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合肥6月10日电(记者韩震震、王晓飞)6月10日上午,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在安徽合肥拉开帷幕。在大会主论坛上,现场展示了“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百个成绩突出账号推选活动”成果。
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2021年7月,“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百个成绩突出账号推选活动”正式开启,活动由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主办,旨在挖掘推选一批在运用互联网听民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困、惠民生暖民心等方面成绩突出的政务账号、媒体账号及党员干部个人账号。
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四届,累计通报表扬成绩突出账号400个,覆盖粉丝群体10亿+,2024年网上传播量2000亿+,网民互动量100亿+,培育、挖掘了一批具有较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优秀账号,各地各部门和党员干部通过网络保民安、听民声、惠民生、解民忧蔚然成风。
其中,有的账号面对民众诉求,坚持“最及时的公开”;有的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有的面对热点话题,积极回应民众关切,打通交流壁垒;有的结合自身定位科普解惑,将反诈、反邪教、禁毒、消防安全等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
人民日报人民网网友朱开源和记者陈曦现场分享。
此次在中国网络文明大会上,有4个成绩突出账号现场展示,分别是“公安部刑侦局”微信公众号、人民网“人民建议”微博账号、“故宫博物院”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北京12345”微信公众号。
公安部刑侦局民警吴迪讲述了全国刑警打击缅北涉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故事;人民日报人民网网友朱开源和记者陈曦,分享了一条优化公交线路的“人民建议”,每年为游客节省出行成本600多万元的故事;故宫文物摄影师朱楷则带大家感受了如何以数字故宫传递传统文化温度,让人们跨越时空感受故宫魅力;北京12345热线话务员刘缓回忆了12345热线暴雨中7×24小时接诉即办守护生命,用温暖守护千家万户的故事。一个个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真实案例感动着现场观众,获得阵阵掌声。
(责编:关飞、张磊)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合肥6月9日消息(记者鲍玉婵 赵家慧)6月9日晚,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科技·点亮网络文明时空”主题活动在合肥隆重举行。活动通过艺术展演、文化讲述、科技演讲等丰富形式,全方位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交融共生的网络文明新图景。
主题活动现场(央广网记者 鲍玉婵摄)
传统艺术绽放数字新生
活动以一场跨越古今的国乐盛宴《国乐源流》拉开帷幕。著名琵琶演奏家方锦龙、古琴演奏家张维娜与“吉他姐妹”倪一一、倪悠悠联袂演奏,将传统民乐与现代流行元素创新融合。安徽籍青年歌手刘宇与庐剧演员滕亚合作的《岁岁亦安》,以优美旋律带领观众漫步四古巷,走过赤阑桥,感受千年庐州的文化魅力。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带来的经典剧目《六尺巷》,通过王成、魏瑜遥等艺术家的精彩演绎,生动再现了“让他三尺又何妨”的中华传统美德。安徽博物院副院长卞坚以馆藏珍品为例,详细解读了铸客大鼎所铭刻的“拔山盖世”雄心,以及武王墩漆木案所展现的“瑰丽奇谲”特质,配合安徽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的《楚韵悠长》,让楚文化的恢弘气象跃然入目。
《楚韵悠长》(央广网记者 鲍玉婵摄)
创新表达传承文化根脉
传统文化传播者田海博分享了数字互动产品《匠木》的成功案例。该作品以徽派建筑中的榫卯技艺为核心,通过游戏化方式让这一传统工艺焕发新生。田海博介绍道,《匠木》上线后,不仅荣获多项国际大奖,更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故宫博物院的展示项目,并被法国吉美博物馆永久收藏。
