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按照这一部署,安徽充分整合资金、技术和平台资源,推动重点技改项目落地见效,在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同时,促进产业焕新提质,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本台记者:陈华亭
我现在是在蚌埠国显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在我身边的就是一条用于生产笔记本电脑显示屏的产线,在经历技术改造后,这里的生产效率比原来提高了30%以上,同时,产品不良率和能耗也大幅降低。
企业负责人蒋巍告诉记者,尽管之前他们已经实施过一些技改项目,但释放出的产能依然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订单需求,想要突破这一瓶颈,就要开展更大范围的产线升级,这让负责技术改造的蒋崴有些担心。
蚌埠国显科技有限公司数字化管理部 经理 蒋巍
首先是技术门槛,缺乏专业的人才和成熟方案,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去叠加起来,资金的投入也在不断堆高,我们也是担心投入后的效果不明显,压力也比较大。
蒋崴的担忧,也是大多数企业在技改过程中遭遇的共同难题。带着这些问题,蒋崴找到了企业所在的蚌埠高新区寻求帮助,恰好这时园区结合省里相关政策,出台了一份产业扶持清单,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企业实施改造,迈进高端化、智能化门槛,作为重点培育项目,国显科技位列其中。很快,蒋崴他们就陆续拿到了1000多万元的奖补资金,通过园区牵线搭桥,还联系到了第三方服务商,帮助他们开展技改升级,使人均产能提高了145%,产品研发周期缩短了近一半。
蚌埠高新区科技经济信息化局 副局长 袁同盟
帮助企业引进更优质的产品,更优质的外部服务商,鼓励工业企业积极谋划设备更新改造项目,2024年入库工业技改项目47个,完成技改投资34.8亿元。
围绕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目标,当前,安徽着眼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同时聚焦纺织、钢铁、石化化工等传统产业,结合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有效引导重点行业和企业技术改造,以数字技术应用释放产业发展新动能,进一步提升产业基础和企业创新能力。2024年,全省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0.5%,增速连续20个月超过20%,走在全国前列,在此推动下,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0.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2.3%,比上年提高17.5个百分点,比全国高13.4个百分点。
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二级巡视员 潘峰
通过3年的努力,在14个主要行业当中实现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的全覆盖,规下企业实现数字化应用的全覆盖,进一步推动实数融合,推动我们新型工业化建设再上新水平。
在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同时,安徽还将互联网、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到绿色清洁生产中,进一步改进工艺,搭建数字化平台,降低生产成本。在阳光电源产业园,一个基于AI和数字技术搭建的能源管理平台已经投入使用,自动对空调、照明、生产系统进行节能优化,同时,对企业所有的分布式光伏、风能、储能、电网能源进行大数据分析,综合调控,实现多能互补,最大程度降低生产能耗。
阳光慧碳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周文闻
相比传统的人工去调度,它的精准度会更高,通过系统和数字化来管,实时计算能源的最优解,实现更进一步能耗的缩减,绿电的(使用)比例已经达到了55%,而且会逐年地去提升。
通过加快技术改造,全省转型升级类投资实现持续较快增长,制造业“含绿量”也在不断提升。2024年,全省制造业投资增长13.3%,高于全国4.1个百分点,制造业31个行业大类中,有25个行业投资实现增长。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下,去年全省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了7%以上,“十四五”以来,累计下降超过13%。
国研经济研究院 执行副院长 黄斌
安徽这些年来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的赋能做得特别好,培育出一些在新质生产力领域有标杆带动作用企业,把整个上下游的数字化程度都提高一个档次。
技术改造是产业焕新的关键一招,在当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大潮中,安徽正积极探索以技术改造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淘汰落后产能,激活发展动能,突破瓶颈,提质增效。坚定不移向新变革,在迈向高端、绿色、智能的路上,就一定有更多惊喜。
记者3月22日从2025徽商大会获悉,近年来安徽省企业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合作持续深入,全省进出口实绩企业数量已超1.3万家。今年1至2月份,安徽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14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8%。
会议期间,安徽省商务厅厅长孙东海介绍道,安徽省推进“徽动全球”出海行动,助力企业国际化发展。货物出海方面,安徽省2024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8648亿元人民币。投资出海方面,安徽省2024年实际对外投资达26亿美元。2025年1至2月份,全省对外投资5.2亿美元,同比增长21.5%。
据介绍,安徽省着力支持优势产业出海,做好出海综合服务。围绕汽车及零部件、光伏储能、家电家居等优势产业,举办外向型产业对接活动,支持重点车企布局海外市场,推动光伏储能重点企业承接海外储能项目。发布200场国内外知名展会目录,对国际产品认证、国际商标注册、保单融资等给予支持。
3月23日
安徽日报推出
新徽商 新力量
特别报道
聚焦2025徽商大会
3月22日,2025徽商大会在合肥隆重召开——
徽商回归 点燃“创新之火”
