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5月26日电(记者王菲)初夏时节,江淮大地阳光灿烂。位于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的安徽华信电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内涌动着生产的热潮,一辆辆下线不久的新能源环卫车整齐排列,即将销往海外市场。 



  图为安徽华信电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今年的出口订单量增长很快,我们准备继续拓展海外的新市场。”公司总经理助理张超告诉记者。


  以创新促发展、以特色赢市场。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4万家。


  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华信专注于环卫行业这一细分领域,瞄准绿色化、智能化的行业发展趋势,依托数字化赋能,不断延伸产品的价值链,持续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我们拿到了合肥市第一个城市道路无人驾驶环卫车试运营资格牌照,目前公司正申请三个海外专利,深挖创新‘护城河’,打造海外品牌。”张超说。


  市场瞬息万变,拼的不止是勇气,更是坚持创新的韧劲。


  电机是现代工业的“心脏”,先进的永磁电机技术一度为国外所垄断。“认准自主研发高效永磁电机这一目标,我们自主研发出变频、防爆、直驱等多种规格的国产永磁电机,产品广泛应用到矿山、钢铁生产、船舶制造、石油勘探等各领域。”安徽明腾永磁机电设备有限公司负责人梅浩东自豪地说。


  企业兴则产业旺,产业兴则经济强。


  “围绕新型工业化战略目标,这几年我们抢抓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发展风口,一批行业‘小巨人’、隐形冠军企业脱颖而出,快速成长为细分市场的产业‘尖兵’,激活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合肥市副市长、长丰县委书记李命山说。


  数字化车间内,一台台工业机器人高效运转;屋顶上,一块块光伏玻璃板不停地向车间输送着绿色能源;车间外,一辆辆满载物料的货车来回穿梭……位于长丰县岗集镇的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一派繁忙景象。


  作为一家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底盘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专精特新企业,安徽万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凭借自主研发的“看家本领”,与比亚迪、蔚来等多家整车生产企业建立起稳定的供应链合作关系,年产值超10亿元。


  “车身轻量化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公司副总经理汪常松说,“抓住新能源汽车产业机遇,我们和比亚迪开展创新协同,通过材料、工艺等方面的迭代创新,使汽车底盘比传统汽车底盘减重40%。”


  在距离长丰县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不远的下塘镇,一座“千亿制造小镇”呼之欲出,以比亚迪合肥基地为龙头,集电池生产、整车制造、智能网联等全产业链为一体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由链到群,让曾经的“烧饼小镇”——下塘快速蝶变为新的产业地标。


  搭建创新载体、促进资源整合、优化发展环境……长丰县科技局局长张帆说:“我们持续优化产业生态,引导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发挥‘链主’优势,支持其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激活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


【详情】
时间:2024-05-27 12:03

人民网蚌埠5月25日电(记者周坤)5月25日,在第六届中国(蚌埠)MEMS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大会上,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推进组发布《关于支持中国传感谷发展若干政策》,通过支持加大投入、创新发展、人才引育等五个方面的14条举措,支撑安徽省蚌埠市立足中国传感谷打造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智能传感产业集群新高地。

政策中提出,在支持加大投入方面,对入驻中国传感谷企业,首次投资建设总投资在5000万元及以上且已纳入固定资产统计库的工业项目,按照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0%—15%给予最高3000万元补助。

在支持创新发展方面,政策中明确,支持中国传感谷企业主导制定标准,对主导制定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企业,每个标准分别给予一次性最高奖补100万元、50万元。

同时,支持中国传感谷企业与驻蚌高校共建研发平台、开展科研攻关,对校企合作项目,优先列入蚌埠市科技计划项目给予支持。

为了吸引博士后来中国传感谷创新创业,政策中提到,对新设国家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省级给予设站单位不少于50万元设站补贴;对新设国家级、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别给予不少于50万元、30 万元设站补贴。

