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05日 第 06 版)
春节临近,屋外寒风凛冽,屋内喜气洋洋。2月1日下午,走进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干部学院,能同时容纳300余人的礼堂里热闹非凡。
“经村民代表大会决定,2023年度4263名股民每人分红700元。”小岗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理事长马武俊说。
80岁的小岗村村民张荣德告诉记者,每到年底,村里人就期待开分红大会,“领了钱,办年货,过大年。”
这是小岗村第七年给村民分红。从最初的每人350元,到如今的每人700元,分红金额翻了一番。
作为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如今的小岗村,村民由“户户包田”变成了对村集体资产“人人持股”。
眼下,小岗村友谊大道两侧农家乐、特产店林立。“金昌食府”门前,当年的大包干带头人之一、年过八旬的严金昌仍旧闲不下来,常常与店里的客人交流。“起初只在前厅摆了几张桌子办农家乐,如今卧室变成了包间,客人多时,连走廊上都得见缝插针摆上桌椅。”严金昌说。
这几年,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金昌食府”生意也越发红火。“当年,为了吃上一顿饱饭,我们按下红手印。”严金昌说,“如今,改革持续深入,我们吃穿不再愁,居住条件也越来越好。”
近年来,小岗村立足自身优势,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旅融合赋能当地发展。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420万元,同比增长9.2%,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9万元,同比增长5.8%。
凤阳县委常委、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说,接下来将聚焦现代农业、小岗产业园、景区创建、培训教育、品牌运营等方面,推动产业越来越旺、村集体经济越来越强、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近日,受降雪影响,六武高速安徽金寨段部分车辆和人员滞留。高速公路周边乡镇的工作人员和村民,拎着热水瓶和物资顶风冒雪徒步上山,第一时间将免费的牛奶、面包、泡面等食物人工运送到司乘人员手中。
【详情】《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把握市场化改革重点,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内生动力、创新活力和全社会创造力。亳州市、马鞍山市向改革要动力,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推动实质性改革举措落地落实,高标准创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春节临近,安徽古井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包装车间一派忙碌,工人正在加紧生产。食品安全员王威认真抽检饮品的外包装,一旦发现不规范、批号字体歪斜等现象,立即拍照上传到“食安包保”小程序,并现场整改。
一旦信息被上传,亳州市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数智管理平台就会同步更新该公司的日管控记录。“通过这个管理平台,我们对全市5万多家经营主体按照A、B、C、D进行分级管理,可以随时随机在线检查‘两个责任’落实情况,确保干部真督实导、企业真查实报。”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王顺军说。
亳州市始终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重中之重,全力抓好改革事项谋划、改革任务落实、改革成果推广等改革“三要素”。除深化社会治理领域改革外,亳州市还在民生保障、为企服务、“三农”等领域,创新实施了“无感互认”“退休一次办”“一键申报、一键核查、一键直达”等一批亮点改革,连续6年入选全国年度改革典型案例,连续5年在省对市全面深化改革考核中位列第一方阵。在中国改革(2023)年会上,亳州市入选“新时代10年地方改革与发展深度融合特别案例”并作经验介绍。
新的一年,亳州市将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聚焦为民服务,做好“一件事”“一张卡”;聚焦助企发展,推深做实拿地即开工、承诺即办证、预验即试产等改革举措;深化财政金融领域改革,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键申报”,坚持“最多上一次网”“免申即享”等做法,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当涂县石桥镇马鞍山市福明仪表制造有限公司,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仪器仪表零配件生产企业。随着市场不断开拓,销路越来越广,企业便有了扩大生产、上马新厂房的想法,只是迫于流动资金不足未能成行。
2023年,在马鞍山市组织的一场银企对接——融为“益企”畅聊会上,福明仪表负责人潘红霞提出了企业的融资需求。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后,该市经信部门经过多次与金融机构协调沟通,满足了企业1000万元的贷款需求。
“去年底,这笔贷款已经陆续到位,有了这笔贷款,转让土地、盖厂房的费用都够了,还能再购置一些设备。”2月1日,潘红霞容光焕发,她不仅在为新春佳节作准备,也在筹划春节后新项目拿地、开工。
融为“益企”畅聊会是马鞍山市经信局为解决企业融资难题搭建的银企对接平台,也是该市为企服务品牌。