联想的杨元庆、华润的王祥明、华为的余承东、奇瑞的尹同跃、科大讯飞的刘庆峰……知名企业的安徽籍掌门人、高管齐聚一堂,谈感受、说心声、聊理想、话未来,企业家们的发言,既有理性客观的分析,也有激情澎湃的热力,现场“金句”频出、掌声不断。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当天举办的2025徽商大会,给人留下的最突出印象就是——新徽商们的“聚”,是一团跳动的“创新之火”。
杨元庆
刘庆峰
安徽日报
10
“树高千尺不离根”。闯荡四海的徽商,有着浓浓的家乡情怀。他们用真金白银的投资回馈故里,用情真意切的话语为家乡代言。2024年,全省亿元以上在建徽商回归项目777个,实际到位资金1313.4亿元,同比增长15.1%。
王祥明
余承东
徐鸣
“安徽是科创大省,在空天信息产业领域前瞻布局,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早在2022年5月,银河航天就落户合肥高新区。今年初,银河航天成功为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研制了天路一号卫星,这两天刚回传了首批风场测量干涉图像,弥补了国内空白。”银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徐鸣表示,未来,银河航天会全力以赴,力争成为“商业航天安徽力量”的中坚。
“我来之前,问了讯飞星火:‘怎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今天的徽商精神?’它回答说:徽骆驼加上黄山松。徽骆驼就是不畏艰辛、长途跋涉,即便历经了风暴,也内心坚定;黄山松是即便立足峭壁、栉风沐雨也要顶天立地、胸怀天下的精神气质。”刘庆峰引用“星火”的回答,台下掌声一片。
尹同跃
在中国的商业史上,徽商曾是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从皖南大山走出,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甚至远航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贾而好儒”的故事至今仍为人称道。
从历史中走出,现代徽商正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大显身手,书写新的传奇故事,成为推动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奇瑞汽车漂洋过海,连续22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凯盛科技生产的30微米超薄柔性可折叠玻璃,是目前能够工业化生产的最薄的可折叠玻璃;科大讯飞领跑人工智能赛道,持续探索国产算力大模型,建成首个万卡全国产化算力底座“飞星一号”……
大道不孤,众行致远。我省锚定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为广大徽商投资兴业提供广阔的舞台;重商、安商、亲商,纵深推进改革开放,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企业创造一方高质量发展的沃土。组建徽商总会、徽派企业国际经贸合作联盟等行业组织,凝聚力量、向新向前,让现代徽商的身影更为活跃、发展更有活力。
勇当主角,壮大新兴产业
最近,天芯微视光电科技创始人王涛有些忙碌,企业刚落户科大硅谷,在参加2025慕尼黑上海光博会的同时,还要关注新办公场地的装修进程。
天芯微视光电科技是一家成立于江苏苏州的光电子企业,深耕红外光学技术和产品研发多年。去年,淮南人王涛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回安徽,把企业研发与生产基地总部迁至合肥。
“回安徽”不是一时头脑发热的简单抉择。王涛看中的是,回来以后,公司研发的红外光学技术可以更快地从“实验室”迈向“生产线”。
“我们的设备调试对场地要求较高。”因测试场地受限和资金压力,一度让王涛很发愁。此时,科大硅谷抛来橄榄枝:200万元天使投资+200万元初创贷组合支持,以低价租赁800平方米的场地。
“不仅是资金、场地等硬件支持,科大硅谷更助力我们搭建了‘合肥研发—长三角智造—全国市场’的产业协同网络。”王涛说,签约仅3个月,企业便通过科大硅谷及其创新中心对接航谱时代、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头部客户。
王涛不是徽商返乡的个例。越来越多在外打拼的安徽企业家在家乡找到“用武之地”,科大硅谷就是安徽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的生动缩影。
当前,我省正加快打造“三地一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抢占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高效能产业创新,构建具有安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这一切,离不开广大徽商的参与。
我省努力让企业“站上C位”,在科技创新中勇当主角。着力培育高质量经营主体,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制造业优质企业成长计划,加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营造高水平创新生态,夯实人才智力支撑,用好金融源头活水,畅通体制机制堵点,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十四五”以来,全省亿元以上在建徽商回归项目2552个,累计到位资金4373.3亿元,年均增长12.1%。其中,徽商回归战略性新兴产业实际到位资金3323.7亿元,占徽商回归项目资金76%。
安徽这片科创热土和广大徽商,就像咬合的齿轮一样,互相带动,互相成就。企业瞄准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前沿,积极布局新领域新赛道,也有力地助推了我省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
去年,我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增速居工业大省第1位。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43.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为16.1%。去年,我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94.5%,新能源汽车产量、汽车产量均居全国第2位,集成电路产量增长47.4%,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81.4%,光储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价居全国第3位,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评价居全国第6位。
安徽产业向新发力、向智而行,新质生产力发展脉动强劲。徽商回归,恰逢其时、大有可为。
安商亲商,厚植兴业沃土
