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2月15日电(记者赵金正)孩子们牵着父母的手挑选着花束,导购为来往的客人介绍花卉养护技巧,人们将选好的花卉抱在怀中……春节前,安徽宣城庆丰村的美迪生态农业温室大棚里一片热闹景象,人们纷纷来这里挑选年花。

海报制作:刘旭峰

  “我们外出打工返乡,想在过年的时候买点花让家里更有气氛,村里很多人也都喜欢买花装点家里,看着多喜庆。”郎溪县钟桥街道钟新村新庄组村民卢大姐抱着孩子在温室大棚里挑选年花,她告诉记者,在乡下购买年花往往价格相较城区花店更优惠,品种也更多,自己每次回来都会到这里淘一些实惠的“宝贝”。

  2月6日,消费者在涛城镇庆丰村安徽美迪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温室大棚内挑选年花。新华社记者赵金正 摄 

  近年来,郎溪县立足区位优势,把花卉苗木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特色产业重点培育。2023年,郎溪县全县苗木花卉总面积达到13.85万亩,交易额达到7.35亿元。

  来到涛城镇庆丰村村民邓先生家中,记者看到院子里种植着各色花木。“之前旅游的时候看到过用花卉打造的景观墙,我也想在家里试试。我想种一些网红花卉,不会的就在网上搜教程,每天回家都想看看花的长势。”邓先生边说边向记者展示室内培育的郁金香。

  2月6日,涛城镇庆丰村村民邓先生正在查看郁金香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赵金正 摄

  邓先生告诉记者,庆丰村有不少村民从事花卉行业,如今村子里无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都喜欢买些漂亮的花卉或者淘一些苗木种子,种在房前屋后甚至路边。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乡村消费者的购买力逐年增强,对房前屋后环境的追求也更高,花卉已经成为周边乡村的流行商品,逢年过节乡村花卉消费数量都会迎来增长。”安徽美迪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陈表示,乡村花卉消费者基数大、需求多,公司2023年线下花卉零售额达500万元,其中大部分来自乡村消费者。

  此外,李陈和团队也在不断拓展线上销售花卉的可能性,仅在2023年,该公司的电商花卉销售额就突破了4000万元,一场两个小时的直播就可售出近7万元的苗木花卉产品。

  除了个人花卉消费者数量连年递增,近年来,一些新入驻乡村的经营主体也纷纷对花卉特色景观建设等新业态展现出了日益增长的需求。

  “现在我们不仅要提供花卉产品,更要为周边约两百公里以内有需求的民宿等经营主体提供景观设计、施工等服务。”李陈表示。

  走进庆丰村溪客梦花园民宿的大门,记者看到院子里古朴的建筑与错落有致的植物景观相映成趣。

  “顾客对景观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希望将花卉打造成这里最鲜明的标签,吸引省内外的客人们。”溪客梦花园民宿负责人杨学艺告诉记者,郎溪县临近江浙两省,常有外省游客来此观光消费,而花卉特色民宿消费市场当前仍是一片蓝海,消费潜力巨大。

  2月6日,庆丰村溪客梦花园民宿里的室内花卉景观。新华社记者赵金正 摄

  为了打造花卉特色名片,该民宿共花费约300万元打造外部的植物景观与内部植物软装。自今年1月底试运营至今,已有超过300人次顾客前来消费,这让杨学艺充满信心。

  “试运营结束后,我们会更加完善民宿的花卉元素,比如开发花卉特色伴手礼,满足越来越多游客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杨学艺说。


【详情】
时间:2024-02-16 13:59 来源:新华网

当锣鼓声响起,74岁的景礼祥亲自上阵,双手托举火狮灯,脚尖着地,半弓腰,迈出小碎步,一招一式间,充满烟火气的别样年味儿随之蔓延。

火狮灯是狮舞的一种表现形式,独创于清同治年间,也是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这项在广德市四合乡宏霞村传承百余年的绝活儿逐渐进入大众视野,越“舞”越旺。

