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合肥6月12日电(记者刘美子)传承千年的文房四宝、巧夺天工的徽州四雕、精美典雅的徽州漆器、清雅简洁的徽州版画……在徽州,非遗技艺融合了古今韵味与民间智慧,构建出一道独具魅力的文化景观。

6月12日,“雕刻徽州”非遗技艺精品展在安徽合肥开幕,10余种制作技艺、31位非遗传承人、53件非遗佳作集中亮相,观众透过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非遗作品,近距离感受沉淀了千百年的徽州神韵和穿越时空的文化共鸣。

6月12日,观众正在展览现场体验徽州剪纸。新华社客户端发(张大岗摄)

黄山市是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域,也是徽文化的发祥地。黄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保护区的建设工作,制定出台多项政策文件,大力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

如今,黄山市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4项、省级78项、市级148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3人、省级154人、市级797人,入选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7项,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处。

版画是中国四大画种之一,活动现场,徽派版画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薛寅向观众展示如何在木板、铜板、石膏板等母版上进行绘制、雕刻。

“徽派版画集结了绘、刻、印三大技艺,它的魅力在于刻刀在木板上留下的痕迹和神韵。徽派版画深受徽文化影响,艺术风格细密纤巧、典雅静穆,富有文人书卷气。”薛寅说,近年来,她将传统版画技艺中融入现代审美元素,部分工艺还远播海外,并应用于绘画、设计等领域。

祁门红茶是黄山市祁门县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自1875年问世以来,被誉为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展厅一侧,祁门红茶制作技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姜红一边邀请观众品尝色泽红艳明亮、茶香浓郁的祁门红茶,一边向观众介绍制作技艺。

“祁门红茶制作技艺一共有18道工序,从采摘、萎凋、揉捻,到毛筛、抖筛、分筛、撩筛,再到拣剔、补火、拼配,每一道工序都考验着制茶师傅的耐心和手艺。”姜红说,非遗传承意味着坚守,更意味着创新,今年她将打造祁门红茶非遗技艺馆,向更多喜爱祁门红茶制作技艺的人提供一个学习、交流、创新的平台。

“黄山市将聚焦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大黄山’的战略部署,继续致力于文化的传承创新,文旅的融合发展,品牌的塑造传播,全面呈现‘烟雨大黄山,心灵休憩地’的诗与远方。”中共黄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叶军说。

祁门红茶制作技艺展示。新华社客户端发(张大岗摄)

近年来,安徽省深入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不断挖掘非遗当代价值,创新激活内在潜力,大力发展“非遗+研学”“非遗+康养”“非遗+文创”等新业态,让非遗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让“老手艺”真正“活起来”。

目前,安徽省共拥有7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名录项目,99项国家级、626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希望以此次精品展为契机,进一步找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为加快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和高品质旅游强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何长风说。


【详情】
时间:2024-06-13 11:37

6月12日上午,全省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省委书记韩俊出席会议并讲话。本报记者 杨 竹 摄

本网讯(通讯员 宗禾 记者 朱胜利)6月12日上午,全省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省委书记韩俊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更大力度组织民营企业持续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更好助力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推动“万企兴万村”行动持续走深走实、取得更大成效,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作出更大贡献。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清宪主持会议。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虞爱华,省领导张红文、张韵声、任清华、覃卫国、李中、张祥安、马传喜出席会议。

会上,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西明宣读了《关于认定2023年度安徽省“万企兴万村”行动先进典型的通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工商联主席王翠凤解读了《关于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意见》,省领导为省“万企兴万村”行动先进典型代表授牌;省工商联、省农业农村厅、农行砀山县支行和安徽瓦大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紫约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六安龙翔美食王禽业有限公司、安徽誉阳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同志分别作了交流发言。

韩俊在讲话中指出,“万企兴万村”行动是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重要抓手。“万企兴万村”行动实施三年来,全省广大民营企业响应号召、踊跃参与,充分发挥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有力推动了乡村产业发展、科技强农兴农和农民增收致富,取得了村企互惠、共建共兴的良好成效,充分展现了广大民营企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坚定态度,充分展现了广大民营企业家不忘致富初心、助力“三农”事业的家国情怀。