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海量数据分析是决策的重要支撑,数据交易前景广阔。
芜湖数据中心集群是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十大数据集群之一、长三角算力枢纽两大数据集群之一。近日,芜湖市研究出台《芜湖市“数据券”实施办法(试行)》,拿出1000万元财政资金,重点支持企业在数据交易机构购买挂牌的数据集、数据接口、数据模型等数据产品,激励企业参与数据产品交易。这是长三角区域首个以“数据券”形式出台的专项政策。
敬商重商、安商兴商。放眼全省,这样为企减负、助企创新的政策举措,不胜枚举。
我省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实施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攻坚行动,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在准入准营、工程建设等领域实施一批重点事项。持续优化皖事通、皖企通、皖政通功能,全面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推进“综合查一次”改革。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完善为企服务平台“一口收办”机制,认真对待、努力办好企业反映的每一件事。在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中,我省连续两年位居前列。
以民营企业诉求为牵引,进一步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在全省各地,芜湖“畅聊早餐会”、马鞍山“采石会客厅”等政企沟通平台不断涌现,让企业家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进一步拉近了政企之间的距离,不仅能够及时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更推动解决“一个问题”向解决“一类问题”转变,助力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哪里营商环境好,资金就往哪里投,企业就往哪里落,人才就往哪里流。
泾县积极为文旅企业开展“证前指导”“一照多址”服务,出台《泾县民宿发展和管理办法(试行)》等,去年培育发展各类民宿1319家;凤阳县聚焦土地、资金等核心要素,推行“标准地+承诺制”供地模式,推出“凤创券”等金融产品,开发应用节点工作平台,去年助企融资57.5亿元,供应建设用地6353亩,亩均税收同比增长18%,推动42个亿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江淮大地,以创新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发展生机勃勃。
回家,是让人温暖的字眼。安徽用“家”的温暖,迎接遍布天下的徽商回家,投身家乡建设。全力营造办事舒心、投资放心、经营安心的发展环境,让广大徽商在家乡谱写互利共赢新篇章。
搭建平台,链聚天下徽商
2023年12月,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徽商总会成立,致力于推动徽商回归。时隔一年,2024年12月,徽派企业国际经贸合作联盟正式成立,致力于推动企业“出海”,参与国际经贸合作。
这些协会组织的成立,释放出强烈的信号,恰如2025徽商大会的主题所言:链聚天下徽商,谱写时代华章。
自成立以来,徽商总会积极搭建好沟通合作平台,努力成为全球徽商企业的坚强后盾,当“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娘家人。不断强化科技赋能、金融助力、法律护航,通过徽商总会专家咨询委员会、投融资专委会、法律顾问团助力徽商行稳致远。持续开展“知名徽商皖美行”“徽商回归恳谈会”等活动,已组织海外、省外安徽商会86批次5023人次回皖考察。
成立不久的徽派企业国际经贸合作联盟“根植安徽,拓展全球”,借助专业力量,为安徽企业出海提供政策解读、投资咨询、国别研究、业务培训等专业化服务,推动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联手拓展国际市场,已成功举办“工程+”“金融+”国际合作对接会。目前,安徽企业境外服务网络正在筹建中,已梳理22个重点国家(地区),依托当地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商协会、中介机构和企业的资源和渠道,设立境外服务网点,推动双向投资贸易合作。
徽商回归,蔚然成风。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现代徽商这一锐意进取的企业家群体,正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以前所未有的信心决心投入到安徽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来。
2025徽商大会,就是要打造海内外徽商的共同家园,培育塑造新时代徽商精神的共同标识,使广大徽商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增强发展信心,更多回归安徽投资安徽。同时,运用徽商大会这一平台大力促进省内外徽商相互赋能,相互成就,共同发展,续写新时代新征程上新的“徽商传奇”。
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航空小镇 是2018年创建的 先进制造类省级特色小镇 2013年 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 在湾沚区成立 如今 在这家公司的引领带动下 航空小镇集聚低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近200家 形成了从无人机、航空发动机、螺旋桨 到航空运营服务等完整的产业链条 基本实现不出园区 可生产一架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通航飞机 这是2021年11月15日拍摄的位于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的芜湖航空产业园。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这是2024年12月17日拍摄的芜湖联合飞机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景。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2021年11月16日,在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内,技术人员在进行飞机检测工作。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走入航空小镇的“小镇客厅” 各种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让人目不暇接 向人们展示着一座航空小镇的飞天梦想 这是2025年3月17日在芜湖航空产业园内拍摄的展品。