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杂交水稻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袁隆平曾表示,他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如今,乘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王士梅团队跨山海之遥、赴共享之约,让中国的节水抗旱水稻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生根发芽,袁隆平当初的梦想正在由愿景逐步成为现实。
策划:刘加文
执行策划:翁伟庆 杨定都 徐金平
统筹:汤丹鹭 汤阳 宋卫义
编辑:田明 李东标
文案:余燕艳 郑志
摄制:陶子逸 姜璐
后期制作:陈猛
新华网海外传播中心
新华网安徽频道
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
联合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详情】
人民网合肥12月29日电(记者苗子健)12月29日上午10时,随着汽笛声响起,载有120个标准集装箱货轮平稳驶出合肥港,60个小时后它将停靠在上海洋山港四期码头,装载家电、汽车等120个标准集装箱的外贸货物将通过河海直达至上海洋山港直接换装海船出口。
据了解,这是江淮运河上首条河海直达集装箱班轮航线,标志着合肥“通江达海”路越来越宽,开启了与上海洋山港之间“无需换乘、一船通达”的新阶段。
合肥港—上海洋山港航线首艘货轮驶离合肥港。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今年以来,为进一步保障本地产品外运出口,服务合肥经济产业发展,在合肥市的支持下,安徽港航集团联合上港集团积极谋划,推动开通合肥港至上海洋山港的河海直达集装箱班轮航线,开辟“河海直达”运输新模式,运营初期将以一周两班的频率开行。
此前,合肥外贸出口货物因为时效问题主要通过公路运输到洋山港出口,运输成本高,原来部分通过水路到洋山港出口的货物,也由于需要在沿江港口中转,在运输时效上的优势不明显。“河海直达”航线将使出口货物无需在沿江港口中转而直达上海洋山港,江淮运河黄金水道航运价值进一步发挥,提高了水运运输时效,降低了企业物流综合成本。
合肥港—上海洋山港航线首艘货轮驶离合肥港。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据合肥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合肥港至上海洋山港河海直达航线的开通实现了合肥内河港口与上海洋山海港的“直连直通”,两港紧密“牵手”,大大减少了原来中转的运输环节,提升了运输时效,相比公路运输也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与水路中转相比港口装卸减少了2次,运输时间由168小时缩短至60小时,在运输成本上较公路运输更是降低了约50%,即每标箱可节约了1500元左右。”
2023年江淮运河试运行以来,更短的航程、更高的通航效率吸引淮河、长江两大水系船舶往来。截至目前,江淮运河合肥段累计过闸通行船舶已达7769艘次,货运总吨位超1626万载重吨,为“居皖之中”的合肥提供了大运量、低成本的物流选择。下一步,合肥市将持续深化“向海而兴、借船出海”的开放意识,进一步发挥承东启西、连接中原、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挖掘“江淮运河”黄金水道价值,加强与沿海港口的沟通合作,持续推动物流和关联制造业降本增效。
新华网合肥12月29日电(汤阳 梁越)一场大雪过后,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灵光村村民李桂芹,再次踏上了前往省会合肥演出的行程。今年57岁的她,之前从未想过,自己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竟然有一天因为唱歌,能够登上城里的舞台。
正在台上演唱的李桂芹。(灵璧县委宣传部供图)
“我从小就喜欢唱歌,但那时候农村找一份完整的歌词都很难,专业学习更是想都不敢想。现在条件好了,手机打开上网一搜,什么歌都能找到。”这些年,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李桂芹常常会在放下手中的农活之后,唱上那么几嗓子。
尽管没有学习过专业的音乐知识,但醇厚的嗓音和质朴的情感,让李桂芹的歌声深受周边乡邻喜爱。在乡邻们的鼓励下,她鼓足勇气参加了宿州市举办的“大地歌会”,登上梦寐以求的舞台。
李桂芹口中的“大地歌会”,是安徽省宿州市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举办的一场群众性文化活动。自2023年9月启动以来,从村镇到街道,从田间地头到热门商圈,从百姓大舞台到政务中心,一首首接“地气”、冒“热气”的歌曲回响在皖北大地。
宿州市首届“大地歌会”灵璧赛区活动现场。(灵璧县委宣传部供图)
“希望能够为有梦想、有才艺的群众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他们有机会成为‘主角’。”歌会导演陈蕾介绍,“大地歌会”不限年龄、职业和户籍,不设门槛、不论唱法,吸引了众多像李桂芹这样的“草根”歌手参与其中,用淳朴的歌声唱出对美丽家乡的热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借着“大地歌会”的舞台,参赛选手们圆了“歌唱梦”,群众过足了“听歌瘾”。“唱歌的人是身边人,唱的是我们喜欢的歌,一下子就唱到了我们心坎上。”宿州高新区大王村的村民老杨提起这次活动赞不绝口。
这次比赛的经历,坚定了李桂芹追梦“唱歌”的信心。然而没想到的是,没多久她就因为偶然间演唱的一段视频,成为了网友口中的“水果姐”,获得超过50万的点赞,各种演出活动也向她抛来了“橄榄枝”。
“过去在村里主要是以农业种植为主,农闲时也会到乡镇上卖点水果,在水果摊前唱上几首,久而久之大家就这么喊了起来。是‘大地歌会’让我找到了自信和快乐,也改变了我的生活。”李桂芹解释说。
“农民是乡土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和受益者,在乡村文化振兴进程中要突出主体性,引导动员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在宿州市委宣传部文化科科长夏程程看来,“大地歌会”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振农民精气神的同时,促进了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
宿州市首届“大地歌会”砀山赛区活动现场。(宿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宿州市坚持变“送”为“植”,在丰富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上持续发力。通过搭建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平台,充分发挥乡村文艺骨干、文化能人、文化志愿者和非遗传承人的引领作用,呼吁老百姓从文化的参观者转变为建设者。
“目前各地‘村晚’活动正在筹备中,确定后将邀请‘水果姐’这样的‘文艺能人’登台表演。”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广播电视台台长高文表示,希望通过李桂芹的“出圈”,吸引当地群众共同探索乡村发展的“文化密码”,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文化动能。
“只要大家喜欢听,我愿意一直唱下去。”谈起唱歌,如今的李桂芹更加自信。在她的短视频账号里,她常常站在自家院中,或是水果摊前,唱着自己喜爱的歌。歌声中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带动了身边的乡亲们去追求和享受那田间地头生长出来的文化魅力。