此外,对中国传感谷企业新入选省级以上重点人才项目的,给予最高100万元一次性生活补贴支持,其中创业人才再给予最高200万元。

对符合条件的中国传感谷企业,参加安徽省统一组织的线下境外展,以及上年度进出口6500万美元以上重点企业或省级出口品牌企业自行参加境外展,按照参展国别或地区单个展位,分别给予最高3万元、4万元和5万元支持。

并且,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积极开展海外并购,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在境外主要市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通过这些政策,加快打造自主可控芯体最多、传感器种类最全、产值超千亿的产业集群,赋能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详情】
时间:2024-05-26 15:36

央广网安庆5月26日消息(记者徐秋韵 见习记者刘畅司晨)安徽宿松县陈汉乡,地处大别山南麓,是宿松县最大的山区乡。初夏时节,走进陈汉乡村,远山含黛,近水碧悠,和美乡村的乐章在这里奏响。

“摇钱树”成山区产业振兴主力军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柱。眼下,在陈汉乡九登山村安徽恩泽农林开发有限公司油茶产业示范基地,一棵棵油茶树枝繁叶茂,小小油茶果已爬上枝头。站在山头远眺,漫山遍野都是绿色。

“以前山上芭茅草丛生,不仅难看,还容易引发山火。”谈及芭茅山的变化,该基地负责人冯文彦深有体会。如今,易燃的芭茅被一棵棵油茶树取代。

油茶是我国传统油料树种,油茶籽被加工后产出的山茶油被誉为东方的橄榄油,健康且营养价值高,能产生不错的经济价值。“一亩地大概能生产100斤山茶油,收益能有八九千。”冯文彦说。

冯文彦在九登山村油茶产业示范基地(央广网记者 徐秋韵摄)

正值初夏,山头上村民们正在除草、摘果、打理油茶园。冯文彦介绍,公司的“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基地务工”的富民模式,目前能给村集体带来5万元资产收益分红收入、村民务工收入约100万元、土地流转租金15万。

别河村麻老湾茶园(央广网发 陈汉乡供图)

不仅是油茶树,在陈汉乡广福村钓鱼台水库北岸,群山连绵,香榧树已开始挂果,凑上前去,清香扑鼻。香榧是国家保护树种,香榧果的价格一直为我国坚果之首,民间流传着“一年种榧收千年,一代种榧百代享”的农谚。据了解,香榧果加工成油料后,价格能卖到每斤400元。

在广福村,依托龙头企业种植香榧,直接带动了村民收入增加。“去年,我在基地务工收入有36000元,明年香榧树果实就能采摘加工了,到时有的忙活了!”广福村金龙组村民于爱荣说。

距离九登山村约9公里的别河村,种茶历史由来已久。别河村的麻老湾一带海拔800多米,生态资源优越,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种茶,是“宿松香芽”的核心产区。近年来,别河村把茶叶作为兴农富民的主导产业,不仅村民各家各户种茶,企业也前来投资发展茶产业。2020年,在外创业的胡本翔回到家乡与姐姐梅迎春创立了安徽翔禾茶业,新建茶叶加工厂房近2000平方米,辐射带动陈汉乡以及周边乡镇的茶产业,惠及800余名茶农共同致富。胡本翔还坚守品牌兴茶,推进基地茶叶实现“特色农产品”到“品牌农产品”的产业升级。

“我们做大茶规模、提升茶品质、做强茶品牌,发展茶旅文化,拓展茶产业链,力争到2025年,实现茶产业综合收益达1000万元。”该村党总支书记陈志江说。

目前,陈汉乡茶叶、油茶、香榧等主导产业稳步发展,种植面积均超5000亩,成为山区产业振兴的主力军。

民宿经济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激活山水资源禀赋,在陈汉乡,不仅一棵棵“摇钱树”拔地而起,民宿产业也在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车行陈汉乡广福村,青山抱绿水,湖光映山色,星星点点的村庄依山而建,钓鱼台水库如一块翡翠藏在山峦与云雾之间。

