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合肥6月7日消息(记者 徐秋韵)粮稳天下安。

“三夏”时节,安徽各地多措并举做好小麦抢收工作,田间地头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片片金色麦田里,农机手们驾驶收割机驰骋在麦浪中,收割、脱粒、除杂一气呵成,运粮大卡车在一旁整齐停放,安静等待着饱满的麦粒“进入”车厢。相较于去年,今年“三夏”安徽天气情况总体有利于抢收作业,各地争进度、保安全,打好麦收“保卫战”。

记者从安徽省农业农村厅获悉,截至6月7日16时,安徽小麦已收获4283.6万亩,进度为99.3%,机收率为99.5%,5月29日主产区开始大规模集中收获,6月7日基本完成,比去年提前约2天,确保了全省4315万亩小麦的颗粒归仓。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近年来,安徽通过加强良种攻关,推广丰产优质专用新品种,扩大良种覆盖率和技术的到位率,为农民增收打下基础。

安徽宿州埇桥区符离镇尖山村麦收现场(央广网发 李华勋摄)

在安徽宿州埇桥区灰古镇秦圩村,种粮大户李勇的收割计划顺利完成。李勇托管种植的1200亩农田里种了不少安农1589这个品种。“这个品种产量高、稳定性好、抗性强。”李勇的农田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当地农业农村部门设立的小麦新品种试验示范田,这里每年都会引进小麦新品种示范种植,再据测产情况,选择优质的品种进行推广,为丰产丰收奠定基础。

6月4日24时,安徽怀远县170万亩小麦基本收割完成。“通过前段时间全县预测产来看,今年小麦生产整体形势较好,良种推广覆盖率达99%。”怀远县农技推广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全县小麦产量三要素呈“一降两增”,平均亩穗数在40.7万穗,穗粒数33.8粒,千粒重41.2克。

皖垦麦22、安农98、涡麦9号……安徽涡阳县楚店镇后水波村张林森家庭农场今年种的1100亩小麦,全部都是近3年测产的高产小麦。在张林森的高产攻关田里,安徽省农科院小麦栽培科研人员守护着这片土地,不断调整育种方向、传授“良法”,为小麦丰收贡献着“最佳选项”。张林森的高产攻关田的小麦实测单产已连续4年位居全省第一,其中2022年最高单产达913.18公斤。

安徽涡阳县种粮大户张林森和父亲在田间查看小麦(央广网记者 徐鹏摄)

“今年,安农98小麦品种经过专家测产,亩产达878.6公斤。”望着这些经历层层“考验”脱颖而出的粮食,张林森十分喜悦。

种子选好了,种植方法也十分重要。张林森告诉记者,要根据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时间节点、土壤墒情、苗情等,进行“一喷三防”浇水灌溉等作业,这也是小麦高产的必要条件。

农机是“三夏”生产中的主力军。在安徽蚌埠市固镇县石湖乡种粮大户高坡的麦田里,一台搭载了北斗卫星系统的智慧化联合收割机正在进行收割作业,机器可以自动收集多项收割信息,并能实时监控作业质量,确保小麦精准收获。固镇县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技术人员王学敏告诉记者,通过检测,机收损失率在0.5%。

安徽蒙城县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北斗导航等信息化技术,搭建起农机作业指挥调度平台,让这个县实现平均300到400亩地一台收割机的精准配置,有效加快了收割进度。“通过车载农用北斗终端采集的农机作业实时数据,明确农机手所作业的区域,做到定人、定地、定机械,确保每块地有机收,每块地有人管,每台农机有活干。”亳州市蒙城县农机事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5月下旬安徽小麦全面开镰以来,安徽投入大型高性能联合收割机17万台左右,开展“北机南下、南机北援”行动,确保颗粒归仓、丰收到手。

安徽阜南县设立了农机跨区作业服务站(央广网发 阜南县委宣传部供图)

麦熟贵在争抢,“抢”不仅指的是农机的作业效率,也体现在农机的转运中。安徽做好作业机具道路通行及作业转场的指挥引导,加大对外地跨区作业机手的引路服务,保障机具转场顺畅。

在安徽省阜南县高速收费站,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车辆凭跨区作业证一律免费快速放行,收费站为收割机车辆开启了绿色通道。过了收费站后,当地部门还设立了服务站,除了提供基本的生活用品外,还有阜南县小麦分布图,机手们还可以电话联系当地农机监理站了解各乡镇小麦的成熟情况,是否需要收割机,减少农机手等待的时间,提高小麦收割的进度。阜阳市颍上县关屯乡也敞开政府大院为跨区作业农机手提供包吃包住服务,据了解,这一服务已连续提供了4年,一到麦收时节,外地农机手纷纷自愿前来。

有了好收成,还要卖个好价钱。安徽强化小麦全产业链建设,做好“粮头食尾”大文章,粮食生产效益不断提升。

在位于亳州涡阳县的安徽金沙河面业有限责任公司,4条面粉生产线和15条挂面生产线日加工能力分别达到3600吨和800吨。近日,企业正开仓收粮。

在安徽金沙河面业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进行小麦入库作业(央广网记者 徐秋韵摄)

一车车小麦经过一系列流程被制成了新鲜的挂面(央广网记者 徐秋韵摄)

一粒麦能变成什么?在金沙河面业,一车车小麦经过磨粉、和料、压面、切条、烘干、包装等一道道流程后,制成了新鲜的挂面。“2023年,公司产值突破20亿元。”安徽金沙河面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殷天慈说。

据了解,2019年9月,企业在涡阳县成立了涡阳县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探索出大企业带动小农户实现大托管的经营模式,解决了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瓶颈问题。合作社目前流转了涡阳1.2万亩地,成立职业农民培训学校,培养职业农民30余人,产出的小麦会直接从田地进入仓储车间。“作为合作社的职业农民,我们按照合作社明确的种植规程开展标准化生产,符合品质要求的小麦会被送往金沙河面业公司用于加工,企业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小麦。”涡阳县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高炉基地的职业农民刘启磊说。

在安徽怀远县,政府引导雁湖面粉、天雪面粉等本地粮食加工企业入市收购市场化小麦,预计收购15万吨。

依托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安徽不仅推广优质专用小麦规模化种植,还让产品变商品,完成了粮食的“升值”之旅。

风吹麦浪遍地金,安徽锚定“多种粮、种好粮”目标,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让“大国粮仓”里的“皖粮”分量更足!