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2024年12月17日,观众在芜湖航空产业园参观。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这是2025年3月17日拍摄的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内景。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近年来 航空小镇所在的芜湖市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加快低空经济高质量起飞 这是2025年3月17日拍摄的芜湖联合飞机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景。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这是2021年11月16日拍摄的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一景。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2024年9月6日,在安徽芜湖,一架低空飞行器在2024低空经济发展大会会场外进行飞行展示。新华社记者 傅天 摄 跟随穿越机的镜头 我们一起走进航空小镇 感受低空经济的创新热潮 记者:张端
光明日报记者 马荣瑞 光明日报通讯员 王琼
三月的一个周末,蔓发的草木鼓动着旅人的脚步。清晨7时12分,在江苏南京上班的00后吴蕾和“旅游搭子”搭乘高铁,18分钟后抵达安徽滁州:上午逛网红大集“滁州狗市”,下午登醉翁亭抚今追昔,傍晚逛城区、吃小吃……晚上9时05分,搭乘最后一班高铁返回江苏南京——至此,吴蕾和朋友们“挑战12小时玩转滁州”的“周末小目标”顺利达成。
滁州位于安徽东部,地处苏皖交界,一条滁河,令安徽滁州与江苏南京毗邻守望。双城之间,高铁18分钟的通达时间,是滁州作为安徽东向发展“桥头堡”,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实证。
今年春节前夕,全长72.275公里的宁洛高速来安至明光段改扩建工程正式通车,安徽滁州与江苏南京实现同城化发展。
据滁州市交通运输局办公室相关人士介绍,滁州持续加密与沪苏浙地区的交通道路体系,已形成8条高铁城际、15条高速公路、9条水运航道、5个内河港口、1个通用机场的综合交通网络。
在滁州,“轨道上的长三角”加速构建,政策面的互联互通也齐头并进。为了让群众共享一体化发展成果,滁州主动对接沪苏浙,推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实现了148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172项事项南京都市圈“跨域通办”、“亭城通”市民卡与南京等110个城市联网互刷……
“登记注册企业再也不用跑两地,上午一个电话,下午交材料,第二天上午营业执照就送到我手上了。”去年5月,来滁州注册公司的南京浦口市民刘士成,拿到了安徽省首张“跨省通办”营业执照。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对滁宁两地“跨省通办”的工作效率依然印象深刻。
“在滁州,一张‘英才卡’就附带了停车、住宿、餐饮等数十项专属权益和优惠,让外地来的人才感受到这座城市满满的诚意。”安徽健驰智能科技法人代表严合群是一名海外归国创业人员,入选省级人才项目。得知“亭城英才卡”开始办理后,他登陆“皖事通”App完成人才认证,到银行网点完成柜面办理,很快就拿到了这张卡。
这张薄薄的黑色卡片背后,是滁州以人才要素驱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的务实努力。
目前,安徽滁州已与上海徐汇、杨浦、松江共同挂牌星耀长三角人才会客厅,累计与38家高校院所、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结成“人才强市合伙人”。近3年来,滁州市共引进院士和博士等高层次人才近1600名,全市人才资源总量突破90万。
《光明日报》(2025年03月20日 10版)
本网讯(宗禾 李浩)3月20日下午,省党政代表团赴沪苏浙学习考察总结交流会在合肥召开,省委书记梁言顺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讲话指示、考察安徽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对标学习沪苏浙,深化全方位合作,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清宪提工作要求。省政协主席唐良智出席。
会议套开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省领导费高云、任清华、李中和代表团部分成员作交流发言。
梁言顺在讲话时指出,这次学习考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深切感受到沪苏浙创新发展的澎湃动能、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和干事创业的务实作风。学习考察的目的在于拓宽视野、找到差距、推动工作。要坚定信心、发挥优势,在学习思考中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对标提升中进一步寻求突破,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
梁言顺强调,要对标学习沪苏浙勇争一流、敢于领跑的强烈担当,树立高目标高标准,推动“三个往前赶”不断取得新突破,奋力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要对标学习沪苏浙持之以恒抓创新抓产业的战略定力,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迭代升级人才政策,努力在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上走在前。要对标学习沪苏浙向海图强、链通全球的宽广视野,携手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协同推进优势产业“抱团出海”,深化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要对标学习沪苏浙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服务意识,进一步创优一流营商环境,为民营经济等各类经营主体创新创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环境。要对标学习沪苏浙推动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思路举措,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