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2025年03月26日 第 14 版)

《人民日报》(2025年03月26日 第 14 版)

在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三丈三”巨型宣纸生产车间人声鼎沸。大家都将目光聚焦于中部的纸槽之上。

“一、二、三,起!”随着整齐的号子声,44名捞纸工人用手一齐将长11.4米、宽3.6米的帘床从纸槽中捞出,在8名工人的辅助下,随着浆水缓缓滴下,一张“三丈三”巨型宣纸雏形初现。

然而,捞纸只是“三丈三”制作中的一个步骤,此后还要经过板榨、晒纸、剪纸等多道工序。

“无论制作多大的宣纸,从投料到成纸,都需要300多天、108道工序。正是工人们在每道工序中的精益求精,才有了宣纸名满天下的荣耀,才有了我们引以为豪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宣纸公司”)副总经理黄迎福说。

精益求精,磨炼手艺

从泾县县城出发,驱车17公里,便来到了群山环抱的榔桥镇乌溪村。这里是中国宣纸公司生产车间的所在地。

在捞纸车间,记者见到了正在查看纸浆情况的黄迎福。“在生产一线的工人就有400多人,他们都是公司的骄傲。”分管生产的黄迎福进入中国宣纸公司工作近40年,几乎每天都泡在车间,他能够叫出厂里每名工人的名字。

在黄迎福眼里,捞纸工齐志国便是其中的代表。

齐志国是泾县本地人,从1995年进厂学徒开始,工作近30年,“捞纸多少张已经数不清了,但怎么也有几百万张,成品率大概能达到95%。”齐志国话不多,工作时一脸严肃,说起自己的成绩,反倒有些不好意思。

一旁的黄迎福连忙补充:“齐师傅可是厂里的捞纸‘大师’。厂里一共评了5位特级技师,齐师傅便是其中之一。”

将帘床分两次放入纸槽中,等浆水落下后,再将捞好的纸张揭下来。不出20秒,齐志国和搭档两人便能制作出一张4尺的宣纸雏形。

就是这十几秒的动作,齐志国整整学了5年,“一槽纸浆大概可以捞100张纸,纸浆的浓度会缓慢降低。为了保证纸张的厚薄均匀,每次捞纸的角度和深度都会改变,这些全凭经验。”现在,经齐志国捞制的宣纸,每一刀(100张)的重量误差不会大于50克。

作为厂里的技术骨干,每当有特制的宣纸,齐志国往往是指定的捞纸工。在“三丈三”制作中,齐志国便担任了捞纸工队长。

“一般宣纸制作都是两个人捞纸。‘三丈三’相当于要求44个人达到如两人般的默契,这样才能保证制作的宣纸平整洁白。捞如此大的宣纸,还真是头一回。”齐志国说。

刚开始捞纸,成品率几乎为零。齐志国带着大家反复摸索一个月后,“三丈三”终于能做到量产。这也为齐志国日后研发新品带来了信心,“连这么大、这么难的宣纸都做过了,现在遇到什么新品种,也能很快摸索出来。”

不辞辛劳,通力合作

为了保证宣纸的制作效果,纸槽中的纸浆温度不能高于12摄氏度。即使再冷的水,也需要捞纸工们徒手将帘床抬出。“现在还好些,等到冬天的时候,纸槽上面还会结冰。”齐志国说。

每名捞纸工在纸槽旁边都会准备一桶热水,既为了洗净手上的纤维,也为了让手暖和起来,保证捞制的手感。

不仅要忍受常年浸水的工作环境,齐志国和同事们每天还要在纸槽里重复相同的动作上千次。即使这样,齐志国也不觉得枯燥,“我们就好像在纸槽旁‘跳舞’,舞蹈动作单一却大有门道。”

一张宣纸,捞纸结束后,接力棒便来到了晒纸工手中。

在晒纸车间,记者见到了“大国工匠”、晒纸工毛胜利,他也是泾县人。只见他麻利地将一张张湿纸贴在滚烫的钢板蒸汽焙上,随手拿起松针刷,唰唰几下就将宣纸熨得平平整整。稍待片刻,毛胜利用小指挑起宣纸一角,把整张纸从钢板上揭下,整套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如果说捞纸工的工作环境是“水深”,那晒纸工就是“火热”。

晒纸工需要常年工作在40摄氏度以上的车间里,即使在最炎热的夏天,为了晒好每一张纸,也不能开风扇。“我们每天要重复一套动作上千遍,在十几平方米的烘纸房来回走动,一天大概能走上10公里。”毛胜利说。

工作艰苦,但毛胜利丝毫不敢放松,“宣纸交到晒纸工手上时,已经凝聚了多人的心血,一定要把它晒好。”