韩俊强调,民营企业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乡村广阔天地是民营企业干事创业的重要舞台。要聚焦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培育十大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行动等部署安排,下大气力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进一步延长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在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上展现更大作为。要聚焦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各级新农人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推动更多专业化、知识化、年轻化的新农人向乡村汇聚,抓好乡村工匠“千师万匠”培育工程、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等,发掘培养更多的土专家、乡创客、新农人,在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上展现更大作为。要聚焦擦亮徽风皖韵文化品牌,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深度参与农文旅融合发展、传统村落保护和活化利用,深度嵌入民宿业发展,在全国擦亮叫响具有浓郁安徽特色的乡村民宿品牌,积极推动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上展现更大作为。要聚焦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休闲旅游观光、绿色康养等产业,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在助力乡村生态振兴上展现更大作为。要聚焦村企共建深度融合,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加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拓展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等实践,推动“乡村需要什么”与“企业能干什么”精准对接,鼓励企业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志愿服务、捐资助学、扶弱济困、关爱留守儿童老人等活动,在助力乡村组织振兴上展现更大作为。

韩俊强调,“万企兴万村”行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万企兴万村”行动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统筹安排、细化举措、有力推进,各级“万企兴万村”行动领导小组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完善常态化工作推进机制,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要广泛动员引导,突出工商联的纽带作用、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和民营企业家的引领作用,因地制宜延伸拓展帮扶和合作内容,努力实现乡村发展、农民增收、企业获利“三赢”。要持续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创新金融服务产品,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为兴村企业做好精细化服务。要及时总结推广一批可学习、可复制、可操作的先进典型和成功案例,大力宣传在“万企兴万村”行动中涌现出的先进企业、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充分展现新时代安徽民营企业家富而有德、富而有爱、富而有责的风采风貌。

王清宪在主持会议时指出,各级各相关部门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万企兴万村”行动的重要指示精神,鼓励支持更多民营企业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要全面落实省委有关部署,引导广大民营企业积极投身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设、“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要为广大民营企业投身乡村振兴创造良好环境,拿出更多支持政策,主动为企业对接提供便利条件、为项目落地提供要素保障,共同推动“万企兴万村”行动取得更大进展。

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有关省直单位、中央驻皖单位及省属企业党组(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商会及企业代表在主会场参会。各省辖市、县(市、区)设分会场。


【详情】
时间:2024-06-13 11:37

“既不耽误接送孩子上下学,又能根据自己时间安排工作,还学到一门手艺。”在池州市“邻灵她”零工驿站穿戴美甲制作工坊里,殷月华正认真地制作穿戴甲。

两个月前,殷月华第一次来到零工驿站,在培训师指导下开始穿戴甲制作。随着制作技艺成熟,如今殷月华一小时制作8套材料不在话下,“这样每天利用闲暇时间接单工作,一天多挣100块不成问题。”殷月华说。

零工驿站。人民网 胡雨松摄

零工驿站。人民网 胡雨松摄

进入2024年,越来越多池州市民在家门口找到了合适工作。据统计,截至2024年初,池州市约有5万名灵活就业人员,为了满足这部分就业群体“好找工作、找好工作”需求,池州市人社部门开发1个线上共享零工市场,建成1个“有场地、有机制、有保障”的线下零工市场总站,分设5个线下零工市场分站,形成了“一云一主五驿站”零工市场格局,“邻灵她”零工驿站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3月,在市人社局指导下,零工驿站正式运营。”林泽堃是“邻灵她”零工驿站运营者,也是环安人才人力资源市场负责人。林泽堃介绍,“邻灵她”零工驿站位于池州市区,紧邻火车站,周边小区不少择业妇女都想选择邻近家门口、时间更灵活、自由度更高的工作,“特别是有需求的待业宝妈和陪读妈妈,她们平常要照顾家庭,也想打一份零工,在人社部门和妇联的支持下,零工驿站找来更适合她们的穿戴甲制作项目。”截至目前,该零工驿站累计为女性提供岗位近300个,助力200余名妇女“家门口”就业。