【详情】
时间:2024-06-08 15:06 来源:央广网

微信截图_20240608150345.png

6月2日、3日,天气晴好,安徽省蒙城县,金牛村14500亩小麦全面收割,每当一块田地收割结束,打捆机就会跟着入场,把一排排小麦秸秆“吞下”,然后“吐出”或圆或方的秸秆捆垛。与往年不同,今年夏收,金牛村的小麦秸秆,不但有人主动上门收储,还成了村里增收致富的“宝贝”。

打捆机将秸秆打捆。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打捆机将秸秆打捆。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2017年,80后的张洪艳,在外出多年之后,返回老家金牛村成了一名村干部,此后每年夏收,他都会参与秸秆禁烧。为了严防出现火点,他要从早忙到晚,直到全村的小麦秸秆都被打捆离田、安全送走。

安徽是农业大省,皖北地区每年小麦、玉米轮作,会产生大量秸秆。曾经,秸秆作为农业废弃物只能一烧了之,浓烟甚至会影响高速通行、飞机起降。怎么解决问题?安徽一堵一疏,多年来,一方面加大秸秆禁烧力度,一方面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秸秆打捆后被装车带走。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秸秆打捆后被装车带走。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生物质发电,是秸秆综合利用的方式之一,2015年,蒙城县一座生物质电厂投产并网发电,距离金牛村10多公里。前些年,金牛村的秸秆离田后,基本都是送到这里。

“村民要求很简单,不让烧可以,别耽误后面种庄稼就行。但之前村里没有打捆机,都要去外面找,作业效率也不高,时间一长,村民就着急。”张洪艳说,金牛村干部的头疼事,直到2021年才算解决。

2021年,金牛村村民李士峰等人返乡创业,成立农机服务合作社,筹资150多万,购买了5台比较先进的圆包打捆机,大大缓解了村里的压力。

满载秸秆捆的货车驶入养牛场。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满载秸秆捆的货车驶入养牛场。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5台打捆机也不够,但我们可以跟其他村合作。高峰期组织10多台机械,两天就打捆结束了。”李士峰说。

虽然打捆方便了,但在金牛村干部看来,小麦秸秆还是没有任何价值,只能充当发电的燃料。而今年,随着建在村里的牛犇牧业正式投产,小麦秸秆真的变废为宝了。

如果说,生物质发电是秸秆综合利用的1.0版,那“秸秆变肉”就是2.0版。

2023年,安徽省开始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同年10月,安徽省牛犇牧业在金牛村投资建设肉牛生态养殖项目,占地100亩。今年1月,项目建成投产,目前肉牛存栏2000头。

工人将秸秆送往饲料加工区。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工人将秸秆送往饲料加工区。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蒙城黄牛肉很出名,我们在上海有15家门店,每天都会送鲜牛肉过去。”单洪海是牛犇牧业养殖基地负责人,采访期间,他的手机响个不停,都是他联系的农机手,询问到哪个地块给秸秆打捆。

单洪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头肉牛育肥12个月,大约需要5吨饲料,其中小麦秸秆1吨半到2吨,以每亩麦田收储200公斤秸秆计算,一头牛就能吃掉7到10亩的量。金牛村的小麦秸秆,对于目前的存栏肉牛来说,只是勉强够吃。

肉牛养殖项目将村里的秸秆,从令人头疼的“麻烦”,变成了助力产业发展的“宝贝”。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肉牛养殖项目将秸秆变成了助力产业发展的“宝贝”。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由于占地170亩的二期项目正在建设,考虑到未来发展,除了金牛村,牛犇牧业还与另外两个村达成了2万亩秸秆的收储协议。

“我们组织机械把秸秆打捆、离田,虽然麻烦一点,但每吨小麦秸秆的价格,比从外面购买便宜了将近一半,对企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单洪海说。

饲养员给肉牛上饲料。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饲养员给肉牛上饲料。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肉牛养殖场的落地,让金牛村的秸秆,从令人头疼的“麻烦”,变成了助力产业发展的“宝贝”。而这一反一正的转变,也让金牛村增收致富有了底气。

“养殖场租赁村集体的地,每亩租金1200元,村里协调秸秆收储每亩10元,仅这两项每年就给村集体增收20多万。另外,养殖场还雇了村里10多个人干活。以后二期投产后,村集体经济收入会更高,也会有更多的村民就近就业。”张洪艳说。


【详情】
时间:2024-06-08 15:06 来源:人民网

  新华社合肥6月7日电(记者汪奥娜、贾稀荃)“要用淮河两岸的黄豆与八公山旁的泉水,配上非遗传统技艺,才能做出最正宗的八公山豆腐。”37岁的胡志东说。午饭后,他便要开始为制作新一天的豆腐做准备。

