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风拂面,万物生长。

  抓住春日招才黄金期,“志同到合,才聚江淮”2025年春季“合肥千企万岗请您来”活动近日全面展开。全市13个工作专班,奔赴北京、上海、西安等14座城市,先后走进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36所重点高校,以诚意与机遇叩响青年才俊的“心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当全国多座城市在人才竞逐中各展其长,合肥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人尽其才,在这场城市与人才的双向对话中,脱颖而出?

  招兵买马

  “合肥的科创环境和人才政策都符合我的心理预期。”这是来自河南洛阳的韩钰珊对合肥的初步印象。毕业于兰州大学的她,盼望能在合肥开启职业生涯。

  “我学的专业与大模型、人工智能相关,合肥在这个领域发展很快。”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田健应聘了不少在肥企业的人工智能研究员岗位。“看好合肥的前景,自己在这座城市也有不小的成长空间,我特别心动。”

  或因创新环境心驰神往,或因产业态势锚定目标,青春抱负邂逅“科里科气”,恰好与城市的发展实现同频共振。

  “开展‘合肥千企万岗请您来’活动,同步进行城市人才政策推介、科技成果路演和招商考察,不仅带岗位,更带机遇。”市委人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何让高校看到合肥的科创实力,让人才看到扎根合肥的未来?

  政策环境,是吸引人才落地生根的重要因素之一。4.1万套人才公寓遍布合肥,新入职高校毕业生可免费租住国有租赁公司房源3年或享受最高10.8万元住房租赁补贴;到合肥创业,可享受1万元初始创业补贴,还可以申请50万元免息贷款……

  政策先行,还需有形的平台把人才聚起来。近年来,合肥利用科大校友返校、墨子论坛等契机开展招才引智交流。同时,依托科大硅谷在全球创新资源富集区域设立了12个创新中心,链接全球高校院所、校友组织600多家,坚持招引多元联动。

  为了让合肥人才队伍建设“多点开花”,去年,合肥赴全国16座城市、60所高校,开展“校招”,收获简历24万份。常态化开展高校师生“合肥行”,举办了19场“合肥请您来”现场对接会,邀请清华、哈佛等海内外高校637名博士来肥考察交流,引凤来栖。

  因凤筑巢

  青年人才对城市“用脚投票”,着眼处是全局,丈量处是未来。

  “从‘新合肥人’到‘合肥推介官’,半年来,我深刻感受到合肥这座城市对每个追梦人的诚意与呵护。”北京大学环境工程本科、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尹波说。

  即将入职合肥产投集团的他,半年前将简历投向合肥。在这半年里,尹波带着第一视角,重回母校,向学弟学妹们发出邀约。“合肥的科创基因与产业雄心,正为青年打造‘人生出彩N种可能’!”

  人才扎根产业沃土,施展抱负;产业借力人才活水,勇立潮头。

  近年来,合肥通过创新平台聚才,着力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空探测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分类制定人才支持举措,加快打造占地面积19.2平方公里的未来大科学城。聚焦政校企合作,合肥相关单位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54家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培育科创型企业1700余家,集聚研发人才5900余人。(下转2版)


【详情】
时间:2025-03-25 16:05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小微企业是民营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激发经济活力、推动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如何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

  去年10月以来,按照国家部署,我省成立由发改部门牵头的省、市、县三级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全面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省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徽监管局等部门,协同推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政策落地显效。3月24日,安徽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推进情况新闻发布会召开,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云介绍我省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推进情况。

微信图片_20250324123833.jpg

新闻发布会现场

  截至目前,全省走访小微企业681.2万户,向银行机构推荐小微企业30.9万户,累计授信4035.2亿元,累计放款2993.4亿元,其中信用贷款1040.4亿元,无还本续贷529亿元。

  我省建立上下协同机制,一周时间内16个市工作机制及104个县(区)、126个开发区工作专班全部建立。同时明确工作任务,加强政策宣传解读,组织各市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政务大厅发布《致小微企业的一封信》,扩大政策知晓面。梳理全市金融机构产品信息,编制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产品清单,推动社会公众特别是小微企业应知尽知、应享尽享。

  同时,我省全面梳理走访清单。统筹政策直达覆盖全部小微企业和为基层减负,在国家要求的“申报清单”和“推荐清单”基础上,根据市场监管、统计、税务等部门数据,通过大数据技术筛除其中不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与重复数据,汇总梳理形成覆盖全省710万小微经营主体基础数据名录的“走访清单”。

