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增长57%、新能源汽车产业同比增长约259%、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86.5%……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产业转型“快跑”出圈。从国家级贫困县到全国百强县,长丰县如何解锁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密码,拓展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小巨人”跑出加速度

数字化车间内,工业机器人高效运转;屋顶上,一块块光伏玻璃板不停地向车间输送着绿色能源;车间外,一辆辆满载物料的货车来回穿梭……位于长丰县岗集镇的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一派繁忙景象。

今天的长丰县,以比亚迪合肥基地为龙头,集整车制造、零部件、后市场、智能网联等全产业链为一体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正由链到群,快速蝶变为新的产业地标。2023年,长丰县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640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740亿元,同比增长约259%。

作为合肥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丰县连接合肥、淮南、蚌埠三市,也是省会合肥辐射皖北的“桥头堡”。

“长丰县的汽车梦源于二十世纪90年代为江淮汽车配套生产汽车零部件,彼时的长丰县还是国家级贫困县。”长丰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陈新宇说。梦想的种子在坚守中生根发芽。坚持工业立县一张蓝图绘到底,2012年长丰县脱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2016年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长丰县积极融入安徽省及合肥市的产业布局,明确产业定位,构建“三主三新”产业发展版图:培育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居家电、高效节能环保三个500亿产业集群,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健康、现代高端服务业三个“百亿新兴产业”。

“今年的出口订单量增长很快,我们准备继续拓展海外市场。”在安徽华信电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车间里,一辆辆下线不久的新能源环卫车整齐排列,即将销往海外。公司总经理助理张超告诉记者,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华信专注于环卫行业这一细分领域,融入当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瞄准绿色化、智能化的行业发展趋势,依托数字化赋能,不断延伸产品的价值链,持续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图为安徽华信电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各种新能源专用车。记者 王菲 摄

以改革促发展,长丰县加快完善体制机制,持续提升政策精度,大力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夯实现代产业体系基础。

“围绕新型工业化战略目标,这几年我们抢抓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发展风口,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一批行业‘小巨人’、隐形冠军企业脱颖而出,快速成长为细分市场的产业‘尖兵’,激活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合肥市副市长、长丰县委书记李命山说。

创新服务方式、完善服务体系、促进资源整合……长丰县加快优化营商环境,比亚迪、新美光电总部、法科达拉等一批优质项目纷至沓来,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优质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产业生态。

以创新为引领,以特色赢市场。

2023年,长丰县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640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共计740亿元,同比增长约259%。

“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到2025年末,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将超过50%。”长丰县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

驱动创新强引擎

作为一家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底盘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专精特新企业,安徽万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凭借自主研发的“看家本领”,与比亚迪、蔚来等造车“新势力”建立起稳定的供应链合作关系,年产值超10亿元。

优化创新生态,激活各类创新要素活力,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车身轻量化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公司副总经理汪常松说,“抓住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机遇,我们和比亚迪开展创新协同,通过材料、工艺等方面的迭代创新,使汽车底盘比传统汽车底盘减重40%。”

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契机,长丰加快建设“科创强县”,完善县域创新体系布局,推进双凤宇桥生态科技园、北城科创中心、岗集科创小镇、合肥智慧农业谷四大科创基地建设,围绕智能网联汽车、新型显示、半导体等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科研攻关和成果产业转化,助力县域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长丰县科技局局长张帆说:“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协同发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有机相融,我们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发挥政府+市场‘两只手’作用,深化与大学大院大所大企合作,持续优化创新生态。”

科技创新投入大、风险大、回报周期长,是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拦路虎”。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决策、风险容忍”原则,长丰县成立330亿元母基金,加快培育科创天使基金,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助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新兴产业成长壮大。

“研发的早期阶段,也是企业最困难的时候。当地政府‘不离不弃’,陪伴企业一路爬坡迈坎。”提起创业过程的酸甜苦辣,安徽明腾永磁机电设备有限公司负责人梅浩东不无感慨。

电机是现代工业的“心脏”,先进的永磁电机技术一度为国外所垄断。凭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永磁电机,明腾敲开了市场的大门,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还牵头制定了多项国家标准。

