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阜阳10月2日消息(记者周然 见习记者张琳琳)“啪!”灯熄了。漆黑中,两束光亮了,身着彩衣、手持琵琶的“天女”迈着轻盈步伐,从天而降,观众席上顿时响起欢呼声,杂技演出开场了!

看杂技、访古迹、品美食……10月1日,逾两万名游客汇聚安徽省临泉县长官杂技小镇,用看杂技表演、逛非遗市集的方式欢度国庆假期。

杂技剧场演出现场(赵怀勇摄)

据悉,临泉杂技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近年来,通过市场引导和创新,临泉杂技已被打造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名片和文旅产业。作为以民间杂技为主题的特色小镇,长官杂技小镇融入红色文化、晋商文化、民族文化等元素,让杂技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临美杂技团是长官杂技小镇的顶梁柱。团长尹波出生于杂技世家,5岁学艺的他从小跟着父亲尹燕春走南闯北,多年来一直在全国各地带团演出,多次获得全国、省级杂技大奖。2021年,作为临泉引进的专业杂技人才,尹波回到家乡。“我们小时候学杂耍为了讨生活,而现在,当年的杂耍已走进艺术殿堂,实现了从‘走四方’‘入殿堂’到‘出国门’的蝶变。”尹波介绍,临泉杂技已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作为非遗传承人,他一直致力于将临泉杂技传向世界。

为了让杂技充满美感,尹波还尝试将舞蹈、话剧、魔术、武打、影视特效等元素融入杂技,创作出杂技剧《我要当红军》《英雄张蕴华》《少年姜子牙》等作品。“我现在还在编排新的剧目,除了在剧场演出,我们还‘走出去’,让更多人欣赏到杂技的独特魅力。”

杂技剧场演出现场(央广网见习记者 张琳琳 摄)

10月1日下午,刚表演完绸吊的杂技演员张露露又投入了彩排,“晚上要在广场篝火晚会上表演户外杂技。”25岁的张露露与杂技结缘已有13年。当年在街头看到杂技表演,只有12岁的她一下子被击中,“我觉得杂技表演精彩、刺激,很有趣。”

学习杂技需要极大的毅力与耐心。“练倒立、柔术、力量,这些都是基本功,每天大量重复地练习,也崩溃过。”张露露坦言,绸吊表演中有转脖套的动作,刚开始练习这套动作时,由于不停转圈,她两腮的皮肤都被磨破了,“练得辛苦时,会大哭一场,再接着练。”在张露露的心里,杂技已经成为她身体的一部分,是杂技给了她登上各大舞台的机会,让她走得更远。

临泉杂技博物馆(央广网见习记者 张琳琳 摄)

正是由于从业人员的热爱与坚持,临泉杂技从街头走向舞台中心。而为了让这项“非遗”深度融入人们生活,临泉县先后创办了6所杂技学校,建设了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市级非遗传习基地和杂技博物馆,鼓励杂技节目创新,一大批新人涌现,一大批杂技节目走向全国演出平台。临泉县还启动“周末杂技大舞台”演出活动,每周末杂技小镇“民间绝活展演”“传统节目展演”成为大舞台的亮点。正在开展的“杂技研学”项目,也吸引着更多外地学子来长官杂技小镇体验杂技魅力。

目前,临泉已有杂技团队872个,从业人员超过2.8万人,杂技产业年创收入逾5亿元,杂技产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视频特别鸣谢:临泉县融媒体中心)


【详情】
时间:2024-10-03 12:23

 新华社北京10月2日电  题:人湖共生向未来——来自中部大湖的保护治理故事

  新华社记者刘菁、姜刚、水金辰

  水清岸绿,候鸟翔集,中国生态版图上的重要湖泊鄱阳湖、洞庭湖、巢湖,犹如镶嵌在中部大地上的璀璨明珠。

  重要湖泊生态保护修复,备受习近平总书记关注。新华社记者近期采访了解到,中部各地各部门深入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整体修复入湖河流水质、拆违退捕助力渔民上岸、建“候鸟医院”迎旗舰物种回归,正在努力绘就人湖共生的和谐画卷。

城湖共荣绘新景

  十八联圩湿地,是合肥市打造的环巢湖十大湿地之一。俯瞰这4.1万亩湿地,芳草萋萋、鱼翔浅底,不时有白鹭飞过。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八百里巢湖要用好,更要保护好、治理好,使之成为合肥这个城市最好的名片。

