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又一条高铁大动脉擂响了开工的鼓点。1月2日,沪渝蓉沿江高铁合肥至武汉段开工建设。

为何要建设这条高铁?高铁建成后,对鄂皖两省发展有何重要意义?安徽日报联合湖北日报,第一时间连线互动,邀请两地相关专家,共同解读和展望这条新建合武高铁将带来的重要变化。

时速350公里,合武再建“高铁走廊”

有网友提出疑问,目前,合肥至武汉不是已经有高铁了吗,为何还要新建合武高铁?

对此,安徽省铁路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有关负责人解释道,原有的合武铁路始建于2005年9月,属于客运专线,技术标准不高,开行时速250公里,运行时间最短约1.6小时。而新建沿江高铁合武段设计时速350公里,技术标准进一步升级。建成通车后,合肥到武汉的通车时间还将再缩短半小时左右,60多分钟即可通达,进一步拉近两地的时空距离和联系。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贯通“八纵八横”高速铁路,明确建设成都、重庆至上海沿江高铁。

新建沿江高铁合武段位于安徽、湖北省境内,线路起自合肥铁路枢纽合肥南站,经安徽省六安市区及金寨县,湖北省麻城市、红安县至武汉铁路枢纽,经武汉天河站接入在建的沪渝蓉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线路全长约360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共设合肥南等8座车站,建设工期4.5年。

作为沿江高铁通道组成部分,合武高铁路网地位十分重要。建成后将构建高标准沿江高铁通道体系,进一步缩短我省与长江中游、成渝等地区时空距离,推动产业培育升级和区域开放合作,对充分发挥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多个国家战略政策叠加优势,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长三角交通一体化研究中心区域铁路与轨道交通联合研究基地主任、中铁上海院副总工程师杨彦生认为,合武高铁是沿江高铁通道“承东启西”的关键段落,因路网运输和建设次序的要求,沿江高铁通道分段建设,目前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上海至南京至合肥段已开工建设,此次合肥至武汉段开工建设,标志着沿江高铁大通道全线开工。建成后将与既有合武铁路合理分工,为沿江通道提供差异化服务。

项目建成后可以贯通沿江高速铁路大通道,将武汉城市群与长三角地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连接起来,进一步缩短沿长江主要城市间的时空距离。届时,重庆至上海的运行时间将由现在的10.7小时缩短至5.8小时,对于进一步提升沿线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支持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具有积极意义。

同时,沿江高铁合武段建成后,合肥与武汉两大科教重镇将构建“1小时朋友圈”,有助于两地在教育、科技、产业、人才等多领域深化务实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促使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高质量发展。

高铁成网,塑造安徽发展优势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直接推动下,在国铁集团支持下,安徽铁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国家“八纵八横”高铁通道体系中,横向的沿江、陆桥、沪昆(辅助),纵向的京沪、京港(台)等“两纵三横”均经过安徽,目前陆桥、沪昆(辅助)、京沪已贯通,沿江、京港(台)通道正在逐步贯通或补强,以省会合肥为中心的时钟型现代铁路网布局基本形成。

新建合肥至武汉高铁,是这一时钟型高铁网的一根醒目“指针”。

据安徽省发展改革委铁建办负责人介绍,目前安徽铁路里程达到5495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522公里,稳居全国前列。干线铁路已经覆盖全省16市47县,其中高速铁路覆盖16市34县。目前,已开通合肥至23个省会城市和120个地级市的直达高铁动车。

在杨彦生看来,目前,安徽省的高铁里程在全国名列前茅,四通八达的高铁网为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支撑,高铁已成为安徽高质量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合武高铁安徽段新建正线166公里,总投资为392.56亿元,由安徽省与国铁集团合资合作建设。作为铁路省方出资人代表,安徽省投资集团积极做好我省铁路项目前期、资金筹措、建设管理、征迁协调等工作,2004年来,先后参与投资建设京沪、合武、商合杭、合安等37个铁路项目,累计筹集铁路建设资金960亿元,有力保障我省铁路建设资金需求。

目前,全省在建合肥—南京—上海、合肥—武汉、合肥—宿迁—新沂(合肥—泗县段)、宣城—绩溪、池州—黄山高铁,淮北—宿州—蚌埠、阜阳—蒙城—宿州(淮北)、巢湖—马鞍山城际,宁芜铁路扩能改造等路网干线项目,以及马鞍山—南京、滁州—南京城际、池州长江公铁大桥等地方项目,共19个重点铁路项目,新建里程约1300公里。