展示非遗,宣传家乡

如今,毛胜利还要负责一项特殊的工作——向游客展示晒纸技艺。他的工作地点里又多了宣纸文化园。

“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宣纸技艺、传承宣纸技艺,我们把车间搬到了宣纸文化园,向大家展示原生态的捞纸、晒纸等工艺,最后生产的宣纸也是按照正常的标准售卖。”黄迎福说。

一开始,毛胜利还有点不习惯,“以前在车间闷头生产就可以了,现在不仅要展示给游客看,还要随时回答游客的疑问。”现在,毛胜利不仅可以讲解晒纸的过程,对于其他制作环节也能说上几句。

“小姚显然要比我能适应。”毛胜利不忘介绍一旁的徒弟姚云夔。这几年,姚云夔开通了短视频账号“宣纸小姚”,专门用视频介绍宣纸的制作技艺。没想到一下子就收获了超过10万的粉丝,部分视频的浏览量超过90万。“我拍的视频都很简单,只是展示家乡最原始的技艺,说明传统文化、传统技艺对大家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姚云夔说。

近年来,当地政府瞄准宣纸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的潜力,依托现有的中国宣纸公司、中国宣纸博物馆和宣纸文化园,建起了中国宣纸小镇,成为不少游客打卡、研学的目的地。

2024年,中国宣纸小镇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其中六成左右来自江浙沪地区,带来经济效益近2000万元,带动宣纸销售、文旅、文创、餐饮、酒店等相关产业就业超过850人。

相比于宣纸小镇的人声鼎沸,齐志国的捞纸车间就显得有些落寞了。采访当天,齐志国要带着徒弟王彬共同捞制4尺的宣纸。

教好一个徒弟,需要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仅辛苦,还会影响每天的产量。但齐志国仍然事无巨细地教着,时不时还会停下来指导徒弟的动作细节。

“我做了一辈子宣纸,对它肯定是有感情的。手艺还要靠我们传承下去,只要想学,我就认真教。”齐志国说。


【详情】
时间:2025-03-26 17:08

  收集雨水再利用、废水处理循环再利用、再生水替代清洁水源……近年来,安徽省积极推进工业领域节水,通过鼓励企业使用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配套建设废水处理循环再利用设施、推广应用新型节水技术等方式,持续提高工业领域节水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用水效率。接下来,我们一起去看看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都有哪些节水“妙招”吧!

  作者:金剑、李建军、刘爽堃、李婵钰、江源、陈冰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详情】
时间:2025-03-26 17:05

3月22日,旌德县白地镇汪村村岭下油菜花田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花海音乐节、农货市集、热门打卡点吸引了周边数千名游客纷至沓来,享受美好春光。本报通讯员 江建兴 摄

春天是什么颜色?是新安江畔油菜花一望无际的黄,是高山之巅映山红火一样的赤,是江淮分水岭上万亩桃花的粉,是黄河故道上百年梨园的白……

春天是什么心情?是古老山乡里品味“村咖”的宁静,是大别山上瞻仰烈士丰碑的激动,是热闹街区夜游购物的怡然,是巢湖岸边民宿小住的忘忧……

这便是春天里的安徽,总有一种美好不期而遇,总有一种心动陌路相逢。

近200个展销摊位开集,汉服巡游等精彩呈现,日前,太和椿樱游园荟主题活动在太和县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举办,15万多名市民游客争相前来赏春色、品美食。广袤的平原上,热热闹闹的春日市集火热开场。

夜幕降临,休宁县齐云山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张灯结彩。横江舞金龙、鱼灯游园会、白岳烟花秀等夜游活动,让脚步匆匆的游客慢下来、住下来,放松身心体验厚重的徽州文化。

走进春天里的安徽,这一程,是体验南北多彩风情的全域游。

仲春时节,菜花金黄,粉墙黛瓦沉浸在金色的海洋里,古徽州大地迎来一年中最美的季节。2025“中国皖美山水”骑行赛·黄山黟县站鸣枪,赛道设计通过黟县多个著名景点,参赛选手在诗情画意和绿水青山交相辉映的道路上御风驰行,随着赛事展开一段古韵徽州之旅。

精粹的瓜片茶汤、精选的咖啡豆,加上打出绵密泡沫的牛奶,在金寨县麻埠镇响洪甸村的润一茶咖,一杯混合着咖啡浓香和六安瓜片清香的瓜片拿铁给咖啡爱好者非同一般的体验。“90后”青年茶咖主人,通过茶叶与咖啡的独特碰撞交融,在传统茶乡营造别样的风情。