  在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安徽)新增清单动态管理、企业信息报送、首贷服务专区等功能,同步启用PC、手机服务端口,省、市分层分批下发“走访清单”,县(区)工作专班引导企业在线填报生产经营及融资需求信息,系统自动生成“申报清单”,按程序审核形成“推荐清单”,实现“走访、申报、推荐”三清单全流程线上管理流转。银行机构收到“推荐清单”后主动与清单内企业开展对接,指导企业在平台登记注册并提出贷款申请,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进行审核授信,做到“应贷尽贷”“能贷快贷”。

  发改、金监、科技、工信、农业、商务、税务、市场监管等省有关单位也牵头组建8个综合小组,分别一线服务2个市,深入基层开展政策宣传培训、业务指导督促和问题会商研判,研究提出突出共性问题解决方案,促进线上流转和线下走访高效衔接,实现省、市、县(区)三级联动。

微信图片_20250324113641.jpg

新闻发布会现场

  在配套服务方面,我省制定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清单,针对企业反映问题和困难,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推动问题解决和要素保障。按月开展实地督导,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帮助近300户小微企业解决各类问题440多项。同时,定期梳理基层典型经验做法,报送国家机制办公室。“濉溪县协调融资担保公司为企业提供政策性担保,农业银行为企业办理接续贷1400万元”被国家机制选为解决小微企业实际困难做法汇编,在全国宣传推广。

  此外,我省还优化风险补偿机制,构建“担保机构增信+政府风险补偿”分担模式,将财政资金转化为融资信用,推动银行机构敢贷愿贷能贷。严格落实尽职免责制度,印发落实普惠信贷尽职免责制度专项通知,推动各类银行机构修订完善内部普惠信贷尽职免责制度,细化尽职认定标准和程序,免除无确切证据证明失职或履职不到位的信贷人员责任。

  接下来,我省将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重心放在外贸企业、民营经济、科技企业、涉农主体等领域。通过梳理外贸企业、民营企业、科技型企业及涉农主体清单,推动市县专班优先开展实地走访对接。依托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推进联合实验室建设,支持金融机构开展数据大模型训练,针对性设计差异化“信易贷”创新产品。同时,全方位、多形式、常态化开展政策宣传,完善“线上实时对接、线下问题督导”融资模式,切实帮助有真实融资需求企业便捷、高效、低成本获得金融支持。(记者 徐慧媛 许梦宇)


【详情】
时间:2025-03-25 16:03

在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具身智能产业上,安徽积极进行前瞻布局,去年发布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目前已集聚产业链企业约40家。眼下,各地正抢抓机遇,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集群,抢滩具身智能新赛道。

图片在位于合肥包河区的零次方机器人研发中心,研发人员正在对这款人形机器人进行性能测试,作为企业自主研制的首款低功耗、高性能通用型安全人形机器人,它不仅可以完成拳击、叠衣服等多种复杂动作,还能顺利通过楼梯、斜坡等复杂地形,展现出较强的运动能力。

图片合肥零次方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 闵宇恒

人形机器人其实目前已经到第四代,它的最大的一个特色其实就是安全,我们在人形机器人的安全算法以及全身控制上面做了一定突破,不伤人类、不伤环境、不伤本体。

图片这支来自清华大学的创业团队,是安徽本土孵化的首批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之一,今年1月,企业成功完成数千万元的融资,并获得了千万元级别的订单,今年计划量产200台人形机器人。

图片合肥零次方机器人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李宜哲

未来智能机器人会像汽车一样,作为一种大宗消费品,作为办公助理、家庭保姆等逐步地进入我们的生活,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我们也是在向这个方向进行持续地研发。

图片今年全国两会上,“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其中,人形机器人被视为具身智能的关键载体之一。数据显示,安徽目前已有涉及人形机器人高校院所研发团队13个,产业链企业约40家,已形成整机产品8个。在芜湖,眼前的这款人形机器人,拥有埃夫特工业机器人积累下来的大量数据,在工业场景下更加智能,并且可以抗击50公斤以上的冲击力,而同类产品只能抗击20公斤。

图片启智(芜湖)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 首席技术官 李浩来

我们人形机器人也继承了我们埃夫特在工业机器人下面的一个基因,对工业场景理解深刻的一个基因,对优化我们的算法和模型,在产品的控制精度方面会有比较大的一个突破 。

图片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机器人产业集聚区,芜湖市向人形机器人和智能机器人通用技术底座发力,深耕具身智能领域,目前已汇聚埃夫特、酷哇、行健、奥一精机等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300多家,2024年机器人产业产值突破350亿元。借助人形机器人产业蓬勃之势,蚌埠市的这家科技公司致力于算法模组智能优化,目前在机器狗上的应用技术已经成熟,企业将下一步的研发重点聚力在开发适用于人形机器人的语音交互算法模组。

