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俊主持并讲话 李屹张宏森讲话 王清宪通报情况 唐良智虞爱华出席
2月2日下午,省委、省政府在北京召开文化艺术界人士助力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座谈会,来自文化艺术界近百位知名人士齐聚一堂,共叙情谊、共话合作、共谋发展。省委书记韩俊主持会议并讲话。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屹,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宏森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清宪通报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省政协主席唐良智,省委副书记、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省领导陈舜、张韵声、丁向群、费高云、任清华、孙勇出席。
座谈会上,与会嘉宾首先观看了安徽省宣传片。刘玉珠、袁新文、陈二厚、龙平平、何兰生、严从华、李舸、姜昆、孙晓云、陈涌泉、韩新安、徐粤春、王平、吴为山、张国春、孙明泉等中央宣传文化单位负责同志和文化艺术界知名人士先后发言,对安徽发展取得的成就表示钦佩,对安徽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由衷赞许,并围绕新闻宣传报道、文艺精品创作、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建言献策。韩俊边听边记,不时互动交流,会场气氛热烈。
韩俊在讲话中首先代表省委、省政府,对中央宣传文化单位和文化艺术界人士长期以来给予安徽发展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并致以新春祝福。他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锚定打造“三地一区”的战略定位和建设“七个强省”的奋斗目标,奋力走出新时代安徽高质量发展新路。安徽发展取得的成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中央宣传文化单位和文化艺术界人士的支持。长期以来,中央宣传文化单位和文化艺术界人士情牵徽风皖韵,心系安徽发展,通过各种方式展示安徽形象、传播安徽声音、扩大安徽影响,为推动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韩俊指出,江淮大地是一片干事创业的热土,拥有创新活跃强劲、制造特色鲜明、生态资源良好、内陆腹地广阔、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等优势,蕴含巨大发展潜力,展现出勃勃生机。在所有显著优势中,最引以为自豪的就是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安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兼收并蓄、开放包容,敢闯敢试、富于创新,流派纷呈、各领风骚,人杰地灵、名家辈出,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和中华文化重要传承复兴地。
韩俊强调,当前安徽发展呈现厚积薄发、动能强劲之势,正处于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对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作了系统谋划和全面部署。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关注安徽、宣传安徽、支持安徽,为文化强省支招、提供支持,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一是助力安徽树好形象扩大影响,大力宣传安徽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多维报道安徽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的具体举措,全面展示安徽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显著成果,进一步传播安徽声音、讲好安徽故事。二是助力安徽繁荣发展文艺事业,把更多灵感释放于安徽的山水人文,把更多笔触深入到安徽的风土人情,把更多才华书写在江淮大地,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推动安徽文艺创作成高原、起高峰。三是助力安徽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加强“国家队”考古发掘力量支持,帮助提升非遗保护利用水平,进一步增强安徽非遗的生命力、传承力、影响力。四是助力安徽培育壮大文化产业,积极踊跃参与,深化项目合作,引荐更多客商走进安徽、感知安徽、投资安徽。我们将不遗余力提供支持、周到细致做好服务,与大家携手促进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共同谱写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崭新篇章。
李屹表示,中国文联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配合安徽省委省政府的总体谋划和战略思考,找准文艺助力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建立健全中国文联与安徽省稳定长效的合作机制,发挥文联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组织举办致敬“大国重器”大型主题文艺演出,助力徽风皖韵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组织艺术家赴皖开展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加大对安徽文艺人才的培训覆盖、创作指导和项目支持,培养更多文艺拔尖人才,携手助推安徽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张宏森表示,安徽人杰地灵、文脉悠久,文化发展的土壤得天独厚,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璀璨夺目的创造。无数文学家行走在安徽大地上,写下震铄古今的作品。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深远、丰沛的安徽文脉应该绽放光彩,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贡献力量。