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合肥6月12日电(吴万蓉 郁辰 陈佳慧)夏日的巢湖,迎来一年中最灿烂的季节。站在岸边远眺,八百里烟波浩渺,秀美的姥山岛屹立其上,往来的船只在湖中游弋,游人无不沉醉于这片湖光山色中。 

  航拍巢湖。巢湖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正是依托于这独特的山水风光,近年来,安徽省巢湖市紧紧围绕“湖光山色巢湖游”品牌建设,深入挖掘文化和自然资源IP价值,创新文旅业态布局,全方位丰富文旅内涵,逐渐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走出一条极具特色的“文旅+百业”发展之路。

  “文旅+康养”打造医养旅居样本

  走进位于巢湖北岸的中铁佰和佰乐康养项目园区,绿树成荫,环境宜人。老人们有的在花园里悠闲散步,有的在康复室接受专业护理。

  园区推行的“医养结合”模式,融合了休闲度假、医疗护理、智慧养老等多种功能,吸引了大量省内外的银发客群长期旅居,年营收高达3.9亿元。

  “以前一个人在家总担心身体出毛病没人照应,现在可好,24小时都有医护人员值班。每天早上我都去楼下花园打太极,跟老伙计们唠唠嗑,晚上还能去活动室看电影。你瞧这房间,无障碍设计,连浴室都装了防滑扶手,处处透着贴心,日子过得比以前舒心多啦!”长期居住在中铁佰和佰乐的李方后老人说。

  半汤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巢湖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巢湖,医疗康养与山水诗意完美融合,“生态银行”不断释放“健康红利”。

  依托于巢湖独特的自然禀赋,以温泉资源为特色的半汤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每年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游客们泡着温泉,放松身心,享受着惬意时光。在东庵森林公园,“林下石斛”的套种模式,也推动着“森林康养”产业发展,2024年,景区入选“安徽避暑旅游休闲目的地”。

  近年来,巢湖加快业态升级,引入高水平专业化建设运营主体,探索加强与优质文旅企业合作,推进巢湖姥山岛、银屏山等传统景区提档升级,积极发展运动休闲、康养度假、实景演艺等新业态;发展“文旅+康养”“民宿+康养”方面,依托东庵森林公园、厵村、半汤温泉度假区,打造高品质的养生度假目的地。

  “文旅+体育”发挥赛事乘数效应

  在刚刚过去的五月,2025中国自行车运动骑游大会暨环巢湖全国公路自行车公开赛在巢湖举行。赛事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600名自行车运动爱好者齐聚一堂,在156公里的环湖赛道上展开激烈角逐,呈现了一场速度与激情的体育盛会。

  2025中国自行车运动骑游大会暨环巢湖全国公路自行车公开赛。巢湖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近年来,巢湖市以赛事为媒、以绿道为脉、以山水为幕,举办了各类精彩纷呈的体育赛事。

  组织登山、徒步等多项体育赛事,举办“中国·皖美山水”骑行赛、“环巢湖杯”全国青少年排球精英赛等;连续举办10届全国自行车赛,带动游客量逾10万人次;常态化开展环湖骑行、团体毅行等活动,让体育基因深度融入旅游肌理,实现“专业赛事引流、大众活动固流”的良性循环,文体旅融合的经济乘数效应日益凸显。

  “未来,巢湖市将着力打造水上运动基地,争办游泳、帆船等国家级赛事,释放赛事经济的‘乘数效应’,让跃动的体育符号成为解锁巢湖生态价值的金钥匙。”巢湖市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方华胜表示。

  “文旅+街区”赋能文化引力磁场

  夜幕降临,位于巢湖市巢湖路的耳街灯火辉煌,热闹非凡。市民在这里一边品尝着特色小吃,一边感受着时尚与传统的交融。

  巢湖市耳街灯火辉煌。巢湖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这条不足600米的商业街因毗邻地理名胜“洗耳池”而得名。这里依托“洗耳恭听”的历史典故,串联起洗耳池公园、老火车头广场等文化地标,打造成为“文化+商业+体验”三位一体的潮流文化街区,汇聚了几百家商铺,满足了游客的衣食住行需求。同时,引入中影巨幕影院、VR体验馆、儿童剧院等130余个文化企业新兴业态,街区日均客流超万人次,年均吸引消费约2亿元,成为市民、游客纷至沓来的“网红打卡地”。

  无独有偶,在巢湖市柘皋镇,同样有一条颇受欢迎的柘皋老街。每逢节假日,老街上各大早餐店就会迎来许多市民游客,他们纷纷慕名前来品尝特色早茶,体验独特的早餐文化。

  柘皋夏至民俗文化节“老街早茶长桌宴”。巢湖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早就听说柘皋早点有名,今天特意来打卡,味道相当不错。北闸老街的古建筑也充满着历史韵味,看着斑驳的墙壁和石板路,感觉一下子穿越回了过去,能真切感受到这里厚重的文化底蕴。”特色早茶和老街建筑让前来的游客印象深刻。