为企业遴选科技副总、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建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中试基地……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长丰县加快推动“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助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以科技创新塑造县域发展核心竞争力。

截至2023年末,长丰县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26家,位居全省第一。在安徽省72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中,长丰县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以超700亿元营收领跑。

培育县域新质生产力的长丰启示

——“借梯登高”,融入“主赛道”。产业支撑乏力、创新动能不足,是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两大挑战。长丰县“借梯登高”,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和合肥都市圈发展为契机,抓住区域协同发展黄金机遇,找准自身定位,围绕合肥“芯屏汽合、急终生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不断补链、强链,快速培育发展县域先进制造业,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快融入新质生产力发展“主赛道”。

——因地制宜,拓展新空间。长丰县立足区域资源禀赋、环境容量、产业基础等条件,突出重点区域,统筹协调城镇化、工业化与生态建设的关系,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因地制宜构建一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因地制宜锻长补短,推动制造业向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夯实现代产业体系基础,拓展发展新空间。

——创新驱动,塑造新动能。以改革促发展,长丰县持续深化科技创新机制改革,在全市率先成立长丰县科技创新委员会,建立三级调度推进机制,从队伍、资金、政策、人才、平台等多方面发力,加快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长丰县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引导企业深耕行业细分领域,围绕重点产业链关键环节,持续提升技术和工艺水平,培育一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夯实制造业整体实力。(记者 王菲 合肥报道


【详情】
时间:2024-06-11 11:36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0日   第 01 版)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0日 第 01 版)

微观世界,神秘难测。厚度仅以微米计的高分子薄膜,因原子、分子的排列组合方式不同,材料的性能、性质会迥然不同。想“看清”高分子薄膜的内部结构,需要用到不一样的“光”。

相距近500公里的“两束光”,在微米尺度上“交汇”,帮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党委书记李良彬所带领的团队,“看清”了薄膜生产加工过程中复杂的结构与性能关系,也促进了更多科技成果转化。

这“两束光”,一束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内的“合肥光源”,一束来自上海张江的“上海光源”。

同步辐射光源又被称为“超级显微镜”。“合肥光源”是我国建设的第二代同步辐射光源,“上海光源”则是第三代。

“两束光”的交汇,源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两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携手推进开放共建、强化合作共享、进行协同创新。

利用“合肥光源”进行日常研究,不定期到“上海光源”开展实验,李良彬团队已经习以为常。

发展离不开协同,科研同样需要协同。登录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享服务平台提交项目申请,通过评审后即可获批相应的在“上海光源”开展实验的时间,在团队成员、博士生朱健和看来,“到‘上海光源’做研究,和在中国科大一样方便”。

此前,为了研制出液晶显示屏中广泛应用的新型显示光学膜,李良彬团队联合相关企业全力攻关。“研究从溶液干燥过程到加工成偏光片背后的基础问题,大量的工作在‘上海光源’完成。”李良彬说。

不到3年,原料、配方、工艺等瓶颈被逐一突破,新型显示应用的关键产品PVA光学膜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家年产700万平方米PVA光学膜生产线也顺利投产。

“两束光”的交汇,照见了长三角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加速打造。

联合更加紧密。2023年6月,“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作共建协议和长三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联动发展合作备忘录”签署,提出进一步提升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作共建水平,构建区域协作创新体系。大科学基础设施集群开放共享,科技创新一体化协同发展,将更加深入广阔。

能量持续升级。如今,“合肥光源”与“上海光源”正联合共建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合肥先进光源”。“相比第三代,‘合肥先进光源’的亮度将至少提高两到三个量级,会让我们‘看’得更清晰。”李良彬说。