  巢湖连接长江,曾承受过“生态创伤”,城市污水汇入、农业面源污染,导致湖水水质一度为劣Ⅴ类。

  20世纪60年代,十八联圩围湖造田,生态功能退化严重。8年前,这里曾有一片高密度养殖的渔场,加重湖体水质污染。曾是渔场场长的李家政,如今成为合肥十八联圩生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

  拼版图片:图为2015年和2023年十八联圩的前后对比,此前是高密度养殖的渔场,如今已是连片湿地。受访者供图 制作:贾稀荃

  2017年,十八联圩实施水面退养,推进生态修复,通过就地堆岛、在岛上种树等多元水质净化手段,吸收湿地内污染物。

  十八联圩湿地,成为巢湖一级支流南淝河入巢湖前重要的旁路净化系统。

  “进水闸平均每天引入40万立方米的南淝河水入湿地净化,减少河流入巢污染物。”李家政指着手机里的监测指标说,“你们看,进时IV类水,出时Ⅲ类水,水体氨氮和总磷削减效果最明显。”

  今年4月,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十八联圩湿地修复三期工程入选“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行动案例,这一消息让李家政十分振奋。

  系统实施碧水、安澜、生态修复、绿色发展、富民共享“五大工程”;突出工程治理,补齐环保基础设施短板;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近年来,巢湖治理以系统治理和生态修复为本,把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摆在重要位置。

  城湖共荣,百姓受益。如今的环巢湖沿线,已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因为亲湖看湖的人越来越多,肥东县长临河镇六家畈社区里,翻新的闲置房屋成了清雅的客房,露营地里搭建起一座座帐篷。

  “以前巢湖时常暴发蓝藻水华,味道大得很,哪有人会来旅游?”从事民宿经营的胡学树说,这几年生态好了,来旅游观光的人也多了。

  目前,巢湖平均水质稳定在IV类。今年1月至8月,东半湖湖区稳定在Ⅲ类。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系统工程构建流域健康水循环系统,优化配置水生植物群落,在不影响巢湖防洪抗旱能力的前提下,兼顾航运、灌溉和湿地出露,整体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安徽省巢湖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拆围退捕复生机

  站在家门口,看着不远处的洞庭湖湿地,老渔民熊玉兰感慨:“这几年来洞庭湖的候鸟越来越多,洞庭湖的景色越来越美了。”

  洞庭湖是我国乃至全球重要的湿地和候鸟保护区,区域内水草繁茂、鱼类资源较丰富,每年有数十万只候鸟在此栖息,被誉为“长江之肾”“候鸟天堂”。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做好洞庭湖生态保护修复,统筹推进长江干支流沿线治污治岸治渔,做好渔民转产安置和民生保障工作。

  洞庭湖区20世纪90年代达到渔业巅峰,代价是亲鱼群体数量变少、繁殖量下降的势头不断加速。2019年12月,洞庭湖水域全面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生产性捕捞。建档立卡渔船20457艘、渔民28148人全部退捕上岸,大湖迎来休养生息。

  拼版图片:图为2017年和2024年洞庭湖区百姓生活之变。2017年洞庭湖渔民湖上捕鱼,2024年,转产上岸后的熊玉兰一家在晾晒风干鱼。摄影:严春芳 张峰庭 制作:贾稀荃

  熊玉兰一家从东洞庭湖上岸,把家安在了岳阳市君山区钱粮湖镇六门闸社区。“上岸了,怎么养活自己?”熊玉兰一家彼时十分担心。

  “社区共有无田无土的专业渔民36户,他们上岸后,大多选择了开饭店或卖风干鱼。”六门闸社区党总支书记杨健说。

  六门闸的风干鱼逐渐成了附近小有名气的好食材。看到这个产业有前景,君山区帮渔民建设了晒鱼长廊,并成功将风干鱼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随着洞庭湖生态环境不断好转,“春能踏青、夏能赏荷、秋能看苇、冬能观鸟”的六门闸,如今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游玩,渐渐带火了风干鱼销售。