本网讯(通讯员 宗禾 记者 范孝东)12月28日下午,省人大常委会在合肥召开立法工作会议。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韩俊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会议、全国地方立法工作座谈会精神,按照省委十一届五次、六次全会作出的部署,认真实施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着力推动我省立法工作高质量发展,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提供坚强法治保障。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陶明伦主持会议,副主任何树山、杨光荣、韩军出席会议,副省长、省公安厅厅长钱三雄就做好政府立法等工作讲话。
韩俊指出,近年来,省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紧扣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紧扣及时回应人民群众重大关切,紧扣全面推进依法治省,认真行使宪法法律赋予的立法权,扎实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制定修改了一大批重要法规,有效发挥了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韩俊强调,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理解关于地方立法的政治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等,遵循客观规律、立法规律,因需、应时、统筹、有序开展地方立法工作。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切实把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到地方立法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锚定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建设“七个强省”奋斗目标,进一步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深入推进长三角协同立法,抓好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以高质量立法护航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立法为民,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积极满足人民群众对就业、创业、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生态环境、住房、物业管理等方面的立法需求,不断拓展公众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努力让每一件法规都顺应民意、贴近民生、符合民心。要充分发挥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健全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加强人大协调把关,全程参与立法项目的方案制定、调查研究、起草修改、论证评估等各环节,牢牢把握立法工作的主动权。
韩俊指出,立法规划确定了本届省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工作的任务书、路线图,要全面抓好组织实施。省人大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省直有关部门要负起责任,起草好各自承担的法规草案,做好审议前的把关工作。要把强化思想政治素质摆在首位,不断推进立法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要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持续开展“江淮普法行”活动,为法律法规正确实施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陶明伦在主持会议时指出,要认真传达学习贯彻会议精神,落实党对立法工作的全面领导,保障好高质量发展的法治供给。要按照省委要求,深入开展“关注民生提建议、五级代表在行动”,发挥基层立法联系点“直通车”作用,使法治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要着力构建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在省委的领导下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五年立法规划有序实施、见到成效。
会上,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通报立法规划有关情况,省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省市场监管局、省司法厅作了交流发言。省直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各省辖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同志,省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打开中国地图,可见安徽居中靠东,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区位条件优越。通观全国发展大局,安徽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省份,是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叠加覆盖的省份。着眼构建新发展格局,安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做大经济总量、增强新动能、培育新质生产力、发挥链接作用,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稳定、扩展经济发展回旋空间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自觉把安徽发展放在党中央对安徽的战略定位上、放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思考谋划,对全力服务和融入重大国家战略,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作出具体部署。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安徽提供了最大机遇、最大动能、最大红利。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全面起势,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坚持上海龙头带动,学习沪苏浙之长,围绕加强创新协同、加快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等重点任务,切实找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连接点、融入点、突破点,努力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加快推动形成全省全域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战略叠加不是简单地做加法,必须融合式推进。安徽要发挥链接长三角和中部地区桥头堡作用,加强与中部地区、长江经济带省份、“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在战略规划、产业协同、要素配置、生态环保等领域全面合作,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在更大范围内深度融合,构建更加紧密的区域创新共同体和产业发展共同体。通过融圈进群、扬长补短,让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为安徽转变发展方式注入的动力更强劲,让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为安徽拓展的资源要素集聚空间更广阔,让“一带一路”建设带动安徽更大程度链接国际市场、国际资源,形成更多“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的融合发展成果,充分释放战略叠加的聚合效应。