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作协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一如既往支持安徽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感受人民的伟大创造,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生动记录安徽大地日新月异的蓬勃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省直宣传文化单位、中央驻皖主要新闻单位、省直有关文艺团体、省文艺家协会主要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近日,安徽多地迎来低温雨雪天气,对交通运输、电力供应和群众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影响,相关行业人员坚守岗位,迎风雪、战严寒,全力保障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确保人民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详情】
安徽省在京院士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共话乡情乡谊共商兴皖强省大计
为安徽高质量发展增添更多新动能

安徽省在京院士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共话乡情乡谊共商兴皖强省大计
为安徽高质量发展增添更多新动能

2月2日下午,安徽省在京举行文化艺术界人士助力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座谈会。
安徽按照“一梁五柱”布局,着力打造思想引领力强、舆论影响力强、文化感召力强、创作生产力强、文化供给力强、综合竞争力强的文化强省。
一组海报,带您回顾2023年安徽扎实推进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建设的铿锵足迹。
记者:张理想
制图:王子强
编辑:王嵌
“十、九、八、七……”科学岛西侧,在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大科学装置——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的控制大厅,一群不同肤色的科学家们凝视着中央大屏幕上的倒计时,等待着放电实验。
春节前,一场联合物理实验将全球百余名科学家的目光“锁定”在这里,见证EAST为当今世界规模大、影响深远的国际大科学工程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做实验“打样”。
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内部不断产生核聚变反应。而“人造太阳”正如其名,就是要在地球上造出一个“太阳”来发电。为实现这个梦想,ITER的倡议在1985年被首次提出,全球成千上万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们为这一项目而努力攻关。
2006年,中国正式成为ITER的参与方。在这个国际大科学工程计划中,我国承担了近10%的科研任务,涉及超导磁体、电源等核心关键部件。
欧盟聚变委员会主席托尼·多恩感慨,相对于欧美国家,尽管中国的聚变研究起步较晚,但中国聚变项目的效率和进展令人惊叹。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是ITER中方任务的主要承担单位之一。“我们团队每年都有一百多人前往ITER总部开展联合攻关。”EAST物理实验总负责人龚先祖说。
2023年,ITER项目提出了新的建设和运行计划,这意味着需要通过实验,提前演示并解决新计划中的关键科学问题。
为何选择来一座中国的小岛开展实验?纵观全世界,EAST建成运行十余年来不仅屡破世界纪录,性能走在国际前列,与ITER技术路径、实验条件等一致,更在内壁材料等研究领域领先。
“EAST对ITER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测试平台,此外,我们也在向中国团队学习如何构建ITER的基础设施、控制室和运行方式,这次联合实验对我们来说非常有收获。”远道而来的ITER实验运行部门负责人理查德·皮茨说。
小小一座岛上,先后建设、运行包括EAST在内的多个大科学装置,以世界级水准科研平台、科研成果“筑巢”,自然引得全球科研尖端人才纷至沓来、龙腾凤集。
“过去都是把科研人员送到国外深造,如今越来越多外国学者来到科学岛上‘取经’。”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黄晨光说,近年来,科学岛累计引进各类外籍人才130余人,建立了覆盖约70个国家和地区、150余家科研机构的全球创新合作网络,每年有500多人次的外籍学者来到岛上交流合作,举办国际学术交流会议10场左右。
科学岛上,“人造太阳”的科技成果早已跨洲连洋,拥抱世界:科学岛上的HT-6M装置赠送给泰国核技术研究所,中泰合作将其升级改造后,已在泰国正式建成并运行;科学岛为俄罗斯、德国、法国、美国等国家的相关装置和实验室提供重要部件。
2023年,科学岛启动的磁约束聚变能研究成为中国科学院首个正式启动的开放创新试点项目。
小小一座岛,成为世界科技版图上一个鲜亮的地标。近年来中俄超导质子联合研究中心、中美国际托卡马克合作研究中心、中俄大气光学联合研究中心等相继落成并运行,岛上的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光所与乌兹别克斯坦在绿色能源材料与技术领域建立合作,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与突尼斯共建直线等离子体实验装置……
这座岛,是中国科技领域创新开放的缩影。从找寻关乎人类未来生存的清洁能源,到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攻克人类生命健康重大难题,中国作为创新大国始终坚持对外共享科技创新资源,为世界带来更多发展新机遇。
“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我们将实施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战略,拓展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建国告诉记者,科学岛还将在周边打造一个适宜国际青年科学家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环境,种好科研“梧桐树”,诚引全球凤凰栖。
新华社合肥2月2日电 题:“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去哪里”——皖东局地冰雪防范应对直击
新华社记者姜刚、郭晨、水金辰
一夜风雪过后,大地银装素裹。2日早晨,在地处皖东的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记者行走在被积雪覆盖的道路上,深一脚浅一脚。
来自凤阳县气象局的信息显示,1日14时至23时,凤阳县累积降雪量已达9.0毫米,凤阳县农田雪深已达12厘米,全县范围均有较严重道路结冰。
暴雪之下保供保畅怎么样?