  “过年前卖得最火,有时一天能卖出2000多斤。”熊玉兰说。君山区还实施“百村千人”直播带货人才培养计划,帮助上岸渔民把风干鱼推得更远、销得更多。

  近年来,湖南在洞庭湖区拆除矮围、关停非法砂石码头、治理黑臭水体。一些过去环境较差的区域,如今芦苇苍苍、候鸟翩跹,曾经的华龙码头成为美丽的4A级景区、网红打卡点,湖区迎来新的发展空间。

  湖南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和加强,洞庭湖麋鹿成为我国目前最大的自然野化种群,珍稀濒危物种黑脸琵鹭时隔多年再次现身洞庭湖。在拥有洞庭湖超过50%水域的岳阳市,退捕上岸渔民加快转产转业,六门闸社区去年生产各种风干鱼产量超3000吨,产值超2亿元,带动当地400余人就业。

倾心守护生态美

  眼下,鄱阳湖进入候鸟越冬季,伴随几声轻啼,如星般装点湖面的水鸟时而舞动,时而停歇。

  作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因其调蓄径流、净化环境、繁衍万物的机能,和洞庭湖一道被誉为“长江双肾”。

  2024年3月,围绕“加快建设美丽中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长江、黄河、淮河等大江大河和鄱阳湖、洞庭湖等重要湖泊生态环境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协同治理,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

  近年来,江西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推进鄱阳湖全流域综合治理,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监测治理执法能力。

  位于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的鄱阳湖马影湖区,是许多越冬候鸟飞抵鄱阳湖时歇脚的第一站。每年大量候鸟的长途迁徙,难免有“伤兵”。

  拨开岸边繁茂的枝叶,沿着静谧的村道往深处走去,一座“候鸟医院”坐落在多宝乡洞子李村。“T”字形排列的两幢建筑,病房、手术室、康复室等一应俱全。已近耄耋之年的李春如成为“鸟医”已有四十余载。

 拼版图片:图为2011年和2023年鄱阳湖区的变化,曾经湖区内分布有捕鸟网,如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摄影:傅建斌 周海燕 制作:贾稀荃

  “从1982年自发开始护鸟,到2012年有了这个专门的救治场所,目前我经手救治、放飞的候鸟有1万多只。”李春如说。在都昌县,候鸟保护、宣传、救护性民间组织有7个,成员500余人。

  在鄱阳湖区,智慧管理平台的“上新”,正悄然改变着湿地生态保护方式。

  轻点鼠标,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吴城保护管理站工作人员孙越就能通过摄像头远程查看湖区的实时动态。“有了AI识别、无人机自动巡护等新手段的助力,我们的工作不再只是‘巡护靠走、执法靠吼’,湿地生态保护变得更加智慧。”她说,今年3月,保护区工作人员就是通过视频监控发现一只被困的幼年白鹤,并帮助它脱险。

  随着鄱阳湖区生物多样性、栖息生境加快恢复,好消息不断传来:根据2022年全流域长江江豚科学考察,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249头,5年数量增加23.42%,其中鄱阳湖约492头;鄱阳湖越冬白鹤数量从1985年的1300余只壮大到如今的约5000只……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徐徐铺展。


【详情】
时间:2024-10-03 12:17

来到广场上,欣赏一台有声有色的惠民演出;走进博物馆,接受一次知识点满满的考古熏陶;坐在影院里,观看一部热血沸腾的国产大片……金秋十月,适逢新中国75周年华诞,全省城乡群众用丰富精彩的文化活动打开“十一”黄金周,感受祖国荣光,畅享美好生活。

主题活动

祝福伟大祖国

图片
优美的《红色娘子军》、激昂的《黄河大合唱》、动听的《安徽民歌组曲》……10月1日晚,寿县古城上演一场盛大的交响音乐会,呈现一首首脍炙人口、流播深远的经典旋律,邀请广大游客欢聚一堂,共同庆祝新中国生日。
新中国75周年华诞,江淮儿女和全国人民一起共襄盛举,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献上美好祝福,为繁荣昌盛的祖国感到由衷自豪。来安县雷官镇开展“唱和美乡村曲,歌古镇杉水情”村歌大赛,一位位农民歌手走上舞台,用心用情唱响《我的中国心》《幸福万年长》《情系来安》等歌曲,抒发爱祖国、爱家乡的深切情感,展现新时代农民的新风采。界首市举办“国庆七天乐”文艺大汇演,组织500多名文艺志愿者在乡村广场、社区舞台连续献上7场演出,从歌舞表演到戏曲联唱,从乐器演奏到小品相声,精彩节目咏唱美好生活,邀请城乡群众共享伟大祖国荣光。


