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session_start(): open(D:/real_www/_data/session/\sess_babl4ngbi6mui72mmjj6iv1p8e, O_RDWR) failed: Invalid argument (22) in D:\real_www\framework\engine\session.php on line 53

Warning: session_start(): Failed to read session data: files (path: D:/real_www/_data/session/) in D:\real_www\framework\engine\session.php on line 53
舒城传媒网


王杰养殖场内整齐划一的鸡舍。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摄

王杰养殖场内整齐划一的鸡舍。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摄

“老王,我来收鸡蛋喽!”2月8日,除夕前一天下午,李秋收开着小货车来到了位于安徽省砀山县唐寨镇的王杰养殖场。他口中的“老王”,名叫王杰,是镇里远近闻名的养鸡能手。

记者随着李秋收进入王杰养殖场的鸡舍内,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鸡笼,一枚枚鸡蛋正在随着传送带到达捡蛋台。不同于普通养鸡场,这里不仅自动化程度高,空气中也没有太多家禽的异味。

“俺家这个养鸡场不孬吧?这里面名堂多着嘞。”等到王杰帮李秋收把今天收取的鸡蛋搬上车,忙活完的他,打开了话匣子。

今年40岁的王杰,是唐寨镇家和村人,在外务工多年的他,2014年决定返乡创业。在村书记王璇的建议下,开办了一间养鸡场,做起了“鸡倌”。

王杰养殖场内的自动化养殖设备。李艳龙摄

王杰养殖场内的自动化养殖设备。李艳龙摄

起初,王杰用的也是传统养鸡模式——鸡群散养在封闭的鸡舍内,投食、收蛋、清洁……所有的饲养流程都需要人工完成。“以前鸡舍环境脏乱差,那时候养了8000只鸡,俺两口子加上雇来的几个人都得忙得脚打脑壳、顾不过来。”回想起养殖场之前的样子,王杰笑着说。

王杰心知,以前那种污水横流、鸡毛乱飞的养殖环境越来越难以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早晚得淘汰,同时,过度依赖人工也不利于规模化发展。

2021年,王杰听取了镇里的意见,一咬牙一跺脚,花费180万元,从外地引进了现代化养殖设备。次年,焕然一新的养殖场正式投产。

王杰养殖场内的自动化养殖设备。李艳龙摄

王杰养殖场内的自动化养殖设备。李艳龙摄

不换不知道,以前1000平方米的鸡舍养8000只鸡已经是捉襟见肘,现在同样面积的鸡舍,王杰在其中养了2万只鸡。“以前一年能赚30万元左右,自从用了这套设备,现在和以前比,不光高产、稳产,还省人工,一年能赚100万还拐弯(多),这投资太值了。”王杰脸上的笑容难掩。

如今不光产量上去了,由于设施的改造大大改善了鸡舍环境,再加上自动化设备投料更科学,鸡的健康得到保障,用王杰的话说,这叫“提高鸡的福利”。而随着兽药用量减少,所产出的鸡蛋也达到了“无抗”级别。

“现在鸡舍里和以前,那完全是两个样子了,不光养殖实现自动化,连粪污都是自动集中排放到固定地点。作为一个砀山人,哪能不种梨?俺家还有几亩梨园,拿来当有机肥正好。”王杰站在鸡舍外,指着自家梨园说。

王杰养殖场内的自动化养殖设备。李艳龙摄

王杰养殖场内的自动化养殖设备。李艳龙摄

鸡蛋好,自然不愁卖。“这里的鸡蛋,不仅在周边城镇热销,还供应给附近中小学食堂,‘王杰养殖场’可是俺这的一块金字招牌。”等把所有鸡蛋装上车,临走前李秋收说到。

养殖场的成功,不仅让王杰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鸡倌”,十里八乡,甚至外地都有人来跟他讨教养殖方法,而且镇里也决定申请专项资金,帮助王杰扩大规模。

“我的新年愿望,就是2024年,多流转点土地用来建这种现代化鸡舍,然后咱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提起新年新愿景,王杰如是说。

(责编:黄艳、张磊)