  除了柘皋老街,该市的烔炀老街、半汤老街等也将早茶早点、非遗体验、夜市消费融入“商文旅”场景,在让外地游客沉浸式体验巢湖传统民俗文化的同时,也推动“人气”转化为“商气”。

  近年来,巢湖不断拓展“文旅+”的外延和内涵,积极打造“文旅+农业”“文旅+商业”“文旅+体育”等多业态模式,不断完善文旅产业链条,在“内外兼备”上做好深度融合的大文章,尖山湖逸趣园、凤栖梧民宿、半岛花溪研学基地等一大批文旅消费新场景、新标杆不断涌现。2024年,该市接待游客达1232.1万人次、营收42.9亿元,较上年同比分别增长20.7%、50.1%。

  “未来,巢湖将持续构建‘全域生态+全季业态+全员共享’的文旅发展新格局,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将‘湖光山色好风景’转化为‘产业振兴新动能’,让巢湖这张合肥‘最好名片’更加熠熠生辉。”巢湖市文旅局局长吴英鹏说。

【责任编辑:周雨濛】


【详情】
时间:2025-06-12 18:28 来源:新华网

人民网合肥6月12日电(记者韩震震)6月11日上午,作为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的重要活动之一,网络文明培育分论坛正式开启。在主旨演讲环节,7位嘉宾围绕“善用数智技术 培育文明新风”主题,介绍了各自领域开展的创新工作和积极成效。

国家大剧院党组书记、院长王宁。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摄

国家大剧院党组书记、院长王宁。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摄

国家大剧院党组书记、院长王宁在演讲时介绍,数字技术已成为文化新质生产力迅猛发展的驱动引擎,作为国家文化平台,国家大剧院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以“智慧剧院”建设为引领,积极探索“艺术+科技”的融合路径,致力于打造覆盖全球的数字文化传播平台,为网络文明建设提供高质量的内容支撑。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胡百精。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摄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胡百精。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摄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胡百精在演讲时介绍,共青团积极探索运用数智技术,与青年一道努力培育网络文明,以数智载大道,强化青年网络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以数智强根魂,引导青年在数字时代赓续红色血脉、传承中华文脉;以数智倡新风,带动青年培育和践行新时代网络文明。

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向波涛。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摄

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向波涛。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摄

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向波涛分享了学校AI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况。近年来,清华大学按照“全面覆盖、不落一人”的工作标准,运用AI等技术推动思政工作变革,推出“清小搭”学生成长助手,进一步实现对学生的全覆盖支持和全天候陪伴。开发学生思政助手“清小导”,通过智能思政问答、思政信息共享、文件信息速览等功能,为辅导员队伍应对各类思政场景赋能。

4、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宣传部部长宋强太。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摄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宣传部部长宋强太。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摄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铁路网+互联网’已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宣传部部长宋强太说,中国铁路始终致力于争当网络文明培育的“火车头”,铁路正能量优秀网络作品征集展示、“坐着高铁看中国”“发现最美铁路”等主题宣传活动影响广泛。目前,“我的铁路风景”第二季活动仍在火热进行中,欢迎大家积极创作投稿。

敦煌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俞天秀现场与机器人互动。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摄

敦煌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俞天秀现场与机器人互动。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摄

完成敦煌石窟300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打造沉浸式线上文物互动展“数字藏经洞”,1:1高精度立体还原莫高窟第285窟,让游客360度自由探索洞窟细节……敦煌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俞天秀介绍了千年石窟的数字之路,表示未来数字敦煌将在实现永久保存敦煌文物的同时,为学术研究和多元利用提供无限可能。

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工智能专家陈恩红。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工智能专家陈恩红。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人工智能如何赋能精神文明建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工智能专家陈恩红分享了相关思考和研究,他表示虽然人工智能缺乏对人类深层情感与价值观的理解,但并不妨碍其成为文明进步的得力助手,希望通过擦亮人工智能这面“超级镜子”,让其在推动优良文化传播与社会治理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

7、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吴骏华。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摄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吴骏华。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摄

演讲中,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吴骏华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问题——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如何善用数智技术培育社会文明之风?他表示,只有把“人”的价值置于核心,文明火种才能点亮每一个角落,未来企业愿继续携手社会各界,让技术更有温度,让文明更有力量。

分论坛现场。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分论坛现场。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活动中,来自乐聚机器人的人形机器人小乐,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王宁一起和嘉宾互动,为现场平添了不少活跃气氛,吸引了众多媒体的镜头。

(责编:关飞、张磊)