什么是火狮灯?又有哪些讲究?面对记者的疑问,景礼祥娓娓道来。

景礼祥和他亲手扎制的火狮灯。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摄

景礼祥和他亲手扎制的火狮灯。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摄

“马灯尾、龙灯身、长马耳、狮子头,这是火狮灯区别于其他地方舞狮文化的独特之处。”景礼祥说,火狮谐音为“和事”,喻意百姓生活和顺、火红。

在景礼祥的印象中,火狮灯是他儿时村中最热闹的大事,“村民都很踊跃,壮劳力负责舞,长辈们则负责鼓”。每逢到了正月耍灯,他都有模有样地跟在火狮灯的队伍后面“巡游”。

其实,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火狮灯在景礼祥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如今,数十年过去,火狮灯还是那一盏,看灯的景礼祥,成了制灯的传承人,也是村里头公认的火狮灯表演第一人。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景礼祥开始接触火狮灯,当传承人不容易,不光要会表演,还要精通扎制火狮灯这门传统技艺。

火狮谐音“和事”,寓意生活和顺、火红。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摄

火狮谐音“和事”,寓意生活和顺、火红。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摄

扎制火狮灯的材料颇具讲究,过去用竹篾编灯、纸张糊灯,不能沾水,也不能碰火,每年到了腊月,都要扎一次新灯。现在改用塑料和五彩布,一盏灯能舞好几年。

“最费精力的是狮头,嘴巴要宽、鼻子要高,讲究的是慢工出细活,急不得,一盏灯扎制完成往往需要十来天时间。”说话间,景礼祥顺手举起一盏狮头,全是手头功夫。

熟知景礼祥的人知道,他制作的火狮灯外观精美,惟妙惟肖,让人叹为观止。表演时,在锣鼓的伴奏下,他运用皮影戏的技法,使火狮或腾跃、或打斗、或亲昵,将狮子的喜和怒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印象深刻。

这些年,四合乡在火狮灯的传承与发展中给予了大力支持,每年乡里的大型文化活动和春节期间都会邀请火狮灯登台表演,寓意“开门红”。

正在扎制火狮灯的景礼祥。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摄

正在扎制火狮灯的景礼祥。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摄

去年4月,四合乡中心小学正式成立“少年火狮队”,16名小学生的加入为火狮灯的传承注入了蓬勃生机。每周五下午两节课,景礼祥都会与孩子们面对面讲解、手把手指导,让“非遗进校园”变为“非遗在校园”。如今,火狮灯已经成了学校少年宫的特色课程。

身为火狮灯技艺传承人,景礼祥坦言,和其他非遗一样,火狮灯也面临着传承的难题,“过去自己舞,现在年纪大了,就退居‘二线’负责打鼓。”景礼祥说,腊月、开年、正月演出会比较多,但凡只要有,他都会亲自带队。

去年,火狮队不仅在宣城市民俗闹新春活动上捧回来一等奖,还受邀远赴无锡参加演出,好评如潮。

“观众的喜爱和认可,是对火狮灯的最好褒奖。”景礼祥说,现在有了年轻人的加入,有了政府的支持,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火狮灯这项传统文化。他坚信,火狮灯在大家的努力下,不仅能薪火相传,还会继续发扬光大。


【详情】
时间:2024-02-16 13:59 来源:人民网

装筐准备发货的鲜菇。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摄

装筐准备发货的鲜菇。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摄


如今,香菇已成为工山镇助农增收致富的法宝,市场不仅覆盖芜湖、宣城等周边城市,还远销上海、浙江、江苏等长三角市场。


“目前基地发展以鲜菇生产为主,受限于设施技术,只能是忙半年歇半年。”王荣四告诉记者,眼下正在新建智慧恒温大棚,建成后就能保证一年四季季季都有菇可摘,今后还打算开发香菇脆、香菇酱等深加工产品,让乡村振兴更有动力,村民增收更有“蘑”力。

【详情】
时间:2024-02-15 15:49

  轻舟缓行,10岁的万天佑无暇看景,他紧盯着手机显示的实时位置,不停刷新。“爸爸快看,到安徽啦!”行至湖心,他兴奋地向父亲万少伟喊道。


  安徽池杉湖国家湿地公园横跨安徽滁州来安县与江苏南京六合区,顷刻间,来自江苏的一家人便来了场跨省旅行。


  湖面如镜,轻舟泛起阵阵涟漪,行至千亩池杉林,成群候鸟临空盘旋,蔚为壮观。“池杉湖过去是一片滩涂荒地,自打苏皖两地跨省域合作共建共治以来,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每年都有上百种、数十万只候鸟来这儿越冬哩!”候鸟每年如期而至,是景区讲解员邓雅丽最开心的事。