村民在黄精晒场翻晒黄精切片。人民网 胡雨松摄

村民在黄精晒场翻晒黄精切片。人民网 胡雨松摄

在距离零工驿站20分钟车程的池州市适四时农业有限公司,20多名村民正忙着翻晒九华黄精。公司负责人宋大伟介绍,黄精制作工序非常复杂,经过九蒸九晒九道工序后,被制成黄精茶、黄精果脯、黄精芝麻丸等多种产品,依托电子商务平台,销往全国各地市场。

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该公司通过吸纳周边村民入股、就业、发展产业等方式,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九华黄精是咱们池州的特产,在贵池、青阳一带有着很好的种植基础,也是近年来池州市重点培育的特色农业项目。”宋大伟说,目前,公司已在周边建设黄精林下规范化种植基地6000余亩,通过黄精种植和粗加工提供就业岗位300个,共计带动周边农户1000余人就业增收,“约有180名周边村民在公司就业,大多是50岁至60岁的中老年夫妻,人均年收入能达到6万元左右。”

据了解,池州市将进一步健全强化场地、机制、权益等方面的保障,为零工求职者提供“小而美”的招聘场所,组织“小而精”的招聘活动,开展“小而全”的劳动保障指导,吸引更多用人单位、培训机构、零工等成员参与,将“零工市场”与公共服务、地区经济发展等工作相结合,着力构建布局科学、建设规范、运行高效、服务优质的“1+1+5+N”线上线下零工市场体系。


【详情】
时间:2024-06-12 18:05

麦收时节,在安徽阜阳太和县,机器轰鸣,麦浪翻滚如金色绸缎,饱满的麦粒装满一辆辆运粮车的货厢。

2024年5月29日,在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机手操作机械设备收割小麦。
2024年5月29日,在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人们将收获的小麦装车。

日头正盛,71岁的种粮大户徐淙祥深入田间,和农技专家们一起为试验麦种测产。“穗大籽多粒饱满,又是一个丰收年!”徐淙祥高兴地说。

2024年5月28日,在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徐淙祥察看小麦的生长情况。
2024年5月29日,在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徐淙祥(中)和农技专家一起为试验麦种测产。

两年前的夏天,徐淙祥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回信里,总书记勉励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2010年,徐淙祥牵头成立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多年来,他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研究,与省、市农科院等单位开展技术合作,开展玉米、大豆、小麦等作物的育种选种工作,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能手,获得过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种粮标兵等荣誉称号。

2022年6月28日,徐淙祥在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高产攻关示范田里察看苗情。
2023年2月21日,在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徐淙祥在实验室里对农作物样品进行称重和记录。
2024年5月29日,在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徐淙祥察看收获的小麦。

在徐淙祥的带动下,他的儿孙先后投身于科技种粮事业。目前,他的孙子徐旭东已是合作社的理事,由“新农人”成长为“兴农人”。“习总书记一直都很关注粮食生产,这次回信让我们祖孙三代备受鼓舞,更增强了我们的信心和底气。”谈到自己的事业,这名“95后”干劲满满。

2022年6月28日,在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徐旭东在实验室对农作物样品进行称重和记录。
2023年2月21日,在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高产攻关示范田里,徐旭东(右)和爷爷徐淙祥一起察看苗情。

总书记的嘱托与鼓励令徐淙祥心潮澎湃。近年来,合作社在粮食不断增产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很多乡亲走上致富之路。

2023年2月21日,在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无人机喷洒农药(无人机照片)。
2023年6月26日,徐淙祥(左)在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指导村民张丙银种植大豆。
2024年5月29日,在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机手操作机械设备收割小麦(无人机照片)。

2024年夏收,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再次迎来丰收。经专家测产,合作社的平均亩产约为650公斤,在合作社的高产攻关示范田中,有三个小麦试验品种亩产超过800公斤,最高亩产达到了846.84公斤。徐淙祥说:“我们将牢记总书记嘱托,带动更多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把日子过得更好。”