赏春花、品春茶、尝春味、享春眠、吟春咏、感春养、悟春学、逛春市、听春曲、伴春行,从淮北到江南,丰富多彩的“皖美”体验恰如这鲜艳缤纷的美好季节。

走进春天里的安徽,这一程,是感受文旅业态竞姿的炫酷游。

烟雨黄山,文旅惠民。今年一季度,世界遗产地黄山、西递、宏村等景区推出万张门票免费送等优惠,黄山市共发放各类文旅消费券2761万元。二季度,黄山市计划发放价值1亿元的消费券,并推出“文旅+百业”“百业+文旅”促消费活动。

皖西大裂谷对六安市民半价门票优惠,皖西宾馆、聆心谷温泉度假酒店、少间·素心谷民宿等食宿打折……六安市金安区景区、酒店、民宿纷纷推出超值福利,无论是亲子研学、秘境探险,还是温泉疗愈、红色追忆,多重优惠助力游客花式打卡。

走进春天里的安徽,这一程,是收获春日惊喜“礼包”的实惠游。

■ 本报记者 张理想


【详情】
时间:2025-03-26 17:04

 “省级层面2025年拟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15件、制定修改省政府规章5件。”3月24日,安徽召开“奋发有为往前赶”系列新闻发布会,传递了很多积极信号。下一步,安徽除了加大地方立法,护航市场外,还提出优化涉企立法征求意见机制,深化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扩围实施“免申即享”惠企政策,让企业更加有感。

  企业的“有感”来自哪?就来自于地方营商环境的温度,“温度”适宜,“体感”鲜明,企业才会更好向下扎根、向上拔节。

  征求意见、履约践诺、“免申即享”……安徽这波输出,进一步为企业强心,这样的双向奔赴很带感。不论是在涉企立法中融入更多企业意见,还是扩围实施“免申即享”,安徽更加瞄准企业现实需求,就是要解决好“桥和船”的问题,赋能市场主体自由涌动、逐浪奔腾,激活地方经济“一池春水”。

  今天的安徽,为什么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企业身上?答案很直接,企业是经济的命脉,安徽强,根本要靠企业强。不论是高规格举办徽商大会,吸引徽籍企业家投资家乡;还是围绕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全面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或是在全省扩围实施“免申即享”惠企政策……一步一履,精准浇灌,悉心培育,掂掂企业在安徽心中的分量,沉甸甸。环境如何,企业最有发言权。在皖投资兴业,地方不仅舍得给政策,更真正解难题,成为了很多企业家、投资者的共鸣。

  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打拼,企业也有自己的烦恼。用地、缴税、用人、觅单、生产、市场,每天一开门,面临的事情可谓千头万绪。安徽市场主体“家底”越来越厚,进出口实绩企业数量超1.3万家,去年全省新登记各类经营主体超过121万户,市场主体体量越大,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会越多。

  为企业解决现实问题,就需要更多的“眼前一亮”。比如,安徽将在芜湖开展“综合查一次”试点工作,拟于今年下半年在全省推广,靶向治理多头、重复、低效检查问题。从打造“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到大力推行“高效办成一件事”,再到全面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群众、企业的“有感”,就来自于地方政府的“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涉企办事“跑腿”越来越少、体验越来越好,营商“招牌”自然就会越来越亮。一个好环境,很容易长出好苗子,催生产业林。太和板面是公认的“舌尖”美味,从过去的街头小吃到如今的百亿产业,细究一碗面的晋级之路,离不开地方政府的过程帮扶、政策供给。比如,从当地政府部门注册“太和板面”公共品牌商标,免费授权给符合条件的企业和创业者使用,到制定《太和板面产业》地方标准……一路护航、一路牵引,这一县域产业便悄然成长,正宗的地方味道撑起了经济的“梁柱”。

  这也启示各地——政府助企惠民的办法有很多种,关键要对准企业需求,找准最适合的路子,让优质的营商环境时时可感、处处可及。不论是帮助企业注册品牌商标,还是政务服务“一窗办”“一次办”,或是融入智能服务的“码上办”“指尖办”,只要紧跟发展趋势创新实践,多些“免申即享”,多些“量身定制”,扫除企业发展的“路障”,就能有效为企业减轻负担、提升“可感度”。奋进江淮,正引领千商万企奋力“往前赶”,澎湃经济发展强劲动能。

编辑: 陈锐


【详情】
时间:2025-03-26 11:37

 洽洽,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靠着一颗小小的瓜子,做到了年产值超71亿元。坐落在安徽省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洽洽食品用20多年的时间将中国瓜子做出了文化、做到了极致。


红海创业一炮打响


  1999年9月,江南大学毕业,在合肥创业的陈先保正式将自己独创以煮代炒工艺的香瓜子产品推向市场,起了个响亮的名字“洽洽”,并于两年后成立了安徽洽洽食品有限公司。当时,全国成规模的炒货企业已经有500多家,形成品牌势能的也有50多个,而且小作坊不计其数,在这种行业里连生存都很困难,还要杀出条血路,谈何容易?