六尺巷社区书记张耘作为非遗项目《六尺巷故事》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分享了社区工作创新实践。“我们打造了‘六尺巷·德邻社’平台,组建专业宣讲团队,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六尺巷故事。”张耘特别提到,通过艺术化宣讲和“六尺巷工作法”,这一传统智慧在现代社区治理中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工智能开启文明新纪元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科技之光》主题演讲中围绕“解放生产力释放想象力以人工智能点亮网络文明时空”深入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对网络文明建设的深远影响。
“‘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到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它不再仅仅影响特定领域,而是正在开启一个‘人工智能+’的全新纪元,深刻地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刘庆峰说。
在赋能千行百业方面,刘庆峰举例说明AI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医疗教育等领域,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变革。“AI使网络文明的创造力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刘庆峰强调,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点亮网络文明的科技之光。
主题活动现场(央广网记者 鲍玉婵摄)
青春力量唱响时代强音
情景剧《时空摆渡》通过“徽文化+AI”的创意组合,带领观众体验了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安徽省话剧院演员们用精彩的表演,展现了人工智能如何改变文化创新方式。
青年歌手张远与大学生代表共同演绎的《仰望星云》,传递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演员万茜献唱的《总有美好在路上》,唱响新时代奋斗者之歌。压轴节目由歌唱家雷佳带来《写故事的人》,致敬平凡中的伟大。
本次活动以科技为媒,点亮网络文明时空,彰显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注入新活力。
编辑:刘畅司晨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本网讯(通讯员 宗禾 记者 李浩)6月9日下午,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精神,传达学习2025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精神,研究部署我省贯彻落实工作;听取关于全省迎峰度夏电力保供情况、全省第八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筹备工作情况的汇报。
会议指出,要牢牢把握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规律,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会议强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要提高政治站位,更加自觉地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安徽最大机遇,以更大力度推进科技和产业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民生共享,推动各领域合作走深走实。要聚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议定事项,细化分工,列出清单,闭环推进,确保落地落实。要以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牵引,全面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努力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
会议强调,电力保供关系经济运行大局,关系群众切身利益。要强化底线意识、极限思维,压紧压实保供责任,增强电力供给能力,提升需求侧管理水平,抓好电力安全生产,全力保障迎峰度夏期间电力安全稳定供应。
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群团工作和侨务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务侨胞,有效发挥侨联组织桥梁纽带作用,更好为全面建设美好安徽凝聚侨心侨智侨力。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当网络文明遇见徽风皖韵
六月的江淮大地,蝉鸣渐起,墨香浮动,青瓦在夏日的光影里泛着温润的光。2025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将于6月10日至11日在安徽合肥举办,这场聚焦“共建网上精神家园”的盛会,不仅是一场数字时代的文明对话,更因“皖”地的文化底色,添了几分独特的诗意——