【详情】
时间:2024-06-12 18:05

芒种时节,正是苹果套袋的关键期。走进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宋疃镇和村社区的苹果园,翠绿的幼果挂满枝头,只见果农们熟练地撑纸、包果、扎袋口,不一会儿,一个个苹果就穿上了“新衣”,翘盼丰收。

“套袋的好处主要是降低农药的残留,提高苹果的外观品质,减少果锈,卖相好了才能卖出好价钱。”果园技术指导员费玉陶说。

近年来,和村社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以苹果等特色产业为支撑、以基层治理为手段,坚持塑形铸魂并重,一幅村庄美、村民富、乡风好的“和美乡村”新画卷徐徐展开。


穿上“新衣”的苹果幼果。人民网 吕欢欢摄

穿上“新衣”的苹果幼果。人民网 吕欢欢摄


打好产业“组合拳”,苹果映红甜日子

“红芋干子是主粮,桑椹子当红糖,鸡屁股当银行。”这是20世纪80年代和村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

直到1992年,国家鼓励发展高效农业,乘着政策的“东风”,和村社区两委班子积极探索,先后奔赴北京、郑州、烟台等地考察,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后,最终敲定从烟台引进矮化富士苹果。

自此,和村由传统农业村走上发展苹果产业的转型之路。1995年,全村矮化富士苹果种植面积达6000亩,到1998年,和村苹果初次挂果就收获300多万斤。

得益于价格优、汁水多、口感好等禀赋优势,和村苹果得以远销南京、上海、武汉等地,和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水果之乡,“和村苹果”更是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和村苹果喜获丰收。冯树风摄

图为和村苹果收获时的场景。冯树风摄


二三十年的漫长发展后,和村苹果产业开始面临品种单一、树龄老化、销售模式陈旧等瓶颈和制约,传统林果种植业怎样做好产业融合升级的考题,从而弯道超车呢?

为此,和村社区采取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发展模式,成立淮北市兴和水果专业合作社,组织6名种植大户和75户居民群众以资金、土地入股,建设335亩七彩和村苹果标准化种植园,栽种“维纳斯黄金”“烟富8”等高品质树苗2.8万株,并采用立柱栽培和肥水一体化灌溉,为苹果增产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另外,和村还抢抓直播电商“风口”产业,扎实推动特色农业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带动苹果产业不断出圈。

如今,和村苹果种植面积已达1.1万亩,年产优质苹果3000多万斤,直接经济收入突破8000万元,人均收入超2万元,苹果产业的发展壮大,不断映红着村民们的甜日子。

环境整治再发力,和美乡村焕新颜

“群众有了钱,买轿车盖新房。村里有了钱,修路装路灯。产业发展好了,百姓富了,作为一名老党员,心里别提有多开心。”提起和村的变化,村民李居全称赞道,“和村现在是‘面子’‘里子’都厚实了。”

过去,道路旁生活垃圾常年乱堆,庄前屋后杂草丛生……如今,村里变得越来越干净,村民们过上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住整洁房、居优美村的日子。

宋疃镇和村环境美产业旺。冯树风摄

和村环境美产业旺。冯树风摄

从“摆脱脏乱差”到“追求乡村美”,和村何以蜕变?事实上,早在和村社区入选安徽省首批和美乡村建设示范名单前,社区党总支便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组织带领党员志愿者挨家挨户、逐巷逐道开展危房改造、改水改厕、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拓宽并硬化村内六条主干道,因地制宜打造磨园、打麦场、苹果广场等乡村旅游景点,乡创空间(电商直播基地)、村史馆、乡村振兴超市等项目也一步步由蓝图变为现实。

截至目前,和村社区已解决绿化少、“脏乱差”等民生问题113项,完成312座户厕改造,村庄风貌从“一处美”到“一片美”,从“环境美”到“内涵美”,宜居宜业的美好愿景正在成为现实。

“今后,我们将继续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发挥和村社区产业和文化优势,努力建成‘党旗红、产业青、生态绿、丰收黄、文化紫、民生橙、宏图蓝’的七彩和美乡村。”和村社区党总支书记李端坤说。