2月2日,国网凤阳县供电公司小岗村中心供电所工作人员董帅(左)和任天翔利用无人机巡查辖区内的供电线路,排查雪天电路隐患。新华社记者 郭晨 摄
“越是这样的暴雪天气,我们越要出来巡线。”2日上午,记者见到国网凤阳县供电公司小岗村中心供电所工作人员董帅时,他的手已经冻得通红。他说,这样的大雪数年不曾有过,线路一旦积雪覆冰,极易造成短路并跳闸。
说话间,董帅将无人机置于车顶,手动操作起飞,在离线杆不远处环绕拍照。
“我们一般会对每个线路的开关设备拍摄四到五张照片,这能全景查看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董帅告诉记者,像这样的线杆他们要排查超过100根。
在距离改革大道不远处,董帅的同事任天翔正面向变压器,手举红外测温仪。在测温仪的取景框里,记者看到一台变压器不同位置呈现出不一样的颜色和温度。“一旦某个点位较环境温度高40摄氏度,测温仪就会给出设备异常的提示。”任天翔说。
据了解,小岗村中心供电所主要保障辖区内的10千伏输电线路和设备,服务于小岗产业园和村民用电。
在凤阳县小溪河镇梨园村,记者看到冰雪路面上,两位民警正在核查一起事故情况。
凤阳县公安局交管大队大溪河中队民警史克锋告诉记者,暴雪天气,高速公路封闭,大量车辆聚集到国省干道,有的车辆上坡路段打滑难行,有的出现交通事故,造成一定的通行压力。
“我们凌晨三点还在组织力量疏导主干道上滞留的车辆,从1日下午到2日上午,几乎一直没有休息。”史克锋说。
2月2日,在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溪河镇梨园村,村民蒋华东驾驶铲车除雪。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除了电力、公安等单位,记者走访还看到,交通、应急管理等部门也闻“雪”而动,积极投入到一线冰雪防范应对中。
据凤阳县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张万星介绍,根据相关规定和应急预案,凤阳县减灾救灾委员会于2日9时启动凤阳县低温雨雪冰冻灾害Ⅲ级应急响应,目前国省道已全面恢复通车,县减灾救灾办下发1000床棉被和1000件大衣,交通部门撒融雪剂87吨,上路除雪和指挥交通共3400人次。
2月1日,在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总铺镇鹿塘段,工作人员正在撒融雪剂。新华社记者 姜刚 摄
2日下午,在329国道总铺镇黄泥铺村沿线,由于上坡路段车辆难以前行,道路出现拥堵。接到处置命令,58岁的凤阳县公路运输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刘家庆带着班组成员,开着拉满物资的车来到上坡路段,撒融雪剂除雪。
记者1日傍晚第一次见到刘家庆时,他正在总铺镇鹿塘段铲雪。“我们从1日下午开始工作,一直忙到2日凌晨2点。”刘家庆说,2日早晨7点,他们又在另一个乡镇撒融雪剂除雪,保障道路畅通。
“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去哪里!”刘家庆语气坚定地说。
人民网合肥2月3日电(记者高飞跃、实习生谢孟萱)2月2日,安徽2024年全省林业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记者从会议现场获悉,2024年,安徽将力争林业总产值达到6000亿元。
会议现场。人民网记者 高飞跃摄
过去一年,安徽全省林业系统以提升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成色为重要抓手,以“四廊两屏”建设为重点,持续激发林长制改革创新活力,精心谋划绿美江淮行动,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不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逐步加强湿地保护管理,有力推动林业产业发展,林业基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全面从严治党走深走实,林业各项工作取得新的可喜成效。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一年。