  为了把洽洽的品牌打出去,陈先保使出了4个营销妙招:首先,创新推出棕色牛皮纸搭配中国红图样包装,有别于其他瓜子品牌的同时,既不失传统韵味,又颇有质感;其次,文创产品是品牌营销的另一“助燃剂”,在每包洽洽瓜子中放置文化卡片创新玩法,消费者在品尝瓜子的同时,还可以品尝文化,与消费者产生互动,“有卡片的瓜子”形象深入人心;第三,设置“开箱有礼”活动,小小的“心机”很快俘获了各级经销商的心;第四,于2000年,他力排众议,突破营销壁垒,借钱400万元在央视打广告,此后洽洽瓜子在国内“一炮而红”,2000年,洽洽销售额成倍增长,突破1亿元,2001年则暴增至4亿元。

  一时间,洽洽彻底火了,厂外等着拉货的车辆排出去上百米远,工厂车间常年昼夜不歇,可产品依旧供不应求。2008年,洽洽的销售额首次突破20亿元,行业霸主的地位再也无人能撼动。2011年,洽洽在深交所上市,被誉为“坚果炒货第一股”。插上了资本的翅膀后,洽洽又陆续开发了花生、蚕豆、薯片等一系列休闲食品,产品不仅“飞”出了安徽,还“飞”出了国门,远销东亚、东南亚、欧美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


科技创新引领潮流


  从“改炒为煮”的香瓜子风靡全球,到风味瓜子引领行业风尚,再到每日坚果品类开创第二成长曲线,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近年来,洽洽在工艺、技术、生产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完成了从“制造”到“质造+智造”的产业升级,被工业与信息化部授予“坚果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单位”,被农业农村部认证为“国家坚果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也是坚果行业第一家入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企业。

  “虽然我们是一家食品企业,但地处科技创新之都合肥,始终坚持用科技的力量推动高质量发展。”洽洽食品相关负责人表示,合肥市对民营企业积极帮扶,从鼓励企业增产增收、支持企业技术升级、强化用工服务等方面推进针对企业的政策支持,指导企业千方百计争取项目、资金、政策等支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比如去年通过合肥市经发局的政策推送与解读,洽洽在积极申报获得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的同时,申请到了安徽省制造强省建设政策补助100万元的项目资金,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企业以“质造”为核心,在全产业链贯彻“新鲜战略”。从原料到运输、存储、加工、包装等环节进行全面攻关和创新。参与研发的“干坚果贮藏与加工保质关键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承担了省重大专项“油性坚果产品提质增效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及智能化生产应用”研究,联合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挂牌成立益生菌研究所,与浙江农业科学院联合成立中国轻工业坚果营养健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打造“有技术、够新鲜”的安全食品。

  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加快数智化变革与转型。全产业链的智能化改造,特别是自动化、数字化工厂应用的生产线建设,在对工艺流程进行优化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与生产设备制造商的协同研发,如联合国际知名厂商开发专业坚果烘焙设备,八段精准控温,低温轻焙,更能激发坚果酥脆口感等,实现了从风选、煮制、干燥,到烘烤、精选、包装等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专注坚果赛道,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新鲜、营养、美味的产品。洽洽较早洞察到消费者对健康的关注,率先提出让坚果“从零食到膳食”,推动行业迈入发展的新周期。


联农带农增收致富


  为了保证产品源头质量,洽洽在安徽、新疆、甘肃、内蒙古和东北等主产区拥有100多个种植基地。每块基地每年稳定产出原料约1200吨,亩产在200~250公斤之间。每一颗优质的葵花籽,都源自洽洽对全产业链的精心打造。从选种开始,洽洽选育出符合口感与品质标准的种子。这些种子被送往全国各地的种植基地,通过科学的栽培管理技术和严格的品质把控,确保每一株向日葵都能茁壮成长,产出高质量的葵花籽。

  为保障农户利益,洽洽采用预约订单模式与种植户合作,提前签订预约合同,明确种植品种、面积和原料价格。通过订单农业模式,不仅解决了农户卖原料的难题,还为他们提供了种植管理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种植积极性,让农户能够安心种植。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农户季晓辉近年来与公司合作连续签订葵花籽预约订单,成为“企业+农户”模式的深度受益者。2023年,他带动周边农民一共种植了3800亩“363系列”葵花,2024年扩种至4500亩,种植区域从西拉沐沦苏木延伸至大板镇。订单保障亩年均收益500~1000元;该模式既稳定公司原料供应链,又破解农户“丰年难销、歉年亏损”的困境,真正实现“企农双赢、共促振兴”。


