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逆袭”令人刮目相看,令人自豪。


由此,一些人,包括党员、干部,滋生出“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自满观念,淡薄了“走在前列、争先进位”的进取意识。


审视安徽发展,虽然交出了可圈可点的“成绩单”,但自身面临提升发展质量与做大经济总量、做强中心城市与促进区域协调、兜牢民生底线与推动共同富裕、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等诸多双重任务。


自豪,可以有;自满,要不得。


新时代安徽高质量发展之路“道阻且长”,还需要坚定树立进取意识,奋起全力往前赶,对标先进跑起来。






跳出安徽看安徽



一根矗立在广德市与浙江省长兴县交界处的大烟囱,让许多广德人感慨万千。


广德市去年名列安徽县域经济总量20强。当地一位领导干部告诉记者,广德市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个最大机遇、最大动能、最大红利,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推进“一地六县”合作区建设,见到了成效,尝到了甜头。


烟囱这边的广德市去年的GDP超过了400亿元。但烟囱那边,长兴县去年GDP800多亿元。广德与长兴两个市县,面积、人口相差不大,山水相连、人文相近,经济发展却仍然有着明显差距。


冬日的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广德片区内,工地连片、吊塔矗立、建设者奔忙,园区框架基本成型,一批好项目、大项目已签约落地、开工建设。




图片



资料图:宣城经开区的宣城海螺建筑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范柏文 摄




这位领导干部与记者一起站在项目工地上,看着这片升腾的土地和不远处的大烟囱,他若有所思地说:“广德如果是在烟囱那边,会怎么干?”


考量一个地方的发展,需要放到更大区域的坐标图中,进行纵向、横向的比较,定成绩、看位次、找差距。


考量安徽的发展,首先要放到长三角区域中,与沪苏浙比较。


今年7月,安徽省党政代表团赴沪苏浙学习考察,让人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更深刻的感悟。


在上海,徐汇滨江持续优化土地空间和功能置换,深耕细作文化产业、数字经济、会展经济和金融服务业,对标巴黎左岸、伦敦南岸打造国际一流城区,下决心大手笔拆迁改造177家单位、3000多户居民,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地段置换出5平方公里的宝贵土地,未来楼宇经济前景无限。


在江苏,苏州工业园正在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地标,目前已集聚15家港交所上市企业、20个中外院士团队、136名国家级创业类顶尖人才、近2300家生物医药企业,去年产业产值达到1360亿元。


在浙江,浙商走遍全中国、走遍全世界,敢于闯荡、把事情做大。改革开放以后,他们抓住上世纪90年代国际产业大转移机遇发展乡镇企业,新世纪又遵循“地瓜经济”的指引,创新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发展模式,涌现出一批享誉全球的民营企业。


一路走一路看,省党政代表团成员感触很深。他们纷纷表示,沪苏浙作为改革开放的先发地区,不仅没有懈怠满足,反而越走越快,在较高经济基数上仍然保持稳健增长。这启示我们,奇迹都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必须破除“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自满观念,以更高标准干在实处,努力争取走在前列。




图片



11月2日,众多货运船舶行驶在长江芜湖市繁昌区新港段水域。肖本祥 摄




跳出安徽看安徽,更能看到发展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激发干劲、拼劲和闯劲。


开展“六破六立”大讨论,在安徽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如投石击水、火上加薪,打破了党员、干部的自满观念、舒适环境,有力推动他们树立进取心态、昂扬斗志。





跳出常规求突破



“以前,一两个月才能办完的证,在肥西‘半天’就搞定了,简直是‘光速’!”安徽万朗磁塑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万和国,在项目一期厂房改扩建中,被政府的办证速度“惊到了”。


针对建设单位开工与企业办证审批手续多、周期长的问题,肥西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学习对标苏州市及上海市金山区,推进项目“拿地即开工”与“验收即拿证”审批服务改革,优化精简审批服务,实现开工、拿证“零等待”。


从拿到竣工验收备案表到拿不动产证只用了半个工作日。从一个月到半天,类似“不寻常”带来的惊喜,我省几乎天天都会出现。


在“不进是退,慢进更是退”的区域竞争中,安徽各地各级干部主动走出“舒适区”,敢同先进比高下、敢同自己过不去,时时琢磨改革,事事提升服务。


良马是赛马场上赛出来的,一个地区发展的好坏、干部素质的高低,也是“比”出来的。




图片



资料图:肥东县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内国轩高科肥东基地生产车间。阮雪枫 摄




10月20日,省三季度“赛马会”如期而至。合肥市、池州市、长丰县、省科技厅、省住建厅作经验交流,淮北市、太和县、凤台县作表态发言。与会领导干部屏息凝神,紧盯PPT上的各种单项数据,关注本地本单位排名。


