,创新物种越多。我们将培厚支持全面创新的沃土,以“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促进各类要素资源在安徽高效集聚、便捷流动、充分增值,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质加速,为不断实现“三个往前赶”提供澎湃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去年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强调“要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锚定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坚持向“新”而行、以“质”致远,抢占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今天的安徽,正在由要素驱动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传统农业大省加快向新兴工业大省、制造强省转变,由内陆腹地加快向开放前沿转变,经济总量跨上5万亿元崭新台阶,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扩大高质量科技供给。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我们坚持科技打头阵、下好创新先手棋,全力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持续提升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创新平台能级,打造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完善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机制,畅通从“书架”到“货架”的成果转化通道,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去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对规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达75.3%,多语种智能语音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量子专利累计申请量居全国第一位,九韶内核软件、超导质子回旋加速器等一批技术和产品打破国外垄断,稳态强磁场水冷磁体运行刷新世界纪录,“人造太阳”今年初创造了“亿度千秒”新的世界纪录。
科技创新是竞速赛、耐力赛、接力赛,尤其是原始创新之路从不平坦,“无人区”里永远是风景与风险同在。我们将增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紧迫感,扎实推进合肥滨湖科学城实体化改革,积极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具体路径,把科技创新“最大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助力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促进高效能产业创新。总书记指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表现形式为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我们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让更多创新之花结出产业之果,造就更多高科技、高性能、高质量的“金娃娃”,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聚焦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树林变森林”、未来产业“小树变大树”,推动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规模和水平持续跃升,建设通用智能、量子科技、空天信息等一批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快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煤电、钢铁、有色、化工等产业迈向中高端。去年,我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工业大省第一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3.6%。特别是汽车产业加速疾驰,全省汽车、新能源汽车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新型显示产业聚链成群,合肥市该领域集聚企业140余家,构建了“从沙子到整机”全产业链条,营收规模超千亿元;低空经济展翅起飞,芜湖市航空产业园集聚上下游企业200多家,基本实现“不出园区就可以生产一架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通航飞机”。
科技创新领先一步,产业创新领跑一路。我们将乘势而上,扎实推进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未来产业培育壮大两大工程,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构建体现安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培育高质量经营主体。总书记指出,企业是经营主体,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是第一位的。我们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一视同仁支持国企、民企创新创造,健全专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省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培养更多产业链、创新链“双链主”。去年,我省80.4%的省科技攻坚项目、87.5%的项目资金、超80%的研发经费、超90%的省产业创新研究院都是由企业牵头,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均居全国第一方阵,科大讯飞星火大模型保持国内领先,奇瑞集团连续22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位。
企业的成长是一个长期过程。我们将一以贯之支持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一头抓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领军企业,另一头抓专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支持各类企业在各自赛道上强筋壮骨、茁壮成长。
加快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营造高水平创新生态。总书记称赞,“安徽的科技创新,可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每一次来都看到新的飞跃、新的发展,‘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你们这里各种要素条件集成优化的必然趋势。”我们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优化提升江淮英才计划,高标准建设合肥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加强“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科学家给技术、企业家用技术”协同联动,加快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机制,不断解决创新链产业链“相望难相见”的问题。去年,全省柔性引进院士及团队92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41.7万人,实现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省属本科高校、区域医疗中心全覆盖,累计赋权成果1109项。在全国率先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科技担保体系和风险补偿机制,撬动科技贷款余额连跨6个千亿台阶,去年末超7500亿元。
创新生态越好,创新物种越多。我们将培厚支持全面创新的沃土,以“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促进各类要素资源在安徽高效集聚、便捷流动、充分增值,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质加速,为不断实现“三个往前赶”提供澎湃动能。 (新华社记者刘菁 张紫赟整理)



本台记者:胡君
这两天,安徽代表团分别举行了全体会议和代表小组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再次成为高频热词,凸显作为第一动力的分量。安徽代表团的代表们纷纷表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罗云峰
报告通篇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总结了过去一年不平凡的成绩,部署了今年的工作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安徽,亲临合肥,关怀最多的就是创新,我们将在科技创新上勇挑大梁,积极探索首创性、差异化改革,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姚金健