  尽管景区每天限流,但在春节期间,这片华东地区最大的池杉林依旧魅力十足,来自沪苏浙皖的游客纷至沓来,一睹“半湖池杉半湖水,一片飞鸟一片云”的盛景。春节期间,景区票价大幅降低,此外景区还推出了池杉湖老鸭煲、鱼头煲、藕圆等新春养生菜,受到游客好评。


  为应对客流,来安县提前准备,适时增配跨省交通运力。“一是美,二是方便,自驾分分钟就到,跨省公交一会儿一班,去年滁宁城际铁路一期也已开通,跨省早就‘无感’啦!”万少伟笑着对记者说。


  离开池杉湖,驾车十来分钟,安县雷官镇大集热闹异常,卤水的香味在空气中弥漫,这是当地特有的年味儿。“给我来十只!”人还没挤进雷官板鸭铺子,万少伟忙不迭地下单,预备送亲戚们每家一只。“南京人是出了名的爱吃鸭,能经过南京人的检验,口味必然错不了。”万少伟说。


  雷官镇宣传委员胡婷婷带着记者走进雷官板鸭生产车间,车间内,工人们分工进行宰杀、卤制等。“可别小瞧这小小板鸭,全镇上千人以此为生,每年创造产值1200多万元,是名副其实的‘致富鸭’。”胡婷婷说。


  十只板鸭到手,万少伟把后备箱塞了个满满当当,这份他乡的味道,如今已成了自己的“乡愁”。

【详情】
时间:2024-02-15 15:48


  新华社合肥2月14日电(记者 汪海月)大年初三晚7点半,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落儿岭镇的六万情峡景区早已挤满了观众。在一片惊叹声中,4名打铁花师傅将约1600­℃的铁水泼洒向空中,伴随着木板的击打,刹那间金色的火花飞溅,宛如璀璨烟花,闪耀了这个深山小镇的夜空。


  打铁花、肘阁抬阁、舞龙舞狮、杂技绝活……从白天到夜晚,几十场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民俗表演在这个大山里的景区渐次登场、高潮迭起,为四里八乡的村民和远道而来的游客带来一场文化盛宴。




  海报制作:刘旭峰


  “太精彩了,以前都是在电视上看,没想到今年在家附近就能看到这么丰富的非遗表演,真是大饱眼福。”离落儿岭镇不远的黑石渡镇的居民陈卓说,他特地带着一大家人赶来沉浸式体验这些民俗演出。


  火热的乡村文化表演让这一大别山深处的小镇热度值不断上升。大年初一至初三,六万情峡景区迎来了超万名游客,不断增长的人流也带动周边农家乐、民宿火爆,农特产品热销。




  2月12日,游客在六万情峡景区观看“肘阁抬阁”非遗表演。新华社记者 汪海月 摄

  “除了安徽省内的游客,也有不少游客来自上海、南京等地。如今人们的物质水平普遍提高,对文化消费,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消费热情和兴趣在不断提升,这也成为乡村文旅发展的重要助力。”六万情峡景区营销经理高攀峰说。


  节庆氛围浓厚的非遗体验项目、品种繁多的非遗年货市集、热烈而富有张力的民俗节目汇聚……一桌桌花式“文化大餐”上线安徽多个乡村。春节期间,安徽推出线上线下与“年文化”相关的非遗传承实践活动200多项,涵盖“年画进万家”“古城过大年”“点亮中国灯”等多个主题展示展演展销活动,并通过新媒体等平台进行展播或直播,激活乡村新的消费潜力。


  大年初一看龙灯、大年初二打食桃、大年初三赏凤舞……黄山市黟县发布的一份“年俗月历”,以日程表的形式把正月里各个村落的特色年俗活动串珠成链,邀请天南海北的游客在徽州感受不一样的年味。


  来自北京的游客徐宁就是被这些精彩纷呈的民俗活动吸引而来的游客之一。“一直对非遗文化很感兴趣,今年特地来徽州过年,感受当地传统的年味和年俗。”徐宁说,她还在市集上买了鱼灯、徽墨等特色的非遗产品,过了个真正的“文化年”。