一首首昂扬向上的歌曲唱响大街小巷,一支支饱含深情的舞蹈跳进乡村社区。国庆假期,从淮北到江南,城乡群众自发组织或积极参加各类主题活动,向祖国献上最深情的告白。

多彩展览

成为热门打卡地

图片
凤阳中都城,明代营建北京都城的“蓝本”。安徽博物院蜀山馆最新推出的“天下中都——明洪武时期精品文物展”,集结省内外13家文博单位、300余件(套)明洪武时期文物,复现600多年前大明中都的壮丽气魄,带领观众重温“洪武时代”的璀璨辉煌,成为观众争相打卡的热门展览。
国庆假期,全省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坚持“不打烊”,为城乡群众准备了丰盛的文化大餐。从“塑人民英雄 立民族丰碑——刘开渠与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展,到“铁骨画魂——芜湖铁画艺术精品展”,再到“古鼎天香——孔小瑜艺术展”,安徽省美术馆荟萃名家大师的艺术珍品,成为游客假日到访合肥必打卡的一站。从“徽之器象——馆藏生活器具展”,到“檀干流芳——纪念许承尧先生诞辰150周年专题展”,再到“天造画境绘丹青——黄山书画院藏品交流展”,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为观众呈现徽州文化的厚重底蕴。
安徽日报
,赞34
全椒县精心策划“国庆盛典映辉煌 七十五载谱华章”精品好书主题展、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线上主题荐书活动等20多场线上线下国庆主题活动,涵盖展览、讲座、诵读会、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全椒县图书馆馆长张青说:“我们努力让书香飘满全县每个角落,丰富读者的假期‘悦读’生活,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

文化市场

持续“热辣滚烫”

图片
哼唱《天仙配》《女驸马》的经典唱段,聆听《打猪草》的动人旋律,从合肥市天仙配茶戏楼到安庆市再芬黄梅公馆,黄梅戏迷争相走进清雅的小剧场,听一段耳熟能详的折子戏,享一段雅韵氤氲的慢时光。
今年国庆假期,演出市场分外红火。第十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热热闹闹举办,名家新秀同台,老戏新曲共唱,吸引全国各地的黄梅戏迷涌进宜城。白天流连美景,晚上欣赏好戏,“黄金周·黄梅戏”成为安庆一块闪亮的文旅品牌。从逍遥津公园的“梨园飘香”惠民演出,到寿县“楚韵寿州 黄梅飘香”国庆专场演出,再到肥东大剧院黄梅戏精品折子戏,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这个“十一”黄金周分外忙碌,把一台台黄梅戏送进县城剧院、带到知名景区。
安徽日报
,赞87
各地影院人气持续火爆,《志愿军:存亡之战》《浴火之路》《危机航线》《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6:迷你大冒险》等国产大片集中上映,或激扬红色主旋律,或传递满满正义感,或洋溢童真童趣,满足不同年龄段群体的观影需要。
“‘国庆档’向来是电影热门档期,我们精选质量高、口碑好的电影新片呈现给观众。”合肥星空国际影城相关负责人介绍,恰逢新中国成立75周年,很多家长带着孩子观看《志愿军:存亡之战》等令人热血沸腾的国产大片,在浓浓的国庆氛围中感受炽热的爱国情怀。


【详情】
时间:2024-10-03 12:15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石丽敏):9月23日至28日,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传播局指导,国际在线、安徽省网信办共同主办,合肥市网信办、芜湖市网信办、国际在线安徽频道承办的2024“打卡中国·古韵潮音——你好,安徽!”网络国际传播活动举行。

  安徽,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绚丽多姿的文化,涵育了安徽特有的精神内核:是源远流长,是赓续不绝,是创新开拓,亦是兼容并蓄。

  六天时间里,来自巴西、墨西哥、俄罗斯、泰国、越南等国的十余位网红博主沉浸式打卡合肥、芜湖,体验历史沉淀的“古韵”、探索时代发展的“潮音”,在古今交织里,品读大放异彩的“徽风皖韵”。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在历史回响中窥见古韵新风

  安徽自古以来就多元、开放、包容。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安徽正给出自己的答案。

  2024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挥安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优势,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快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