2023年,陈汉乡广福村投入近300万元建设香榧谷民宿6栋,1000余平方米的露营地,几栋民宿位于乌株山上,临钓鱼台水库,点缀在漫山的香榧林中,是观景的最佳位置。此外,陈汉乡还在钓鱼台水库金龙路段建设了精品民宿木屋3栋,与民俗农耕文化产业园相融合。

陈汉香榧谷成网红打卡地(央广网记者 徐秋韵摄)

民宿之于乡村,就像一扇窗户,打开了乡村旅游的崭新世界。如今,陈汉“香榧谷民宿˙露营地”已成为网红打卡地,累计游客量达6万人次,今年第一季度已为村级集体经济创收7万余元,带活农家乐8家。陈汉乡宣传委员张迎风介绍,2024年,陈汉乡将启动建设“香榧谷”二期工程,打造两处高端民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专业公司开展乡村文旅运营。

走进钓鱼台水库边的磐竹轩民宿,几幢竹木结构的建筑映入眼帘,小桥流水、曲径通幽,这里有充满诗意的房间名、设计感十足的小径、禅意满满的房间……自2020年建成以来,磐竹轩民宿也因独特的风格成为网红打卡地。

陈汉乡磐竹轩民宿(央广网发 陈汉乡供图)

2020年4月,磐竹轩民宿创始人邓永红返乡创办民宿,她的两个民宿共吸纳当地十余名脱贫户和留守妇女就业,“大厨的工资有9000元,民宿管家工资是4000元,服务员工资3000元。”邓永红告诉记者,在节假日期间,民宿承载不了的客流,会分流给周围的农家乐。邓永红计划未来沿钓鱼台湿地建立山乡民宿群,不同风格和意境结合,把农业融合旅游,民宿融入农业。

据了解,借助乡村旅游发展契机,陈汉乡还引进“徽姑娘”等本土品牌餐饮入驻,举办味蕾上的陈汉——“新徽菜名徽厨师”等各类活动,实现了“民宿+餐饮”产业升级。

盘活本土资源,壮大集体经济,守着“绿水青山”这个金饽饽,陈汉乡发展脚步愈加坚实。


【详情】
时间:2024-05-26 15:35
5月25日
中国邮政发行《巢湖》特种邮票一套三枚
图案名称分别为
“云蒸姥山”“湿地鸟鸣”“城湖共生”
山水与墨彩相遇
方寸之间
湖光山色尽显眼前
5月25日,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合肥大剧院,市民展示购买的《巢湖》特种邮票。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5月25日,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合肥大剧院,工作人员展示《巢湖》特种邮票首日封。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5月25日,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合肥大剧院,市民在《巢湖》特种邮票发行活动现场欣赏邮票。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巢湖
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风光旖旎 物产丰富 文脉深厚
名胜古迹遍布湖岸
仿若镶嵌在长江中下游的一颗明珠
近年来
安徽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着力创建环巢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区
探索城湖共生新路径
这是2021年7月20日拍摄的巢湖风景。新华社发(宋炎骏 摄)
让我们跟随镜头
一起去看看巢湖那些令人着迷的风景
↓↓↓
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
位于巢湖北岸
园区内草木葱茏 水路幽深
是名副其实的“城市之肺”
2021年3月28日,游人在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内游览。新华社记者 韩旭 摄
2021年3月28日,小朋友在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内玩耍。新华社记者 韩旭 摄
十八联圩湿地
水草丰茂 河汊纵横
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百鸟来“巢”
湿地鸟鸣已成为这里的“背景音”
这是5月9日拍摄的十八联圩湿地风景。新华社发(陈振 摄)
这是5月9日拍摄的十八联圩湿地风景。新华社发(陈振 摄)
巢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
远看水天一色
近观浪花拍岸
天上风筝飞舞
地上露营漫步
人们在城湖共生中感受岁月静好
这是2022年8月5日拍摄的位于合肥市包河区的巢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新华社发(叶玉庭 摄)
2022年12月18日,市民在巢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休闲。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4月29日,在巢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岸上草原段,市民正在露营。新华社发(叶玉庭 摄)
白墙黛瓦
飞檐翘角
三河古镇坐落在巢湖西侧
山水间的连片古民居
再现古韵风华
这是4月25日拍摄的三河古镇。新华社发(陈家乐 摄)
这是4月25日拍摄的三河古镇。新华社发(陈家乐 摄)
这是4月25日拍摄的三河古镇。新华社发(陈家乐 摄)
位于巢湖中央的姥山岛
如同大湖里的一叶扁舟
静看云卷云舒
这是2022年5月29日拍摄的巢湖中庙和姥山岛风光。新华社发(周杰 摄)
这是2022年6月17日拍摄的巢湖中庙和姥山岛风光。新华社发(任平生 摄)
这是2022年8月1日拍摄的巢湖中庙风光。新华社发(胡学东 摄)
磨滩旅游度假区
已成为巢湖之畔独有的旅游IP
是近郊宜居、亲近自然的首选之地
这是5月17日拍摄的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的磨滩旅游度假区。新华社发
这是5月17日拍摄的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的磨滩旅游度假区。新华社发
未来
巢湖将呈现更加美丽的姿态
成为合肥的一张靓丽名片