【详情】
时间:2025-03-26 11:36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加快成长。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安徽厚植创新创业沃土,优化园区企业服务,加快孵化器平台建设,推动各类先进生产要素资源向新质生产力集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工作,着手打造新质生产力“创新摇篮”。

图片

本台记者 程晨

这里是安徽格恩半导体有限公司,我手上拿着的是企业自主研发的氮化镓半导体激光器,它是半导体激光设备的核心部件,具有体积小、波长短、寿命长的特点,可以广泛应用于激光加工、激光显示、车载照明等领域。

图片从事半导体行业已有30年的阚宏柱之前在外地工作,看中安徽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同时借助深厚的技术积累,三年前,他带领团队一百多人,决定来安徽成立属于自己的公司。虽然通过自筹和社会募资的方式筹集了一亿元的启动资金,然而由于半导体行业的重资产性,这笔经费可谓是杯水车薪。

图片安徽格恩半导体有限公司董事长 阚宏柱

氮化镓激光这个产业它的技术壁垒非常高,我们要持续地大量投入我们的研发力量和研发费用,对于我们创业型的公司,半导体产业是一个重资产的产业,资金的压力对我们来说是比较大的。

图片在他们亟需资金之时,六安市金安开发区的企业服务项目专班了解到这一情况,看中企业的发展潜力,他们积极协调市担保公司,为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帮助他们顺利获得六安农商行1.2亿元的信用贷款,这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一剂强心剂。

图片安徽格恩半导体有限公司董事长 阚宏柱

专班每周都来督察项目的进度,全程地帮办服务 解决了我们许多的问题,资金的快速解决也便于我设备的早点订货 早日到场,所以我们的项目推进还是非常快的。

图片近年来,六安金安经济开发区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创新开展企业科技需求走访活动,建立科技需求库,持续推动资金、政策、平台等要素资源向企业汇聚。

图片六安市金安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副主任 关世凡

整合科研机构、学校、企业的科创资源,实现从产业链集聚延伸至要素链共享,截至目前我们共培育高企127家,专精特新85家,全力推动产业提质升级。

图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支持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让更多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近年来,安徽还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支持力度并探索开展“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全链条创业孵化平台,为企业加快发展提供所需场地和配套设施,提供融资、政策、创业培训等服务。滁州市启迪之星就是一家国内起步较早的孵化器,当得知平台类软件公司安徽节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引进高端人才遇到困难时,便立即帮他们对接了国内人工智能领域专家。

图片安徽节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占友伟

给我们解决了大问题,在孵化器的对接和帮助下,进一步拓展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

图片启迪之星(滁州)总经理 张思煜

未来我们将聚焦人工智能、先进半导体等前沿领域,紧紧围绕科技项目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打造垂直孵化器,同时围绕城市需求挖掘场景,让科技创新真正服务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图片聚焦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空天信息等未来产业,安徽正在谋划建设一批顶尖孵化器。科技部火炬中心统计显示,目前安徽在统的各类众创空间351家,在统的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305家,孵化器场地总面积达528.2万平方米。仅在2024年,全省就净增科技型中小企业50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500家以上。

图片安徽省科技厅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处 处长 王聿然

聚焦硬科技企业孵化和未来产业培育,在全省建设10家顶尖孵化器,进一步贯通科技创新、转化孵化、企业培育、产业集聚全链条,在科技成果转化中闯出新路,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详情】
时间:2025-03-26 11:34

3月25日,61岁的六安人周胜平来到杭州开启新工作——养老照护。前不久,她在六安市百合职业培训学校参加了免费的养老护理职业培训,经过两周高强度的理论与实操课程,工作很快就上手了。“月收入能有七八千元,我这把年纪找工作还能有这么高的收入,很满足。”周胜平感慨。

“近年来,养老行业用工需求激增,养老照护相关课程火爆。”六安百合培训学校市场营销部孟文告诉记者,去年,在该校参加培训的2600多名养老护理专业学员,八成以上找到对口工作,在本地就业月薪5000元起,到沪苏浙地区就业的月收入普遍在7000元以上。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增加制造业、服务业紧缺技能人才供给。

记者了解到,六安市金安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持续面向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实施免费技能培训,对承训机构按工种目录给予培训补贴,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