  在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八公山乡大泉村,胡志东与父母一起经营着一家名为“胡大泉”的豆腐坊,到他已经是家族豆腐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了。“大泉”既是村名,也是作坊旁常年流水不竭的泉眼的名字,村里做豆腐的人家每天都要到这里取水。

  淮南作为中国豆腐发源地,相传做豆腐的历史已有2000余年。2008年,“八公山豆腐”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4年,由淮南申报的“豆腐传统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常吃豆腐的淮南人一口就能分辨出“非遗豆腐”的味道,有种淡淡的柴火味。这来源于传统豆腐制作工序中的“煮浆”。在加水磨豆子之后,把生豆浆倒入一口大铁锅中煮,用柴草把火烧旺。大约20分钟后,豆香越发浓郁,成为“熟浆”。

  在“胡大泉”豆腐坊内,胡学兵盛出煮好的豆浆。新华社记者贾稀荃 摄

  热气腾腾的豆浆盛出来后,胡志东与他的父亲胡学兵迅速配合起来,一人把石膏粉兑水搅匀,倒入小桶内,另一人紧接着把熟浆倒入。然后赶紧趁热倒入旁边已经准备好的正方体模具内。这一环节必须动作要快,仅仅两三分钟后,模具内的液体就已经凝固。

  在“胡大泉”豆腐坊内,胡志东把煮熟的豆浆倒入模具。新华社记者贾稀荃 摄

  “点石膏这步特别讲究剂量,点多了或是少了,都会影响豆腐的细腻度,”胡志东告诉记者,豆腐初步成形后,还需再“养”十多分钟,并堆叠起来,“豆腐压豆腐”,使得其内部结构更加紧实,这样做出来的豆腐才不易碎。

  到这还不算结束,切豆腐也是技术活儿。胡志东家里有一把长方形的黄铜刀,年纪比他还大,已经在多年的反复使用中变得特别光亮。“豆腐是食材,要切得四四方方的,切口光滑,这样才好看,让人有食欲。”他说。

  到了第二天一早,胡志东就会开车将头一天做好的豆腐送到订货的各大饭店。

  在“胡大泉”豆腐坊内,胡志东(左)与父亲胡学兵用豆腐布将豆腐包裹好。新华社记者贾稀荃 摄

  在成为豆腐坊的新掌柜之前,胡志东已在外务工多年。但眼看着老一辈的手艺人们精力远不如前,如果年轻一代再不接手,那大泉村门口那座写着“中国豆腐村”的牌坊就将名不副实。

  “既然回到家乡,拿起非遗传承的交接棒,就要做好。”胡志东说,他开始借助线上平台推荐家乡的豆腐文化。鲜豆腐保鲜时间短,很难运往较远的地方,但“八公山豆腐”这个响当当的品牌足以吸引游客来到这里体验与品尝。

  “近年来有不少外地游客慕名而来,还有特意来学做豆腐的,来做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他们都是帮助八公山豆腐走得更远的推荐人。”胡志东告诉记者。

  为了寻找新发展机会,胡志东还创新推出了“黑豆腐”,用黑皮绿芯的大黑豆做豆腐,价格比普通豆腐贵一倍。他还去外地学艺,尝试做出更多新产品。

  依靠新“掌柜”、新思路与新产品,小豆腐也能做出大产业。近年来,在淮南生产的豆制品已由较为单一的传统品种,增加到包括豆腐、豆饼、腐皮、千张、豆干、豆腐乳等在内的百余种豆腐菜肴制品和休闲食品。

  通过发展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带动、出台惠企奖补政策、开展技能培训等措施,淮南豆制品产业呈现新发展势头。根据淮南市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数据,2023年淮南市豆制品产业年产能约35万吨,年产值超20亿元,全产业链产值突破45亿元,计划到2027年实现全产业链产值突破百亿元。

  “下一步我计划扩大产能,把自家的豆腐坊继续做大。但生意不管做得多大,都不能降低质量,这是八公山豆腐传承千年都不曾改变的,我们新一代手艺人也不能忘。”胡志东说。


【详情】
时间:2024-06-08 15:06 来源:新华网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07日   第 04 版)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07日 第 04 版)

创新驱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科研飞地”助力协同发展的故事精彩上演。

“由主路进入匝道,随后靠右行驶。”

“前方靠左行驶,向外环方向。”

…………

无人驾驶测试路段,一辆白色家用车自动行驶着。车内,伴随语音提示,方向盘自动旋转。工程师刘超坐在驾驶位上,身侧是一台笔记本电脑。他一边观察路况,一边注意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变化。

这里是上海嘉定区安亭镇,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上海)试点示范区坐落于此。刘超是奇瑞汽车上海研发中心的一员,该中心目前拥有690名科研人员。

总部在安徽芜湖,相距350公里,奇瑞为什么要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

“上海是制造业高地和科研高地,产业齐全、人才富集,设立‘科研飞地’,能够形成创新合力。”奇瑞汽车上海研发中心负责人王昱昕说。

创新合力,源自丰富的服务供给。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四叶草”东南角,奇瑞汽车上海研发中心南区会议室,一场围绕健康座舱系统功能优化的讨论正在进行。参与讨论的,不仅有奇瑞的工程师,还有上海的服务商。

“最近一次产品迭代,监测数据反馈时间减少了10秒。还有没有其他优化空间?”上海研发中心人工智能创新部算法主管程利云问。

“有用户反映,摄像头在昏暗光线下的识别精度不够,可以在这方面下下功夫”“健康指标监测记录具有诊疗价值,可以试着联通医疗机构云平台”……

创新合力,源自完善的产业配套。

电驱动集成开发部办公区,工程师梁飞正对新能源汽车电机的性能进行仿真计算,电机供应商的两名工程师则坐在一旁,共同讨论着屏幕上的计算结果。“围绕电机效率提升,我们在8个月的时间里与供应商面对面沟通近百次。”梁飞说,“集合双方智慧,电机效率明显提升。”