【详情】
时间:2024-05-26 15:34

工作人员带领市民体验歙县汪满田鱼灯。

宣州宣笔厂非遗传承人孙晓琴现场展示宣笔制作技艺。

芜湖铁画制作技艺展示。

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安徽馆。

黄梅戏《女驸马》在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安徽馆精彩上演。

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工作人员展示掌上博物馆智能终端。

小朋友体验灵璧磬石琴。

观众体验虚拟现实产品——元宇宙任意门。

初夏时节,南海之滨,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拉开帷幕,搭建世界各地文化产业最新技术、最新创意和最新成果的“高端秀场”。

“古今辉映,科创未来”。安徽馆集结66家文化单位(企业)参展,展示全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徽风皖韵,如此新潮!

凌家滩文化的使者小玉龙,变身可爱卡通形象的小青龙,游玩徽州山水,徜徉徽派古建,邂逅黄梅雅韵,打卡江淮各地文化地标,畅游科幻未来城,将古往今来的脉络、人文科技的成果紧紧地串在一起。这是合肥安达创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时空徽影 3D奇幻空间”,给人逼真传神的视觉感受,吸引大批观众驻足欣赏。

新质生产力,牵引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安徽新华发行集团的皖新“元小鳌”机器人、安徽出版集团的元宇宙阅读空间、安徽文投公司的美丽科学中心应用场景、科大讯飞的讯飞星火大模型……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科技力量的加持,推动安徽文化产业迸发无限活力,打造一项项科技范十足的新业态新产品新应用。

戴上VR眼镜,踏上1平方米左右的体验台,观众即可迈开双脚,尽情游览北京天坛祈年殿,这是安徽文投公司推出的“元宇宙任意门”。“天坛祈年殿这类古建筑不让游客进入内部参观,我们一比一复刻场景,通过VR技术让游客在有限空间里体验无限内容。”安徽文投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没去过安徽?那更不可错过安徽馆。热热闹闹的“潮皖荟集”,把全省好看的、好玩的、好用的、好吃的,打包送到观众面前。靓丽的黄梅戏演员唱响《女驸马》《夫妻观灯》等经典唱段,宣纸、宣笔等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制作技艺,字豆糖、黄山烧饼等江淮美食吸引观众争相品尝,浓郁的徽风皖韵绽放无穷魅力。