季度工作会议让安徽的干部“既怕又爱”。记者在会场上看到,会议聚焦经济运行、科技创新、安全生产、营商环境、民声呼应等重点工作,通过PPT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对各地各单位工作情况逐项晾晒、逐一分析,全面通报。是进步还是退步,一目了然。


对每季度“赛绩”到点验收、及时晾晒,相互交流、彼此镜鉴,让居前者发挥引领价值,让落后者受到鞭策。不少领导同志坦言:“‘晒’成绩、比先后,危机感上来了,决心与干劲也上来了。”


在淮北市,一场“争先进位好科(处)长”考评推优活动,把全市70家市直单位,388个科室、590位科长处长,推上了“硬碰硬”的“考场”。


在考核“指挥棒”下,科(处)长们“看格局站位,在讲政治上争先进”“看实干担当,在促发展上争先进”“看宗旨意识,在办实事上争先进”“看为企服务,在优环境上争先进”,最终综合研判确定20名“争先进位好科(处)长”优秀典型。


“开展‘争先进位好科(处)长’考评推优活动,把实干的导向鲜明树起来,推动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一位淮北的干部告诉记者,这样的“真考”模式,激励着他所在单位比学赶超的氛围更加浓厚。


不仅在淮北,全省的干部干多干少有尺量,干好干坏不一样。


安徽持续实施省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综合考核,对考核优秀的予以通报表扬和嘉奖记功,对排名靠后的班子进行约谈提醒,对反映较多的干部开展重点考核,对考核结果不好的省管干部作出调整。


通过考核考评,真正让有为者有位、实干者实惠、优秀者优先,让“躺平式”干部躺不住、混日子干部没市场。


与强者角力、与快者赛跑,不打破常规,不甩开膀子、迈开步子,是赢不了的。


滁州经开区偶然得知国轩集团将在某地有投资项目。在得知这一消息的第二天,滁州经开区负责同志立即奔赴国轩高科进行沟通对接。同时,滁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前往国轩集团20余次,顶格推进。


正是这样抢先机,才抓住了“商机”。最终让总投资额约100亿元的国轩新能源(滁州)高端制造基地项目落户滁州经开区。


“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正不断转化为大干快跑的自驱力。





跳出“套路”求实效



从养牛到养“牛产业”,亳州市正探索牛产业发展新路径。


亳州市素有养牛传统,但过去大都也就是传统养牛。不久前,记者走进位于利辛县的一个肉牛标准化养殖基地,耳目一新。




图片



10月31日,在亳州市利辛县一大型养殖场内拍摄的肉牛。刘勤利 摄




偌大的养牛场里,上千头良种优质肉牛在干净的牛栏里优哉游哉地生长。基地负责人幽默地介绍,牛吃的是青贮饲料“预制菜”,睡的是经过特殊处理的秸秆等材料“软铺”,听的是舒缓音乐,每头牛都有自己的“电子身份证”,还上了网。


从养牛卖牛肉到“种、养、加、消、销、服”,亳州市聚焦肉牛全产业链发展,努力把牛产业越做越“牛”。


牛产业的转型升级,折射出亳州市发展理念的创新突破。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不自满才能更自强,求进取才能更奋进。


省委以高度政治自觉,坚持把安徽发展放在党中央对安徽的战略定位上、放在全球经济发展大背景下、放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三角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思考谋划。近年来,安徽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形象显著提升,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更是明确“打造‘三地一区’、建设‘七个强省’、总量上新台阶、取得新跃升”的总体目标,擘画了发展蓝图、给出了“施工图”。


发展蓝图激荡人心,“施工图”明晰可行,关键在于落实。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改革发展任务艰难繁重,机遇挑战交织并存。对于各地方各部门各条战线来说,进取,是路径依赖小步慢进,还是跳出“套路”跨越发展,也不是轻轻松松表表态、喊喊口号的事。




图片



10月18日,位于马鞍山的宝武马钢冷轧总厂采用机器人取代人工进行板卷打捆。张明伟 摄




提升“安徽智造”水平、深入推进“千万工程”引领乡村蝶变、加快打造汽车“首位产业”、让“四个蹄子”追赶“四个轮子”、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一件件大事要事,一桩桩民生实事,都是全省上下关切的事。