图片蚌埠广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总经理 李杰

基于像云深处、宇树这样的人形机器人硬件基础上,我们做了一些二次升级和迭代,开发了一些模组,给予机器人更多的一些算法,它可以去识别人物,进行语音交互。

图片蚌埠市依托200多家智能传感企业集群优势,聚焦智能传感与新材料领域双向突破:一方面着力提升人形机器人“五官”感知能力,开拓多元应用场景;另一方面通过自主研发的柔性玻璃材料实现机器人结构轻量化创新。

图片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管委会主任 方浩亮

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特点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谋划建设未来科技产业园,在人形机器人所需的传感技术、玻璃新材料方面持续发力,加速技术转化。

图片根据《安徽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安徽将在做优整机、锻造长板、补齐短板、共建生态四大领域集中发力,打造合肥、芜湖两个产业先导区,构建省级“创新平台+产业基金+招引孵化基地”创新体系,建成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

图片国家自然基金委高技术中心 研究员 刘进长

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是目前机器人领域最热的两个赛道,在制造业 在我们的社会服务业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安徽省对人形机器人(产业)也是非常地重视,而且落到了实处,在这方面做了非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详情】
时间:2025-03-25 15:58

芳菲染香径,烟雨润春山。

春天,是黄山市一年当中最美的季节。新安江畔,花海点染青绿山水;古村落中,匠人“复活”传统工艺;夜市集上,美食慰藉游客味蕾……“走花路”“踏春行”“话茶趣”“来躺营”“泛轻舟”,春季文旅产品持续上新,吸引五湖四海的游客纷至沓来。

“今年,‘烟雨黄山 文旅惠民’促消费政策焕新升级。”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程燕介绍,一季度,世界遗产地黄山、西递宏村等景区推出万张门票免费送等优惠,全市共发放各类文旅消费券2761万元,“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等新玩法让游客的每一程都物超所值。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这个春天,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2025“春游江淮请您来”活动,以“春游江淮 千姿百态”为主题,整合文旅资源,推出百类业态,向广大游客发出盛情邀请。从淮北到江南,全域旅游百花齐放,文旅市场欣欣向荣。

从五马镇千亩桃林农耕体验活动到华佗镇牡丹观赏与中医文化研学,从牛集镇“杏”福采摘节到十河镇芍花养生文化节,这个春天,亳州市谯城区积极策划“春满谯城”主题系列节庆活动,呈现“一镇一景”的乡村旅游画卷,推出门票减免、农特产品消费券等优惠“礼包”。

新业态激发新热点,新场景带动新消费。谯城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王伟灿说:“‘文旅+百业’,融合发展亮点纷呈。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重点培育‘赏花经济+农耕教育’产业链,十八里植物园推出花卉科普研学课程,润耕天下农耕文化园打造春耕实践体验区;实施‘一村一品’提升工程,五马镇桥口村建成桃文化主题村落,古井镇药王村田园综合体启动特色民宿提升行动;点亮‘夜间经济’,陵西湖公园推出灯光秀与文创市集,华佗广场打造中医药文化主题夜市,形成全天候消费场景。”

春天万物复苏,运动细胞格外活跃。近日,我省今年首场马拉松赛事——安庆市太湖花亭湖半程马拉松赛开跑,来自全国各地的1500名跑友奔跑在风光秀美的花亭湖环湖彩虹道上,一边挥洒激情汗水,一边饱览湖光山色、感受皖韵风情。

体育引流搭台、文旅项目唱戏,红火开展的赛事“流量”正在变成推动经济发展的“增量”。安徽省体育局群众体育处处长张伟介绍,在中国田径协会指导下,我省全新举办2025“奔跑江淮”安徽路跑系列赛,分为“大黄山马拉松赛、城市马拉松赛、和美乡村健康跑”三大系列,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皖字号”精品赛事,并同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旅商农展销等活动,带动越来越多的参赛者“跟着赛事游安徽”。

■ 本报记者 张理想


【详情】
时间:2025-03-25 15:55
六安叶集与毗邻的河南固始“牵手”,按下“一河两岸”发展快进键——

从“好邻居”变“一家亲”