【详情】
时间:2024-02-12 13:31

微信截图_20240212133011.png

微电影《守松日记》以“中国好人”胡晓春、李培生为创作原型,讲述了黄山风景区迎客松第19任守松人胡晓春及景区放绳工李培生,日复一日呵护着千年迎客松,用心用情守护美丽的黄山的感人故事,展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自己光和热的“中国好人”的敬业精神。本片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中国文明网、安徽省文明办指导,中共黄山市委宣传部、黄山市文明办、黄山风景区管委会支持,安徽广电传媒产业集团、安徽电影集团摄制、出品。

【详情】
时间:2024-02-12 13:31

医者,仁心。

这句古老的名句,强调了医疗职业仁爱、正义和慈悲的人文精神。医生,并不只是一名行医者,更是道德的楷模。他们是斗士,病房就是战场,每每遇到生死攸关的时刻,他们甘愿背负重任,为患者争取生的希望。

2024年1月29日,由安徽省肿瘤医院头颈乳腺外科王圣应教授主刀的一场手术,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医者应有的担当。

视角一:患者母亲刘芳(化名)

我不知道儿子还有没有得救。

十几年的甲状腺功能亢进,让药物已经难以抑制他病情的发展。眼睛凸出、脖子肿大、心脏房颤、呼吸困难,疾病让儿子年轻的躯体逐渐凋敝。

作为母亲,虽然在我眼中儿子永远风华正茂,但每当看到他饱受折磨的模样,我仍然心如刀绞。我不断告诉自己和儿子,咱娘俩要坚强,总会好起来的。

可我最害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一场普通的感冒,成了压垮儿子脆弱身体的最后一根稻草。“三度呼吸困难、反复晕厥,伴随多项并发症。”这是到了医院后,医生告诉我的。我不懂医,不明白这些意味着什么,我只知道,儿子体重骤降,每一次呼吸都异常艰难,每一次苏醒都间隔时间更长。

恐惧开始蔓延。

求医,救命!从老家一路寻访多家医院,急诊科、内分泌科、心血管内科、耳鼻喉科、普外科……能想的办法都想了。而随着病情日益加剧,在如此重疾面前,一次次饱含希望,换来却是医生们一次次摇头叹息。

生命的气息正随着时间离开儿子的身体,希望越来越渺茫。在急诊的病床上,已经失声的儿子艰难地在纸上歪歪扭扭写下“我想要活着”。

那一刻,儿子的病痛好像已经转移到了我身上,让我痛不欲生。

几经辗转,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多位医生跟我推荐了西区(安徽省肿瘤医院)的王圣应教授,他们告诉我,只有这位医生才能救我的儿子。

医生们的语气是那么笃定。

来到王圣应医生诊室前,门口已经排起了问诊的长龙。这么多人来找他,一定是因为医术特别好吧?可什么时候才能排到我呢?我儿子还有救吗?我站在门旁,不断探头往里看。

“我看你特别着急,进来说吧。”王教授的话从屋内传来。

王圣应教授正在坐诊。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摄

王圣应教授正在坐诊。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摄

王教授仔细看着我递过去的病例和检查结果,我的心,也随着他皱起的眉头拧在了一起。“病情复杂需要尽快手术,但是你放心,你儿子的命,我保了!”王教授说。

当这句话在我耳畔响起,仿佛天籁。

视角二:患者管床医生陈公仆

王教授坐诊时收治了一位甲状腺癌伴甲亢致呼吸困难的患者。

收诊后,通过对患者进一步检查发现,甲状腺肿物有较高的恶性风险,需要限期手术。了解情况后,如此复杂的病情和治疗难度,不禁让我背脊发凉,这是和死神较量,和时间赛跑。再次确认病情后,我将我的担忧告诉了王教授。

教授对我的担忧表示理解,他也深知目前任何一项细小的医疗操作,都可能打破患者身体脆弱的平衡,可他却说:“做我们这行总有风险。正因为有风险,才需要担当。硬骨头不好啃,如果连我们也不愿去啃,病人就真的走投无路了。”