【2024打卡中国】安徽之韵 中国之音:外国网红品读“徽风皖韵”

外国网红们打卡包公故里文化园 摄影 高迈

  无论是漫步在柘皋古镇的青石板路上,感受那份静谧与深沉;还是穿梭于鸠兹古镇的徽派建筑间,体验徽商的昔日辉煌;抑或是在西河古镇的小巷中寻觅历史的痕迹,听芜湖古城讲述长江流域的繁荣往事。一砖一瓦似乎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一缕风一丝雨也似乎都携带着岁月的痕迹,繁华与历史让这里始终丰富而鲜活。每一次的探访都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让网红博主们在触摸历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现代文明的力量。

  通过精心保护与活化利用,这些古镇、古城不仅保留了古代建筑的原貌,更融入了现代元素,使得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完美融合。保护与发展并重,让这些古镇成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古邑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也得以继续闪耀其独特的光芒。

【2024打卡中国】安徽之韵 中国之音:外国网红品读“徽风皖韵”

越南网红博主阮氏清清在西河古镇体验制作糖人 摄影 高迈

  “粉墙黛瓦、徽派木屋,古色古香的建筑,仿佛让人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

  “漫步在青石板路上,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岁月的沉淀,这种安静的感觉真的让人心旷神怡!”

  “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历史的脉络徐徐铺陈在眼前。”

  “徽派建筑古典壮丽,老街、老井等也都彰显着古典美。”

  ……

  在这里,网红博主们开启跨越时空的“文明之旅”。

  历史与时代的“重逢”碰撞出一场澎湃的交响,这“徽风皖韵”在网红博主们眼中,既是软实力,也是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开放发展的强大底气。“当地通过‘守旧如旧’的方式,不仅保留了古城的原貌,还赋予了它新的生命。这种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文化的传承,让我对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很是敬佩。”突尼斯网红博主玛丽安感慨道。

  新时代城市建设:在赓续发展中感知城市新韵

  除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此次合肥、芜湖之行,网红博主们感受更多的还有现代城市发展的活力。

【2024打卡中国】安徽之韵 中国之音:外国网红品读“徽风皖韵”

网红博主们在合肥“小洱海”品茗、听风 摄影 高迈

  在合肥,巢湖姥山岛让网红博主们在乘船远眺中领略了水天一色的壮丽;合肥“小洱海”的夕阳美景,更是让他们感受到了这座现代都市的惬意与浪漫。

  在芜湖,十里江湾江风轻拂绿树成荫,为博主们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的好去处;芜湖书房·江湾书院以其现代化的设计和丰富的文化活动,让网红博主们看到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如何刷新城市文化活力指数。而鸠兹湾和梅村小筑的乡村风情和田园风光,也让网红博主们看到了当地如何通过走好“皖美乡村”的文旅“破圈”之道,打造乡村休闲目的地。

【2024打卡中国】安徽之韵 中国之音:外国网红品读“徽风皖韵”

墨西哥网红博主诺莉娅(左)与麦克斯接受国际在线采访 摄影 高迈

  “我了解到,当地建成的‘芜湖书房’多达55个。在遍布城乡的‘芜湖书房’,市民不仅可以沉浸在书籍的海洋中,还能体验到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在‘芜湖书房’里阅读,能感受到浓厚的科技氛围,操作也十分便捷。我想,生活在这里的市民一定很幸福!”泰国网红博主可瑞说。

  城市的活力不仅体现在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在于文化传承、城市多样性与现代生活的和谐共融。合肥、芜湖正以自己的方式,续写着现代化的美好篇章。

  科技助推城市更新:在创新开拓中聆听科技潮音

  近年来,安徽在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精耕细作,一批镌刻着“安徽烙印”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聚焦“从0到1”的原始创新,“科里科气”正成为安徽鲜明的气质。

  2023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2%,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到49.1%,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70.3%,科技支撑产业作用明显。量子科技、空天信息等未来产业抢滩布局,初显集聚效应。一批新的增长点、增长极正加快孕育、释放动能。

【2024打卡中国】安徽之韵 中国之音:外国网红品读“徽风皖韵”

网红博主参访世界制造业大会 摄影 高迈

  9月23日本次“打卡安徽”活动启动首日,正值2024世界制造业大会举办期间。自2018年,世界制造业大会会址永久落户安徽合肥以来,安徽每年广布“英雄帖”,向世界发出“皖美之约”。六年来,大会“朋友圈”不断扩容,境内外客商纷至沓来。

  巴西网红博主慕容雪是第一次来到安徽。她认为,安徽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这里的商业环境和政策支持使其成为特别吸引人的投资目的地。“这次世界制造业大会给我留下了很多印象,最让我惊讶的是它的规模!”