建制新、人口少的六安市叶集区与河南人口第一大县固始县“抱团”发展,“小而新”的叶集如何在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中迸发出强劲动力?去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区域协调发展司复函,原则同意设立叶集—固始“一河两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合作区。叶集区“牵手”固始县,从政策规划到产业协同,从生态保护到公共服务,全面按下发展快进键。
一座大坝让两岸紧密相连
去年12月,叶集区与固始县陈淋子镇之间的史河五里拐橡胶坝主体工程进入完工验收阶段。该项目是叶集—固始“一河两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合作区发展重要成果之一。近日,记者来到橡胶坝上,只见五里拐橡胶坝横亘史河段,连接皖豫两省,蓄水量可达1000万立方米,河面清清,枯水期河床也不再裸露,既能有效稳固河床基础,又提高了史河段防洪标准,形成一个碧波荡漾的“史河湖”。
橡胶坝的建成使用,让“一河两岸”具象化。史河是两地一衣带水、人文相亲的见证。省人造板协会会长孟凡彬在叶集长大,爷爷辈从河南迁到叶集,对于两岸通过陈淋子大桥进行商贸往来的场景记忆尤深。“我们两岸很多居民都有亲戚关系,生活、工作多有交集。所以共建‘一座城’就是我们两岸居民的心声。”
早在2021年,叶集区与固始县就共同创建豫皖边界“一河两岸”共同富裕协作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探索省际毗邻地区协同发展。去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复函让两岸百姓为之振奋。
叶集区和固始县两地党委政府高位推进、高点谋划,探索跨区域协同发展路径,成立区委书记、区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一办五专班”,统筹毗邻合作的组织协调、一体推进和督促落实。两地有关部门围绕重点项目推进、重点事项合作等累计交流对接23次,签订毗邻合作协议7份。
1月7日,共建“一河两岸一座城”工作推进会在固始召开,双方签署《工作备忘录》。
1月19日,叶集区·固始县2025年迎新春文艺汇演在叶集区文化中心大剧院举办,两地百姓共同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眼下,春日文旅市场热度渐盛,两地加速旅游产品合作开发,计划将固始旅游风景道与叶集“一带五组团”旅游风景道规划相融合,打造山河旅游风景廊道,串联两地优质景区景点,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并加强两地旅游产品线上、线下的联合推介。
一辆公交让省际相邻变相融
早上6点半,叶集区的公交司机朱乾勇赶到固始县陈淋子镇中心卫生院,准时从这里开出省际公交2路车。车辆驶到陈淋子大桥准备过河时,车上基本就满员了。
这路公交车于2023年底开通,共设29个站点。叶集区下了大力气,打通省际公共交通,方便两地居民往来。去年底,又一路省际公交16路车开通,从叶集火车站到固始县祖师庙镇。
“公交开通前,陈淋子镇、祖师庙镇的居民公共出行靠乡村班车,到叶集十分不便。”叶集区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开通的这两条省际公交线路覆盖了史河两岸4个乡镇(街道)27个行政村(社区),近51平方公里,约18万人口。现日发班次38个,日均客流量300余人次,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沿线群众就医、务工、求学、购物等出行需求。河南籍乘客与叶集区同等享受乘车优惠待遇。
55岁的朱光成是祖师庙镇人,春节期间他从外地返乡后出现急性脑梗。在家人陪同下,乘坐16路省际公交车20分钟就赶到叶集区人民医院就诊。“这里医疗条件好,现在医保同城化,我们在叶集看病也能享受河南医保政策。”
去年11月,叶集区与固始县在“一河两岸一座城”共建中试点实施医保同城化待遇。在这项试点中,叶集、固始两地各选择了5家医院作为定点医疗机构,细化了医保同城化具体经办操作流程,固始县、叶集区两地参保群众在两地的这10家医院就医,能够享受到与参保地同级别医院相同的起付标准和报销比例,且可根据就医地的医保目录享受医保待遇。朱光成就是这项政策的受益者之一。
医保同城同待遇政策施行短短几个月,固始籍参保人员在叶集区住院已达690人次,医疗总费用245.62万元。
在叶集就读的固始籍学生也是省际公交的受益者。去年11月,两地教育部门建立教育同城化机制,固始籍到叶集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职学校教育的学生,不受户籍和实际住房限制,可直接报名入学。皖西当代中学初三学生李慧媛是固始人,她读五年级的弟弟同样在叶集上学。
叶集明强学校门口设置了省际公交站点。因为位于陈淋子大桥桥头位置,明强学校也深受固始籍学生的青睐。目前,小学初中一体化的明强学校正在扩建校区,建成后有望增加2000个学位。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秋季学期,有2312名固始籍学生在叶集区中小学校就读。
一块木头让两地产业共谋突破
叶集区是华东最大的木竹集散地、中国第四大人造板生产基地。在孟凡彬的记忆里,2012年前后,木材产业迎来高速发展,叶集很多企业纷纷向固始县史河湾试验区发展。据最新统计,叶集人在固始县陈淋子镇创办的企业达140家,其中模板企业28家,带动就业近2万人。
从自发合作到规划合作,两地党委政府商定在叶集经济开发区和固始县史河湾试验区范围内建设一个5平方公里的皖豫产业合作示范园,目前方案已经敲定。当前家居板材行业面临转型升级,两地产业相近,依托合作示范园,探索错位发展,统筹推进合作区百年家居、千亿新材料、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建设。
近日两地政府同步印发的《2025年叶集—固始省际毗邻地区合作发展事项清单》中,明确两地共谋工业、果岭、旅游三个廊道建设,整合两地相近资源,形成产业链和产业矩阵,探索省际毗邻地区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造“中原—长三角”产业合作先行区。
叶集区委负责同志表示,叶集深知自己“小而新”,趁着长三角一体化、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政策东风,努力向前奔跑,不断引进资源,打破“小而新”的局限。与固始共建是两岸群众的心声,更是叶集发展资源壮大的重要节点。眼下,叶集也在积极与金寨“抱团”,与上海市金山区对口合作,不断践行协同发展路径。
来源:安徽日报
记者:唐欢
编辑:王嵌