报告充分体现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导向,引领性、指导性都非常强,让我们信心倍增,将持续构建以材料科学和数字科学为基础的能源科学体系,坚持做“一公分宽、一公里深”,加快前沿技术,关键技术攻关,牢牢占据技术制高点,让科技创新更好造福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尹同跃
坚持“技术创新能力比盈利能力更重要,质量排名比销量排名更重要”的长期主义原则,我们希望做勇立潮头的企业,守住技术奇瑞、创新奇瑞的“金字招牌”,努力突破车载芯片、软件等“卡脖子”技术。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曹仁贤
当前在全球可再生能源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之际,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完善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和标准体系,这给我们新能源企业极大的信心,公司始终围绕着光伏、风电、储能、电动汽车和氢能五大赛道,展开业务创新和布局。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系列举措回应多群体、多层次的民生需求。从强化宏观政策的民生导向到一个个聚焦百姓急难愁盼问题的惠民生举措,都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安徽代表团代表们纷纷表示,报告中关于民生改善的内容桩桩件件都在回应百姓期待,传递着信心,也鼓舞着干劲。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刘玉杰
政府工作报告总结成绩全面详实,制定目标科学合理,部署工作精准务实,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皖北及阜阳发展,我们将锚定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奋力做到“三个往前赶”,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加快突破新路径,勇当皖北全面振兴排头兵。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徐淙祥
报告特别强调,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给我们种粮农民“多种粮 种好粮”,树立了信心、增添了干劲,共同把饭碗端得更牢。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李必方
报告也讲到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所以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支持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以提高基层监测预警为重点,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航拍的池州市平天湖风景区,绿水映青山、烟波浩渺。(资料图片) 本报通讯员 钱鸣 摄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只有实现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国内大循环的空间才能更广阔、成色才能更足。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指出,要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循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安徽坚持扛牢粮食保供责任,发展乡村富民产业,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将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在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上勇探新路。
高水平建设江淮粮仓
仓廪实,天下安。
作为粮食生产大省,安徽持续推进江淮粮仓建设,实施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优链、优农工程,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454.6万亩,生物育种实验室启动建设。
去年,我省粮食总产量836.9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居全国第5位,连续8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粮食产量为何再创新高?近年来,我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始终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引导农民多种粮、种好粮,以占全国4.3%的耕地,生产了全国6%的粮食,每年净调出粮食200亿斤左右,是全国5个粮食净调出大省之一。
为调整优化粮食结构,我省在全国率先绘制优质专用粮食地图,探索出一条“单种、单收、单储和专用”的优质专用粮食发展道路,全省优质专用小麦、水稻面积稳定在80%以上。
高水平建设江淮粮仓应着力稳面积、提单产、增效益,用好用足粮食生产各项政策,突出粮食作物良种攻关、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支撑等。
“以前种地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劳力投入大。现在种地重视科学技术,强调发展现代农业,咱们农业也有‘高科技’!”全国人大代表、太和县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党支部书记、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会长徐淙祥认为,要利用机械化耕作、科技化管理的方式提高粮食产量,用大型农业机械耕作,用无人机配肥配药,用先进的农资促进农业生产的高效,优化种植方法,实现农田旱能灌、涝能排,做到旱涝保收。更重要的是,还要选择高产、优质的粮食品种,确保种粮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为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去年,我省成为全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3个整省试点的省份之一,在全国率先出台二轮土地到期延包整省试点方案,探索出延包“八步工作法”和解决无地少地农户“地、利、岗、保”相结合的办法。截至2024年底,当年到期的27个县(市、区)的437.1万农户,已完成延包合同签订428.4万户、占到期农户总数的98.01%。
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我省将高质量推进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延包整省试点,完成年内到期662万农户延包任务。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同时,探索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有效实现形式。
加快发展乡村富民产业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为乡村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是代表委员关注的重点。
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民革安徽省委会主委马传喜与“三农”打交道40多年,深知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比如中药材,一经深加工,附加值翻倍。”马传喜认为,要通过加工与市场开拓来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尤其在发展特色农产品上,要树立大食物观,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建立健全特色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加强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进行管理和调度,推动优势特色农产品提质增效。
乡村产业兴旺,既要发展第一产业,又不能仅限于第一产业,而应在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断拉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促进农业利益链完善。
近年来,潜山市黄铺镇黄铺村三产融合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发展了优质水稻、油茶、桑葚等特色、绿色产业,抢抓省级农民工创业园建设契机,吸引20多家经营主体进驻,眼下黄铺村又在谋划全域旅游。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发出重农、强农的工作信号,给我们‘三农’工作者树立了信心、增添了干劲。”全国人大代表、黄铺村党委书记王绍南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坚持三产融合、农文旅融合的发展策略,做好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全域旅游,让村集体持续增收、村民共同富裕的路子越走越宽。
去年,我省突出三产融合,乡村产业实现新跨越。新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00个,绿色食品全产业链产值增长12.6%,皖北品质粮食、优质蛋白、绿色果蔬、徽派预制菜、功能食品五大产业集群全产业链产值增长17.3%。