“十四五”期间,我省还将计划建成运营池州—黄山、宣城—绩溪、合肥—新沂(安徽段)高铁,新增高铁里程447公里。至2025年末,全省铁路总里程达到6000公里左右,其中高铁3000公里左右,形成省内城市之间1小时通达、至长三角其他城市2小时通达、至中部地区其他城市3小时通达、至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及部分西部城市4小时通达的“1234”高铁出行圈。

双线联动,加快构建合武“1小时生活圈”

1月2日,新年第一个工作日,合肥至武汉高铁(安徽段)启动建设,这是继去年5月23日湖北段启动建设以来的又一标志性时刻。随着这条时速350公里高铁建设,未来武汉与合肥之间将有两条高铁通达。

“非常方便,每周末我都回去。”在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工作的小李是合肥人,如今在武汉一家生物制药公司工作。乘坐既有的合武线,不到2小时就可以从武汉抵达合肥。

既有的合武线连接武汉市与合肥市,2009年4月1日开通,是湖北首条时速250公里的高铁线路,东接宁合段,西接汉宜线,属沪汉蓉铁路中间路段。每年春运,数千趟动车组从合武线呼啸而过。

正在建设的合武高铁东起合肥枢纽,经六安市、金寨县,湖北省麻城市、红安县,西至武汉枢纽,全长约360公里。项目建成后,武汉与合肥之间将构建“1小时生活圈”,极大密切武汉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的交流。

合武双城生活将变成现实图景:早上吃完热干面,坐上合武高铁到合肥上班,晚上在合肥吃一碗安徽板面,然后坐上合武高铁回家,将成为武汉人生活中一种可能的选择。

“毫无疑问,双高铁将带来潜在的商机,助推两地更加务实的合作,也必将推动大别山革命老区加速发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认为,合武高铁作为沪渝蓉高铁的一部分,未来更重要的意义是助推整个中部地区与东部、西部的通勤效率大幅提升。

高铁带来的不仅仅是旅行时间缩短,更将带来产业合作的“大蛋糕”。铁四院合武高铁总体设计负责人郑晓强认为,湖北、安徽产业结构类似,合武高铁将促进湖北、安徽两省在总部经济、新能源汽车、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领域深化务实合作,取得“1+1>2”的效果,推动形成长江经济带重要科教走廊、创新走廊、产业走廊。

沪渝蓉高速铁路,全线长约2100公里,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的主通道之一,是一条兼顾多重路网功能的高铁路网“金腰带”。其连接的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三大城市群,是我国最具发展活力、最有发展潜力的区域。

目前,上海至南京至合肥段、合肥至武汉段、武汉至宜昌段、宜昌至涪陵段、成渝中线铁路等5段已经开建。剩下的武汉枢纽直通线、涪陵至重庆段正在加紧筹划。


【详情】
时间:2024-01-03 19:01

1月2日上午,合肥至武汉高铁(安徽段)暨2024年全省第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动员会在六安市举行。省委书记韩俊出席活动并宣布开工。本报记者 杨 竹 摄

本网讯(通讯员 郑言 记者 朱胜利)1月2日上午,新年首个工作日,合肥至武汉高铁(安徽段)暨2024年全省第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动员会在六安市举行。省委书记韩俊出席活动并宣布开工。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清宪讲话。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王同军讲话。省领导张韵声、何树山、单向前、周喜安出席。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费高云主持。

开工动员会前,韩俊、王清宪等听取2024年全省第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情况介绍。韩俊强调,新年要有新气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十一届五次、六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的安排部署,深入实施有效投资专项行动,以先进制造业投资为重点,聚焦新基建、交通、水利、城市更新等领域,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推动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早纳统、早见效。要切实发挥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不断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奋力实现一季度“开门红”。随后,韩俊、王清宪等结合展板和视频听取合肥至武汉高铁(安徽段)项目建设情况介绍,详细了解合武高铁(安徽段)隧道里程以及工期、站点布局和车速设计、土地征迁和资金安排等具体情况。韩俊指出,近年来,在国铁集团大力支持下,我省铁路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合武高铁(安徽段)是我省重大项目,对构建高标准沿江高铁通道体系,进一步缩短我省与长江中游、成渝等地区时空距离,具有重大意义。合肥、六安等沿线地区要优化工程建设环境,省直有关单位要全力保障建设要素,广大建设者要发扬工匠精神,严把工程质量关、安全生产关、生态安全关,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推进,全力建成精品项目、示范项目、廉洁项目。