【详情】
时间:2025-03-24 19:15

“前村路口窄,节假日会车错车都犯难,得赶紧拓宽。”“村道拓宽方案已经公示,下周就动工,大伙儿盯紧施工质量……”近日,旌德县俞村镇桥埠村党群服务中心,又逢每月一次的民情碰头会,20余把板凳围成一个圈,村民们捧着热茶争相发言,村党总支副书记喻功建边记录边回应。

这次的碰头会,大家将村道修缮、水渠维护等“田间事”摆在桌面上,群众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干部现场承诺、限期办结,村民张德琰竖起大拇指:“会上提一嘴,马上见行动,真不错!”

桥埠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鲍昭华告诉记者,民情碰头会工作机制的推行,源于三年前农田灌溉设施老化引发的矛盾。当时村民抱怨“反映问题跑断腿”,干群隔阂渐深。村“两委”反思后,决定变“会议室议事”为“院坝拉家常”,通过“网格员走访+村民提议+现场讨论”三管齐下,把问题捞上来、对策议出来。

为压实责任,桥埠村建立“民情台账”,实行“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成效清单”闭环机制。简单问题现场拍板,复杂事项限时7日内答复,重大项目提交村民代表大会票决。去年底,两户村民因宅基地界线争执,法律顾问现场普法,乡贤“土办法”调和,最终划定“和气线”。前不久,针对村民反映的“路灯昏暗”问题,村干部连夜勘查,一周内更换23盏LED灯,惠及4个村民组。

“我们将‘枫桥经验’本土化,党员担任民情联络员,每月汇总‘急难愁盼’,党组织牵头研判。同时引入乡贤理事会、法律顾问团,提供政策解读、纠纷调解等‘一站式服务’。”鲍昭华介绍,今年以来,碰头会累计解决道路照明、灌溉设施等难题48件,办结率达95%。其中,他们通过“民生实事票决制”,村民高票选定“抱团发展厂房”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增集体收入4万元,1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据介绍,民情碰头会机制推行以来,桥埠村先后召开碰头会36次,收集意见112条,化解矛盾超40起,硬化道路6公里。更可喜的是,村民从“旁观者”变身“主力军”:自发组建党员护河队维护水源环境,10余户家庭争创“美丽庭院”,乡风评议中涌现“诚信户”等典型23人。

“基层治理关键是扭住一个‘干’字,彰显在一个‘实’字。”鲍昭华表示,将推动民情碰头会与数字化治理融合,通过“线上民情码+线下恳谈”双渠道,进一步织密服务网络,健全服务载体,拓宽服务范围,绘就“小事就地解、干群心连心”的乡村治理新图景。