从“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六尺巷,到“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迎客松;从“白墙黛瓦马头墙”的烟火画卷,到“笔墨纸砚传千年”的文房雅韵,安徽的文化基因里,早早就刻下了“和”的智慧、“礼”的温度、“正”的风骨、“文”的厚重。
据悉,作为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东道主”,安徽省将紧扣大会主题,系统梳理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网络文明建设等方面典型经验和工作成效,精心设置议题议程;将“徽风皖韵”与网络文明深度融合,用最“安徽”的方式,解读新时代的网络文明密码。
网络空间 宽处见格局
三百年前的“六尺巷”故事,用“一让天地宽”的智慧,诠释了中国人对“和”的追求。今天的网络空间,虽无院墙之隔,却更需要“让他三尺”的胸襟——理性发言代替情绪宣泄,互相理解消弭观点分歧,让“和气”从线下延展到线上。
当我们在评论区多一句“我理解”,在转发时多一次“求核实”,在争议中多一分“退一步”,便是对“和气”最好的传承。
网络社交 礼在细节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热情,是安徽人刻在骨子里的“客气”。网络世界虽无山水相隔,却更需要“以礼相待”——一句真诚的“你好”,一次耐心的解答,甚至一个温暖的表情包,都是跨越屏幕的“迎客之道”。
网络的“客气”不是套路,而是“将心比心”的善意:对陌生人多一分尊重,对不同声多一分包容,对求助者多一分回应,便是“客气”最动人的模样。
网络生态 稳如墙垣立
徽派建筑的马头墙,因“防火、防风”的实用功能,成为“守护”的象征;更因错落有致的秩序感,传递着“守正”的智慧。网络空间同样需要这样的“马头墙”——它是对谣言的“零容忍”,对恶意的“强拦截”,对正能量的“广传播”。
做网络空间的“马头墙”,不需要惊天动地:举报一条不良信息,转发一则真实新闻,守护一个清朗角落,便是对“正气”最坚实的捍卫。
网络文化 墨香润人心
宣纸铺展如网,徽墨晕染出“网络文明”四个大字;毛笔尖悬停在半空,笔锋化作 “ @ ”“ # ” 的符号;砚台里盛着的不是墨汁,而是流动的“ 知识海洋 ”——诗词、非遗、科技、公益的内容如星子闪烁;背景是叠印的“朋友圈”“直播间”“短视频”界面,传统与现代在此交融。
笔墨纸砚,是安徽递给世界的“文化名片”,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网络时代,文化传承有了新载体:一条讲非遗技艺的短视频,一场直播的古籍修复,一篇解读诗词的科普文,都是“文气”的当代表达。
让网络文化有“文气”,就是用创意激活传统,用真诚传递价值:不做“流量至上”的跟风者,争做“文化深耕”的播种人,让每一次点击都成为文明的接力。
皖美与共 文明向新
从六尺巷的“和”到迎客松的“礼”,从马头墙的“正”到文房四宝的“文”,安徽用千年文化给出了“文明”的注脚;而从线下到线上,从屏幕这端到那端,我们每个人都是网络文明的“执笔人”。
2025中国网络文明大会
邀您共赏“皖”式文明之美
共写网络文明新章
愿网络空间
既有徽风的温度
更有文明的高度
最后
一起了解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亮点
↓↓↓

打造网络空间共同的精神家园,是时代的必答课题。近年来,安徽合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积极推进网络文明建设,网络生态向上向好,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网络产业蓬勃发展。
拓展新阵地,让理论宣讲更接地气深入人心
端午前,巢湖市亚父街道居民在家门口看了一场特殊的演出——巢湖市“洗耳恭听”宣讲团精心呈现的理论宣讲。
青年宣讲员谷轶岚从粽香切入,将端午习俗与家国情怀、红色历史娓娓道来。首次尝试“文艺搭台、理论唱戏”,谷轶岚颇为兴奋:“内容活了、情感真了、共鸣强了。”
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合肥,活跃着一批像“洗耳恭听”一样的理论宣讲团,他们结合实际、别出心裁,让理论宣讲更接地气、深入人心。
在包河区,滨湖世纪社区“圆梦”百姓基层理论宣讲团运用短视频、直播等方式,打造线上宣讲阵地,平台线上播放量超800万人次。
合肥市委网信办与合肥日报传媒集团联合打造原创网评栏目“皖中评”,“快、准、深”表达社会热点事件,成功实现“破圈”。
高中思政课老师孟强一直关注着新媒体视频栏目“理响合肥”,“用小故事讲大道理,简短有趣,将党的创新理论阐释得通俗易懂。”
合肥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特点,创新推出理论小视频,构建“理响合肥”理论传播矩阵,促进党的创新理论从网下走到网上、从网上走向指尖。
新技术赋能,加快培育网络文化新风尚
“大家好,欢迎来到青少年互动式法治体验馆。在这里,我们通过微缩呈现真实的审判法庭……”打开“合肥市法治宣传教育基地VR云地图”,轻点图标,即可参观全市15个法治宣传教育基地VR云展馆。
“我们围绕智慧普法,运用VR全景、AI语音等,将线下基地搬到线上。”合肥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还可以在线看普法电影、玩互动游戏、参与普法竞答。