王清宪指出,新的一年是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的一年,要进一步强化有效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支撑作用,坚持有潜能的消费和有效益的投资相互促进,把握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机遇,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等方面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要突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聚焦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谋划和引进更多先进制造业项目。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更大力度激发民间投资,落实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要提高工作效能,全面做好项目服务保障工作,推动重大项目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王同军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铁路建设发展进入快车道,“轨道上的安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今天开工建设的合武高铁(安徽段),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沿江通道”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项目的实施,对助力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更好地服务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中部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国铁集团将进一步加大对安徽铁路规划建设的支持力度,充分释放高铁成网和“多网融合”效应,服务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勇当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火车头”。

合肥至武汉高铁东起合肥枢纽,经六安市、金寨县,湖北省麻城市、红安县,西至武汉枢纽,是国家“十四五”铁路发展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安徽段新建正线166公里,总投资354亿元,新设六安北、金寨东、南溪3个车站,设计速度350公里/小时,合肥至武汉通勤时间将由目前1小时37分缩短至1小时。

此次开工重大项目共有460个,总投资4896.3亿元,涉及制造业、基础设施、民生等多个行业领域,其中十大新兴产业项目253个、占比55%。开工动员会主会场设在六安市六安北站建设现场,其他15个省辖市设分会场。六安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和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公司负责同志分别发言。


【详情】
时间:2024-01-03 15:02

“我们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全省教育系统干部师生第一时间收听收看新年贺词后纷纷表示,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温暖人心,提振信心!新的一年,将团结一心,携手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习近平主席强调,‘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提振发展信心,增强经济活力,以更大力度办教育、兴科技、育人才’,这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安徽大学党委书记蔡敬民表示,走过95年历程的安徽大学,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心系“省之要者”,把握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要义,聚焦我省整体性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文化强省建设的安排部署,扎实推进“双一流”高质量建设,坚定打造服务国家和安徽发展的战略力量,坚定打造名副其实的“安徽的大学”。蔡敬民说:“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学校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后半程的重要一年。我们将发挥省属高校龙头作用,在建设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中当好排头兵,在加快建设‘七个强省’中展现更大作为。”

滁州市委教体工委书记、市教体局局长王玉和表示,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中用“走得很坚实”“走得很有力量”“走得很见神采”“走得很显底气”总结了过去一年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提出2024年“以更大力度办教育、兴科技、育人才”,“孩子的抚养教育,年轻人的就业成才,老年人的就医养老,是家事也是国事,大家要共同努力,把这些事办好”,饱含着深沉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彰显了文明、开放、包容、进取的大国气度。滁州市教体局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从组织领导、政策制定、资金保障和精准服务等多方面发力。为减少普通百姓子弟成才的焦虑,持续培养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人才,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滁州市教体局将在2024年继续加大“双高计划”“双优计划”工作推进力度,开展重点产业技能提升、重点人群技能提升、重点战略技能提升、滁州职教品牌提升“四大行动”,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格局,进一步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力争早日建成技能滁州。

“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合肥市第九中学党委书记章伟表示,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言语温暖、愿景宏伟、期望殷切,吹响了新年新征程砥砺前行的嘹亮号角。2024年将是合肥九中加快推进品质转型和内涵提升的奋进之年。站在新起点上,全体教职员工将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更大力度办教育、育人才。“我们将大力实践多维立体探究校本教研模式,推进教学评一体化,助力教师专业发展再攀新高峰。深度推进寄宿制新学校扁平化、精细化管理改革,以更多特色实践办教育、育人才。”章伟说。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23级临床医学“5+3”一体化(儿科学)专业学生刘俊雅和同学们一起在网上聆听了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习主席铿锵有力的寄语一直在我胸中激荡,过去一年的动人画卷不断在我脑海中涌现。我们记住了这一年的不易,更对未来充满信心。”刘俊雅说。作为新时代的医学生,他将时刻牢记习近平主席对人民幸福生活提出的美好祝愿,在学科交叉新研究方向积极探索,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为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增进民生福祉贡献青春力量。


【详情】
时间:2024-01-03 15:02

20240103145911.png

【详情】
时间:2024-01-03 15:01

央广网合肥1月2日消息(记者徐秋韵)县域发展,产业为基。

奋斗当下,“质”胜未来。今年以来,长丰县在工业“成绩单”亮眼。数据显示,今年1—11月,长丰县规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47.5%,居合肥全市第一,快于全市37.4%。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居家电、高效节能环保三大主导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三个新兴产业正架构起长丰的产业骨骼。

俯瞰长丰县下塘产业园(央广网发 长丰县委宣传部供图)

奔跑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长丰县不断做实做强实体经济,深入实施“制造强县”战略,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打造先进制造“新高地”。如今的长丰,正以“黑马之势”驰骋经济新赛道。