更多“光束”的汇聚,让长三角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协同发展的道路更明亮。


【详情】
时间:2024-06-10 15:51

  新华社合肥6月9日电(记者张紫赟、贾稀荃)找到枝梢分叉的起点,一只手将金属丝与树枝压牢,另一只手顺着枝条延伸的方向,将金属丝与枝条缠绕绑扎,然后调整走势、压弯造型……“这就是盆景蟠扎的大致过程。”徽派盆景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洪定勇双手翻动配合,一盆罗汉松被“盘”得枝叶错落,颇有气势。

  洪定勇的家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雄村镇卖花渔村,因村庄俯瞰如鱼形,当地人又以培育花木盆景为生,因此得名卖花渔村。这里制作盆景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徽派盆景发源地。2008年,徽派盆景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梅花龙桩盆景和罗汉松盆景是徽派盆景的代表。

  图为摆满盆景的卖花渔村村民家庭院。新华社记者 贾稀荃 摄

  现在全村236户人家,几乎家家都从事徽派盆景制作。走进村中,村民们的庭院里摆满了各式盆景,有的盘根错节、势若蟠龙,有的悬空倒挂、如龙探海,有的亭亭玉立、姿态挺拔……

  卖花渔村拥有盆景基地1500多亩,村民一年到头都在为盆景忙碌。若是赶上雨天,大家就修整打理院子里的盆景;若是天空放晴,大家就会赶到山上基地施肥除虫、疏枝整形,准备移栽,抽空还要忙着联络生意,装车发货。村口不时有车辆往来,将盆景运往全国各地。

  洪定勇在自家院子里修整盆景造型。新华社记者 贾稀荃 摄

  在村民们看来,青山就是“绿色银行”,盆景就是“绿色存折”。卖花渔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徐玉龙介绍,每年全村能够产出盆景近6万盆,销售额超2500万元。

  盆景制作要靠时间磨砺。“炼苗、修剪、弯干、屈枝、提根、点石、铺苔、松绑……每一步都要沥尽心血。”洪定勇抚摸着盆景说,栽培一棵盆景初坯就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因此要想让盆景产业持续发展,就要在树坯挖走后及时补种,绝不能坐吃山空。

  同样不能“空”的是村里传承技艺的新力量。与一些村庄人口外流导致“空心化”不同,卖花渔村的年轻人选择像鱼一样“洄游”故土。据徐玉龙介绍,卖花渔村外出务工人员占全村人口数不足10%,35岁以下的徽派盆景制作从业人员有60余人。

  “90后”姑娘洪瑜便是其中之一,她看到家乡盆景产业发展红火,又考虑到技艺需要传承,于是选择回家系统学习徽派盆景制作。

  洪瑜不仅懂技艺,还了解市场。2022年2月起,她开始通过直播展示徽派盆景制作过程并带货。这期间,她接触到各类消费者,发现盆景市场不断细分。“传统大、中型徽派盆景适合摆在院子里,受众有限。”洪瑜说,她制作了一批“掌上盆景”“指尖盆景”等微型盆景,专门面向生活在都市的年轻群体。

  洪瑜通过直播向观众展示徽派盆景。新华社记者 贾稀荃 摄

  不久前,洪瑜接到了100件微型盆景订单,要求今年年底发货。“这不仅开辟了新市场,还让更多人能接触到非遗技艺。”她说。有了洪瑜作“范本”,更多当地年轻人对投身家中的盆景事业充满信心。

  图为洪瑜制作的微型盆景。新华社记者 贾稀荃 摄

  看到直播能够打开销路,宣传当地文化,2023年10月,卖花渔村借助外来力量打造了专业直播团队,近10位来自各地的年轻人来到卖花渔村与村民一同生活。

  卖花渔村直播项目负责人张念从深入了解徽派盆景技艺入手,经过几个月的摸索后,她意识到常规的电商方式“以量取胜”,需要很强的货品供应链,而盆景制作需要时间。因此她改变思路,靠讲故事的方式向观众展现徽派盆景的文化底蕴与制作过程,来提升卖花渔村徽派盆景的品牌价值。