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依托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快推进文化服务和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加快培育网络文化新风尚。
在不久前举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合肥安达创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神笔马良”AI产品吸引众多目光。“我们用AI拆解创作步骤,通过‘图像识别—逻辑推理—风格生成’技术链,将涂鸦实时生成主题作品。”公司负责人介绍,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激发青少年对AI的探索兴趣。
戴上VR眼镜,在虚实之间领略千山万水;走进智慧剧场,于沉浸式叙事中感受文化脉搏……数字技术加持下,科技之光与文化之韵交织,演绎出网络文明的精彩篇章。
聚各方合力,推动线上线下治理协同联动
拿到全额退款,蜀山区琥珀街道居民姚杰才给调解员竖起大拇指。
今年2月,姚杰才缴纳了1万多元定金加盟一家公司,却迟迟未能签约。5月,他到街道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反映情况。中心很快将该情况录入“和合码”平台流转处置。调解员接到案件后,与双方多次沟通,最终促成和解。
“和合码”是由合肥市委政法委牵头,整合各部门、各层级、各类型调解力量建设的多元矛盾纠纷管控与化解平台。市民用手机扫二维码,或直接到街道登记,即可实现诉求一站式受理、全链条解决。截至5月,平台已调解成功33.5万件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超97%。
近年来,合肥积极推动网络综合治理和城市治理线上线下协同联动,聚集各方力量,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线上,构建良好网络生态——
去年以来,网信、公安等相关部门密切协作,开展“清朗·整治短视频信息内容导向不良问题”等10项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整治网络暴力、欺凌、谣言等突出问题。合肥还在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及重点商业网站开设涉企侵权举报专区,及时协调处置涉企侵权信息,助力企业健康发展。
线下,着力创新城市治理——
在合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交通指挥中心,平均每天1.8亿条互联网路况与1800万条行业数据交织成网,构建起城市交通感知体系。指挥中心“交通超脑”通过算法,动态调整信号配时,实现绿波道路300多公里,干线平均行车速度提升34.5%。
整合平台、创新手段,合肥精细化治理水平不断提升。12345热线实现“一口受理、一个平台、一网汇集”,2024年受理群众诉求507万件,办结率、按期反馈率均达100%。
针对机关公务用车管理不规范、利用率不高的问题,石台县机关事务管理服务中心谋划出台县直机关驾驶员统一调度方案。截至目前,已调度400多次,社会化租赁订单同比大幅降低,切实提高了公务用车使用效率,节约了行政成本。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石台县坚持学查改一体推进,突出问题导向,聚力攻坚突破,即知即改,立行立改,破解作风顽疾。
该县对照问题清单的具体表现、基层“四风”的隐形变异表现等逐个“过筛子”,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带头查摆问题30多个;印发全县集中整治方案,将县域内公务接待不规范、复垦土地又撂荒等2个问题,确定为县级集中整治突出问题。发挥党员和群众的监督作用,构建“党委统筹、部门联动、专班推进”整改格局,深入推进风腐同查同治,刀刃向内,以扎实的整改成效提升群众满意度。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共查处违规吃喝、违规收送礼品礼金问题6起,并对公务接待、“三公”经费使用等制度进行完善。
为落实好开门教育,该县用好“石台民声关切”、“12345”热线,强化民生问题和诉求的及时回应、闭环办理。目前,已累计办成老旧小区改造、教育医疗资源均衡化、就业创业扶持、饮水安全等民生实事900余件。
石台县坚持实干笃行,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把学习教育同重大项目建设、县域产业培育、乡村振兴推进、民生福祉改善等各项重点工作紧密结合。县委常委赴大演、矶滩等乡镇现场办公,针对性指导帮助解决难点堵点问题。县委组织部针对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力度不够强、小区治理难题多等问题,全覆盖走访社区、小区,打造“红印山乡”志愿模式,引导基层党组织在党群阵地开展10余场惠民便民活动。县教体局投入数百万元,为校园周边安装智慧监控设备、防冲撞设施,完善“四位一体”护学岗机制,为师生筑牢安全防线。
(本报记者 黄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