“小切口”撬动“大治理”,擦亮乡村幸福底色

“有问题、有矛盾就到红茶议事坊谈谈。”这是独属于和村村民的默契。

五月初,村民赵德龙走进红茶议事坊,跟党员志愿者李祥义聊起了自己的困扰。

原来,为了降低杨棉引发火情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社区动员村民自行砍伐房前屋后的杨树,而赵德龙觉得这么多年以来都没有发生火灾,砍伐杨树纯属“多此一举”,但其他群众响应社区号召,自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于是来到红茶议事坊“发牢骚”。

红茶议事坊。人民网 吕欢欢摄

红茶议事坊。人民网 吕欢欢摄

李祥义了解情况后,从杨絮造成的火灾事例、大型树木离房屋过近存在的安全隐患等方面跟赵德龙喝茶谈心。三两杯热茶后,赵德龙惭愧地说道,“兄弟,我这脑子一时转不过来弯,没想通的道理被你几句话和几杯热茶灌醒了。”

人民网安徽频道采访了解到,红茶议事坊是宋疃镇党委依托和村社区“和美文化”建立的协商议事场所,由老党员、老支书、老法官组成的调解团泡热一杯茶,群众对政策有误解、邻里之间有纠纷、家人之间有矛盾都可以到红茶议事坊,喝一杯茶、解一段愁。

一来二往之间,群众对政策的误解变成理解,邻里之间的纠纷变成握手言和,夫妻之间的矛盾变成相视一笑,和村更“和”。(吕欢欢、孟青、胡莹)



【详情】
时间:2024-06-12 11:25

本网讯(通讯员 郑言 记者 朱胜利)6月11日上午,省委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论述。省委书记韩俊主持会议并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清宪出席会议。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虞爱华传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论述,汇报我省党纪学习教育开展情况。省领导费高云、张红文、单向前作了交流发言。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其他成员参加会议。

韩俊在讲话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科学回答了事关党的纪律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对于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自觉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论述贯彻到纪律建设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引导党员干部认真学纪知纪明纪守纪,真正将纪律规矩转化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大力营造风清气正劲足的政治生态,为全力打造“三地一区”、加快建设“七个强省”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韩俊强调,纪律是管党治党的“戒尺”。要坚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严的基调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推动党员干部进一步强化纪律意识、加强自我约束、提高免疫能力,始终做到忠诚干净担当。把严明政治纪律摆在突出位置,严格落实请示报告制度,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不折不扣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抓实抓细经常性纪律教育,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把纪律教育和党性教育、廉洁文化教育贯通起来,使铁的纪律转化为党员干部的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循。紧密联系实际,以案为鉴、以案促改、以案促治。严格执纪监督,准确规范运用“四种形态”,对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等违反党纪的问题,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切实维护纪律刚性和严肃性。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常态化做好容错纠错、澄清正名等工作,更好激发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承担起纪律建设的主体责任,主要负责同志要担起第一责任人责任,领导班子成员要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坚持失责必问、问责必严,以精准规范问责倒逼责任落实。

韩俊指出,党纪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省委认真贯彻党中央统一部署,切实扛起政治责任,系统谋划、精心组织,原原本本、逐章逐条学习《条例》,着力推进以案促学、以训助学,扎实做好结合文章,全省党纪学习教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要把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论述作为党纪学习教育的重要任务,继续抓好学习,扎实推进警示教育,强化宣传引导,加强指导督促,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详情】
时间:2024-06-12 11:23

本网讯(通讯员 郑言 记者 朱胜利)6月11日上午,省委书记韩俊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传达学习全国公安工作会议精神,传达学习政法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研讨班主要精神,研究部署我省贯彻落实工作;传达学习2024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精神,听取关于2024年全省迎峰度夏电力保供情况的汇报。

会议强调,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要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深入实施就业提质扩量行动,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扎实做好农民工特别是脱贫人口就业工作,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力度。强化教育、培训和就业协同联动,动态优化高校专业设置,推动职业教育深度嵌入产业发展,促进供需精准对接。常态化做好欠薪问题治理,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会议强调,要把政治建警放在首位,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围绕中心大局履职尽责,全力以赴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公安,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定不移走改革强警之路,深化推进公安大数据智能化建设应用,加快形成和提升新质公安战斗力。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强化日常监督管理,落实落细爱警暖警措施,着力锻造高素质过硬公安铁军。