  通过张念团队的镜头,当地青年人回乡创业故事、非遗传承人探访实录,以及卖花渔村乡村生活展现在更多人眼前。张念说:“未来,我们团队会进一步打造卖花渔村徽派盆景IP,让徽派盆景深入人心。”


【详情】
时间:2024-06-10 15:50

废气、废渣、废水、余热……在一块煤炼成焦炭的过程中,会有许多副产品,传统的处置法是烧掉、废弃,不仅浪费能源,而且污染环境。

  “‘十四五’以来,按照‘以焦为基、以气补焦、以化强焦’的发展思路,我们坚定不移做深精细化工、优化产业布局,累计投入近20亿元,建设弛放气制备高纯氢、碳酸二甲酯、焦炉煤气分质深度利用、碳酸酯等4个重点项目。”6月7日,临涣焦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青龙对记者说,在4个重点项目中,弛放气制备高纯氢项目采用PSA变压吸附法,生产纯度达99.999%的高纯氢气,自去年7月投产至今已生产氢气约800万标准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3.6吨。

  2006年12月,临涣焦化一期工程投产出焦。彼时,正值焦炭市场红火,对于已开采近50年的淮北矿业集团来说,如何将炼焦产生的副产品“吃干榨净”,是该集团开辟煤化工赛道伊始就高度关注的问题。

  “临涣焦化是淮北矿业集团‘煤化-盐化一体化’首期龙头项目,也是省‘861’重点建设项目、振兴皖北经济的一号工程,为临涣化工园区后续招引的10余家企业提供了原料产品。”郭青龙说。

  2013年,省政府将临涣工业园批准为省级特色化工园区时,园区内仅有临涣焦化、中利发电、临涣水务、新宇建材等4家规上企业。补齐煤焦化产业链短板,临涣化工园区向“新”而行,“链”上发力,全面推行产业链招商。

  落户临涣化工园区的安徽瑞柏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来自江苏泰州的内资企业。该公司总经理王辉说,企业生产的醋酸酯溶剂产品要用到园区企业的蒸汽和甲醇,其中甲醇就来自临涣焦化,这种产业配套,促使企业扎根园区快速成长。2023年,瑞柏新材料实现产值16.5亿元,今年有望突破25亿元。

  “园区的经济,兴于煤;园区的发展,绕不开煤。推进高质量转型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依然要抓住煤炭这一资源,以煤为轴,延伸链条、多元发展。”淮北临涣化工园区党工委委员王程俊说,园区坚持强链、补链、延链,通过培育壮大先进高分子结构和精细化工材料产业集群,不断延伸煤焦化产业链,形成有机基础原料、高端专用化学品、化工新材料三大板块,具备年产90万吨甲醇、60万吨乙醇、20万吨纯苯、6.23亿立方米氢气等基础原材料以及丁腈胶乳、醋酸酯等20余类化工产品生产能力。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皖北振兴等重大机遇面前,临涣化工园区将资源禀赋更好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愈加清晰:加大煤焦化下游优质项目引进力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具体实践中,园区以“双招双引”为重点,招引江苏中旗、英科医疗、江苏瑞柏等龙头企业入园,累计签约协议总投资近500亿元,入驻德国优耐德、法国威立雅、挪威雅苒等外资企业6家。

  2023年,临涣化工园区入驻企业达57家,实现总产值209亿元。今年一季度,园区新签约招商项目7个,协议总投资45.2亿元;重点在谈项目5个,协议总投资72.3亿元。

  “项目不求大而求精,并且不像以前简单地承接产业转移,而是要求企业能够将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带到这里。”王程俊说,临涣化工园区向“新”而行,疾驰在从燃料到原料、材料转型升级的大道上。

  记者手记

  淮北临涣化工园区坚定走煤焦化产业强链、补链、延链之路,产业优势与技术优势正在叠加形成新质生产力,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蹚出了一条新路。(记者 吴永生)