王圣应教授正在为患者进行手术。崔媛媛摄

王圣应教授正在为患者进行手术。崔媛媛摄

教授的话,让我回想起了那位患者母亲的眼神,其中的期盼和信任,让我动容。

在教授的牵头下,全院多学科组织了一场MDT讨论。讨论认为,患者病程长,基础状态差,甲亢药物控制效果不佳。再加上长期以来甲状腺进行性增大,压迫颈段气管形成环状缩窄,缩窄程度达60%,且管壁增厚硬化导致气管顺应性下降。

虽然在安徽省胸科医院介入肺脏病科主任徐凌的帮助下,患者呼吸得以保障,但治疗手术难度依然很大。

1月29日上午11点5分,作为这场手术的主刀医生,教授站在了手术台前,他审慎地落下手术刀,手术正式开始。手术台上,教授轻柔操作,手术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为患者成功实施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右侧+峡部甲状腺切除+左侧甲状腺大部切除+右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喉返神经解剖术+气管切开术。

手术顺利结束,患者安返普通病房。

术后观察期间,教授及团队医生们不时查视患者,根据病情调整术后用药;头颈乳腺外科护理团队也在患者甲亢围术期护理、气管切开围术期护理等方面交出了优秀的答卷。

术后第3天,教授带领团队教学查房时,鼓励患者尝试堵管发声,这位鬼门关上走了一遭的患者清晰地说出了术后的第一句话:“谢谢你们!”

那一刻,掌声在我心中响起,是鼓励患者,也是鼓励自己。我想起教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们是黑夜里的‘提灯人’,救死扶伤应是我们应有的担当和最朴素的道德底线。”

视角三:安徽省胸科医院介入肺脏病科主任徐凌

10多天前,王教授忽然联系我,说有一个危重病人需要我们协助。

说实话,挂掉电话后,我心中有点忐忑,从医这么多年,这种院际间的合作我还没遇到过。而且,患者情况复杂,除了原本病情引起的呼吸道缩窄外,由于前期反复试行气管插管失败,导致患者气管内壁粘连,再次插管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风险太大,该怎么办?

如果气管插管置入手术成功,患者还有一线生机。可如果失败呢?我不敢想。

王圣应带领医疗团队前来祝贺即将出院的患者。安徽省肿瘤医院供图

王圣应带领医疗团队前来祝贺即将出院的患者。崔媛媛摄

思索许久,作为医生,天职让我无法拒绝王教授的邀请,我决定带领团队参与本次治疗。为了让王教授的团队能施行根治性手术,我们必须先解决患者的气道管理难题。

时间紧迫,面对患者的期盼和信任,就如何解决气道难题,我们在院内也组织了一场多学科MDT讨论。经过同事们集思广益,反复琢磨、尝试,决定对普通气管插管的尖端进行改良,通过实施支气管镜下缩窄气管内壁局部切开,置入改良的气管插管。

最终,在两个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不负所托,手术顺利完成。

听王教授说,2月8日,大年二十九,是患者出院的日子。能回家过个团圆年,是患者一家人的心愿。患者母亲带着儿子挨个叩响了她能找到的每一位参与治疗医护人员的门,述说着难以言表的感激。

现在回想起来,救治过程虽有曲折,但我们每位参与治疗的医者,都有“一定要将病人治好”的强烈愿望,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不惜为此耗费大量时间、心力。通过这场手术,我们展示了诊疗团队间的密切合作能力,更是王教授“愿担当、敢担当、会担当”医者精神的生动体现。

“这次治疗离不开医院间的良好协作和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在这样的摸爬滚打中积累经验,才能练就医者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领。”王圣应教授如是说。从他的口中,道出了安徽省肿瘤医院头颈乳腺外科成为省内龙头科室的秘诀。