近年来,我省聚焦解决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低技能群体就业不稳定、公共培训资源供给不均衡等问题,抓好紧缺人才培训、重点品牌培育、实训基地建设,推动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质增效。针对农民工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群体技能水平低、就业稳定性差等情况,持续开发易上手、好就业的技能培训项目,打造“徽菜师傅”“皖美护工”等培训品牌。

职业技能培训是劳动者提技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技能人才培养、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关键所在。“十四五”以来,我省大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累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近560万人次,为促进就业、服务发展提供了有力技能人才支撑。

“技高一筹就能薪高一档,精于一业就被厚爱一分。”去年10月,合肥长安汽车有限公司焊装车间高级技师、工程师王俊峰成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1988年出生的他,获得过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收入也跃上一个台阶。“各项技能竞赛、鲁班训练营、脱产专项培养……我的成长得益于公司完善的培训体系和尊重技能、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王俊峰说。

“我们常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承办省市级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各项技能比武,提升员工技能水平。”合肥长安人力资源处培训开发专家刘干介绍,为激发员工参赛受训的积极性,公司强化工资收入分配的技能价值激励导向,提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荣誉感,通过对拔尖人才实施年薪制、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方式,树立大国工匠精神标杆,激励一线劳动者技能成才。2024年,该公司362名员工通过技能认定。

技能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省人社厅职建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今年3月,我省实施“技能照亮前程”职业技能培训行动,大力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就业推荐+等级评价”项目化培训模式,打造具有安徽标识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品牌,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为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提供坚实技能人才支撑。

■ 本报记者 班慧


【详情】
时间:2025-03-26 11:32

 新华网合肥3月25日电(李东标)智能化设备高效运转;工人铆足干劲赶订单,拉满生产“进度条”……春日时节,在安徽省怀远县的企业生产车间内,一派忙碌的景象。经过多年发展,当地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加速成型,“汽”势正盛,处处焕发出生机活力,一幅幅奋进的春天画卷正徐徐展开。

  航拍怀远经济开发区承接长三角转移产业园一期。(怀远县委宣传部供图)

  瞄准海外市场 闯出一片天

  千里淮河蜿蜒悠长,波光粼粼。在蚌埠港集装箱码头,伴随着嘹亮的开航汽笛声,一艘艘装有汽车零部件的集装箱船只缓缓驶离,顺着淮河而下转运发往海外。

  “当初选择落户怀远,除了看中用工成本相对低以外,这里靠近蚌埠港,坐拥通江达海的交通优势,也是吸引我们投资的重要原因。”安徽振立汽车零配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邵飞龙介绍。

  从2020年“安家”怀远经济开发区起,这家专注于生产燃油泵、燃油泵总成及新能源汽车电机等产品的企业,就将眼光瞄准海外市场,目前企业超过9成的产品出口到东南亚、非洲、中东等地,去年销售额达1.5亿元,预计今年产值有望突破3亿元。

  安徽振立汽车零配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忙碌地赶制订单。新华网李东标 摄

  企业订单旺,车间生产忙。在该公司自动化生产线上,一个个机械手臂飞速运转,赶制燃油泵和新能源电机部件。“以往一个人能开2台机器,现在10台机器一个人就能搞定。”邵飞龙说,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让产品的良品率从92%提高到99%左右,产量提高40%左右,助力企业焕发新“活力”,真正实现提质增效。

  安徽振立汽车零配件有限公司生产的燃油泵转子。新华网李东标 摄

  为了适应海外市场快速发展需求,企业持续加大投资力度,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我们每年投入400多万元用于产品、设备研发,计划今年再增加投资5000万元建设三期项目,完善燃油泵总成配套工程建设,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更足了。”邵飞龙说。

  “一站式”服务 助企跑出“加速度”

  前不久,怀远县召开加强“双招双引”、项目建设、科技创新推进高质量发展大会,多位企业负责人作为2024年度“新时代美好怀远”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站上“C位”,受到隆重表彰。

  让企业家站“C位”当主角,这是怀远县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当地通过多向发力,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位于怀远经济开发区的诺博汽车橡塑(安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汽车橡胶减震、密封条等汽车零部件产品生产。该公司自2023年投产运营以来,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产线逐步增加,产能不断攀升,用工需求也不断增大。

  企业的“心上事”,就是政府的“上心事”。“作为重点招商引资企业,我们在项目落地过程中,感受到怀远满满的诚意和优质的营商环境。”该公司人事行政经理许文彬说,针对企业的用工需求,政府采取送工进企、举办招聘会等多种方式,同时积极帮助联系对接高校资源,确保生产顺利进行。在当地人社部门的帮助下,今年以来该公司已招聘200多名员工到岗。