【详情】
时间:2024-06-10 15:50


  2022年底,引江济淮工程试通水通航,长江与淮河实现历史性“牵手”,打通了长三角与中原经济区之间的水运大动脉,惠及5000多万人口,成为泽被一方的重大基础设施和重要民生工程。

  这是6月7日在安徽合肥拍摄的引江济淮工程一角。(新华社记者 刘力航 摄)

  长江和淮河在安徽境内平行流过,江淮运河贯通,让其成为平行于京杭大运河的中国第二条南北水运大通道,在长三角地区形成“井”字形干线航道主骨架,引领内陆安徽“向海而兴”。

  6月7日,一艘船正经过引江济淮工程蜀山船闸。(新华社记者 刘力航 摄)

  引江济淮工程总规划师朱青说,随着江淮运河的开通,在安徽境内形成“双通道达海、双水运入江、河江海联运”的水运新格局。

  引江济淮工程输水线路总长723公里,全线分布着大大小小130座铁路桥、公路桥等各种类型桥梁。从空中俯瞰,淠河总干渠渡槽似一座空中“水桥”,呈现出“河上有河、船上行船”的“水上立交”奇观。

  这是6月7日在安徽合肥拍摄的引江济淮工程淠河总干渠渡槽。(新华社记者 刘力航 摄)

  安徽省引江济淮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合肥建管处处长陈广明介绍,在引江济淮工程规划建设过程中,航道和淠史杭总干渠形成了一个立体交叉。为解决交叉问题,工程对这一段的淠河总干渠截弯取直,在原有河道的下游方向,规划建设起一个钢结构的渡槽。

  这是6月7日在安徽合肥拍摄的引江济淮工程蜀山泵站枢纽。(刘天宇 摄)

  在蜀山泵站枢纽,长江水如“乘电梯”般爬高12.7米,从而翻越江淮分水岭,与淮河水位保持齐平。蜀山泵站也是引江济淮八大枢纽中难度最高、体量最大的工程。

  这是6月7日在安徽合肥拍摄的引江济淮工程蜀山船闸。(刘天宇 摄)

  治水兴水,利在千秋。千里江水北上,一条解渴皖豫的输水线、经济发展的富民线、改善河湖的生态线纵贯皖豫大地。

  朱青表示,引江济淮工程将改写淮河世代的缺水历史,改变国内内河航运格局,改善淮河和巢湖的水生态环境,对确保供水安全、推动中部崛起和加快高质量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详情】
时间:2024-06-09 15:35

2018年,江淮汽车(15.4100.020.13%)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和美国内燃机企业康明斯公司

合资成立安徽康明斯动力有限公司

5年多来,该公司下线发动机超过32万台

康明斯和江淮汽车借助各自优势

共同研发的代表康明斯最新技术的

3升以下四缸动力平台

以及新一代混动产品将陆续面世

其中有些新技术是在中国首次应用

德国大众集团和国轩高科(19.280-0.42-2.13%)共同研发

为大众最新款新能源汽车供给可靠的动力电池

德国大陆马牌轮胎和奇瑞汽车携手合作

开发出专门适配新能源车型的轮胎

美国康明斯公司和江淮汽车合资创业

共同研发新一代混动产品

近年来

中国以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伴随中外产业链深度合作与发展

一对对中外合伙人的故事也不断更新


【详情】
时间:2024-06-09 15:34

央广网泾县6月8日消息(记者徐鹏)仲夏的泾县桃花潭畔热闹非凡,河上波光粼粼,龙舟竞渡,岸边锣鼓喧天,观众摇旗呐喊。

比赛现场(央广网记者 徐鹏 摄)

端午节临近。6月8日上午,中国·桃花潭第十一届龙舟赛在安徽泾县挥桨开赛。今年赛事主题为“泾喜奇遇乐潮端午”,以200米直道赛为主。

比赛现场(央广网记者 徐鹏 摄)