【2024打卡中国】安徽之韵 中国之音:外国网红品读“徽风皖韵”

墨西哥网红博主安德烈(左)与麦克斯在芜湖产业创新馆打卡 摄影 高迈

  无独有偶,在安徽捷迅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芜湖产业创新馆,网红博主们也同样感慨于安徽强大的“科创基因”,感悟安徽、中国如何奋力书写产业科技创新的“新答卷”。

  在合肥生活了两年的泰国网红博主爱中表示,安徽有丰富的人才和劳动力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但最重要的是政府出台的营商环境政策,“安徽准确把握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实在是令人瞩目,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新兴产业在加速崛起”。

  在逐浪新质生产力的潮流中,这片土地正焕发新的活力,在创新开拓中唱响科技潮音,续写新时代的新篇章。

  文旅融合兼容并蓄:在交流互鉴中绘就美美与共

  纵观江淮大地,文旅资源禀赋优越,以徽商为标志的经商文化、以徽派建筑为主的建筑文化、以徽菜为主的饮食文化、以黄梅戏为主的戏剧文化等,都是徽文化的鲜明注脚。

【2024打卡中国】安徽之韵 中国之音:外国网红品读“徽风皖韵”

网红博主打卡方特东方神画主题乐园 摄影 高迈

  在芜湖方特东方神画主题乐园,网红博主们穿梭于各种高科技游乐设施中,在欢笑中感受文化韵味,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主题乐园完美结合。芜湖雕塑公园以其丰富的国内外艺术作品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展示了芜湖作为“中国雕塑之城”的独特魅力,成为网红博主们感受城市文化氛围和艺术气息的窗口。中国铁画创意园完美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的新生命力,让网红博主们直呼“大开眼界”,领略到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意碰撞出的火花。

【2024打卡中国】安徽之韵 中国之音:外国网红品读“徽风皖韵”

网红博主们在中国铁画创意园体验芜湖铁画 摄影 石丽敏

  上下山水,左右人文的安徽,在长三角发展浪潮中,既有“美好安徽,迎客天下”的雄心,也有建设文化和高品质旅游强省的底气。

  2023年6月,安徽省牵头拟订《长三角文化和旅游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框架协议》,在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签约。从区域项目建设、消费复苏振兴、文旅惠民乐民等六方面着手,全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区域文旅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样本。

  窥一斑,知全豹。这些已成为推动安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墨西哥网红博主麦克斯参加过多次“打卡中国”活动,“这次活动我们去了很多地方,路上到处都是美景。西河古镇的自然风光让人流连忘返,柘皋古镇的火壶表演令人震撼,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国的美多姿多彩、无法替代!”麦克斯的每一次体验,都是对中国文化及现代文明的一次深刻感悟,他期待下一次的“打卡中国”之旅,能够继续探寻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发现更多中国故事,见证更美、更好的中国。

  合肥、芜湖如此,安徽如此,中国亦是如此。


【详情】
时间:2024-10-02 15:38

安徽是一片红色的热土,革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革命老区县就有68个,占全省县市区的64%。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重要的根据地,在我省大别山区留下众多革命遗址遗迹;新四军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大抗日武装之一,在安徽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旧址;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文物在我省也有较多遗存。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我们推出系列H5作品《红色文物里的安徽》,展现近代以来江淮大地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画卷。今天推出第二期《追寻真理的目光——王步文烈士的眼镜》


这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王步文的眼镜。这副眼镜长11厘米,宽6厘米,重20克,眼镜为全金属结构框架,正圆形黑色眼镜框,两框之间用金棕色金属相连,茶色透明玻璃镜片,银色镜腿,后有玳瑁镜脚。王步文牺牲后,由金寨县刘正德捐赠,1959年1月1日入藏,为国家一级文物。

王步文烈士简介:

1898年,王步文出生于岳西县一户农民家庭。学生时代的他博学多才,在题为《中国今日大病之安在》一文中,慷慨陈词:“和民众团结起来,赶走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挽救危若卵石的中国”。1919年在安庆组织学生声援五四运动,积极抵制日货。1921年发起成立了安徽省最早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1922年,王步文在作文本中陈述了以改造社会为己任的志向:“民能挚心爱国,视国事如己事,政治不良,从而革新之,社会不良,从而改造之,虽弱也必有强之一日”。

1923年10月,王步文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安徽第一个城市党组织中共安庆支部成立,王步文是重要成员,负责组织工作。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王步文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临危不惧、坚持斗争、视死如归,为全省各地区党组织和工农运动的发展呕心沥血,作出了突出贡献。孜孜不倦地学习、夜以继日地工作,不知何时起,王步文的鼻梁上悄悄架起了一副眼镜。从此,眼镜就一直陪伴着王步文,成为他一个醒目的标志!

1931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在芜湖成立,王步文任代理省委书记兼宣传委员。3月,任省委书记。此后的一个星期里,王步文连续主持召开三次常委会,研究部署全省党的工作,还向皖西、皖北、皖南派出巡视员巡视指导工作。正当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时,4月6日,由于叛徒告密,王步文不幸被捕。国民党以高官厚禄拉拢,王步文严词拒绝;敌人施以种种酷刑,王步文坚贞不屈。在狱中,他勉励难友:“现在的苦,正是为了将来的甜……正义、真理和胜利是属于人民的。”

王步文在狱中饱受折磨,当他得知自己编纂的《社会运动辞典》一书稿费寄来后,叮嘱前来探监的妻子方启坤:“当(党字的谐音)用则用,家里少用。”方启坤遵照嘱托,将150元稿费一部分转交芜湖党组织作为党费,大部分用于救济难友家属。

1931年5月31日,王步文被执行死刑。他给爱人写下绝笔信:“我为革命死了,你不要悲哀,不要难过,应抚养爱生,以继予志。”临刑前,王步文向目送他的难友们高喊:“同志们,共产党员是杀不完的……让我的鲜血去浇灌自由之花吧!”说完,他唱着《国际歌》英勇就义,时年33岁。

“是革命家,是教育家,怀如此奇才,生而无愧;为革命死,为大众死,仗这般大义,死又何妨。”这是王步文烈士一生最真实的写照,他用热血的一生诠释了忠诚于党、忠诚于革命、忠诚于人民的信仰与使命。



【详情】
时间:2024-10-02 15:35
淮海战役中
安徽人民用一辆辆小推车
将物资推到前线
推动了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
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基础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75年来
厚积薄发的安徽汽车“一路疾驰”

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不断“换挡提速”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或点击文末左下【阅读原文】
手指向左滑
看安徽从小推车到元汽车
翻天覆地大变化

↓↓↓

图片


【详情】
时间:2024-10-02 15:34

举目赏绿意,低头品书香。走出家门,越来越多的市民会发现,我们的城市正在变得更加舒心、宜居。

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口袋公园”遍地开花,出行方式更加便捷,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稳步推进……这些清晰可见、市民感受深刻的变化,折射出我省在推进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工作中迈出的坚实步伐。

过去十年,安徽省城镇化率从47.9%提高到61.5%,建成区面积增长1.6倍,全省60%左右的常住人口、70%左右的优质公共服务资源、80%左右的经济总量和90%以上的科技创新活动都集中在城市。

城市的核心是人。我省坚持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贯彻落实到城市发展全过程,深入实施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持续优化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改善居住环境,协同打造高质量发展、高颜值生态、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高水平安全的城市空间,加快建设具有安徽特色的宜居韧性智慧现代化城市,以务实举措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实施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突出创新引领、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安全韧性,在完善城市功能上下功夫,在提升城市品质上求突破。以增强城市功能品质活力为主线,充分考虑百姓重大关切,统筹推进城市“面子”和“里子”建设。畅通市民交通出行,完善市政公用基础,积极开展嵌入式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进小区、入社区,着力解决老旧小区道路破损、停车位不足、水电气管网老化等问题。

实施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是一项牵动性强的系统工程,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顺应城市发展趋势,注重把人、产、城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推进,着力提升人民生活质量、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升城市竞争力。要树牢内涵式发展理念,推动城市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传统治理向现代治理转变,以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引领和支撑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要素汇聚、活力强劲、各具特色、近悦远来的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汤 超