“时间不等人、机遇不等人、发展不等人。”正如一些党员干部所说,发展机遇稍纵即逝,必须牢固树立“走在前列、争先进位”的进取意识,立即干起来,全力往前赶。


安徽发展慢不得、等不起,破除“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自满观念,我们同样慢不得、等不起;树立“走在前列、争先进位”的进取意识,我们必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详情】
时间:2023-11-20 15:52

  随着北方秋种完成、南方稻区收割接近尾声,丰收已成定局,江淮粮仓稳稳地扛起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

  安徽以占全国4.3%的耕地生产了全国6%的粮食。全省粮食面积、产量常年位居全国第4位,粮食播种面积连续6年稳定在1.09亿亩以上,产量保持在800亿斤以上,不仅“自给自足”,让6000多万安徽人端稳了饭碗,也是全国5个粮食净调出大省之一。随着6400多万亩的秋粮迎来了丰收,今年粮食产量将有望再创新高。

  


  政策资金送支持 种粮人有信心


  对农民而言,丰收既是期许也是目标,下一季的生产耕种早已忙碌起来。这些天,阜阳市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开始整地播种小麦。“今年秋收,粮食产量比去年略有增产。”徐淙祥说,他选用了抗高温干热的优质大豆种、耐密植抗病的高产玉米种,种植时深耕深旋保墒,科学施肥促产。他的高产示范田,秋收的玉米达到亩产700-800公斤,核心高产田则达到了亩产1000公斤,大豆高产田块每亩地也有300多公斤。“今年大豆播种期下了大雨,大豆开花期雨水又比较少,这些都影响到大豆生长。好在大豆、秋粮玉米产量都还有增长。”徐淙祥认为美中不足的是受到前期天气影响,大豆平均产量没有达到理想的预期。

  徐淙祥说自己的丰收秘诀是“规模出效益,科技创高产”。当地政府通过项目资金支持对他流转的1.5万亩田地进行了高标准农田整治,沟塘路将全部整修一遍,同时还要再建设一个农事服务中心。为了不影响粮食种植,他决定采取边建设边生产的整治模式,整个工程到明年夏收结束。“这块土地即将旧貌换新颜,基础设施的强化保障对粮食意义可不一般。”对于来年,徐淙祥充满了期待。

  丰收来之不易,靠的是新技术,更是新理念。“我们与周边的养殖场联合开展绿色循环模式合作,粪肥给农田使用。不仅减少了化肥投入,产量还大大提升。”合肥市庐江县种粮大户王士照说。作为当地有名的种粮“明星”,王士照的千亩示范田不仅产量高,而且种得还“漂亮”: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金灿灿的稻穗压弯了腰,田埂上种满了吸引寄生蜂(二化螟、稻种卷叶螟的天敌)的百日菊与格桑花。“今年水稻价格不错,每天在田里忙活,心里很踏实。这些年,有了科技专家对我的指导,每年产量不断刷新纪录。不仅种出来的大米高产,而且口感软糯香浓。现在国家政策好,我种粮种得越来越得劲了。”王士照坚定地说。

  


  良种良法加良技 科技人有干劲


  白露时节,皖北的广袤田野孕育着丰收的气息。宿州市泗县大路口镇农科所的一片玉米田里,农技人员正在对100多亩玉米进行测产。经过对亩穗数、穗粒数等一些指标进行初步核算,这100多亩玉米今年亩均产量达到700公斤。农技人员介绍,这片玉米地之所以能达到如此产量,是因为在生产管理过程中采取了“宽窄行”“高密植”“水肥滴灌系统”“选用矮秆抗倒品种”等多种方法,玉米单产增幅超过了10%。“我们种植的宽行距是80公分,窄行距是40公分,便于进行滴灌,在全生育期需要滴灌5次水和肥,这样保证每个生长阶段都能精准施肥。”泗县农科所所长田茂尚介绍。

  重阳节后,阜阳市颍上县200亩水稻绿色低碳高产高效示范基地迎来现场测评:平均亩产1002.5公斤、碳中和水平由非示范区的-226.0千克C-eq增加至14.7千克C-eq,首次实现区域水稻高产固碳双协同。专家组通过查看水稻田间长势和长相、查阅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有机质相关数据,认为示范方水稻长势均衡性好、绿色低碳栽培技术落实到位、整个生育期温室气体排放少、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在水稻高产的同时实现了减排固碳,是当前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样板。技术首席专家安徽农业大学武立权教授介绍,这块示范田是按照“减排固碳、量质同增”总体思路,鉴选氮高效碳减排水稻品种,建立相关品种共性指标体系,同时坚持良种良法配套,不断优化和完善水稻生长各环节关键技术,构建沿淮地区水稻高产高效与绿色低碳生产技术模式,实现了“三增四减”,也就是亩增产、增收、增(碳)汇、减肥、减水、减药、(碳)减排。