■ 本报记者 张敬波 本报通讯员 葛峰


【详情】
时间:2025-03-24 19:05

天下徽商代表,汇聚老家安徽。

3月21日至23日,2025徽商大会在安徽合肥举行,来自全国和海外的800余名嘉宾出席。

其中,既有世界500强企业和上市公司、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负责人,也有安徽老字号代表和中小企业代表;既有德高望重的老一辈徽商企业家,也有一批年富力强、朝气蓬勃的中青年徽商企业家。

强民营经济

近年来,在安徽民营经济发展中,国内外徽商投资渐成趋势,本土徽商成长愈发亮眼。

联想落子合肥,比亚迪布局安徽,奇瑞汽车、阳光电源、国轩高科、科大讯飞、本源量子、应流集团等本土成长起来的企业,都在各自领域书写传奇……这些企业和企业家选择在安徽发展、布局,其背后是对安徽营商环境的认可。

2025徽商大会开幕式现场。人民网记者 韩震震摄

2025徽商大会开幕式现场。人民网记者 韩震震摄

3月22日的开幕式上,安徽省委书记梁言顺在致辞时表示,安徽将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当好遮阳的树、撑起挡雨的伞、搭建连心的桥,与广大徽商“皖”手同行、“徽”聚美好,开创互利共赢新局面。

对徽商的重视,历届省委省政府一以贯之,优化营商环境更是坚实的承诺。

去年12月,安徽省委书记梁言顺与徽商和全国知名企业代表举行工作座谈时,即表示:希望大家进一步走进安徽、投资安徽,携手实现同向发展、互利共赢,并强调将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提供优质服务保障。

近年来,安徽持续打出优化营商环境“组合拳”。

“新春第一会”聚焦创建一流营商环境、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省、市、县常态化开展政企交流,统筹推进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打造,出台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38条”……一系列政策举措的落地见效,让越来越多企业家坚定了在安徽发展的信心。

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安徽省亿元以上在建徽商回归项目2552个,累计到位资金4373.3亿元,年均增长12.1%,占全省利用省外资金比重从5.5%提升至8.6%。

聚天下徽商

3月22日的开幕式中,杨元庆、王祥明、尹同跃、彭寿、余承东、刘庆峰等知名企业家,作为徽商的老中青代表登台发言,分享创业历程、行业未来,共话乡情友情、合作机遇。

徽商,起源于东晋,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曾在中国商业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在新时代的今天,徽商精神正在江淮大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重振徽商雄风,再造徽商辉煌,早在2003年9月,安徽省政府就主办了首届中国徽商大会,此后二十多年间,徽商伴随时代发展茁壮成长,逐渐成为安徽的金字招牌,持续为安徽聚合要素资源、提升发展热度、推进产业升级做出重要贡献。

2023年12月20日,全球徽商的“娘家”徽商总会,在合肥正式成立,全国工商联,安徽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到场见证。

成立当天,徽商总会会长杨元庆表示,徽商总会将推动提振徽商企业发展信心,强化服务功能,赋能徽商企业高质量发展。结合安徽本地发展优势,引导更多资金和项目投向江淮大地,吸引更多人才和技术,用产业的力量支持安徽“三地一区”建设。

谱发展新篇

一届届徽商大会的举办,特别是徽商总会的成立,安徽为凝聚天下徽商、加强内引外联搭建了平台,理顺了机制。2025徽商大会上,一系列创新实招,让未来充满期待。

3月22日,徽商产业基金正式启动,基金首期规模30亿元;21日、22日,6场专场活动同步进行,徽商“出海”链接会、徽商新能源产业发展链接会、徽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链接会、徽商文旅融合发展链接会、青年徽商助力安徽“三地一区”建设座谈会和安徽海外侨团联谊会,既探讨问题、谋划发展,更成为了招商平台、合作平台。

专场活动现场。罗阳奇摄

专场活动现场。罗阳奇摄

“欢迎大家投资合肥、兴业合肥、扎根合肥,与我们共同携手打造下一代人工智能新高地。”在徽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链接会上,合肥市副市长袁飞亮出了合肥对人工智能产业的各项支持。这次链接会,芜湖市、蚌埠市领导也到场“吆喝”,只为招引更多优质徽商企业。

在青年徽商助力安徽“三地一区”建设座谈会上,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辉表达了对合作的期待:“我在中科大读书,在合肥创业,现在是新安徽人、新徽商。祖国的强大为民营企业发展筑牢了根基,希望可以与大家搭建更多‘量子+’应用场景,建立国际合作平台,吸引省外甚至海外的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添砖加瓦。”