会议强调,要树牢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提升能力水平,始终保持高度警惕警觉警醒,强化“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深入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梳理,健全完善风险研判、决策评估、防控协同等机制,抓实抓细风险防范化解各项工作。各级党委(党组)要落实好国家安全责任制、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各级党委政法委要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切实提高风险防控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营造安全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

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主动推动2024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精神落地落实。持续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在量子信息、聚变能源、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加强联合攻关和转化应用。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发展能级,加强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动力电池、新型显示等产业链合作,共建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率先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加快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安徽联动区建设,协同优化现代化物流体系。完善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重点区域共建共享,深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共建长三角(安徽)生态绿色康养基地,加快构建全省域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局面。

会议强调,能源电力保供关乎千行百业、千家万户。要统筹推动供给侧、需求侧、电网侧、储能侧共同发力,千方百计强化能源电力供应,利用市场化手段鼓励企业主动开展削峰填谷,完善调度机制,协同联动抓好保供各项工作,强化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和有序用电管理,确保迎峰度夏工作稳步推进、有序开展。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详情】
时间:2024-06-12 11:22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疾驰的龙舟、飞溅的浪花、观众的热情呐喊……6月10日,2024“中国·皖美山水”龙舟赛·五河站暨五河县第七届“虹城杯”龙舟赛擂鼓开桨,29支参赛队伍在漴河上展开激烈角逐,以一场热闹欢腾、精彩纷呈的龙舟赛事与现场市民观众共度端午佳节。

  赛龙舟运动是一项极具民俗色彩的竞技体育项目,也是中国传统民俗与运动精神的完美结合。此次龙舟赛采用12人制,共有29支参赛队伍参加400米直道竞速。龙舟赛道上,百舸争流,鼓声震天,选手们齐心协力、奋勇向前,争夺冠军的场面扣人心弦,为观众带来一场水上竞逐视觉盛宴。岸边的观众也是热情高涨,为参赛选手加油助威,欢呼声此起彼伏。

  据了解,2022年,五河县赛龙舟列入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正式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夏季,漴河两岸的热闹场景成为五河县的一张靓丽名片。作为五河县的一项重要品牌活动,龙舟竞渡,带火了当地人气,也盘活了一县旅游业发展。五河县通过形式丰富的活动和节日将五河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充分展示,进一步提升了当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记者 李旭)


【详情】
时间:2024-06-11 17:48

位于合肥市蜀山区“科里科气”科创驿站—科大站的无论科技(安徽)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在调试人形情感交互机器人。

在位于合肥高新区的安徽省内唯一一家载人电动垂直起降(eVTOL)飞行器的生产制造基地,零重力飞机工业(合肥)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有序开展各型新能源飞行器的总装、调试、试飞等工作。

宿州高新区的华瑞赛维(宿州)科技有限公司内,工作人员在对全球仅3台且亚洲唯一的全景虚拟导航卫星测试系统进行调试。

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

位于合肥高新区的合肥先进计算中心的技术人员在查看“巢湖明月”超级计算机运行状况。

航拍的位于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集中区。

在合肥骆岗中央公园拍摄的安徽中科星驰自动驾驶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无人驾驶观光巴士。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以前瞻性眼光超前布局未来产业。目前,安徽省正打造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与之相应的未来产业也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在低碳能源领域,安徽省布局了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等多个大科学装置,建立了能源研究院和国际应用超导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统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已经初步构建氢能“制—储—运—加—用”产业链。

在通用智能领域,围绕智能芯片、脑机交互、智能机器人等方向,安徽省获批建设了全国唯一的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建立人工智能研究院,孵化中科类脑等多家科技企业。

在空天信息领域,聚焦卫星研发和制造、运营和数据应用等环节,安徽省与国家航天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建深空探测实验室,招引汇聚中电科三十八所、航天宏图、中科星图、银河航天、九州云箭等一批领军企业。