  长江沿岸的南陵历史上就是知名的四大米市之一,当地水稻种植面积达到了74万亩。秋天是水稻丰收的季节,田野一片金黄色,稻谷颗粒饱满。在现代科技的引领下,这里的种粮大户不用下田就可以使用无人收割机智能化收割,使得收割工作更加高效、准确。“通过科技提升了当地种粮食的水平,让农民尝到了科技增产增收的甜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所长罗志祥介绍,该所自主选育研发的“徽两优2628”“两优5078”“徽两优985”优质多抗高产品种在当地规模化示范种植了1500亩,辐射带动面积3万亩以上;配套推广水稻机插同步侧深施肥、水稻“插喷同步”封闭除草、优质稻生产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绿色高产配套栽培技术。通过这些年与地方的科研合作不断强化,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带动该县水稻大面积均衡增产和效益提升,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强农兴农打硬仗 农业人有决心


  晚稻收割结束后,庐江县农技中心副主任吴晨阳在地里手把手地指导农民机械化种植油菜。“在学校里学的是栽培专业,但真正落实到田间地头,还是需要亲身实践。”晒得黝黑的他感叹,“农业知识更新快,不加强学习,就没有办法为农业经营主体服务。这些年通过跟科研院所项目合作学到了很多最新农业科技知识,通过科技示范引领农民增产增收,很有成就感。”当地种粮大户夏伟清今年粮食亩均效益超过了千元,以前种水稻仅茎叶除草这一项每亩地的人工成本就达到了百元以上。通过吴晨阳的指导,在水稻种植期间采取两次封闭除草技术既减少了环节,同时实现了节本增效,除草效果特别好。

  “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主场活动放在我区,通过举办这场大活动更加证明了我们是能打硬仗的队伍,鼓舞了我们全体农业人的干劲。”芜湖市湾沚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峰介绍,今年该区20万亩的水稻长势明显好于去年,正出动谷物联合收割机700台抢收水稻,11月下旬将全面完成秋收工作。

  “农业人永远在路上、在田间。”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汪学军说,当前的安徽高位谋划推进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正从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深化农村改革5个方面持续发力,加快建设高质高效农业强省。


【详情】
时间:2023-11-03 13:17

10月10日,高校毕业生、企业代表在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公司参观科技成果转化新产品,了解科大硅谷的利好政策和服务内容。

10月10日,合肥知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对ZL-DR400无液氦稀释制冷机进行换热组件安装。极低温是超导量子计算机运行的必备条件,稀释制冷机是一种能够提供接近绝对零度超低温环境的高端科研仪器。

10月10日,合肥神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全天候智能光照植物生长室,创始人李仁汉在提取基因编辑后的发光植物种子。

10月10日,合肥中科科乐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在检查聚合釜搅拌运行情况。

10月10日,合肥和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对茶氨酸发酵液做分离纯化。该公司覆盖“菌株构建—放大生产—应用研发”的产业链条,系统性地打通产业转化的路径。

10月10日,位于科大硅谷的合肥幺正量子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在观察多光子纠缠源系统的光斑形貌。

10月10日航拍的位于合肥高新区科大硅谷核心区的中安创谷片区。

“一栋楼就是一个创新联合体,一栋楼就是一个产业链”。在科大硅谷,一批量子科技领军企业集聚于此,量子科技也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应用。10月10日,位于科大硅谷片区内的合肥幺正量子科技有限公司里,工程师们一片忙碌,进行科研攻关。该公司致力于量子计算系统的研发与升级,入库合肥量子重点产业链并加入多个量子产业联盟,成为合肥量子生态圈的一员。

聚焦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企业孵化、创新生态优化。自2022年6月启动建设以来,科大硅谷蓬勃起势,成为安徽省深化改革、加强创新的标志性成果。两年多来,科大硅谷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院所全球校友为纽带,致力汇聚世界创新力量,打造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高科技产业“高产田”。

作为科大硅谷全球合伙人招引、投资的企业,连日来,合肥神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李仁汉忙着在全天候智能光照植物生长室里,监测着多花烟草的生长情况。他和团队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等手段,突破国外技术垄断,不断迭代创造出国内首株基因编辑高亮度夜晚自发光植物,产品目前已进入市场推广期。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从源头抓技术成果和人才、搭建全方位服务支持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时效性和成功率。在良好的发展环境下,中科科乐、中科星驰、知冷低温科技、和晨生物等一批企业落地科大硅谷,逐渐开花结果。