  诺博汽车橡塑(安徽)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线。新华网李东标 摄

  企业“加速跑”,服务“零距离”。据怀远县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怀远县进一步强化就业政策落实,加强重点人群就业支持,通过开发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岗位,搭建农民工就业信息平台,开展“送岗下乡”“就业直通车”等活动,提升就业服务质效。

  此外,怀远县还用心用情优服务解难题,组织开展“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等专题活动,举办多形式多行业政银企对接会,对企业诉求办理实行提级办理、闭环管理,为企业提供“专人+帮办+陪办”的“一站式”服务,努力让企业进得来、留得住,更要发展好。

  “链”上发力 激发产业发展新活力

  作为怀远县聚力发展的五大主导产业之一,汽车零部件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分散到集聚的发展过程。

  如今,在怀远经济开发区主干道世纪大道沿线,分布着安徽壹石通、吉驰轮胎、诺博汽车、大富硕通科技等众多汽车零部件企业,汽车零部件产业正聚链成群、集群成势。

  航拍怀远经济开发区。(怀远县委宣传部供图)

  “集聚效应”促进了创新、协同合作和资源共享,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安徽振立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在入驻怀远之后,很快就找到了可以给自家产品进行表面处理的企业。“我们落地到怀远后,发现这里的产业集群对公司帮助很大,这里是一个干事创业的好地方。”企业负责人苏健高兴地说。

  近年来,怀远县全面落实《安徽省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打造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建立汽车零部件省级检测中心和省级创新中心及生产基地。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和企业培育力度,从项目招引、人才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

  目前,怀远县汽车零部件企业总数约70家,其中规上企业中从事汽车零部件及延伸产品生产的企业30余家,2024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约40亿元。怀远县先后荣获省级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称号,被认定为安徽省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汽车零部件产业),车辆部件及系统产业集群入选安徽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怀远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宋兆麟表示,怀远县将抓好龙头企业带动,重点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产品市场前景好、对产业带动作用大的零部件企业,引进和培育一批延链补链强链的产业项目和配套项目,进一步强化资金、土地等要素资源保障,同时积极支持高技术研发团队创新创业,打造汽车零部件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详情】
时间:2025-03-25 17:26

“拿到了1栋办公楼、1栋厂房共两本不动产权证,这让企业更安心扎根当地发展。”3月19日,安徽雄创铝合金新型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主任丁浩对记者说。

坐落于濉溪经济开发区的雄创铝合金成立于2018年,是在盘活原有僵尸企业基础上建立的。因原有厂房未验收、消防设施不完备等问题,企业迟迟办理不了不动产权证。

《淮北市解决工业企业历史遗留“难办证”问题工作方案》出台后,濉溪经开区积极帮助雄创铝合金进行供水泵房改造、增设消防设施等,整改完成后及时协调县直部门现场验收,帮助企业顺利完成不动产权证办理。

企业“难办证”原因多样、成因复杂,濉溪县按照淮北市有关工作方案,采取“一企一策”个性化方式推进化解,实施不同的利企措施,变“办证难”为“安心办”。

濉溪县不动产登记交易中心副主任周运丰告诉记者,濉溪经开区工业孵化园因缺乏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证书,也迟迟没能办理不动产权证。去年3月,濉溪县政府召开专题调度会,依据淮北市有关工作方案,明确项目建设单位责任,委托具有资质的鉴定机构对项目的房屋结构安全性和消防安全性进行鉴定评估,濉溪经开区管委会负责出具房屋已竣工和符合消防要求说明。

“去年5月17日,濉溪县建设开发公司代办人准备齐材料后来到窗口,我们当天通过延时服务,为其办理了濉溪经开区工业孵化园1栋综合楼、9栋标准化厂房共10本不动产权证,涉及建筑面积8.45万平方米。”该县不动产登记交易中心工作人员林琳说。

针对淮北市部分工业企业因招商引资、重组等历史原因,造成规划、建设、消防等手续缺失,导致无法办理不动产权证的实际情况,2022年10月,淮北市组建工作专班,探索通过制度创新,破解工业企业历史遗留“难办证”问题。

对部分企业在项目建设时未按规划施工且不影响重大公共利益的工业房屋,淮北市按照“轻微免罚”原则不予处罚,降低企业补办成本。实行“容缺办理”,对非关键性资料缺失问题,采用“事前承诺+事后补件”模式,企业作出书面承诺,在规定时间内补充容缺材料后,先行为企业办理不动产权登记。实行“分幢分层登记”,对标准化厂房及行政办公、生活服务配套用房分幢分层设立不动产单元,办理多本不动产权证,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充分发挥不动产的资产功能。