淮南白蓝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周静亲自下厨,为围拢而来的观众烹煮淮南牛肉汤。“2012年,我们就成为第一家实现淮南牛肉汤工业化的企业。”周静自豪地说,淮南牛肉汤历史悠久,新出土的武王墩大鼎就煮着一锅牛肉汤,如今企业的产品早已走出国门、销往海外。


【详情】
时间:2024-05-26 15:30

工作人员带领市民体验歙县汪满田鱼灯。

宣州宣笔厂非遗传承人孙晓琴现场展示宣笔制作技艺。

芜湖铁画制作技艺展示。

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安徽馆。

黄梅戏《女驸马》在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安徽馆精彩上演。

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工作人员展示掌上博物馆智能终端。

小朋友体验灵璧磬石琴。

观众体验虚拟现实产品——元宇宙任意门。

初夏时节,南海之滨,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拉开帷幕,搭建世界各地文化产业最新技术、最新创意和最新成果的“高端秀场”。

“古今辉映,科创未来”。安徽馆集结66家文化单位(企业)参展,展示全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徽风皖韵,如此新潮!

凌家滩文化的使者小玉龙,变身可爱卡通形象的小青龙,游玩徽州山水,徜徉徽派古建,邂逅黄梅雅韵,打卡江淮各地文化地标,畅游科幻未来城,将古往今来的脉络、人文科技的成果紧紧地串在一起。这是合肥安达创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时空徽影 3D奇幻空间”,给人逼真传神的视觉感受,吸引大批观众驻足欣赏。

新质生产力,牵引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安徽新华发行集团的皖新“元小鳌”机器人、安徽出版集团的元宇宙阅读空间、安徽文投公司的美丽科学中心应用场景、科大讯飞的讯飞星火大模型……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科技力量的加持,推动安徽文化产业迸发无限活力,打造一项项科技范十足的新业态新产品新应用。

戴上VR眼镜,踏上1平方米左右的体验台,观众即可迈开双脚,尽情游览北京天坛祈年殿,这是安徽文投公司推出的“元宇宙任意门”。“天坛祈年殿这类古建筑不让游客进入内部参观,我们一比一复刻场景,通过VR技术让游客在有限空间里体验无限内容。”安徽文投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没去过安徽?那更不可错过安徽馆。热热闹闹的“潮皖荟集”,把全省好看的、好玩的、好用的、好吃的,打包送到观众面前。靓丽的黄梅戏演员唱响《女驸马》《夫妻观灯》等经典唱段,宣纸、宣笔等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制作技艺,字豆糖、黄山烧饼等江淮美食吸引观众争相品尝,浓郁的徽风皖韵绽放无穷魅力。

淮南白蓝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周静亲自下厨,为围拢而来的观众烹煮淮南牛肉汤。“2012年,我们就成为第一家实现淮南牛肉汤工业化的企业。”周静自豪地说,淮南牛肉汤历史悠久,新出土的武王墩大鼎就煮着一锅牛肉汤,如今企业的产品早已走出国门、销往海外。


【详情】
时间:2024-05-26 15:30

这里是山东日照港

1982年开工建设

1986年开港运营

如今

年吞吐量居全国沿海港口前列

智慧港口 向海而兴


记者:殷家捷 李亚光 李小波 吴飞座

编导:邓驰旻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新华通讯社出品


【详情】
时间:2024-05-25 19:53

山东

陆域面积15.8万平方公里

毗邻海域面积15.9万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10122.97万人

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92068.7亿元 比上年增长6.0%

2024年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21652亿元

经济运行“开门稳”“开门红”

全国首个农业总产值过万亿元的农业大省

粮食产量连续3年突破1100亿斤

构建多元化农业供给体系

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档升级

生态齐鲁新画卷

海洋生态持续向好

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95.6%

将工业经济作为“头号工程”