创新合力,源自更多的前沿交流。

南区会议室隔壁的中一会议室,人工智能创新部负责人张礼元正与上海一所高校的两名人工智能专家畅谈。张礼元近期将参加一场在上海举行的行业论坛,他想就自己的演讲内容与专家进行探讨。“在上海研发中心,几乎每天都能与合作伙伴或科研机构交流。”张礼元说。

“我们中心去年申报发明专利132件,连续3年增长率超过30%。”王昱昕成就感满满。

挺进上海,奇瑞发展更快。350公里,说远也不远。奇瑞在提速,长三角也在提速。沪苏湖高铁今年底将通车,到时人们出行的时速更快了,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也会越来越快。



【详情】
时间:2024-06-07 17:44

 新华社合肥6月6日电 题:走出水清、岸绿、产业优的发展新路——中部地区深入推进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新华社记者 

  近日,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江西省人民政府签署《长江流域(赣皖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同属中部地区的两省在长江干流和支流阊江流域同时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阊江发源于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同样流经该县的率水是新安江的最大支流,2012年,国内第一个跨省(皖浙)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在新安江流域开启。

  12年过去,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已在包括中部六省在内全国多地的重要流域水系深入推进,让流域上下游间走出了一条水清、岸绿、产业优的发展新路。

  在湘赣两省交界处,有一条萍水河(下游称渌水),是江西萍乡和湖南醴陵的母亲河。

  2019年以前,河流上下游遍布钢铁、化工、建材等工厂,水体一度受到严重污染,两地群众曾因河流跨省污染问题产生矛盾纠纷。如今,萍水河犹如一条绿飘带,自赣入湘蜿蜒流淌,两岸群山叠翠,农家屋舍错落有致,上下游群众和睦共处。

  

  这是2024年5月26日拍摄的萍水河湘东段景色。(彭亮 摄)

  “萍水相争”为何变成“萍水相亲”?受访基层干部认为,关键是转变发展理念,完善区域合作机制。

  萍乡市湘东区河长办专职副主任邹勇介绍,萍水河发源于江西境内,向西流到湖南醴陵后被称为渌水。改革开放后,萍水河两岸工业迅速发展,河水污染越来越严重,水质时常出现V类甚至劣V类,严重影响沿河群众的生产生活。对下游的醴陵来说,饮用水安全甚至一度难以保障。

  转机出现在2019年7月,赣湘两省签订《渌水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明确上下游的职责和义务,双方约定,以交界处断面水质为依据,如果当月水质类别达到或优于国家考核目标Ⅲ类,由湖南补偿100万元给江西,反之,则由江西补偿湖南,协议有效期为三年。2022年7月“三年之约”到期后,鉴于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实现了多方共赢,赣湘两省再次签订补偿协议,续约至2025年12月底。

  生态环境提升后的萍水河沿河两岸,吸引“零799”艺术区、海绵城市植物培育基地等一个个项目落地,也让流域周边的群众吃上了生态饭、文旅饭。“我与江口村的强村富民公司一起合作,向有关单位申报批准,开发了游船观光项目,每天前来乘船的游客络绎不绝。”萍乡市湘东区湘东镇江口村旅游从业人员易磊说。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黄山市新安江流域生态建设保护中心主任阮堂亮说,上下游省份共同守护一江碧水,为绿色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基础,体现了促进生态“含绿量”转变为发展“含金量”的决心和恒心。

  当年“吃螃蟹”的皖浙两省,已经着眼未来,开启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的建设。在新安江两岸及上下游,变好的不只是水质。

  绵密的细雨没能阻碍游客乘船游览新安江山水画廊的兴致。开完一个航次返回公司吃午饭的船长朱淦利告诉记者,“今天又是200人,满员。”朱淦利是新安江上的老船长了,这些年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推进让他开船更省心。“退渔禁捕扯掉了河道里的渔网,江面的生活垃圾和枯草树枝也有人捡拾,如今在新安江上开船,真的就像在画中行走。”朱淦利说。

  

  这是2023年10月5日拍摄的黄山市歙县新安江山水画廊九砂段(无人机照片)。(樊成柱 摄)

  黄山市歙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余学武说,歙县正倾力打造新安江歙县段70余公里旅游产业带,整合良好的生态、悠久的古徽州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等资源,拓展旅游产品业态和消费场景,联合浙江淳安等地围绕新安江—千岛湖这一区域打造旅游大通道。

  近年来,中部地区不断推进生态保护补偿工作。2019年,赣湘两省签订《渌水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2021年,河南省与山东省签订《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2023年年底,郑州市、洛阳市、三门峡市签订《黄河流域(伊洛河)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截至今年1月,财政部已会同相关部门推动全国21个省份在20个流域(河段)建立起跨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有力推动流域水质改善和绿色低碳发展。

  今年6月1日,《生态保护补偿条例》施行,标志着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进入了法治化新阶段。(记者陈尚营、水金辰、黄浩然、明星、牛少杰)

  


【详情】
时间:2024-06-07 17:44

本网讯(记者 朱胜利)6月5日至6日,2024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浙江省温州市举行。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江苏省委副书记、省长许昆林;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浩;安徽省委书记韩俊,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清宪出席会议。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应邀出席会议。

会议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谱写长三角一体化新篇章 勇当中国式现代化先行者”为主题,全面总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特别是近一年的工作成效与经验,深入分析新形势下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使命、新任务,审议并原则通过《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关于强化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职能建设的实施方案》,聚焦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加快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积极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着力提升安全发展能力、率先探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六大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明确了持续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重大事项。