马鞍山市开展“企声响应”专项行动,全面施行《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升级企业服务中心功能,推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同时,该市将“采石会客厅”列入市委深改委重点改革事项,累计举办系列活动121场,1380名企业家、各行业代表参加,协调解决涉企问题797个。
“我们聚焦经信领域重点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强化重点企业培育,优化资源要素有效配置,构建差别化精准施策体系,将亩均效益综合评价结果运用到产业政策兑现、水电气资源要素、金融资源等多个方面,实施‘亩均英雄贷’‘设备购置贷’等金融领域改革,发布了603户‘亩均论英雄’白名单企业。”马鞍山市经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建生说。
今年,马鞍山市将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以数字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牵引性抓手,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坚定不移推动新型工业化,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速加力。■ 本报记者 任 雷 贾克帅
“村里每年都有新变化,产业发展了,集体经济壮大了,今天每人分红700元,这可是看得见的实惠啊!”2月1日下午,在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分红现场,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说。
8位“大包干”带头人展示刚刚领到的2023年度分红红包。新华社记者黄博涵 摄
得益于持续深化改革,1日,“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迎来第七次分红,实现分红六连增。记者来到分红现场,关友江和村里的干部群众拉起了家常,聊的是小岗村的“新三样”。
小岗村的“新三样”是什么?凤阳县委常委、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说:“近年来,我们不断深化改革,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个方面发力,与原来相比有新变样,所以称为‘新三样’。”
通过在分红现场的采访,以及连日来的实地走访,记者逐渐理解了小岗村的“新三样”。
其一,现代农业的新看点不断涌现。
在小岗村凯盛浩丰设施农业产业园,工人们身穿工作服、头戴防尘帽,这里没有工业化的生产线,却坚持着标准化的流程。记者看到,一排排无土栽培的番茄,发根于基质内,每个培养基都生发出藤蔓。
这是小岗村凯盛浩丰设施农业产业园里生产的番茄。新华社记者水金辰 摄
“这个设施温室遍布上万个传感器,它们能感知番茄生长数据并反馈至中央环境控制系统,向执行器发送信号,自动调整每个植株的温光水气肥等生长环境。”产业园生产负责人高宏伟说,生长出的番茄不仅比大田生产的番茄产量扩大五倍以上,品质也提升了。
记者走访了解到,粮食生产的智慧化水平也在提升。在北大荒现代农业示范区里,500亩水稻田应用了风吸式杀虫灯和物联网智慧农业管理系统等前沿技术,科学的管理让这片曾经的“烂地”变成连年丰收的优质田。
其二,农民增收的新手段逐渐增多。
“各位新进直播间的朋友点点赞,我们这个是长粒米……”直播中,村里的“80后”主播杨伟正介绍着本地一家米厂的香米。去年6月,他和村里的3个年轻人尝试开了“美丽小岗青力助农直播间”,到目前已经直播200余场。
杨伟正在直播。新华社记者黄博涵 摄
“我们目前收集了小岗村及周边农副产品超过100个,仅小岗村本地的产品就超过60个。”杨伟告诉记者,通过电商,许多农户种养的好产品有了更好的出路。
线下体验店也开起来了。大包干纪念馆对面,一座玻璃房里堆满了本地的农产品,新鲜的芋头干、花生散发着农家味。杨伟说,虽然目前线上线下规模还不大,但能带动农户从消费端思考改进农产品生产,也为增收致富找到了一条路。
越来越多的企业扎根小岗村,给村民提供了当地就业的选择。
28岁的小岗村村民杨雪去年春节后就没再外出打工。家附近一家智慧农业公司正在招工,希望留家照顾孩子的杨雪找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每个月能有近4000元收入,公司也缴纳各种保险。”杨雪说。
随着增收渠道的增多,村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2023年,小岗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4万元。
其三,和美乡村的新画卷正在绘就。
连片的楼房、齐全的设施、兼具休闲和健身功能的小广场……小岗村近年来通过土地集中整治和宅基地改革,陆续建设了3个集中居住的新区,大大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以前村里的房屋居住相对分散、老旧,现在我们搬进了新区,道路户户通,自来水、电、燃气到户,跟城里没啥差别了。”村民刘洪贵说。
一些宜居宜业配套项目在紧张施工中。在大包干路与创新大道交口,小岗村的公办幼儿园正在建设。小岗村党委副书记严永兵说,幼儿园选址在三个集中居住新区的中间位置,待投入使用后,孩子们上学就更方便了。
“‘新三样’是村庄发展变化的缩影,也是乡村振兴成效的体现。”李锦柱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改革创新,让农民增收、日子越过越好。”
农田雪深达12厘米,启动低温雨雪冰冻灾害Ⅲ级应急响应……2月1日以来,记者在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蹲点采访时看到,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守护下,社会生产生活秩序总体平稳。
记者从凤阳县气象局了解到,1日14时至23时,凤阳县累积降雪量达9.0毫米,凤阳县农田雪深达12厘米,全县范围均有较严重道路结冰,是安徽短时降雪量较大的地区之一。
雪情就是命令!