【详情】
时间:2024-02-11 16:32 来源:人民网

新春走基层·春节他们在一线|黄山“点灯人”:海拔1700多米守护万家灯火

“山上游客多,冬季用电不能马虎,除夕尤其要仔细。”在黄山风景区白鹅岭变电站,58岁的国网黄山供电公司变电运维班职工汪歙龙一边目光如炬地四下检视,一边耐心叮嘱徒弟陈志毅和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谢有杰。
除夕一大早,在黄山风景区云谷索道白鹅岭站,游客们走下索道,沿着蜿蜒的山路上行,以登高的方式,庆祝龙年春节的到来。
在距离索道步行10余分钟的地方,一座不起眼的小楼映入游客视野。鲜为人知的是,这里是我国华东地区海拔最高的变电站——黄山风景区白鹅岭变电站,承担着索道、缆车、酒店等17户高压客户的供电任务。在这里工作的国网员工是黄山上的“点灯人”。
海拔1700多米的白鹅岭变电站,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一条百米长的小道两侧,分布着变压器室、值班室和电气设备室等。尽管硬件满足无人值守条件,但特殊的位置和保障重要性让白鹅岭站多年来一直保持24小时有人值守。

图片图为雪后的白鹅岭变电站。(无人机照片,陈磊摄)

汪歙龙从事运维工作已经30多年,曾在白鹅岭变电站值守近3年时间。
清晨的黄山,大雾正逐渐散去。比起这里令人赞叹称绝的风光,汪歙龙更熟悉的,是黄山上每一条电缆的走向、每一处总开关的位置。
湿度是电气设备的“大敌”。在电气设备室,除湿机需要一刻不停地保持运转,运维员工的首要任务是清理除湿机中的积水。
“冬季是最艰难的季节,遇到大雪,水管容易冻住,我们只能拿着水桶和钢铲到500米以外的消防池凿冰取水。路陡地滑,也不晓得摔了多少回。”提到往事,汪歙龙打开了话匣子,“万一遇上索道停运,我们只能徒步两三个小时上山。”
2023年起,在持续的技术赋能下,黄山风景区初步构建了电力“智慧大脑”,逐步实现设备状态“感知化”、倒闸操作“一键化”、设备巡视“智能化”、主辅设备“联动化”,白鹅岭变电站也从24小时有人值守改为定期上山巡视。

图片2月9日,国网黄山供电公司变电运维班员工陈志毅(左)、谢有杰(右)在白鹅岭变电站工作中。(新华社发,钱欣欣摄)

值班巡视的任务同样流程严谨、操作规范,甚至因为要与远程值守情况互相验证而更为重要。
“红外测温一定要细致,宁可慢一点,也要确保每一个部位都检测到。”汪歙龙说。师徒三人从工具箱中拿出红外测温仪和开关柜局部放电检测仪,一人检测、一人记录、一人监护,对答间,三人的手已冻得通红。
“主变压器桩头?”“正常。”
“隔离开关刀头?”“正常。”
“变压器本体?”“正常。”
变压器室检查完毕,迈过每一道门前及膝高的“防小动物”挡板,下一站是开关室。
戴上开关柜局部放电检测仪的耳机,谢有杰开始进行带电检测,通过超声波仔细检查探测柜内设备是否存在放电现象。
傍晚时分,守岁迎新的游客们逐渐向夕阳观景点聚集,寂静再一次笼罩了白鹅岭变电站,但源源不断的电流在这里“中转”,流向万家灯火。
岁岁年年又新春,“点亮”的不止是灯火,还有“大美黄山”的名片。2024年春节假期,这里预计接待游客量12.5万人次,迎来短期客流小高潮。
“老汪,明年你还值班吗?”背起工具包,陈志毅不经意地问。“明年就准备退休啦,以后再来黄山就是游客,不过有你们‘点灯’,我放心!”汪歙龙笑着说。


【详情】
时间:2024-02-11 16:32 来源:新华观点微信公号号

微信截图_20240211161051.png

龙年春节,安徽省颍上县面花加工车间里几位民间面花艺人正在赶制“龙年限定版”花馍。

一个个面团在面花艺人匠心巧手中成了造型各异、活灵活现的龙元素面花,寄托着对新一年和和美美、心想事成的祝愿。

【详情】
时间:2024-02-11 16:31 来源:新华网


中共安徽省委书记  韩  俊

安徽省人民政府省长  王清宪

(2024年2月10日)

岁始辰龙,万象启新。在这万家团圆的美好时刻,我们代表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关心支持安徽发展的海内外朋友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新春的问候和美好的祝福!给大家拜年了!