在徽商“出海”链接会上,作为行业大咖、徽商前辈,尹同跃在分享经验的同时为大家加油鼓劲:“安徽成立了徽派企业国际经贸合作联盟,为徽商抱团出海、高质量走出去搭建平台,奇瑞愿意发挥探路先锋的作用,为大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更高水平、更多领域的合作。”

(责编:关飞、张磊)



【详情】
时间:2025-03-24 19:04

  位于芜湖市芜湖古城的“花街-萧家巷”,是当地著名的街区,有着“一条萧家巷,半座芜湖城”的美誉。在保护和活化利用过程中,芜湖市让这个街区实现了从“历史地标”到“城市名片”的转型。

  眼前这家书店就是位于芜湖古城花街萧家巷里的占川书局,这里曾经是清朝末代的官府,也是新华社芜湖支社的旧址。独特的历史印记让书局负责人接手开发时,就下定决心要“做文化、传历史”。

  芜湖古城占川书局 负责人 陈群

  我们在维护、在修缮的过程中,就是尽量保持它的原貌,能用旧的就用旧的。同时为外地游客提供带着芜湖印记、芜湖特色的一些文创产品,很多年轻人都喜欢来这边进行打卡。

  芜湖市民 翟爽

  首先有氛围感,而且这也是芜湖当地的一个景点,有历史文化的印记。

  占川书局所在的花街曾是芜湖竹器业最为集中之地,因街道两侧聚集了众多专营篾器、扎花灯的商家,故名为“花街”;萧家巷名称则来源于姑孰画派创始人萧云从,他曾经在此居住,而芜湖铁画也在此诞生发展。这个街区始建于宋代,繁盛于明清,直至今日,街区仍基本保留着明清时期的整体格局和传统风貌。

  安徽师范大学教授 芜湖皖江地名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章征科

  呈十字形布局,而且里边还有许多小巷呈放射状,这个是很多其他街区不具备的。历史悠久,底蕴比较深厚。

  花街——萧家巷街区内现有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0处历史建筑和10条历史街巷。坚持“修旧如旧”“建新如故”原则,当地保留商街宅巷的空间形态和规划机理,留住人们对街区的文化历史记忆,还原街区的繁华景象。自开放以来,年均接待游客达600万人次,2024年,花街——萧家巷街区成功获得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批复。

  芜湖市住建局规划科 科长 黄慧芬

  持续推进街区内文保历史建筑的修缮保护,还原建筑的历史风貌、深度挖掘历史文化传承。将重点文保历史建筑打造成特色展馆,利用现代展陈技术与建筑深度艺术融合,向游客展示独特的建筑美学与历史文化魅力。


【详情】
时间:2025-03-24 14:31

  春日的合肥,科创科普游热度升温。探寻大国重器、走进现代工厂、体验未来科技……合肥多个景区、场馆和科普研学基地迎来一批又一批的研学客。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大力发展旅游业。

  当前,锚定打造全省文旅枢纽城市,合肥正全力探索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模式,打响“科创科普游”城市旅游品牌。在这样的背景下,合肥研学游该如何走?它能为合肥的文旅融合探出一条怎样的新路?

  开启“行走的课堂”

  研学游,因其“有研有学”的特质受到追捧,是各城市布局文旅产业的重点方向。

  在骆岗公园的合肥航空科普馆入口,科普视频在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研学的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听着讲解员介绍航空航天知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3月中下旬,文旅市场迎来春季研学热。作为‘行走的课堂’,研学游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们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的需求,非常受欢迎。”合肥航空科普馆馆长陈婉婷说。

  眼下,她正带着团队筹划两个新项目:无人机培训和拟真塔台指挥系统,期望给孩子们带来沉浸式体验的同时,让他们学习到科技新知识。

  同陈婉婷一样,安徽环球知行学堂的负责人李梅忙着接洽来自北京人大附中的一支研学团队。“除了本地学生,北京、上海、杭州和宁波等城市的不少研学团队也会选择到合肥,孩子们去科学岛、中国科大参观研学的意愿非常高。”

  数据显示,合肥的科创科普游省外游客占比已由5%提升到17.5%。2024年,合肥获评“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标杆城市”。

  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科大讯飞人工智能体验馆、本源量子……市文旅部门联动教育、工信、科技等部门共同培育的270家科创科普游基地,主打科创元素,串起110余条科创科普研学线路,全力打造全市“第一游”。