会议认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三省一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聚焦“一极三区一高地”战略定位,坚持上海龙头带动,苏浙皖各扬所长,深化跨省市合作,促进全方位协同,在规划政策体系、改革开放、现代化产业体系、区域协调发展、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推动长三角地区强劲活跃增长极的功能不断巩固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航掌舵、定纲指向,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

会议强调,今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开局之年。三省一市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统筹龙头带动和各扬所长,统筹硬件联通和机制协同,统筹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列,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会议指出,要聚焦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营造更具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入推进数字长三角建设,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上率先探路、勇挑大梁。

会议指出,要聚焦一体化发展制度保障,加快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更好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协同落实重大政策措施,分类推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深化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推进重点区域共建共享,提高政策制定统一性、规则一致性、执行协同性。

会议指出,要聚焦打造双循环战略枢纽,积极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携手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共同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增创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会议指出,要聚焦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坚决扛起“美丽中国先行区”使命任务,合力保护重要生态空间和生态系统,加强节能减排降碳区域政策协同,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示范先行。

会议指出,要聚焦构筑区域风险防控体系,着力提升安全发展能力。紧盯关系国家和区域安全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和能力建设,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加强金融、能源、粮食、城市治理等重点领域安全合作,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会议指出,要聚焦率先探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共同推进文化和旅游一体化发展。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持续打响长三角文旅金名片,在守正创新中发展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

会议指出,要聚焦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凝聚一体化发展合力。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落实规划纲要,推动重大问题解决、重大改革落地、重点任务落实;进一步优化完善“上下联动、三级运作、统分结合、各负其责”区域合作机制,强化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统筹协调功能,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汇聚强大发展合力,共同谱写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篇章。

6月6日,在圆满完成座谈会各项议程后,三省一市举行了成果发布会。易炼红主持会议,代表与会各方通报了此次座谈会以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主要成果。龚正、许昆林、王浩、王清宪分别代表三省一市讲话。

龚正说,这两天,长三角三省一市主要领导相聚浙江温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主题议题开展深入交流,审议通过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签订一批合作协议。上海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与苏浙皖相互赋能、共拉长板,合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我们要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凝心聚力,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集群打造、创新生态营造,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在落实重大合作事项上齐心协力,促进高层次协同开放,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增强安全发展能力,推动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务实合作取得更大成效。在健全一体化体制机制上同心发力,提升区域市场一体化水平、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水平、推进机制协同水平。

许昆林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亲自擘画的重大战略。江苏将用心领悟总书记谆谆嘱托,立足“重要一翼”定位,扛好“服务上海、联动浙皖”责任,聚焦高质量、聚力一体化,携手打造区域发展大格局。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协同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力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更大范围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共建一批长三角创新联合体,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强化产业链协同配套,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深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创新探索,更好赋能省际毗邻地区、合作园区、示范区发展,全面推开“水运江苏”建设,畅通长三角交通“大动脉”。加强太湖、长江、淮河等跨省联防联控联治,促进就业、医疗、养老等领域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提升能源、科技、产业、金融等安全保障能力,充分释放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效应。

王浩说,浙江一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和更强的使命担当,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统筹推进三个“一号工程”,大力实施“十项重大工程”,以浙江的“稳进立”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我们将携手沪苏皖,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锚定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目标,加快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共同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长三角公共服务便利共享;聚焦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打造成为畅通我国经济循环的强大引擎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聚焦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长三角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打造生态文明高地;聚焦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底线;聚焦探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共同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持续擦亮长三角文化金名片。

王清宪说,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扬皖所长,主动作为,高质量抓好议定事项落实,让新一轮三年行动在江淮大地成为生动实践、绘出美丽实景。发挥创新活跃强劲、制造特色鲜明的优势,以高水平建设创新型省份为统领,推动战略科技力量跨区域强强联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展现更大作为。立足联动长三角与中部地区的“桥头堡”区位,构建现代物流产业体系,打造新型引资平台,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上拓展广阔空间。自觉守护长三角的蓝天碧水,推进“四廊两屏”建设,打造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在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上强化责任担当。弘扬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加强体制机制协同创新,深化重点区域合作共建,促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推动一体化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拓展。

会议期间,长三角三省一市领导考察了三垟湿地、中国眼谷、正泰集团。同时,还并行召开了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党委政府秘书长座谈会、党委政府研究室主任座谈会,举办了第六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

会议确定,2025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江苏省召开。


【详情】
时间:2024-06-07 16:09

微信截图_20240607160211.png

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

  而中国是行业领跑者之一

  车与电池间,中外产业链“双向奔赴”

01.png

  2020年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宣布投资约11亿欧元

  成为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最大股东

  双方共同研发标准电芯

  为双方海内外业务发展互相提供支持

  02.png

  一方是历史悠久的全球汽车巨头

  一方是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头部企业

  国轩高科与大众的携手

  正是中外新能源汽车产业深度合作的缩影

  03.png

  德国大众集团和国轩高科共同研发

  为大众最新款新能源汽车供给可靠的动力电池

  德国大陆马牌轮胎和奇瑞汽车携手合作

  开发出专门适配新能源车型的轮胎

  美国康明斯公司和江淮汽车合资创业

  共同研发新一代混动产品

  04.png

  近年来

  中国以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伴随中外产业链深度合作与发展

  一对对中外合伙人的故事也不断更新

    