此时此刻,还有许多人在坚守岗位,许多人在忙碌工作,许多人在守护平安。大家辛苦了!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回首去岁,极不平凡、殊为不易,我们风雨兼程、同舟共济,看到了美丽风景,取得了沉甸甸的收获。


这一年,我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步履铿锵、笃定前行。在主题教育中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从“六破六立”入手,推动思想大解放、环境大优化、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任务大落实。我们锚定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建设“七个强省”奋斗目标,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开拓创新,交出了高质量发展的优异答卷,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这一年,江淮大地好事连连、捷报频传。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高地引领作用显著增强,“人造太阳”、光纤量子密钥分发、“九章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举世瞩目,创新这一金字招牌擦得更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带来的红利加快释放,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汽车“皖军”跑出加速度,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先进光伏“新三样”成果丰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势,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壮大。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让乡村更有魅力。“投资安徽行”“人才安徽行”掀起“双招双引”新热潮,安徽越来越成为各类人才的首选地,重商、安商、亲商、暖商、护商的氛围更加浓厚。今日的安徽,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极大振奋,到处焕发着生机活力,在舆论场上的曝光度越来越高,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影响显著提升,在国家发展战略全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江淮人民意气风发,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大道上阔步向前。


这一年,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宗旨、为民造福。创新构建上下贯通的“民声呼应”工作体系,办成了一批暖民心的实事好事,对孩子的抚育教育、年轻人的就业成才、老年人的就医养老等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我们事事放在心上,推动一件一件办好,坚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星光不负赶路人,江河眷顾奋楫者。一路走来,江淮儿女一起干、一起拼,从田间地头到工厂车间,从项目建设现场到科研攻坚一线,从田园绿美的皖北、错落有致的江淮、水乡风韵的沿江到生态秀丽的皖西、山水皖韵的皖南,处处都在辛勤耕耘,人人都在拼搏奉献,大家都很了不起!


安徽山川与文脉齐秀,地灵与人杰竞辉,造化之美与人文之盛并存,经济发展高质量与生态环境高颜值共进。诚挚邀请各界朋友来安徽走一走、看一看,近距离领略江淮大地的人文山水,亲身感受安徽发展的勃勃生机。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独特精神标识,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力量、智慧和吉祥。当前,安徽发展呈现厚积薄发、动能强劲之势,正处于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发扬龙马精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安徽篇章!


祝全省人民龙年吉祥、顺遂安康!




【详情】
时间:2024-02-10 19:11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10日 第 01 版)

春节来临之际,安徽省宿州市泗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公园精心布置了红彤彤的“龙瑞呈祥”主题摄影背景,为市民免费开展“我和家人合个影”活动,用镜头记录幸福瞬间,传递城市暖流。

  每天一早,都有不少群众来到现场,等候拍摄全家福。当中有些是三代同堂的家庭,也有甜蜜恩爱的情侣、相约而来的好朋友,大家热情高涨、摆好姿势,等待志愿者摄影师按下快门,定格美好瞬间。

  “爸爸和妈妈再靠近一点”“小朋友看这里”“笑得更灿烂些”……“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快门声响起,一张张全家福将一个个家庭温馨美好的瞬间定格。

  “春节来临之际,一家人合张影,是一件很美好很幸福的事情。”带着爱人与一双儿女前来拍摄的市民陆静说。

  为了让全家福拍摄更有仪式感,泗县志愿服务促进中心还专门准备了喜庆的节日服装和中国结、福字、春联、灯笼等道具。

  “我经常带儿子来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但很少有机会一起拍照,今天我们正好留个纪念,特别高兴!”说话间,张斌父子已经在志愿者的帮助下系上红围巾,拿上吉祥物,摆好姿势、调整表情,留下了一张温暖的合影。

  泗县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活动设置了府前广场和中央公园两个点位,欢迎父老乡亲们来拍照打卡,欢度新春!”