  据黟县徽黄旅游集团营销总监胡维民介绍,春节假期以来,位于黟县的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宏村的旅游热度持续升温。大年初三,宏村和西递分别接待游客3.03万人和8730人,分别同比增长148.5%和164.23%。


  “很多人都是奔着古村深厚的徽州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俗活动而来,这些独具魅力的传统文化正成为乡村消费市场上的新热点。”胡维民说。

【详情】
时间:2024-02-15 15:47

《政府工作报告》就加快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作出一系列安排部署,强调要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全面实施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优链、优农重点工程。


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安徽始终以强烈的政治担当和责任担当,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构建权责清晰、上下贯通、奖惩分明的责任链条。


去年,我省粮食产量、播种面积再创历史新高,播种面积约1.1亿亩,总产约830.16亿斤,连续7年站稳800亿斤台阶,“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设取得开门红。


在温暖如春的海南省,丰乐种业水稻科研人员黄书伟和同事们正在南繁基地忙着水稻防虫、除草等工作,呵护着每一株小苗,致力于研发试制高产、抗倒、耐旱等诸多优点的水稻新品种。当前,以“乐优966”为代表的新品种正在海南进行试制,以满足示范推广需要,南繁基地内的一片片翠绿稻田,正孕育着未来的希望。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必须重视良种研发和推广工作。我省是产种、用种、供种大省,近年来,我省聚焦打造种业强省目标,全面推进“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业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市场净化”五大行动。当前,我省拥有农作物种子主板上市企业2家、居全国第1位,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增至12家、居全国第2位。


今年,我省将强化种业资源保护利用,推进育种创新攻关,认真实施国家大豆重大品种推广补助试点,加快优良品种推广应用和更新换代。同时,加强种业基地建设,推进皖北小麦、大豆、江淮常规稻和部分区域经济特色作物种业基地建设,并建设集中连片、稳产高产、种子来源可追溯的现代化高标准制种田。


近日,在芜湖市繁昌区新港镇新东村,农田土地平整、连地成片,种粮大户夏叶龙正在千亩高标准农田旁查看苗情。“现在土地可平整了,机械也能下地了,种地比以前省心多了。”他说。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我省打造“千亿斤江淮粮仓”、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重要基础性工程。截至2023年底,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256万亩,全省高标准农田亩均财政投入超过2500元。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高标准农田投资补助水平,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420万亩。今年,我省将继续用“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好耕地,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压实乡镇、行政村、经营者三类管护主体责任,让“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设有底气、接“地气”。


在阜阳市太和县赵集乡,凭借科技和机械的力量,王家家庭农场负责人王韶山轻松地管理着1100亩地。该家庭农场拥有收割机、播种机、旋播机等多种类型的农业机械几十台,并充分借助无人机、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实现耕种管收的农业智慧化管理。


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同样离不开农业科技与机械装备的支撑。近年来,我省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提能力,全省农机装备进一步完善,大中型、高性能和特色农机装备发展势头强劲,农机装备在实现主要农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抢种抢收和防灾救灾工作中的装备支撑作用更加凸显。


农业要发展,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今年,我省将以服务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力争实现农机装备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农机总动力稳定在7000万千瓦以上的高水平。同时,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领域应用,积极发展农业农村数字经济。


千条万条,让群众受益是第一条。粮食生产中,需要调动农民种粮、地方抓粮的积极性,健全农民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的机制保障。我省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粮食,全省优质专用小麦、水稻面积占比分别达到80.4%、88%,每年制作并发布优质专用粮食生产电子地图,帮助用粮主体“按图索粮”,优质专用粮食溢价10%左右,促进种粮农民增产又增收。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聚焦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锚定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设目标,我省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稳面积、稳产量,同时将提高单产作为提升粮食产能的主攻方向和关键手段,加快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端稳“中国饭碗”作出安徽新贡献。

【详情】
时间:2024-02-15 15:42

 新华社合肥2月13日电(记者 水金辰)和煦的阳光烘托着新年的欢乐气氛。大年初一起,拜年的车辆陆续开始在乡间穿梭。记者在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注意到和往年不一样的景象:乡村里挂着绿牌的新能源汽车更多了。