与此同时,针对企业建成项目缺少消防安全验收的情况,该市实施建筑现状消防整改及安全评估,评估合格后即出具认定意见。在优化服务上,市、县不动产登记交易中心专门设置企业服务专窗,整改后符合规定的企业,备齐审批材料后即可到专窗办理,并免收不动产登记费用。

按照“依法依规、尊重历史、分批处置、最大利企”原则,2023年以来,淮北市先后分两批启动工业企业“难办证”化解工作。截至去年底,该市累计为34个历史遗留“难办证”项目办理不动产权证,涉及厂房及配套设施125幢,盘活企业存量资产49.37万平方米。

·编后·

针对工业企业历史遗留“难办证”问题,淮北市聚焦企业合理诉求,通过流程再造、制度创新,破解不动产登记领域中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在优化营商环境、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了“淮北速度”。

■ 本报记者 吴永生


【详情】
时间:2025-03-25 17:24

为了顺应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新形势、新变化。安徽以“为民、便民、惠民、安民”为宗旨,充分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助推基层“治理”迈向“智慧化治理”

图片这几天,在合肥市蜀山区笔架山街道天鹅湖社区,社区工作人员与技术人员一起对辖区内独居老人家的智能“猫眼”进行定期的巡检。在社区居民王大爷家,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这款智能“猫眼”和普通“猫眼”外观上没有多大区别,但集成了多种智能感应设备,可以及时把采集到的数据通过网络、物联网、云服务等技术传输到智慧社区平台。

图片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智慧社区项目组 产品运营经理 陈汝男

具备高清成像、红外夜视等功能,一旦老人他久出未归或者是久居未出,平台即会生成一条预警(信息)通知到我们的网格员,并同步连发短信到监护人这一边。

图片合肥市蜀山区笔架山街道天鹅湖社区 居民 王士军

这个产品特别好,我的子女也不用担心我了,我很谢谢他们。

图片天鹅湖社区共有10个小区,其中70岁以上人口约2100多人。为了更好地服务好辖区内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天鹅湖社区积极推进数字化与百姓生活的深度融合,在全市率先试点建立了“智慧社区”平台,平台融合了智能守护、智能关怀等八大场景,实现了以“靠数据”替代以往“靠人工”的局面。

图片合肥市蜀山区笔架山街道天鹅湖社区 党委书记 李志鹏

以往我们的做法是通过打电话或者是上门入户,比较繁琐。智慧社区这样的一个建设大大提高了这样一个效率,也为基层减了负。

图片在利用数字化手段服务群众生活的同时,为了更好的服务辖区居民,安徽还积极通过数字化手段快速解决群众的诉求。一大早,在马鞍山市雨山区雨山街道半山花园社区里,工作人员正在利用“社区微脑”平台的“一点即知、一键生成、一来就办、一呼百应”功能,实时查看小区居民反映的问题。不一会,平台就接到了居民反映有车辆乱停的问题。收到信息后,工作人员立刻派单给对应的网格员到现场处置。仅仅用了十几分钟,问题就处理完毕。

图片马鞍山市雨山街道半山花园社区居民 孙相华

照片直接上传上去,他们就第一时间就赶到现场处理了,很方便。

图片半山花园社区共有7个小区,常住人口1.3万人。过去,无论是数据排查还是问题反映,都是依赖人力“跑腿”反应与收集,繁琐且低效。为了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2022年,半山花园社区启动了全市首个“智慧社区”项目,目前该平台在半山花园社区居民的使用率已达90%以上,先后累计处置各类问题和服务事项近万件。目前马鞍山已经建成300多个智慧小区、13个智慧社区,超30万居民享受到了智慧社区带来的便捷。

图片马鞍山市雨山街道半山花园社区 党委书记 唐成云

极大地调动了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提升了民情沟通,便民服务的效能。

图片中国电信马鞍山分公司城区营销中心 副经理 胡奇

目前我们已经在全市建设了130多个智慧社区平台,通过智慧社区业主端、物业端、监管端的信息融通,搭建了业主与物业、政府沟通的桥梁。

图片近年来,安徽提出要积极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先后印发了《安徽省智慧社区建设行动方案》《智慧社区建设指南》,开展了五批智慧社区建设试点,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通过社区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与健康、卫生、体育、教育等其他智慧系统互联互通,形成了多元参与、数据融合的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和服务新模式。

图片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主任 教授 戴传利

近些年来,安徽高度重视数字化赋能基层治理实践探索,已经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良好经验,治理模式从“单向管理”到“多元共治”,从“经验治理”转向“数字治理”,从“粗放治理”转向“精准治理”的转变。


【详情】
时间:2025-03-25 17:19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200051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