新赛道跑出“竞争力”

2022年6月30日,首辆比亚迪秦PLUSDM-i新能源汽车从合肥基地项目生产线上驶出。比亚迪合肥基地一期项目从签约到开工用时42天,开工后10个月实现整车下线。除此之外,知名动力电池企业中创新航合肥生产基地从签约到开工仅隔了3个月,开工11个月后首线投产。

比亚迪合肥基地首量整车下线(央广网记者 徐秋韵摄)

“极速”奔跑的背后,是长丰县新能源汽车首位度日益凸显。今年,长丰县成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牵头制定《长丰县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强县行动方案》,做到“一个项目、一个专班、一抓到底”。今年1-10月份,长丰县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579亿元,同比增长417.2%,产量占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的57.2%。

万力轮胎生产基地(央广网记者 徐秋韵摄)

汽车链主企业的到来也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汽车产业链企业汇集合肥。于长丰县岗集镇的合肥万力轮胎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子午线轮胎出口企业——万力轮胎在长丰县建成投产的一家子公司。“通过给整车厂做配套,今年我们的营收估计能达到18亿元。”公司副总经理王晓磊说。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核心产业——电池储能领域,长丰正着力抢占行业制高点。1至9月份,全县签约了50GWh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合肥基地三期、大型铝挤电池托盘及汽车冷却管路系统、年产21kt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等项目。同时,以电池、电机、电控“三电”和车规级芯片为招引方向,长丰紧盯长三角、珠三角,洽谈对接了知行汽车科技、赛可智能、中科摩通等一批行业内关键核心技术企业。

以“首位追求”发力“首位产业”,长丰县正力争实现1个千亿企业、500亿后市场、100万辆整车、3000亿产业规模,成为安徽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排头兵。

创新驱动制造业提质增效

长丰(双凤)经开区,是合肥北城发展的“火车头”,长丰县域经济的“排头兵”,也是合肥市“1331”空间战略规划中合肥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家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此汇聚,在各自的细分领域,它们都是掌握“核心科技”的领跑者。

泵通常被称为机械设备中的“心脏”,但泵的制造并不简单,尤其是在石油化工领域广泛应用的沸腾泵,因它的制造难度大、技术含量高而被称为“神泵”,曾经长期依赖进口。位于双凤经开区的合肥华升泵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了首台国产沸腾泵,成为世界上第二家能生产沸腾泵的企业,造价却仅为进口泵价格的11%,打破了该设备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多家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汇聚长丰(央广网记者 徐秋韵摄)

记者在华升泵阀的研发车间看到,一款“体型”方正、身材秀气的机器人正在四处“巡检”。近年来,华升泵阀实施数字化转型,公司产业链由单一制造业向智能化管控增值延伸,研发了数字化管控平台和智能防爆巡检机器人。“智能防爆巡检机器人对泵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和诊断,数据实时上传,对潜在故障进行预判和报警,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公司科研管理部负责人许允说。

同样位于长丰县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安徽舜禹水务股份有限公司自主开发和应用出“节能错峰智慧供水系统”,有效解决高峰期抢水问题,并通过错峰供水实现错峰用电。

今年,长丰县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2家,累计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26家。“长丰县流体控制及设备制造”产业集群获得2023年度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称号。

“下一步,我们将‘培引’并重完善产业链条,继续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积极实施创新驱动、项目带动、产业牵动,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导向,努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长丰县相关负责人表示。



【详情】
时间:2024-01-02 17:24

近日,大型融媒理论文化节目——《理响新时代》第七季《徽映风华》在“学习强国”、安徽卫视等平台播出,首度以安徽文化传承与发展为切入点,深刻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引起广大观众热烈反响。

《徽映风华》着眼“走江淮、看文明”,聚焦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站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视角,生动解读江淮大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实践。合肥市蜀山区南七街道新华社区党委书记张保仔说:“节目以走访调研的方式走进一线,让我们看到全省各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案例。江淮大地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体现着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宝库。我们将进一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地,进一步凝聚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神力量。”

每期节目分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地、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践行地、安徽文化地标3个实景地举行,构建穿越历史、深耕现实、洞彻思想的沉浸式理论学习场。“第七季节目采用历史空间、虚拟空间、线上空间有机融合的全新方式,挖掘阐发安徽文化的思想精华,匠心独具、形式活泼,非常符合认知科学,给人强烈的代入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方面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实用性。”来安县融媒体中心主任钟腾飞表示,将组织工作人员认真观看《徽映风华》,学习节目制作创意和思路,进一步开阔地方新闻工作者的眼界,不断拓展传播平台、创新传播方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节目邀请理论专家、文化专家与网络达人跨界组合、深度对话,与年轻受众同频共振,为理论节目注入青春活力。安徽大学大三学生徐子璇说:“节目既有专家的专业阐释,又有网络达人的通俗解读。一个个鲜活的安徽故事,让我进一步加深了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解,作为青年一代也感受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详情】
时间:2024-01-02 17:24