安徽全省林业系统将努力建设“高颜值”“高价值”“高品质”“高质量”绿美江淮,为加快打造“三地一区”、建设“七个强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的一年,安徽将聚焦“高颜值”绿美江淮,扎实推进绿美江淮行动,从严落实自然保护地、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各项任务,在实现“生态美”上迈上新台阶;聚焦“高价值”绿美江淮,积极拓展生态“高颜值”到经济“高价值”的转化路径,培育扶持林下经济,加强森林经营,提升碳汇能力,促进林业提质增效、林农增收致富、林区活力更足,在实现“百姓富”上取得新成效;聚焦“高品质”绿美江淮,以林长制改革牵引,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林地“占补平衡”管理,擦亮新阶段安徽林业改革品牌,在实现“动力足”上取得新突破;聚焦“高质量”绿美江淮,以推进“以竹代塑”、强化科创引领支撑、优化营商环境为重点,主动融入“三地一区”战略布局,积极投身“七个强省”建设,在实现“产业优”上得到新进展。
会议提出了2024年全省林业系统主要目标任务:打造绿美村庄200个、绿美乡镇80个,绿美江淮示范点32个。实施营造林405.9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5.95万亩、封山育林110万亩、退化林修复70万亩、森林抚育200万亩。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庇护面积200万亩。实施10处以上重要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力争林业总产值达到6000亿元。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02日 第 19 版)
“老房子装上电梯,出门锻炼身体更方便了。”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三孝口街道杏花小区的刘昭英老人告诉记者,自己家住在三楼,以前上下楼都很费劲,如今小区加装了电梯,生活便利了不少。
近年来,合肥市按照“业主自主、社区主导、政府扶持、各方支持”的原则,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加快推进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工作。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加装电梯1499部,惠及635个住宅小区、1208个楼栋,受益群众1.7万户、5.2万人。
“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最难的是居民意见统一。加装电梯前的宣传工作一定要做到位,确保居民知情权。”合肥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老旧办主任王成方介绍。为将这件民生实事办好,合肥市开展“党建引领加梯”活动,通过成立街道、社区“加梯临时党支部”,吸纳业委会、物业公司、派出所、律所、电梯公司等相关单位、组织的党员担任委员,形成多方合力。出现不同声音,街道及时召集社居委、意见方、业主委员会、居民代表等集体沟通协商,化解矛盾纠纷。
退休老党员费新华家住蜀山区名君家园小区,小区在2023年一次性加装了8部电梯。在他的倡导下,加装电梯前,社区在每栋楼下张贴了告示,还在每个楼栋安排两个居民代表,一个负责经费问题,另一个则负责上门入户征求意见等。
电梯运行容易产生噪声、梯井对一楼采光有影响……针对加装电梯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名君家园小区党支部多次召开协商会,打消一楼住户的疑虑。“加装电梯对一楼住户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一是上下楼声音消除了,二是安全系数提高了。”费新华说,把道理讲清楚,也能做通一楼住户的工作。
加装电梯,资金问题如何解决?合肥市专门出台文件,明确提出市、县两级财政对非单一产权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按每台20万元予以补贴,其中市、县财政各承担50%。此外,合肥市还将资金补助范围扩大到四县一市,与市区同等享受补贴。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投入2.23亿元财政补助资金。