扛牢大省担当 加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

深化新旧动能转换 筑牢夯实产业体系

做优链群产业生态 全面增强内生动力

聚合力 添动力 增活力

持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

系统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省级重大科技创新项目90%以上由企业牵头

陆海统筹 向海图强

2023年海洋生产总值17018.3亿元 居全国第二

加快建设世界级港口群

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保持全国第一

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深化对外经贸合作 外贸韧性不断增强

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

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

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

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监制 | 申勇制片人 | 许达编导 | 王萌萌 潘毅 郭晓龙摄像 | 总台山东总站 山东广播电视台制作 | 郝元翰 段昊辰 李明芮统筹 | 张晓鹏 陈恺 姚瑶 范凯 曹亚星 江易


【详情】
时间:2024-05-25 19:53

  新华网合肥5月24日电(汤阳 李东标)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安徽全力打造量子信息科创高地,目前已集聚量子科技产业链企业60余家。

  作为量子产业发展的“国家队”,中电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电信量子集团”)自去年成立以来,加速推进量子科技产业化落地,交出了一张新质生产力加速生成的出色成绩单。

  中电信量子集团大楼。(受访企业供图)

  科技引领 发力创新赛道

  4月25日,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交付了一款504比特超导量子计算芯片“骁鸿”,此款芯片刷新了国内超导量子芯片比特数量的纪录,后续还计划通过量子计算云平台等向全球开放。这背后,是中电信量子集团围绕量子计算技术发展,完善量子产业布局的缩影。

  504比特超导量子计算芯片“骁鸿”。(受访企业供图)

  “依托中国电信的云网能力,能够推动量子技术走出实验室,与具体业务场景相结合,从而发挥出技术优势,赋能千行百业。”在中电信量子集团董事长吕品看来,量子科技是典型的“国之重器”,对高科技发展有着重大的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中国电信已积累了一定的先发优势,初步具备产业链的聚合主导能力。

  “技术和产品必须在实际使用中不断迭代,实现性能提升和成本降低。”谈及与中电信量子集团的合作,国盾量子副总裁唐世彪表示,中国电信拥有覆盖全国的用户群体和服务渠道等优势,双方的战略合作有利于开展协同攻关,打通技术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在2023数字科技生态大会上,中电信量子集团发布了“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实现了“天翼云”超算能力与176量子比特超导量子计算能力的融合,加速量子计算融入量子化学研究、新药新材料开发、能源气象模拟等场景。

  2023年11月,中电信量子集团参展数字科技生态大会。(受访企业供图)

  “我们已经在同步推进量子计算技术的产品化,将尽快完成‘骁鸿’芯片在‘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上的接入,加速量子计算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副教授梁福田说。

  当前,中电信量子集团通过整合量子通信技术、国产商用密码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积极围绕产业、科技、人才、生态开展布局,推动量子科技从“落地生根”到“开花结果”。

  产业驱动 激活发展“新”动能

  在中电信量子集团展厅里,陈列着量子密话、量子安全模组、量子SIM卡等一系列量子科技产品。与此同时,展厅内的合肥量子城域网可视化大屏上,不断跳动变化的数字反映着通过量子网络加密传输的实时数据流向。

  “相比于传统通信方式,量子通信因其密钥分发的随机性和解密的唯一性,在保密性方面拥有显著优势。”在中电信量子集团研发与运营中心副总经理、电信行业“大国工匠”罗俊看来,必须树立量子安全意识,构建新型安全基础设施。

  量子安全U盾产品。新华社记者刘军喜 摄

  自成立以来,中电信量子集团将量子安全技术融入中国电信主业务,不断推动量子安全成果转化,让越来越多量子科技创新的“好技术”变成产业链的“新应用”。

  “得益于政务场景的开放,合肥城域量子网建设正推动量子保密通信设备技术迭代。”国盾量子党支部书记、副总裁周雷表示,今年“天地一体化”量子保密通信网络规模将继续扩大。

  未来,这张城域网还将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深度融合,为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金融、智慧能源等应用场景提供量子安全接入服务,为千行百业提供量子安全保护。