期间,除了本地24支龙舟队外,还特别邀请了泾县县域内队伍、青弋江流域队伍、长三角流域队伍以及高校队伍。

比赛现场(央广网记者 徐鹏 摄)

作为第四届长三角体育节的子项目,本届龙舟赛吸引了来自长三角流域的龙舟队伍报名参赛,整个赛事参赛规模、参赛人数均为历届之最。

比赛现场(央广网记者 徐鹏 摄)

值得一提的是,为弘扬传统文化,唱响文旅品牌,主办方还在龙舟公园场地增设龙舟音乐趴、龙舟演艺+巡游、特色文创产品、龙舟少年研学等多项文娱+体验配套活动。


【详情】
时间:2024-06-09 15:32

6月6日一大早,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草庙村的孙伟开上车,直奔他的艾草地。

“快到端午节了,现在艾草订单供不应求,有多少就能收多少呢!”蹲在地头,孙伟掏出手机又拍又录,一会又打上电话,“今天还得再多叫七、八个村民来干活!”

村民正加紧收割艾草。 人民网 吕欢欢摄

村民正加紧收割艾草。 人民网 吕欢欢摄

2019年,在古饶镇党委政府号召支持下,退役军人孙伟返乡盘活闲置场地,并创办安徽艾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农民合作开始种艾草。如今,他越种劲头儿越足,经管着近万亩艾草地。

“种艾草不孬。”看着簇簇艾草随风轻摇,孙伟一脸满足,伸出两个手指比划,“你看这一茬刚刚开镰收割完,那一块又长出新的一茬,亩产1000多斤稳稳的,一亩地卖3000块钱不成问题。”

看孙伟说得起兴,古饶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王子阳也来给艾草“站台”。

“艾草不挑土地,河滩、房前屋后都可以种,而古饶镇种植艾草历史悠久,这里的艾草出绒率高,种植过程中不打药,几乎村村户户都有艾草地,不愁卖不上好价钱。”据王子阳介绍,这些年,镇里推广绿色种植,还与淮北师范大学进行产学研合作,全程跟踪培训艾草种植技术,以此打造“艾草小镇”这一名片。

打包好发往全国各地的艾草花束。 人民网 吕欢欢摄

打包好发往全国各地的艾草花束。 人民网 吕欢欢摄

这些年,凭着过硬的品质,古饶镇小艾草闯出大名堂,“艾草小镇”的名声也越来越响。

孙伟说,去年,公司仅艾草就卖了8000多吨,实现营业收入1600余万元。“在前两年,镇里又在我们公司打造出‘微工坊’,累计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00余人,带领200余户村民种植艾草8000多亩,带动人均月增收超3000元。”

在安徽艾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门前“微工坊”3个字格外显眼,一股沁人心脾的艾草香扑鼻而来。加工大棚内,一车车新鲜的艾草从田间不停地运送过来,堆积成如座座小山一般。在加工区,几十名工人忙成一片,他们将一根根艾草整理去叶后捆扎,再放置进一只只水桶内水培;在发货区,一束束清香的艾草花束整齐地摆放进纸箱内,等待快递发货。订单发送目的地大都是上海、杭州、南京等大城市,最远的发到北京。

村民正捆扎艾草花束。 人民网 吕欢欢摄

村民正捆扎艾草花束。 人民网 吕欢欢摄

“我住在旁边的古饶新村,每天走路10分钟就能到厂里。”50岁的刘书敏手脚麻利地捆扎艾草,娴熟的动作如行云流水。

“我平时主要是做艾条,这不端午节快到了,我们都先忙着做艾草花束呢,收入比平时更高点呢!”说话间,刘书敏便赶忙起身将捆扎好的艾草送至水培保鲜。

而为了适应村民的生活实际,镇里在居家就业上“下功夫”。

古饶镇党委书记陈平生介绍,为了破解农村空闲劳动力增收渠道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少等难题,近年来,古饶镇在全区先试先行,大力推进“一村一工坊”建设,孙伟这样的“微工坊”企业全镇还有11家,平均带动农村空闲劳动力每月增收3000元,打通了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最后一公里”。

“岂止是‘最后一公里’,是‘最后一米’!”孙伟接过话茬,“针对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我们坚持‘送活上门’,将原材料、仪器设备等‘搬’到村民家里,让他们居家就能挣钱!”