2日晚上7时许,记者来到省道315小唐路段采访时,凤阳县公路运输管理服务中心刘府道班班长吴香武和班组成员仍在值守。
“这个路段容易结冰,我们一会儿还要再撒一遍融雪剂。”57岁的吴香武说,“从1日下午降雪以来,我们一直在工作,有的人坚持不住,就在车里眯一会。到目前为止已经撒了200包融雪剂。”
在吴香武看来,往年冬天除雪是惯例,但今年是一场攻坚战。铲雪车走过,他们紧跟其后,将大雪块清理到路边。袄子里的棉毛衫多次被汗水浸透,大头棉鞋已经浸湿,由于一直握着铁锨,手上的老茧又加厚了。
“看到路面恢复畅通,这些付出就很值!”吴香武说,“这条32.5公里长的路段就是我们的‘战场’,哪里有险情,我们就到哪里去。”
12厘米的积雪之上,因为他们的守护,人们回家的路变得更顺畅。
“我是昨天上午从江苏扬州自驾返乡的,原先2.5小时车程开了5个多小时。”3日上午,家住凤阳县临淮关镇的王克明讲述了印象深刻的“返乡之旅”:自己担心高速公路会出现长时间拥堵情况,所以选择从其他道路出行。
据王克明介绍,返程的路上,他不断能看到道路除雪工作人员、志愿者和交警等忙碌的身影,虽然行程缓慢但总体有序,自己也平安到达。
因为他们的守护,这场风雪中人们的生产生活秩序总体平稳。
傍晚时分,在凤阳县的一家大型超市内,记者看到,前来购物的人们络绎不绝。各类蔬菜、米面、肉类以及副食品等摆满了超市的货架。
“我们根据天气情况变化,已经提前启动相应的预案和应急措施,积极保障县内群众的生活物资供应。”凤阳县商务局局长熊尚宏介绍说,县里组织商务、交通、公安等部门联动,多渠道做好货源地和超市、菜市场等对接服务。
“重点是蔬菜供应要跟得上。”熊尚宏说,因为临近春节,返乡人员逐渐增多,蔬菜等生鲜食品需求明显上升,加之特殊天气因素,所以全县开通保供绿色应急通道,保障蔬菜等重点生活物资可以及时运达。此外,凤阳县还统筹全县商贸流通资源,积极保障乡镇街道等地区的生活物资也能得到及时和充分的供应。
因为他们的守护,这场风雪没有挡住乡村集市的热气腾腾。
3日上午,临淮关镇老街集市的道路上,社区工作人员正在撒盐融雪。道路两边,商家把各式各样的年货摆上货架,吸引周边村民前来选购,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
风雪中,正在购置年货的村民卢德朋搓着手,擦掉头上的雪,掀开汽车后备箱,各种物品满满当当。“由于下雪结冰,我今天从家开车到这里用了40分钟左右,天晴时只要10多分钟。”卢德朋指着后备箱里的物品说,“快过年了,年货还是要购置的。你看,这里有铲雪的装备,还有各种蔬菜、烟花等。”
冬天雪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连日来,凤阳县乡两级220多名农技人员活跃在农业生产一线,蹲在田头、拨开覆雪,仔细查看小麦苗情,提供田管建议。凤阳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徐德明说,对于粮油生产来说,这场降雪降温有助于杀灭农田中的虫卵,减轻病虫害,有利于小麦越冬生长。
作为产粮大县,凤阳县今年小麦播种面积超过100万亩,目前一二类苗达八成以上。12厘米之下,大地正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3日10时,安徽省气象台变更暴雪橙色预警,预计未来24小时安徽多地仍有超过10毫米以上降雪。漫天的飞雪中,守护仍在进行……
韩俊主持并讲话 李屹张宏森讲话 王清宪通报情况 唐良智虞爱华出席
2月2日下午,省委、省政府在北京召开文化艺术界人士助力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座谈会,来自文化艺术界近百位知名人士齐聚一堂,共叙情谊、共话合作、共谋发展。省委书记韩俊主持会议并讲话。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屹,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宏森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清宪通报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省政协主席唐良智,省委副书记、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省领导陈舜、张韵声、丁向群、费高云、任清华、孙勇出席。
座谈会上,与会嘉宾首先观看了安徽省宣传片。刘玉珠、袁新文、陈二厚、龙平平、何兰生、严从华、李舸、姜昆、孙晓云、陈涌泉、韩新安、徐粤春、王平、吴为山、张国春、孙明泉等中央宣传文化单位负责同志和文化艺术界知名人士先后发言,对安徽发展取得的成就表示钦佩,对安徽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由衷赞许,并围绕新闻宣传报道、文艺精品创作、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建言献策。韩俊边听边记,不时互动交流,会场气氛热烈。
韩俊在讲话中首先代表省委、省政府,对中央宣传文化单位和文化艺术界人士长期以来给予安徽发展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并致以新春祝福。他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锚定打造“三地一区”的战略定位和建设“七个强省”的奋斗目标,奋力走出新时代安徽高质量发展新路。安徽发展取得的成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中央宣传文化单位和文化艺术界人士的支持。长期以来,中央宣传文化单位和文化艺术界人士情牵徽风皖韵,心系安徽发展,通过各种方式展示安徽形象、传播安徽声音、扩大安徽影响,为推动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韩俊指出,江淮大地是一片干事创业的热土,拥有创新活跃强劲、制造特色鲜明、生态资源良好、内陆腹地广阔、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等优势,蕴含巨大发展潜力,展现出勃勃生机。在所有显著优势中,最引以为自豪的就是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安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兼收并蓄、开放包容,敢闯敢试、富于创新,流派纷呈、各领风骚,人杰地灵、名家辈出,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和中华文化重要传承复兴地。