科大硅谷、合肥市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等平台,为科技体制创新、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提供了空间,促进了前沿研究成果加速产业化。聚焦通用智能、量子科技、空天信息、低碳能源“7+N”新领域新赛道,安徽省于近期启动建设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到2027年,建设10个左右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到2030年,累计建设30个左右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详情】
时间:2024-06-11 17:47

“三夏”时节,农时紧、农事重,是关乎全年农业收成的关键阶段。今年“三夏”期间,我省各地集中人力、机械,抓住晴好天气抢收小麦,确保丰产丰收。

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安徽的夏粮收获一直备受关注。当前,我省小麦收获基本结束,今年夏粮收成如何?效益又如何?连日来,记者深入田间地头,看江淮大地上的收获图景,感受麦浪滚滚里的丰收喜悦。

收成如何?

——夏粮呈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好形势

近日,在位于滁州市南谯区施集镇花河东村的一处麦田里,望着收割完的麦田,种粮大户倪永峰喜出望外。

“今年小麦田间水肥管理及时,长势好,小麦再迎丰收!”倪永峰告诉记者,今年他种了800亩小麦,还提前投入了2套新的烘干设备,设备在6个小时内就能将新麦的含水量降至售卖标准,再由传送设备转送至粮仓内等待出售。

记者从南谯区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今年该区小麦播种面积18万亩,夏粮生产形势良好。据测产调查,预计今年南谯区总产将超21万吨,并呈现增产趋势。

在阜阳市颍州区三塔集镇的一处高标准农田里,同样因丰收而喜悦的还有种粮大户李克印。

“我今年的小麦长得可好了,加上科学种田,就连之前的干热风天气都没造成多大影响,小麦没怎么出现倒伏的现象。”今年61岁的李克印随手摘下一株麦穗,在手里揉搓后,向记者展示金黄饱满的麦粒,“今年种了460亩的小麦,品种是‘淮麦33’,亩产能超1300斤。”

阜阳是我省重要的小麦主产区之一,是全国闻名的“百亿江淮粮仓”。今年该市种植小麦面积超780万亩,在小麦田管期间就组织农技人员深入一线,加强技术指导,注重防范小麦后期病虫害和“干热风”“烂场雨”等自然灾害,开展“三夏”生产培训280余场次,培训农机手4600余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小麦迎来收获,是前期做好田间管理、积极应对病虫害等多方面的结果。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今年我省夏粮小麦种植面积4300余万亩、较上年增加20万亩。我省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千方百计抓夏粮保丰收,奋力打赢全年粮食生产第一场硬仗,扎实推进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设。

在今年小麦生长的重要时节,面对赤霉病防控时间紧、统防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的情形,我省紧盯小麦赤霉病防控“窗口期”,强化“组织、资金、服务、防效”四重保障,累计防治面积超8770万亩次,高质高效完成防控任务,夯实夏粮丰收的基础。

“通过积极加快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的深度融合,科学的选种、播种,特别是抓好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有效防范‘干热风’等自然灾害,全省小麦长势普遍好于上年及常年。”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预计单产在421公斤以上,夏粮呈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好形势。

抢得如何?

——投入高性能联合收割机约17万台,做好农机服务

麦熟一晌,贵在争抢。“三夏”生产中,农业机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颍上县陈桥镇的绿源家庭农场,农场负责人赵岩岩虽然种了2800多亩的小麦,但丝毫不担心小麦收获工作。

“我早早就联系好了当地的农机服务组织,准备了6台收割机,3天就全部收获完毕。”赵岩岩告诉记者,如今,科技和机械的快速发展让农业效率大幅提升,每年小麦抢收时再也不用发愁。

据悉,今年“三夏”抢收抢种期间,颍上县计划投入联合收割机6800台,拖拉机4万余台,配套各类农机具10余万台(套),约用一周时间基本完成全县150万亩小麦收获任务。

为抓好今年小麦抢收,我省提前建立防灾救灾农机储备和调用制度,做好应急机具储备,加强作业指导和服务保障,实行挂图作战,组织“北机南下、南机北援”加快抢收,陆续投入高性能联合收割机17万台左右,其中省内投入15万台左右、外地引进2万台左右,机收损失率控制在1%以下。

同时,我省还将防灾减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有效应对麦收期间的不利天气,全省建设综合性农事服务中心852个、烘干中心567个、区域性农机中心204个,建立应急作业队765个,能够满足抢收抢烘、灾后抢种、应急植保等服务保障需要。

相比于去年全省投入联合收割机20万台左右,今年小麦种植面积上升,为何联合收割机却只需要17万台呢?