  “这些基地,不仅囊括虚拟数字人、载人飞船、低空飞行等新场景新业态。更重要的是,打通了学校与基地、旅行社共研共建课程的通道。”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人工智能、聚变能源、量子计算等主题课程,正不断将科创文旅资源融入研学实践课程,丰富优质研学游产品供给,吸引更多孩子走进“行走的课堂”。

  抢占研学游赛道

  目前,国内不少城市都在依托自身优势,发展研学经济。贵州的“中国天眼”、杭州的“六小龙”、浏阳的焰火秀等都是吸引力超强的“研学IP”。

  作为标杆城市,合肥靠什么?无疑,科创赋能,正成为一个新风向。

  近期,研学机构行路营地的教师安琪开始筹划为中小学生设计新的科普研学体验项目。今年1月,蔚来智能工厂入选安徽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这成为她计划带领团队体验的重点。

  “我们深耕合肥研学市场,主打的就是科创科普游,孩子们去蔚来汽车工厂开展假日体验,可以增长见识、拓宽视野。”安琪说。

  不久前,三河古镇的文旅项目“三河明月夜”入选安徽省文旅“新产品、新场景、新业态”典型案例。

  夜幕之下,水幕交融、全彩激光、3D影像等新技术融合,让这个传统古镇变得如梦如幻,吸引着八方游客。(下转2版)


【详情】
时间:2025-03-24 14:30

无土栽培椰糠床,番茄挂在藤上长,住科技房吃配方粮,你说现代农业长啥样?请跟随记者走进宿州市埇桥区拂晓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感受智慧农业新景象。

“拂晓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由埇桥区兴农供销集团出资,江苏绿港现代农业发展公司负责规划、建设、运营的一个现代农业高科技示范产业园。园区规划面积1500多亩,一期建设高科技设施农业蔬菜瓜果生产区283亩,每年可生产高质量果蔬近3000吨,带动了周边200余名农户就业。”埇桥区兴农供销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朱锋介绍。

这几天,恰逢园区的“智慧番茄”大丰收,一座座科技大棚内,一排排整齐的藤蔓上缀着一串串“红色玛瑙”,颗颗饱满圆润,令人垂涎。

园区运营公司负责人张瑞提来一篮串番茄让记者品尝,一口咬下去,个个爆汁,满口清甜。张瑞说,串番茄整株采收、整株销售,销往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每公斤价格40元左右。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全方位开发食物资源。拂晓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持续打造科技样板,让原本不起眼的农产品吃出不一样的味道,卖出不一般的价格。

“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采取‘1+X’发展模式,以示范园为核心带动周边农户,为有种植意愿的‘新农人’提供种苗、技术服务,实行订单回收,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朱锋说。

记者首先看到番茄们“住的房”。1.5万平方米的玻璃温室内空间开阔、温暖但不闷热。“这是基于农业生长环境的高科技智能温室,恒温恒湿。”张瑞介绍,智能温室装有全自动智能环境控制系统,可以对温室种植条件进行实时监测和自动调节,使番茄始终处于最适宜的生长环境,从而实现产量最大化。

除了“高端房”还有“高级床”。“玻璃温室全部采用无土栽培模式,以椰糠作为基质,能有效避免病虫害,杜绝农药使用。同时还能大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张瑞说。

番茄们“吃”的则都是营养配方。“园区搭配全自动循环式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会结合番茄的生长情况自动调整水肥配比,再把精心调配的‘营养餐’精准送达植株根部,确保番茄在每个生长阶段都能‘吃饱喝足’,茁壮成长。”张瑞告诉记者,水肥一体化系统还能自动进行回液回收,实现循环利用和精准施肥。

通过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这里的番茄植株最高可长到20余米,挂果可达到20多穗,蔚为壮观。

“比起传统种植模式,我们的成本可节约40%左右。”张瑞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串番茄一平方米可产20公斤。售价40元一公斤,收益远高于传统农业。

正值采收季,园区里随处可见忙碌的工人,来自邻村的村民江水英一边采摘一边和记者聊起来:“当了一辈子农民,没想到地还能这样种,不用弯腰干活,也沾不了泥巴,比过去种地轻松。”

江水英和老伴都在园区管理西红柿,有两年多了,平常给番茄打岔、盘头,打扫卫生,现在就忙采收,每人每个月2000多元。“离家近也不耽误家里活,家里还种了10来亩地,农忙的时候还能请假回家收麦。”

目前,产业园与村集体建立了利益联结,整合了全区99个行政村约1亿元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投入园区,每年可为各村村集体经济增收约4万元。

■ 本报记者 张玉芳


【详情】
时间:2025-03-24 14:29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200051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