  记者:刘菁 何曦悦 汪海月 马欣然

  编导:陈尚营 郭晨

  编辑:徐欣涛

  视频制作支持:安徽今扬映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安徽分社

  联合出品

【责任编辑:周雨濛】


【详情】
时间:2024-06-07 16:08
:潮新闻    作者:翁浩浩 余勤   编辑:刘贤辉


  6月6日上午,第六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在浙江省温州市举行。长三角三省一市主要领导、有关专家学者,围绕“谱写长三角一体化新篇章 勇当中国式现代化先行者”的主题进行深入交流探讨。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安徽省委书记韩俊讲话。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江苏省委副书记、省长许昆林,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浩,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清宪,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出席论坛。

6月6日上午,第六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在浙江温州举行。

  陈吉宁说,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对新征程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出新的战略擘画。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胸怀“国之大者”,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始终一以贯之,坚定走在前列。要积极担当作为,强化统筹协同,矢志深化改革,奋力取得新的突破,推动一体化发展不断走深走实,更好提升区域发展整体竞争力,更好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海将加强创新格局的体系化构建,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基础研究先行区,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先导产业培育壮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未来产业萌发成长,携手苏浙皖加强跨学科交叉基础研究,创新科技联合攻关体制机制,共同打造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聚焦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充分发挥试验田作用,上海将以国家战略为牵引,以建设“五个中心”为重要使命,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大力推进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携手苏浙皖加强改革经验互学互鉴和复制推广,推动市场要素跨区域流动配置,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更好服务企业走出去发展。聚焦硬件联通和机制协同,夯实共建共享的坚实基础,携手苏浙皖加快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放大都市圈同城效应,深化公共服务便利共享,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共同谱写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篇章。

  信长星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擘画和指引下,长三角这片发展热土演绎着新的精彩。“长三角”作为我们共同的名字,更具归属感,更有凝聚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我们携手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先行者”,要把“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充分体现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共同致力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更大力度构建一体化的创新体系,充分整合长三角科技创新力量,跨区域、跨部门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攻关,早出、多出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成果;更大力度构建一体化的产业体系,着眼产业的未来和未来的产业,加强政策协同,推进产业分工协作,重塑创新范式和产业面貌;更大力度构建一体化的绿色本底,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攻关和成果运用,共同做强绿色制造业、绿色服务业和绿色能源产业,全面推动长三角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更大力度构建一体化的制度机制,加强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和协同配合,打通制约要素自由流通的堵点卡点,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使长三角成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尽其流的区域发展共同体。江苏将在上海龙头带动下,全力策应,联动浙皖,加快发展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长三角新实践贡献更大力量。

  易炼红代表会议轮值主办方,在讲话中回顾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年多来取得的重大成就。他说,对长三角这片热土,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念兹在兹,每到重要阶段和关键环节都亲自把脉定向,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迈向纵深。5年多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上海龙头带动、苏浙皖各扬所长,经济增长极份量更重,发展动力源势头更强,改革试验田活力更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在变为一幅壮阔生动的实景画卷。回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走过的路,我们更加深刻领悟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大视野、大格局、大智慧,更加深刻感受到伟大思想同伟大实践相互激荡形成的凝聚力和创造力。面向未来,长三角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攻坚任务更加艰巨。唯有带着坚定信仰、怀着深厚感情,时时对标、处处看齐,才能不断厚植发展优势、巩固良好态势、塑造领先胜势。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学细悟、对标对表,干在当下、干出实效,牢固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携手共建创新创业长三角、一体联动长三角、高层次协同开放长三角、绿色低碳长三角、安全稳定长三角,共同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以长三角的“稳进立”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不断谱写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篇章。

  韩俊说,长三角一体化是安徽发展的最大机遇、最大动能、最大红利。我们坚持常态化对标沪苏浙先进经验,能学快学、能用尽用,推动全省各级各部门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全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正在形成全省域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局面。当前安徽发展呈现厚积薄发、动能强劲之势,正处于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锚定“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和“七个强省”奋斗目标,充分发挥安徽优势,为谱写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更加壮丽篇章作出安徽贡献。我们将在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展现更大作为,全力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加强重点领域联合攻关,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将在统筹龙头带动和各扬所长上展现更大作为,主动服务和融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深化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我们将在统筹硬件联通和机制协同上展现更大作为,持续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率先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合力构建长三角现代物流体系。我们将在统筹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加快生态廊道和生态屏障建设,培育绿色低碳产业,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肖渭明在论坛上讲话。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围绕“加快发展人工智能 培育新质生产力”主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围绕“提升区域市场一体化水平 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主题分别作了演讲。

  论坛上,举行了2024年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事项目清单发布、长三角“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促进会揭牌、首批长三角创新联合体成立仪式,分别签署了关于组建长三角轨道交通运营公司合作框架协议、长三角区域物流提质增效降本合作框架协议、推动长三角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金融领域合作框架协议、关于加强基础研究合作的框架协议、长三角区域公安交通管理警务协作协议、长三角市场监管服务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先行区战略合作协议、2024年长三角一体化迎峰度夏电力互济合作框架协议、长三角航运贸易数字化合作框架协议、长三角AI+场景联合创新战略合作协议等重大合作事项。

  长三角三省一市常务副省(市)长,三省一市党委、政府秘书长,国家有关部委负责同志,三省一市有关单位负责同志,京津冀联合办、广东省大湾区办负责同志,长三角高校、企业家代表,媒体代表,温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和有关负责同志等出席论坛。

  本届论坛由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主办,浙江日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安徽日报和温州市委、市政府共同承办。