“今年我们将大力推动乡村富民产业升级,推进十大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建设,并推进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为主体的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还将不断培育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带动更多农民分享产业发展收益。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县城位于“城尾乡头”,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畅通城乡间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良性循环互动,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增添更多动力。
“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更新改造1.5万公里老化燃气、污水等城市地下管网,409处城市(县城)黑臭水体已全部完成治理,建成城市绿道8164公里,建设‘口袋公园’1400余个。”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继续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新改建农村公路2600公里,建设农村幸福院750个。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农民进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大势所趋。2024年,39.8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新市民。
这些农业转移人口如何在城镇稳定就业呢?今年,安徽将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助力农业转移人口稳定就业。
据了解,2024年,我省城镇新增就业75.95万人,创历年新高,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5.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4%。新增405万皖北群众喝上引调水。
“去年,我省坚持以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稳步推进城镇化发展各项任务,全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62.6%。”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陈军告诉记者,今年,我省将以“产城人”深度融合为基本逻辑,以实施“四大行动”(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现代化合肥都市圈培育行动、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行动)为主要抓手,持续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能“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衰落的农村”,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在乡村建设上,我省扎实推进“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推进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中心村建设,通过“由点及线、连线扩面”,做到点上有风韵、线上有风光、面上有风景,打造处处有景、步步如画的现代乡村山居图。5G网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94%的农村人口。全省已建在建精品示范村411个、省级中心村9083个,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遍布江淮大地。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重在抓源头。”全国人大代表李杨建议,应树立预防在前理念,全面加强源头治理和关口把控,注重矛盾纠纷的源头治理,立足预防、立足调解、立足法治、立足基层,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近年来,我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加大“六尺巷工作法”推广力度,扎实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建立健全群众诉求即收即办机制,完善线上线下并行的“一站式”解纷体系,让基层治理有力度、有温度、有深度。2024年,我省信访事项一次性化解率95.7%。
我省正处在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加速迈进的关键期。我们要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干劲抓改革、促发展,勇立改革潮头,开创新业绩、开辟新未来。
新华网合肥3月6日电(记者马姝瑞)记者从安徽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6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安徽省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近日发布《安徽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践创新案例(第三批)》,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遴选推出40个案例。其中,“十佳”案例10个、优秀案例30个,涉及科创产业、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多个方面。
在科创产业跨区域协同上,安徽坚持科技打头阵、下好创新先手棋。省发展改革委积极推进“两心同创”,支持长三角区域内光源集群化建设、体系化攻关、规模化“沿途下蛋”,近三年来孵化或入股企业十余家,为上百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
在高层次协同开放上,安徽主动对接沪苏浙优质开放资源。芜湖与上海共建上海临港国际法务区(芜湖)综合服务中心,打造“云上法务区”平台和“自贸咖啡厅”品牌,为片区企业提供一站式、高效能、专业化的国际法律服务,已协助企业处理涉外法律纠纷24起。
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上,安徽深化与沪苏浙全方位合作。马鞍山推动和县、江苏南京浦口毗邻地区持续深化“两省一街”共管共治模式,在已有警务跨省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政务服务功能,设置5个“跨省通办”窗口,2024年办理民生事项超1500件,服务群众“进一扇门、办两省事”。
在共建长三角美丽中国先行区上,安徽探索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路径模式。宣城广德市推进沪皖共建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由上海市输出品牌、人才、管理、标准等“软件”服务,安徽省市县协同做好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硬件”配套,合资成立康养基地运营公司,合力打造长三角康养合作示范标杆。
在完善一体化体制机制上,安徽持续推动要素跨区域流动、资源跨区域共享。省委组织部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牵头在上海建设“安徽长三角人才工作站”,为安徽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据悉,2021年和2023年,安徽已发布两批共60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践创新案例。下一步,安徽将会同各地各部门,继续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努力在实施国家战略中打造更多创新成果。
一年之计在于春,全年增长看首季。当前,安徽各地制造企业抢抓开局大好时机,铆足干劲赶订单、促创新、拓销路,奋力实现首季“开门红”。 一起去现场感受一下企业生产线上的火热场景! 在位于安庆的福田雷萨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基地,车辆生产线上一片繁忙景象,工人们正在赶制一批即将发往海外的自卸车和搅拌车。据悉,该公司一季度已经接到车辆订单1200台,订单额接近3.5亿元。 在铜陵,生产空调零部件的铜陵海创科技有限公司客户订单已排到今年6月,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 在池州市的安徽铭特电气有限公司,研发人员正在攻关工业用潜水泵永磁控制等相关技术难题,预计到今年6月可以实现小批量试制。 在淮北市,安徽理士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最新开发的5G通信基站用锂电池新产品正在批量生产,实现了新技术成果产业化。 当前,安徽各地制造企业以奋进姿态在各自赛道上加速奔跑,为全省经济实现首季“开门红”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金剑 汪喜兵 李建军 江源 潘伟华 洪全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