改革创新,敢为人先是安徽最为宝贵的基因。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围绕改革和开放发展作出明确部署,要求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推动皖北全面振兴,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激发和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2023年以来,我省不断纵深推进改革开放:从1份信用报告代替40个部门证明到金融机构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从A股上市公司数量由2022年的全国第9位上升到第7位;从开展“投资安徽行”系列活动到成立徽商总会……时间是最客观的见证者。用好用足“关键一招”,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动力、释放需求潜力,方能更好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向改革要动力,要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实践告诉我们,唯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更好践行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活力、厚植发展优势。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提升行动,推动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定期召开民营企业家恳谈会,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推出一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标志性举措;加大专精特新发展政策支持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产业链控制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持续推进一流营商环境建设,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动行政审批“极简化”;深化财税金融价格等改革……按照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从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入手,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不断增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动力和活力。

高水平开放正在为高质量发展塑造新优势。安徽拥有通江达海的优势,牢固树立“向海而兴、借船出海”的开放意识。大胆“走出去”,深耕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试验田”,加强高能级开放平台建设,积极开拓“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新兴市场,培育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等新动能,扩大“新三样”等优势产业出口。积极“引进来”,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支持跨国企业和境外商协会在皖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办事处,推动一批标志性外资项目落地。此外,要突出思想观念全面融入、体制机制创新突破、区域板块深度链接、重点领域示范引领,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将为安徽打开更大发展空间。

山长水阔不辞其远,风摧雨折不改其志。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是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以更大决心和力度推进改革开放,为企业松绑,为创新除障,为活力护航,进一步激发和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详情】
时间:2024-01-02 15:06

“安徽造”汽车加速疾驰,首位产业蓬勃发展。

记者从全省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获悉:2023年以来,安徽汽车产销总量保持稳步增长、经营效益明显提升。2023年1月至11月,全省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17.8万辆和292.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2.7%和55.5%,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8万辆和79.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63.2%和65.6%,汽车出口104.5万辆,同比增长80.9%,产业发展形势喜人。

围绕产业布局,安徽推动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一体化发展,集聚奇瑞集团、江汽集团、蔚来汽车、合肥长安、合肥比亚迪、大众安徽、汉马科技等7家整车企业,拥有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等全系列产品,初步形成安庆、宣城、滁州、马鞍山等多个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集群,涵盖动力电池、电机电控、关键材料、销售维保、回收利用等汽车全产业链。

在技术创新方面,着力提升创新能级,以全球视野、前瞻思维集聚高端创新资源,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构建“1+N”开放型汽车生态实验室体系,1个创新体系建设类实验室已揭牌运行,N个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类实验室正陆续组建。

更便捷的充电设施,有力缓解了车主的“里程焦虑”与充电烦恼。据介绍,《安徽省高质量充换电服务体系建设方案(2023—2027年)》强调一体推进市、县、乡三级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并逐年明确各级建设任务,2023年1月至11月全省新增充电桩16万个。建成省级充换电基础设施综合监管服务平台,上线4个月以来,全省公用充电桩接入率已达57.9%。针对老城区充电难问题,推动在老城区城市停泊位开展充电桩建设,推广应用液冷超充等新技术。

省汽车办联合12家省直单位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应用工作的通知》,分别在公务用车、公交、出租等11个公共领域提出新能源化目标举措。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陈军表示,2024年,将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的配套服务,推动充电站“县县全覆盖”、充电桩“乡乡全覆盖”,实现全省新增公用充换电基础设施100%接入省充换电基础设施监管服务平台。同时,组建安徽省换电产业联合会,与电池生产企业、换电运营企业和整车企业等行业主体深化合作,推进换电标准统一。


【详情】
时间:2024-01-02 15:06
1月2日上午,合肥至武汉高铁(安徽段)暨2024年全省第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动员会举行。动员会主会场设在合武高铁六安市六安北站建设现场,其他15个省辖市设分会场。
记者:朱胜利 杨竹
编辑:马珺


【详情】
时间:2024-01-02 11:14

微信图片_20240101112856.jpg

【详情】
时间:2024-01-01 11:29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200051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