【详情】
时间:2024-06-06 18:20

新华网合肥6月6日电(李东标)最高可经受1000摄氏度高温的航空航天电缆、应用于高速动车组的电线电缆、可在水下600米深度工作的纵向水密电缆……夏日时节,走进有着“中国电缆之乡”美誉的安徽省无为市高沟镇,大大小小的200多家电缆企业鳞次栉比,各类应用于“天上飞”“地上跑”“海里游”的电缆产品让人应接不暇。

  紧盯市场需求,瞄准高精尖和行业应用痛点,无为市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和加快产品技术革新,助力特种电缆产业“拔节生长”。

  航拍无为市高沟镇电线电缆产业园(受访者供图)

  以“特”取胜 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我们公司生产的耐寒电缆,正常情况下可以满足零下40摄氏度环境的使用需求,达到极寒条件下的耐温等级,产品出口到了海外。”在安徽国电电缆公司生产车间,该公司研发中心主任黄晓宝谈起企业发展情况,如数家珍。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这家主营业务包括仪控电缆、电力电缆、特种电缆在内的企业,不断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建立了电线电缆CNAS实验室,在科研领域不断取得新成就。同时,该公司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引进一批专业人才,用科技引领创新之路,助推企业发展迈入“快车道”。

  无为市高沟镇一家电缆企业的工人在生产作业。(受访者供图)

  地处长江之滨的无为市高沟镇,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电线电缆产业,创办之初就独辟蹊径,瞄准了相对小众的特种电缆,包括轨道交通电缆、船舶电缆、风力电缆、航空航天电缆等。

  立足于“特”,依靠科技创新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当地电缆企业在海洋工程、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核电等领域,技术积累和产品竞争优势突出,涌现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优势企业,并延伸出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化设计并制造特种电线电缆产品的服务,在众多细分行业电缆应用领域具有显著市场竞争优势。

  在安徽华能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展厅,大大小小的电缆产品摆满了展柜。“我手里拿的这个电线是我们家的一个特色产品,主要应用在航空航天领域以及一些耐高低温的地区,别看它和普通电线没有什么区别,但它内有乾坤。”安徽华能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胡春宇介绍,该公司在电力电缆、航空电缆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产品畅销海外。

  从无到有,从“航天工程”到“深海工程”,如今,电缆产业已成为无为市的一张亮丽名片。无为市推动电缆企业加速集聚和产业转型升级,在专精于电线电缆生产制造主业基础上,拓展延伸到特种电缆材料研发、铜材加工、智能电网装备制造等上下游产业,带动电线电缆产业向结构合理、配套完善的规模化集群化全产业链方向发展。

 无为市高沟镇一家电缆企业的生产车间。(受访者供图)

  以“数”赋能 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走进安徽华能电缆集团,只见一块巨型屏幕上闪烁着实时更新的各项生产数据。该公司数据中心主任沈军介绍,通过质量追溯3A体系平台可以实现对产品质量的全程追溯。“每个产品都能查到操作人员、生产日期、供货商家等信息,另外所有的产品检验数据也都能通过这个系统查出来。”

  依托数字赋能,该公司持续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被列为芜湖市互联网创新发展试点企业,获得了安徽省数字化车间、芜湖市大数据企业等荣誉称号,实现了Ecode物品编码技术的信息化、网上质量追溯数字化、产品生产全程数字化。

  安徽华能电缆集团负责人盛业华说,打造数字化车间,实现全程数字化管理,不仅让产品质量有保证,而且损耗也大幅降低。2023年公司产值达11.6亿元,生产的特种电缆广泛应用于新基建、新能源等领域。今年该公司计划再投入1000万元进一步升级生产设备,推动新型电缆细分领域进一步向智能化、高端化发展。

  无为市高沟镇一家电缆企业的工人在生产作业。新华网发(牛振仓 摄)

  通过抢抓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机遇,无为市积极建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息化发展长效机制。截至去年底,无为市共有16家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有4家企业获得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企业,有20家企业加入与上海电缆研究所合作的线缆工业互联网项目。

  此外,无为电线电缆企业还积极加强与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先后组建了安徽特种电缆产业技术研究院、上海电缆研究所无为工作站等平台,建立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驱动力。

  无为市高沟镇一家电缆企业的生产车间。(受访者供图)

  以“专”立业 加速锻造“新引擎”

  从零起步,经过近40年的积累和发展,如今高沟镇电缆企业已超过200家。在高沟镇的带动下,无为市无城镇、姚沟镇、泥汊镇等乡镇的电线电缆产业也逐渐发展壮大,无为市成为全国最大的特种电缆产业基地,该市特种电缆产业集群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2023年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无为电缆电缆产业发展势头何以强?无为市工信局党组成员王大飞将其归结为“坚持走专精特新的发展之路”。

  王大飞介绍,无为市按照“创新型中小企业一省专精特新企业一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一国家级小巨人企业一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培养路径,引导电线电缆企业走专业化、精品化、特色化、创新化发展之路。截至目前,无为市电线电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40家。

  无为市高沟镇一家电缆企业的生产车间。(受访者供图)

  按照规划,2024年,无为市将推动电线电缆产业集群向数字化、智能化和产品高端化方向迈进,力争产业规模达到350亿元。

  针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精准施策、通堵点破难点,持续落实企业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帮助企业解各类燃眉之急……为助力电缆企业发展壮大,无为市频出“大招特招”。王大飞透露,除了酝酿出台电线电缆产业专业政策,无为市还将正式启用线上服务平台“惠企通”。

  “我们将进一步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质态、推进创新驱动。”王大飞说,无为市将持续推进电线电缆链延链补链强链固链,促进电线电缆产业融通发展。同时,还将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推深做实科创平台,力促更多电线电缆领域科创成果在无为转化落地。

【详情】
时间:2024-06-06 18:18

今年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六周年。

长三角三省一市在全国面积不到4%,2023年GDP规模却占全国比重24.4%。今年一季度,三省一市GDP达7.4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约25%,主要指标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

铜陵港长江横港港区船舶来往穿梭 过仕宁/图

一体化发展的累累硕果,与每个“1”息息相关。

“1+1+1+1>4”。一体化发展的累累硕果,与每个“1”息息相关,这个“1”,不仅是三省一市的每个省份,更是以主力担当、主角姿态融入一体化大潮中的每个人。

为什么这么说?