韩俊强调,当前安徽发展呈现厚积薄发、动能强劲之势,正处于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对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作了系统谋划和全面部署。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关注安徽、宣传安徽、支持安徽,为文化强省支招、提供支持,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一是助力安徽树好形象扩大影响,大力宣传安徽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多维报道安徽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的具体举措,全面展示安徽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显著成果,进一步传播安徽声音、讲好安徽故事。二是助力安徽繁荣发展文艺事业,把更多灵感释放于安徽的山水人文,把更多笔触深入到安徽的风土人情,把更多才华书写在江淮大地,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推动安徽文艺创作成高原、起高峰。三是助力安徽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加强“国家队”考古发掘力量支持,帮助提升非遗保护利用水平,进一步增强安徽非遗的生命力、传承力、影响力。四是助力安徽培育壮大文化产业,积极踊跃参与,深化项目合作,引荐更多客商走进安徽、感知安徽、投资安徽。我们将不遗余力提供支持、周到细致做好服务,与大家携手促进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共同谱写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崭新篇章。
李屹表示,中国文联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配合安徽省委省政府的总体谋划和战略思考,找准文艺助力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建立健全中国文联与安徽省稳定长效的合作机制,发挥文联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组织举办致敬“大国重器”大型主题文艺演出,助力徽风皖韵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组织艺术家赴皖开展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加大对安徽文艺人才的培训覆盖、创作指导和项目支持,培养更多文艺拔尖人才,携手助推安徽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张宏森表示,安徽人杰地灵、文脉悠久,文化发展的土壤得天独厚,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璀璨夺目的创造。无数文学家行走在安徽大地上,写下震铄古今的作品。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深远、丰沛的安徽文脉应该绽放光彩,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贡献力量。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作协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一如既往支持安徽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感受人民的伟大创造,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生动记录安徽大地日新月异的蓬勃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省直宣传文化单位、中央驻皖主要新闻单位、省直有关文艺团体、省文艺家协会主要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近日,安徽多地迎来低温雨雪天气,对交通运输、电力供应和群众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影响,相关行业人员坚守岗位,迎风雪、战严寒,全力保障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确保人民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详情】
安徽省在京院士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共话乡情乡谊共商兴皖强省大计
为安徽高质量发展增添更多新动能

安徽省在京院士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共话乡情乡谊共商兴皖强省大计
为安徽高质量发展增添更多新动能

2月2日下午,安徽省在京举行文化艺术界人士助力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座谈会。
安徽按照“一梁五柱”布局,着力打造思想引领力强、舆论影响力强、文化感召力强、创作生产力强、文化供给力强、综合竞争力强的文化强省。
一组海报,带您回顾2023年安徽扎实推进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建设的铿锵足迹。
记者:张理想
制图:王子强
编辑:王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