海报制作:刘旭峰

  35岁的李幸是长丰县下塘镇明华社区村民。去年4月,她购置了一辆新能源汽车,春节期间载着家人穿行在拜年的路上。

  “相较于燃油车,新能源汽车在通勤上更有性价比。”李幸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她每天晚上11点预约充电,由于夜间充电便宜,新能源车每公里电费成本仅不到1角钱,这与燃油车每公里耗资约8角钱差了不少。

  长丰县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明说,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关键要推进充电设施建设。

  2月6日,在下塘镇一处停车场里,一辆新能源汽车正在充电。新华社记者 水金辰 摄

  记者在下塘镇顾圩村党群服务中心看到,门前规划的停车位中有两个安装了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村民董见晓边从车上拔下充电枪边说:“我春节前来办事,知道这里去年12月安了充电桩。现在晚上把车停在这儿,第二天满电出行。”

  记者了解到,不仅在顾圩村,长丰县所有行政村实现新能源充电桩全覆盖。打开“皖小能充电”微信小程序,首页会根据距离远近显示不同位置的充电桩,用户一键导航即可抵达,帮助用户实现在合适的位置进行快充或慢充。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农村分布式新能源发展,加强重点村镇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规划建设。李明介绍说,长丰县作为安徽省能源综合改革创新试点县和全国首批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之一,目前全县布局充电桩末端超过6000个,形成县有港、镇有站、村有桩的充换电设施“一张网”布局,已经建成县域新能源汽车“5分钟充电圈”。

  在下塘镇梧桐大道,一座集汽(柴)油零售、天然气销售、汽车充(换)电、氢燃料销售、光伏发电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能源港于2023年8月正式营业。“这个能源港是在绿色能源消费新趋势下对传统加油站进行的模式升级。”长丰皖能综合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方宝国说,随着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不断推进,作为低碳应用新场景的能源港,未来前景可期。

  新能源消费热的背后是绿色能源供给能力的不断跃升。长丰县县域氢能、风能、地热能利用实现零的突破;用活居民屋顶闲置资源,打造新式农村光伏建筑;创新“棚顶光伏+中间种植+底部养殖”立体农业生产模式,建成投运的15亩示范项目年发电约70万度,年产草莓约2000斤,年产鱼15万斤……

  一辆辆绿牌车见证了乡村绿色消费的强劲活力,一个个绿色能源新项目彰示了县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新方向。“近年来,我们推进农村能源革命,不仅增加了农村新能源消费场景,基本形成了从绿色能源供给到消费的完整链条,还利用新能源改善乡村环境,使其变得宜居宜业。”李明表示。

【详情】
时间:2024-02-14 20:33

2月5日上午8点,在海拔1140米的皖浙天路,国网绩溪县供电公司荆州服务站站长周灶焕收拾好工具包,向大山深处进发,开始新一天的巡线工作。

皖浙天路是华东地区海拔最高的公路,被称为皖浙边界上的“唐古拉”,险要的环境给驻扎在这里的电力工人带来严峻的考验。

30多里的线路,周灶焕(左)一守就是20年。卜厚绩摄

30多里的线路,周灶焕(左)一守就是20年。卜厚绩摄

“这山里的气温不比山下,寒潮来得早。每年11月封山后,物资进来只能靠肩挑背扛。”周灶焕说。

尽管如此,周灶焕并无怨言,这一守就是二十年。

“每逢春节,他不是在保电就是在单位值班,从没有陪我们过一个完整的春节。”面对记者采访,周灶焕的妻子嘴上抱怨,心里却是心疼。周灶焕说,“咱电力人的春节啊,就是让山里的乡亲亮亮堂堂地过大年。”

虽然保持乐观的心态,但是面对春节、寒潮的双重压力,周灶焕对巡线工作却丝毫不敢放松。

“荆州乡只有一条10千伏线路,要是出了故障,整个乡镇都要停电。”周灶焕说,“这可是大山百姓的生命线,必须得守护好。”

近年来,皖浙天路成了旅游网红地,为了不影响游客打卡,电力廊道不得不从山林陡坡上穿越,这给巡线工作带来了极大难度。

巡线中的周灶焕(左)。卜厚绩摄

巡线中的周灶焕(左)。卜厚绩摄

不走寻常路,这是周灶焕巡线时的真实写照。脚下的山路被冰雪覆盖、松软的土地被冻得干硬湿滑、山间的寒风让人直打冷颤……有时候10分钟的路程,往往要走上一个小时。

为了加快巡线效率,周灶焕总是随身带着一块布,再捡上一根枯木枝,把布绑上,一根简易的防滑拐杖就制作而成。有了它的助力,巡线的步伐明显快了许多。“走了这么多年山路,咱也有自己的秘诀。”周灶焕笑道。