    【详情】
    时间:2024-10-02 15:33

    9月30日晚,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我省广大党员干部第一时间深入学习领会,纷纷表示,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干字当头、众志成城,团结奋进、砥砺前行,奋力开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令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省妇联党组书记、主席谢兵表示,作为党领导下的群团组织,省妇联将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立足履行引领、服务、联系职能,持续深化“巾帼心向党”系列主题宣传宣讲教育活动,引领广大妇女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与国家前途、安徽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持续深化巾帼建功系列行动,团结带领广大妇女在就业创业、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领域发挥“半边天”作用,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凝聚巾帼之力、汇集巾帼之智。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个人,天长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胡步金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将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贯穿发展改革工作全过程各方面,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

    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宣城市纪委监委第七纪检监察室主任项立华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后,更加坚定了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和责任感。她表示,将坚决扛起监督执纪责任,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重大战略部署找准监督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聚焦重点领域开展项目化整治,紧盯省委部署开展的50项民生实事落地见效情况,深入推进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以改革破难题,以开放激活力。”淮南市委社工部部长郑田宏表示,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严格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敢闯敢试、担当作为,以真抓实干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全椒县医保局局长王生甜表示,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优化经办流程,规范经办管理,持续推进“互联网+医保”,开通“全椒医保”微信,实现医保业务“掌上办”“网上办”,为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医疗保障服务,努力让人民群众在共同奋斗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详情】
    时间:2024-10-02 15:33
    缅怀先烈伟绩  致敬人民英雄  汲取奋进力量
    省暨合肥市烈士纪念日向烈士敬献花篮仪式和省《烈士光荣证》颁授仪式隆重举行

    梁言顺出席 王清宪主持 唐良智虞爱华参加

    英烈垂青史,鲜花祭忠魂。今年9月30日是我国第十一个烈士纪念日,当天上午,省暨合肥市烈士纪念日向烈士敬献花篮仪式和省《烈士光荣证》颁授仪式在蜀山烈士陵园隆重举行,深切缅怀英雄烈士的不朽功勋,深情寄托对英烈们的无限哀思,激励全省上下爱党爱国、崇尚英雄、团结奋斗,切实凝聚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安徽的磅礴力量。省委书记梁言顺,省政协主席唐良智,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虞爱华,省委常委,在职省军级领导同全省各界代表一起出席仪式。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清宪主持仪式。

    图片

    蜀山烈士陵园内松柏苍翠,烈士纪念碑巍然耸立,参加仪式的约750名各界代表组成10支方阵,面向纪念碑整齐列队。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响彻广场,敬献花篮仪式正式开始。省党政军领导同社会各界代表齐声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随后,全场肃立,向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共和国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英雄烈士默哀。默哀后,少先队员献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并齐致少年先锋队队礼。

    图片

    图片

    广场上,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省军区,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爱国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代表,老战士、老同志和烈士亲属代表,少年先锋队分别敬献的9个花篮一字排开。花篮红色缎带上书写的“烈士永垂不朽”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伴随着低沉深情的《献花曲》,18名礼兵抬起花篮,缓步走向烈士纪念碑,依次将花篮整齐摆放在纪念碑基座上。梁言顺、王清宪、唐良智、刘国宾、陶明伦神情庄重、迈步上前,仔细整理缎带,向纪念碑行注目礼。接着,省党政军领导依次上前,绕行瞻仰烈士纪念碑。现场各界代表有序行至纪念碑前敬献鲜花,表达对英烈的深切怀念。

    图片

    在省《烈士光荣证》颁授仪式上,2名礼兵护卫着烈士遗属代表走到纪念碑前肃立。王清宪宣读烈士评定名单,梁言顺向李本超、张海、严伟骏、郑强、汪晓龙、王华珍、赵广前7位烈士的遗属颁授《烈士光荣证》,少先队员向烈士遗属献花敬礼,深切表达对烈士及烈属的崇高敬意。

    仪式开始前,梁言顺、王清宪与老战士、老同志、烈军属和模范代表逐一握手,向他们表示亲切慰问。


    【详情】
    时间:2024-10-01 12:45 来源:安徽日报

    2024-10-01_123312.png

    【详情】
    时间:2024-10-01 12:45 来源:安徽新闻网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200051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