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建设极具活力、引领未来、享誉世界的创新之谷。截至今年9月底,科大硅谷在美国硅谷、日本东京、英国剑桥、法国里昂等地设立9家创新中心;面向全球招募80家高水平团队作为合伙人,按照市场化方式打造运营40个创新单元;以中国科大为主,广泛联络全球高校院所和校友组织600多家,服务校友超1.5万人次,吸引1700多名海内外院士学者、企业家等回访。两年来,科大硅谷片区吸引集聚新入驻科技型企业1725家;新增各类创新人才超1万名,带动就业人才超5万名;集聚各类基金216只,总规模超2400亿元。

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科大硅谷在“科创+产业”的发展路子上越走越宽,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优越生态正加速形成。

本报记者 程 兆 摄影报道


【详情】
时间:2002-01-01 00:07

10月10日,高校毕业生、企业代表在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公司参观科技成果转化新产品,了解科大硅谷的利好政策和服务内容。

10月10日,合肥知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对ZL-DR400无液氦稀释制冷机进行换热组件安装。极低温是超导量子计算机运行的必备条件,稀释制冷机是一种能够提供接近绝对零度超低温环境的高端科研仪器。

10月10日,合肥神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全天候智能光照植物生长室,创始人李仁汉在提取基因编辑后的发光植物种子。

10月10日,合肥中科科乐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在检查聚合釜搅拌运行情况。

10月10日,合肥和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对茶氨酸发酵液做分离纯化。该公司覆盖“菌株构建—放大生产—应用研发”的产业链条,系统性地打通产业转化的路径。

10月10日,位于科大硅谷的合肥幺正量子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在观察多光子纠缠源系统的光斑形貌。

10月10日航拍的位于合肥高新区科大硅谷核心区的中安创谷片区。

“一栋楼就是一个创新联合体,一栋楼就是一个产业链”。在科大硅谷,一批量子科技领军企业集聚于此,量子科技也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应用。10月10日,位于科大硅谷片区内的合肥幺正量子科技有限公司里,工程师们一片忙碌,进行科研攻关。该公司致力于量子计算系统的研发与升级,入库合肥量子重点产业链并加入多个量子产业联盟,成为合肥量子生态圈的一员。

聚焦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企业孵化、创新生态优化。自2022年6月启动建设以来,科大硅谷蓬勃起势,成为安徽省深化改革、加强创新的标志性成果。两年多来,科大硅谷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院所全球校友为纽带,致力汇聚世界创新力量,打造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高科技产业“高产田”。

作为科大硅谷全球合伙人招引、投资的企业,连日来,合肥神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李仁汉忙着在全天候智能光照植物生长室里,监测着多花烟草的生长情况。他和团队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等手段,突破国外技术垄断,不断迭代创造出国内首株基因编辑高亮度夜晚自发光植物,产品目前已进入市场推广期。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从源头抓技术成果和人才、搭建全方位服务支持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时效性和成功率。在良好的发展环境下,中科科乐、中科星驰、知冷低温科技、和晨生物等一批企业落地科大硅谷,逐渐开花结果。

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建设极具活力、引领未来、享誉世界的创新之谷。截至今年9月底,科大硅谷在美国硅谷、日本东京、英国剑桥、法国里昂等地设立9家创新中心;面向全球招募80家高水平团队作为合伙人,按照市场化方式打造运营40个创新单元;以中国科大为主,广泛联络全球高校院所和校友组织600多家,服务校友超1.5万人次,吸引1700多名海内外院士学者、企业家等回访。两年来,科大硅谷片区吸引集聚新入驻科技型企业1725家;新增各类创新人才超1万名,带动就业人才超5万名;集聚各类基金216只,总规模超2400亿元。

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科大硅谷在“科创+产业”的发展路子上越走越宽,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优越生态正加速形成。

本报记者 程 兆 摄影报道


【详情】
时间:2002-01-01 00:04

微信截图_20020101000312.png​  

12日,随着“皖江奋斗号”盾构机刀盘破洞而出,顺利抵达接收井,由中铁十四局承建的芜湖城南过江隧道右线率先贯通,标志着“八百里皖江第一隧”取得重大进展,长江上将再添一条过江通道。

  芜湖城南过江隧道建成通车后,驾车从隧道过江仅需五分钟,将大幅提高跨江交通能力,对加快安徽省长江两岸经济社会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何曦悦、戴威、胡锐、祁骥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责任编辑:王頔】


【详情】
时间:2002-01-01 00:04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200051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