  企业搭台 构建行业“新”生态

  不久前,国务院国资委按照“四新”即新赛道、新技术、新平台、新机制标准,遴选确定了首批启航企业,中电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入选,再次为正在打造“世界量子中心”的合肥“添上一把柴”。

  “依托人才优势和政策基础,合肥正在成为量子科技创新的高地。”谈及为何落子合肥,中电信量子集团副总经理王振表示,在合肥这片热土上,产业链上下游正深入合作,在创新支持、成果转化、试点工程、场景建设方面多管齐下,带动整个量子产业迸发出强劲动能。

  自成立以来,中电信量子集团持续加大科研投入与人才培养。围绕科技创新的核心能力及核心产品清单,积极引入科技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加大人才自主培养力度,依托“燎原计划”及卓越工程师队伍建设,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培养量子信息科技人才队伍。

  中电信量子集团展厅。(受访企业供图)

  “科学家决定量子科技领域高度,我们大力推进人才领先战略,打造首席科学家、青年科技研发人才、研发工程师三支队伍。”王振介绍,集团通过“双聘双跨”柔性引入了业内量子科技、密码领域顶尖科学家,身兼量子创新院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等多种身份的彭承志正是其中之一。

  在培育人才队伍的同时,集团还积极开展“量子科技中国行”主题活动,普及量子科技与产业知识,并联合13家企业共同开展“量子信息未来产业启航行动”,加快完善量子保密通信组网、运营、应用、认证的完整标准体系,建立完善量子产业生态,推动量子技术进一步走向应用和市场。

  “未来,我们将继续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发挥央企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的引领作用,持续推进量子科技领域的基础应用研究和产品创新研发,抢占‘第二次量子革命的制高点’。”吕品表示。


【详情】
时间:2024-05-25 16:26

人民网合肥5月24日电(胡雨松)人民网安徽频道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了解到,5月17日,该院孙倍成教授团队和云南农业大学魏红江教授团队合作,成功完成世界首例活体人的异种肝移植手术,实现将经基因编辑的猪肝脏移植到了一名71岁肝癌重症患者身上。目前,患者已经实现下地自由活动,肝功能等多项指标恢复正常。

手术过程。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供图

“今天是患者术后第七天,经观测移植猪肝每天有200ml左右金黄色胆汁分泌,CT和B超证实移植猪肝脏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血流完全正常。”孙倍成教授介绍,此次10基因编辑猪到病人的肝脏异种移植,选择的病人为71岁右叶巨大肝癌患者,在介入等治疗无效,随时可能出现破裂的情况下,在充分征得家属和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分别召开学术委员会、临床新技术伦理委员会、器官移植伦理委员会及动物伦理委员会,同意开展该例患者异种辅助肝移植研究并报安徽省卫健委备案。

据介绍,手术中首先切除了该患者右肝巨大肿瘤,术中证实剩余的左叶肝脏不足以满足肝癌患者的肝功能。手术团队将从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小型猪基因编辑与异种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获取的514克重的10基因编辑猪(11月龄,体重32kg,雄性)肝脏移植到患者右侧肝窝内,手术非常顺利,即刻分泌胆汁。

患者术后为手术团队送上锦旗。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供图

“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说所有的‘猪肝’都可以移植到人的身上,这例猪肝是经过基因编辑的猪肝,是专门为了异种肝移植临床手术进行优化培育的生物医用器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原所长陈忠华表示,本次手术成功创造了医学史上多个奇迹,包括制定了猪全肝如何植入、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异种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等全球标准,使异种猪肝移植进入临床成为可能,将为人类健康作出重要贡献。

据了解,该手术是世界首例猪到人的临床异种辅助肝移植手术,也是全球第五例临床异种器官移植手术,标志着中国科学家在相关医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详情】
时间:2024-05-25 16:22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200051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