长三角一体化,不仅标志着三省一市合力打造区域发展共同体,更体现了一种全民参与、共同发展的理念。

一体化,意味着资源、人才、技术等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这一过程中,人人都是推动者。

公司总部在上海,生产基地在浙江温州、安徽合肥,于是,穿梭于长三角工作,成了上海凯泉泵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工业园技术副厂长杨志强的日常。

近日,在浙江,上海理工大学教授胡育佳正在向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嘉善实验学校的同学们介绍3D打印应用。

巴黎奥运会临近,球衣订单攀升,义乌国际商贸城的经营户温从见不仅把生产放在了成本更低、临近原料供应地和外贸中转地的浙江浦江县,还借助长三角内其他城市的海港和空港出口,把球衣销往全球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客商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内浏览商品 江汉/图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无论是企业家、科研工作者,还是技术工人,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贡献力量。

一体化,也意味着文化、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衡。民生之便、触手可及,人人都是受益者。

从长三角的“旁听生”、“插班生”变成“正式生”的安徽,受益最大,群众对“小确幸”的感知也更为明显。

5月31日下午,在上海工作的吕先生本以为要回家乡安徽淮北办证,没想到依托长三角政务服务远程虚拟窗口系统,在闵行区20分钟就办好了产权证业务。

今年初上海农交会上,黄山皖新徽三食品供应链有限公司销售负责人郑科马,忙着向顾客展示加热即食的臭鳜鱼预制菜。小小“土特产”成为带动安徽农民增收的“金钥匙”。

在安徽金寨的十万剧场,戏剧《立夏》正在上演,观众换上民国服装,沉浸体验红色历史。剧场负责人姜大远来自上海,他把上海的文化、品牌带到大别山,为安徽戏剧市场吹来一股新风。

一体化,还意味着生态环境共保联治。长三角,山水相连、河湖相通、生态相依,人人都是守护者。

作为长江流入长三角地区的“第一站”,安庆守护一江碧水责任重大。近几年,安庆农业农村局渔政执法人员在巡查中经常能看到江豚现身,这背后是群众对长江禁捕工作的践行和支持。

“江豚小镇”景美如画 陈磊/图

南京、马鞍山两地部分毗邻区山林连片,森林防火压力不小。近年来,马鞍山市林业局局长承良杰见证了两地林业部门共同建设宁马毗邻区域森林防火网格化基础设施,也期待着进一步加强合作。

如果说,标准更统一、监测更完善、执法更有力,是政府层面的努力。那么,通过节能减排、联防联控、绿色共保,每个人都在为更高“颜值”的美丽长三角而努力。

共绘“一幅图”、共下“一盘棋”、共建“一张网”、共推“一卡通”、共治“一江水”……这是个人红利,也是相互成就。

目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迈入“第二个五年”。安徽深度融入之路,不乏困难和挑战。比如,体制机制仍有障碍,皖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较突出。

共建才能共享,集思广益才能共同破题。一体化过程长久而复杂、共性与个性兼容、分工与合作并行,没有旁观者的姿态和位置,需要每个人亲力亲为。

今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持续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强调要始终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着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点任务。

这样的战略性思考、制度性安排,不仅是政府层面的设计和规划,也是对个人的引领和要求。

“我们都是长三角人”,未来怎么做?

既然个人对一体化的感知,来自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对一体化的融入和推动也要全面深入。

积极融入长三角医疗“一体化” 吕华/图

每个“1”都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妨问问自己,是否有创新的激情和积极性,为长三角科创版图添砖加瓦?是否有协调共进的共识,和“合伙人”分享知识经验?是否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自觉,坚持绿色低碳生活?是否能做到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个个都有开放心态?是否能与“好邻居”携手攻坚,共绘共同富裕美好图景……人人大胆开拓,“金点子”层出不穷,一体化就能不断“上新”。

每个“1”都要勇挑大梁、展现担当。交通线、数据网、共育圈、产业链,长三角一体化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有志之士、栋梁之才。无论是政策制定、项目推进还是社会监督,每个人都应有主人翁意识,拉长“长板”、发光发热。各方提供更扎实的硬支持、创造更优良的软环境,让人人各扬所长、勇挑大梁,长三角就能“攥指成拳”,凝聚发展合力。

每个“1”都要当下实干、谋划长远。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规划过程中,离不开决策者的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实施过程中,离不开实干者的埋头苦干、接力传承。从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主动“走亲戚”到民间自发互动,处处涌动着共谋共治、共拼共赢的实干精神。以奋斗之姿、争先之志,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放到国家发展大局中去定位思考,放到引领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中去布局谋划,人人勇当“先行者”,就能抢抓机遇、顺势而上。

产业融了,交通融了,生态融了,人心也融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精彩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背景下,“长三角一体化,我是主角”,不仅是自信团结的宣言,更是责任和担当。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一篇大文章,要坚持稳中求进,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谱写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篇章。”

杭黄高铁入画来 周斯跃/图

“再+1!”怀着对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共同追求,长三角人的梦,一定会越做越大、越来越近,照进美好现实。


【详情】
时间:2024-06-06 18:16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200051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