“电梯加装完成后,经居民代表申请,政府会将20万元奖补资金发放到居民代表的公管账户,然后再由居民代表将钱打到公司账户上。”安徽静秋加装电梯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文阁说,以每台电梯近50万元的价格算,政府加梯补贴额度达到或超过40%。对于居民因加装电梯带来的管道改线等额外费用,均由合肥市相关产权单位承担,进一步降低了居民负担。
合肥市还出台加装电梯提取公积金政策,打通提取个人公积金用于加装电梯通道。“只要居民提出申请,公司会先垫付分摊资金。等电梯加装后,居民可以带上竣工报告、验收报告等材料到银行办理公积金提取,用以偿还电梯分摊垫付费用。”宋文阁说。此外,通过完善现行政策,合肥市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赠、资助、技术服务等方式参与加装电梯工作。
走进名君家园小区新加装的电梯,记者看到“智慧电梯码”格外醒目。据介绍,为确保安全使用电梯,合肥市将加装运行电梯纳入“一梯一码+智慧风控”监管模式。市民通过“智慧电梯码”能实时了解电梯的使用管理、维保、监管、保险等信息,实现公众监督、使用管理、监督检查、维护保养、智能救援等“一码通识”。同时,合肥市还印发《关于规范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的通知》,编制合肥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技术设计导则等,规范推进电梯加装工作。
新华社合肥2月1日电(记者胡锐)巡查线路关键部位、处理钢轨高低不平、拧紧道岔设备扣件……在京九铁路王寨站内,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阜阳工务段王寨示范队职工们,利用铁路运行“天窗点”争分夺秒地检修轨道。 “钢轨承受列车重压,有时会高低不平。哪怕只有几毫米的差异,我们也要及时处理,确保旅客乘车安全、舒适。”王寨示范队工长张林伟说,随着春运开启,列车开行密度加大,“天窗点”时长缩短,他们也在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王寨示范队职工在养护钢轨。新华社发 2024年春运从1月26日开启,至3月5日结束,很多旅客通过铁路出行、返乡。 2024年综合运输春运工作专班数据显示,1月26日春运首日,铁路客运量达1106.3万人次,环比增长12.1%,比2023年同期增长78%。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数据显示,截至1月31日,2024年春运长三角铁路共发送旅客逾1514万人次。 飞驰的列车、团圆的欢笑背后,是无数人默默的付出。 从去年12月起,长三角铁路管内284个客运车站就已启动站内大型设备养修计划,对空调系统进行全面保养检修,确保冬日候车室暖意融融。 1月26日零点刚过,2024年春运长三角首趟临时旅客列车载着旅客从上海南站开出。在此之前,上海南站设备检修人员已完成全站易损灯具排查更换,照亮旅客归乡路途。 20岁时,丁宇峰进入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合肥机务段,先后驾驶过货运列车、普速旅客列车,直到29岁时才正式成为一名高铁司机。“上看天,下看道,中间看信号”,丁宇峰说,每次进入高铁驾驶室前,他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提前收看天气预报,了解线路运行提示。在列车开出后,他注意力高度集中,随时准备做出合理的处置。 “春节越来越近了,为了满足更多旅客乘车需求,我们司机值乘的频率也更高了。”丁宇峰笑着说,虽然忙碌,但想到一次能送成百上千名旅客回家过年,心里还是有满满的成就感。 丁宇峰在值乘列车。新华社发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数据显示,2024年春运开启以来(截至1月31日),合肥机务段日均开行旅客列车(高铁动车组、普速旅客列车、临客)803列,日均投入司机851名,日均投入乘务员100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