【详情】
时间:2024-02-10 19:10

 老家在黑沙洲上的归乡人,一路辗转回家过年,等见到长江岸边的张平,他们知道,到家了。

  张平可能是记者在春运路上遇见的与乘客最熟络的船长。四面环江的黑沙洲位于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白茆镇,洲上户籍人口一万多人,春节期间,不少人从全国各地回到这个20多平方公里的江心洲上。没有桥,但回来的人都知道,张平的渡船会带自己回家。

  轮渡渡车,客渡渡人。百余年的黑沙洲渡口,52岁的张平已经是第三代客渡船长,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曾经是渡口的摆渡人。“我爷爷那时候划木船,我父亲开的挂机船,我这条座舱船也买了有十几年了。”张平说,三代人三条船,只做一件事。

  图为黑沙洲上的轮渡船和客渡船。新华社记者 陈诺 摄

  张平开船时严肃认真,笑起来的时候,脸上有和江水一样褶皱的鱼尾纹。“一般江上比市里温度要低两三度,江风大,冷。”张平说。

  客渡船不大,额定40人。从甲板到驾驶舱需侧身缓行才能通过,驾驶舱一个人刚好,两个人就显得有点拥挤。船上不能使用明火,吃饭、喝水都不大方便。驾驶舱内有一个大大的红色保温水壶,已经掉了漆,一看就用了不少年头。

  赶早卖菜的村民、外出办事的街坊、打工回乡的游子……船是人们进出黑沙洲的交通工具。

  船员罗杰感慨:上船下船、来来回回,不知不觉,又是一年。这个48岁的汉子戴着一顶大大的绒帽抵御江上的寒风,有人上船他会热情地招呼。“我跑船也三十年了,乘客基本都认识。”罗杰说。

  图为客渡船上的江景。新华社记者 陈诺摄

  江水浸润着黑沙洲人的性子,无论是大包小裹的乘客,还是满载货物的车辆,都安静地在渡口等待,不争不抢排队上船。坐10分钟渡船,跨越一里多的江面,就回到了家。

  临近年关,回乡的人多了。“平时一天也就100来人,过年过节的时候要多一些,200多人。”张平说。尽管风大,还有些乘客不愿待在船舱,爱站到甲板上聊天,向着洲上眺望。张平说,把他们渡到家的一边,黑沙洲的故事就又多了。

  图为黑沙洲上等待轮渡的车辆。新华社记者 陈诺 摄

  王阿姨清晨出门,换乘火车、大巴一路向南,登上客渡船,在日落前回到了黑沙洲。到岸时,王阿姨熟练地将包裹递给在洲上跑短途客运的司机,不用说太多,都是熟人。路上,有熟悉的村民看到王阿姨,大声打招呼,王阿姨热情回应,脸上是藏不住的开心。

  回家路上,我们总会遇到那些久违但熟悉的一刻:或许是到岸的汽笛声,或许是江面不时跃起的江豚,或许是熟悉的摆渡人。  


【详情】
时间:2024-02-10 19:10

新春佳节之际,按照省委统一部署,省委书记韩俊、省长王清宪、省政协主席唐良智,省委副书记、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主持日常工作的副主任、省政府副省长等省领导,分赴全省各地开展“送温暖”活动,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困难老党员、困难职工、困难先进模范、困难退役军人等,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致以新春的祝福。

省领导深入基层一线、困难地方,与走访慰问对象亲切拉家常,关切询问他们的身体、生活和工作等情况,送上慰问品和慰问金等,把省委、省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送到大家心坎上,鼓励他们坚定信心、乐观向上,依靠勤劳双手克服当前困难,在各方帮助下过上更红火的日子。

省领导在走访慰问时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刻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心坎上。要切实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落实好各项纾困帮扶政策,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要抓好节日期间“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等民生商品产销保供,做好水电油气暖等保障供应,让广大群众放心消费、快乐过年。要全力抓好畅顺春运、安全生产等工作,全面排查整治群众身边的风险隐患,强化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确保全省人民过一个安定祥和的春节。(记者 李明杰)


【详情】
时间:2024-02-10 19:09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200051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