当前,安徽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影响进一步提升,在国家战略全局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向上向好的势头已经形成并不断稳固。全省上下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切实贯彻全会部署要求,在全国“一盘棋”中找准坐标,最大限度地把安徽所具有的优势释放出来,把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出来,把安徽发展的潜力挖掘出来,在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中担当更大使命、发挥更大作用。
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总结今年以来工作,部署明年任务,对引导和激励全省上下拼搏进取、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具有重要意义。连日来,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会议精神,并结合各自实际深入思考、谋划“怎么干”。大家表示,要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锚定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建设“七个强省”奋斗目标,认真落实好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各项任务,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努力为推动安徽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落实好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经济发展任务,必须解决好企业“急难愁盼”问题。“今年以来,我们不折不扣落实税费优惠政策,线上推送、线下‘365天不打烊’服务,并开展‘一企一策’精细辅导,实现‘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明光市税务局局长姜培忠表示,下一步,将深入学习贯彻会议精神,持续开展税收政策宣传辅导,扩大减税降费红利账单推送范围,推动政策享受更加方便、快捷,进一步提振经营主体信心,稳定市场预期,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全力打造汽车“首位产业”,坚持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全面发力,“一企一策”支持整车企业发展,提档升级零部件产业,做大做强汽车后市场。江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项兴初表示,安徽将汽车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加快推进,坚定了车企发展的信心。江汽集团将坚持商乘并举,始终坚持智能化发展不动摇,全面践行用户思维,聚焦核心业务做强做优做大,推动产品品类扩张、技术和资源持续深耕,努力迈向行业细分头部位置。聚焦新能源汽车领域,以科技创新为基础,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每年营业收入5%以上的研发投入,积蓄后劲,实现突破。
省委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用足用好中央各项政策,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提升涉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精准直达水平。省财政厅预算绩效管理处处长王旭说,财政部门将把推进惠企政策资金“免申即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结合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和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主动担当,积极协同相关部门系统重塑财政支持高质量发展政策,建立惠企政策“1+N”体系,推动政策资金跨部门统筹整合,不断拓宽“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政策覆盖面;全面优化完善“免申即享”平台功能,让政策更加精准地自动匹配企业,使资金更好更快地直达市场主体,不断提升惠企政策资金“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精准直达水平,最大限度地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就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具体安排。“近年来,我省以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为契机,健全‘五绿’协同推进机制,全面加强林业生态保护管理,科学推进国土绿化美化,做大做强绿色富民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省林业局副局长周乐表示,林业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提升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成色为抓手,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力实施生态廊道建设,高质量推进绿美江淮行动;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大力发展木本油料、林下经济等产业,以绿色发展赋能区域发展,助力打造山水秀美的生态强省。
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聚焦抓好“三农”工作,推动农业大省加快向农业强省迈进。“会议安排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目标明、思路清、措施实。”全椒县委书记杨光表示,将聚力实施乡村振兴行动,持续强化“三农”工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聚焦“一只虾”“一颗果”“一头猪”“一粒米”,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同时,抢抓预制菜、绿色食品等产业风口,做实精深加工、建好规模基地、打造产业集群,切实抓好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要求始终将人才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今年以来,合肥市瑶海区人社局将‘引得来、育得好、留得住’作为工作出发点,多层次多渠道开展招才引智、全区新增专科以上就业人数超万人。”合肥市瑶海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张建宁说,将牢牢把握“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全方位打造人才就业服务“优环境”,全要素打造人才创业服务“新模式”,全链条打造青年提升服务“好生态”,全流程打造青年保障服务“稳定器”,努力形成优质的人才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