“重点在‘高性能’上。”省农业农村厅农业机械化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农业机械不断更新换代,不少传统老式的收割机已经不适用当前小麦机收作业的需要,只能逐步淘汰。经综合研判,17万台左右的大型高性能联合收割机便可以满足今年安徽的小麦抢收作业。

除了投入收割机助力小麦抢收,还需要加强农机服务,才能让农机通往麦田的路更顺畅,确保粮食抢收顺利。

细微之处显温情,最是小事暖人心。政府敞开大院为农机手包吃包住,农机用油直接送到田间地头,跨区作业站为农机手送上防暑“大礼包”……我省各地用一项项最体贴的举措做实事,各项服务保障工作得到了广大农机手的认可和称赞。

今年“三夏”期间,我省高度重视,各地各部门通力配合,多措并举打好小麦抢收硬仗。

气象部门每天发布天气预报加强气象预警;交通运输部门设立高速绿色通道,保障农机跨区作业转移顺畅;石油石化部门优先优惠保障作业用油;公安部门全力做好小麦抢收作业秩序维护;应急管理部门协同做好农机防灾救灾应急准备;发展改革部门配合做好小麦机收损失监测调查;农业农村部门加强组织调度和工作指导,全力做好抢收各项服务保障,为保障粮食安全贡献安徽力量。

效益如何?

——多措并举,让好收成变好收益

让种粮农民有钱赚,才能调动农民积极性。对于小麦种植户来说,增产还要增收,才能有干头、有赚头。

在阜阳市颍州区,种粮大户丁少林种的小麦亩产迎来丰收。“初步判断,小麦亩产在1200斤以上,预计每亩利润在500元左右。”丁少林告诉记者,他通过与粮食加工企业签订单的方式,不仅早早为小麦找好了销路,每斤小麦售价还能比市场上高0.1元。

今年,我省优质专用小麦3650万亩,占比85%。优质专用小麦将实现质价双优,订单价格溢价10%以上,促进种粮农民持续增收。此外,省财政还对开展优质专用粮食生产的300亩以上种粮主体进行专项支持,推动实现大户带小户,多种粮、种好粮。

在长丰县杨庙镇大路村,该村通过实行与安徽农垦联合打造的“国有企业+村集体合作社+职业农民”的乡村振兴“大路模式”,今年小麦丰收且丰产。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路模式”下,农垦负责资金投入、生产管理、技术指导、农资供应、粮食回收和统一核算,村集体负责组织协调、参与管理,职业农民协助农垦和村集体落实生产任务。而种地利润则实行“532”分配法,即农垦得50%,村集体得30%,职业农民得20%,村集体再给村民一定的分红。

“今年管理了700亩土地,小麦亩产超850斤。”作为一名“大路模式”培养的职业农民,陈良元告诉记者,他不仅跟着安徽农垦的农艺师学到了现代农业种植技术,还参加无人机飞防学习、培训,并顺利考证,“如今,算上村里分红、无人机飞防等方面的收入,年收入增加约5万元。”

随着小麦收获的完成,小麦也正大规模上市,价格也将波动。做好夏粮收购,事关农民切身利益。

来自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7日,全省小麦全社会收购量超180万吨。

目前,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已准备夏粮收购空仓容超1505万吨,资金超288亿元,能够满足今年夏粮收购的仓容、资金需要。同时,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还继续发挥省级粮食市场化收购信用保证基金作用,支持粮食贸易、加工、饲料生产等企业开展市场化收购,切实做到“有仓收粮、有钱收粮、有人收粮、有车运粮”。


【详情】
时间:2024-06-11 11:36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200051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