该公司艾草相关产品。 人民网 吕欢欢摄

该公司艾草相关产品。 人民网 吕欢欢摄

如此一来,在“镇党委+村(社区)+企业+农户”这一“共富”平台支撑下,艾草变“金草”,实现党建领富、能人带富、村民奔富、乡村共富,大家伙儿日子一天更比一天红火。

然而,“爱折腾”的孙伟又看准了艾草的另一商机——电商直播。

工坊从完善艾草产业链基础设施入手,积极建设艾草加工厂、卷艾条无尘车间,添置艾条机、艾油艾露提取机等设备,完成了从“田间到车间再到市场”的“种、储、产、销”一条龙生产模式,现可出售产品27种,代加工产品30余种。

主播正进行直播带货。 受访者供图

主播正进行直播带货。 受访者供图

“我们现在成立的电商直播间,如艾条、艾枕、艾包等艾制品可以借此远销全国各地,像最近的艾草订单一天都能几千单呢,更多的产品开始不断‘出圈’!”临近采访结束,孙伟也换上工作服,转身成工人,和大家一起忙活了起来。



【详情】
时间:2024-06-09 15:31

近期,国家网信办深入组织开展“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侵权信息乱象”专项行动,指导网站平台加强网上涉企信息内容管理,依法依约处置一批侵犯企业、企业家网络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现将部分典型案例通报如下:

1.“墨子商业论”等账号散布谣言信息,恶意诋毁企业形象。微信视频号“墨子商业论”“兆基弟弟”、今日头条账号“老百姓那点事儿”、百家号“一条鱼影评”、微博账号“奶茶甜度超标kk”等,恶意解读某饮用水企业股权结构、产品包装图案,散布虚假信息和极端言论,抹黑诋毁企业形象。涉及的账号已被依法依约关闭。

2.“奇偶派”等账号歪曲解读涉企公开信息,谋取非法利益。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抖音、网易、知乎等多个网站平台上注册“奇偶派”账号,蓄意发布对某信息科技公司年度财务报表进行负面解读的信息,并在该信息科技公司与其沟通信息内容真实性问题时,借机胁迫要求签订商业合作协议。涉及的账号及其“转世”账号已被依法依约关闭,账号主体被纳入平台黑名单管理。

3.“小牛说车”等账号故意夸大歪曲事实,抹黑诋毁企业及其创始人。抖音账号“小牛说车”、懂车帝账号“小牛说车new”、今日头条账号“黄小牛new”,为博眼球、吸流量,多次发布短视频,歪曲捏造事实、恶意诋毁某品牌汽车质量和该汽车企业、创始人形象声誉。涉及的账号已被依法依约关闭。

4.“刘步尘”等账号发布虚假不实信息,恶意诋毁企业、企业家形象。微博账号“刘步尘”、抖音号“我是东爷”、百家号“步尘观察”,发布涉某企业及其高管人员虚假不实信息,并与低俗话题关联。微信视频号“星宇卡车帝”,散布某品牌汽车因发动机存在环保超标问题被强制召回的不实信息。涉及的账号已被依法依约禁言。

5.“橡果商业评论”等账号蹭炒涉企热点,抹黑攻击企业。腾讯新闻账号“橡果商业评论”、网易号“橡果商业”,蹭炒涉企热点,以“独家对话”形式,发布涉企虚假不实信息。微博账号“数码帅姐”“就喜欢跑跑跑”“熊哥爱车”,存在刷帖控评等网络水军行为,恶意抹黑攻击某企业产品。涉及的账号已被依法依约关闭。


【详情】
时间:2024-06-08 18:21 来源:网信中国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200051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