每到一根杆塔,周灶焕都会停下脚步,仔细检查线路覆冰情况,不断清理杆塔两旁的树障,保证电力廊道的运行安全。30多里的山路,走走停停,一趟下来往往要十多个小时。而这样的山路,春节寒潮期间,周灶焕是一天一趟。

冰霜下的皖浙天路有着别样风味,吸引着众多背包客,服务好驴友用电成为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工作。

“我们家客栈已经开了十多年了,灶焕也服务了我们十多个春节。”在皖浙天路尽头,王海泉经营的民宿是周灶焕春节走访的终点站。

“灶焕的电话我都会背,有啥问题,找他准没问题。”王海泉说,“前段时间,因为旅游夜间骑车安全问题,我特意找了灶焕帮忙解决,几十盏应急照明把山路照得亮堂的很。”

20年,30余里的电力线路,周灶焕闭着眼睛都能够走到。3500户居民,他是家家户户都熟悉,只要他上门,乡亲们都会亲切地喊一声“灶焕”。

留住周灶焕的,不仅是守护万家灯火的铿锵誓言,还有山里3500户居民心连心的不舍之情。这条“天路”,周灶焕还想继续走下去,把青春和汗水献给云端,做好这份值得一生守护的光明事业。


【详情】
时间:2024-02-14 20:32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高品质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我省各地持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环境的需要。

以面积54平方公里的向山镇为主的向山地区,位于马鞍山市东郊,拥有丰富的铁矿资源,有着近百年的露天采矿史,是慈湖河、采石河等长江支流的发源地。曾经超强度、大规模的开采,导致向山地区生态环境基础极为薄弱。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事关长江大保护的质量和效果。马鞍山市把向山地区综合整治作为创建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示范区的“一号工程”,采用“生态修复+”治理模式,以高标准修复促高颜值生态,以高颜值生态促高质量转型。

随着生态修复,修复项目之一——向山垃圾填埋场封场及渗滤液处理项目已经完工,昔日垃圾填埋场,如今成了山体草地,高处建了观光亭,逐步“变身”生态公园,集休闲运动、花卉观赏、环保教育于一体。马鞍山市应用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正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把向山地区打造成贯彻“两山”理念的样板。

加强高品质生态环境建设,要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精准治污,产业园区是重点区域。1月底2月初,蚌埠市生态环境局抽调37名一线执法人员,成立9个小组,在淮上经济开发区开展专项检查,对淮上区东部片区、盛安路周边、沫河口片区企业开展全覆盖检查,梳理形成问题整改清单。

这是蚌埠市生态环境局开展“体检+管家”专项行动的一个缩影。专项行动覆盖全市6个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和3个工业聚集区,围绕规划环评落实、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污染防治措施落实、环境监管、环境风险防范等5个方面内容,采取调阅资料、分组研判、现场摸排、专项检查和突击夜查等多种方式,逐园逐企进行排查,以局地会商方式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反馈给县区“一把手”,纳入“清单+闭环”机制整改处置,推动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计划,开展皖北地区空气质量提升攻坚。蒙城县健全监测预警系统,完善大气环境立体综合监测网络,加强主要污染物实时动态监测,深度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监测结果准确度灵敏度,精准确定大气污染点位等,推动问题解决。该县生态环境部门还利用雷达监测、无人机等科技手段,对工业企业生产情况进行现场检查,确保全覆盖监督管理。

亳州市生态环境局有关人士介绍,今年将推动“互联网+生态环境保护”智慧监管,融合现有信息化平台,打通各类生态环境数据链,强化企业治污设施非现场监管,实时监控各类污染源治污情况,实现精准管控。

生态环境保护是“国之大者”。前不久举行的2024年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提出,今年要继续对标先进、奋力追赶,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重污染天气应对和皖北地区空气质量提升攻坚,开展不达标断面攻坚和城市水质提升行动,深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和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三年行动,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促进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


【详情】
时间:2024-02-14 20:31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200051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