【详情】
时间:2025-06-12 18:26 来源:人民网

治理高额彩礼是培育文明乡风、深化移风易俗的重要内容。去年以来,在省委社会工作部牵头下,我省各地以“破陋习、树新风”的决心,深挖当地传统文化,汲取治理智慧,加大宣传力度,采取礼遇新人等一系列举措,着力破解高额彩礼治理难题。

如今,在安徽广大乡村,彩礼“瘦身”成为新风尚——全省99%的县(市、区)制定了倡导性标准,“零彩礼”“低彩礼”家庭从“零星个案”到“屡见不鲜”,让彩礼回归“礼”性,成为“皖”美大地上的广泛共识。

榜样引领 倡导文明婚嫁

“嫁女儿不是卖女儿,党员干部更要带头破除陈规陋习。”寿县安丰塘镇柿元村党总支书记代树珍的话掷地有声。他带头“零彩礼”嫁女儿,村里23户家庭争相效仿。“村比村,户比户,党员比干部。我们要以身作则,在村里形成一种正向引导的风气。”代树珍说。

蚌埠、滁州、马鞍山等地发挥党员干部作用,建立婚丧喜庆报告制度,组织党政机关干部职工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形成“干部带头、群众跟进”的示范效应。淮北、六安等地培育本土化“大总”“大老执”队伍,劝导简办婚事300余场,帮助村民减轻婚礼负担。

“大总”“大老执”是皖北一带群众对乡村红白事组织协调人的亲切称呼。濉溪县已连续开展了四届“我是大总”评选活动,累计挖掘出千余名扎根基层的“大总”。借助“大总”在群众中的影响力,让文明新风悄然融入百姓生活。

“‘大总’有些是村干部,有些是致富带头人,有些是新乡贤,这些人在村里普遍声誉好、威望高。”濉溪县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说,通过把“大总”等引入村红白理事会,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对索要高价彩礼、铺张浪费的村民进行及时提醒、批评教育,有效提升村规民约的执行力,陈规陋习被逐步破除。

“去年村里有户人家办喜事,我带着红白理事会上门讲政策,最后把彩礼减少了10万元,还省下了3桌酒席钱……”来自濉溪县临涣镇的“大总”陈文章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

“大总”们用乡邻信任撬动彩礼减负,与此同时,公益红娘团队也以“红线”为桥,为年轻人牵起文明婚恋的新纽带。在砀山县、太和县等地,通过组建不同形式的公益红娘志愿团队,为年轻人提供婚恋信息登记、交友联谊等服务,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恋爱观、婚姻观、家庭观。

“我们每个村大概有2名到3名红娘,定期轮流到各个村召开婚配信息交流会,目前登记了240多名单身男青年信息,其中64人已成功‘脱单’,有28人已经订婚。”太和县宫集镇红娘协会负责人刘小曼说,在红娘的把关和劝导下,不少适婚青年逐渐接受“零彩礼”“低彩礼”的婚嫁新理念。

政策激励 礼遇文明家庭

在砀山县关帝庙镇,镇党委书记薛燕除日常工作外,还多了一份特别的“任务”。“各村摸排上来的‘零彩礼’‘低彩礼’新人,等办喜事当天,我都要登门送上‘大礼包’并证婚。”薛燕告诉记者,当地为活动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彩礼不超五万八,政府礼包送到家”。

关帝庙镇关帝庙村村民陈恒斌今年3月在家里举办了一场“零彩礼”婚礼。婚礼当天,薛燕带着“大礼包”如约而至,“我带了砀山本地的非遗文创产品蝌蚪文卷轴、一床喜被、一束鲜花,以及由镇政府颁发的‘最美新人’牌匾。”薛燕介绍。

趁着婚礼现场亲朋好友齐聚的热闹时机,薛燕送上“大礼包”并为新人证婚。她真诚地表扬了这对新人:“你们选择‘零彩礼’结婚,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移风易俗,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觉悟!”同时,她也向在场的乡亲们宣传了婚事简办、新事新办的新风尚。

治理农村高额彩礼,刚性约束进入“私人领域”往往容易碰壁,此时,柔性施治就显得格外重要。“我们对部分‘零彩礼’‘低彩礼’家庭给予礼遇激励,通过典型引领,树立鲜明导向。”宿州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尉成辉表示,通过荣誉评选、书画赠送、节日慰问、乘坐公交优惠等形式,让文明新风既有“面子”,更有“实惠”。

这股正向激励的风潮在安徽多地开花结果。在阜阳市,“零彩礼、低彩礼、不收礼”的“三礼”家庭可以享受子女教育优先、免费体检、景区免票等七重激励,礼遇对象覆盖夫妻双方及岳父母,让文明新风从“选择题”变成“加分项”。

前不久,当涂县太白镇太白村的“新风堂”里,村民夏浩的婚礼简约而温馨。“刚开始父母觉得‘新风堂’不如酒店豪华气派,但实际体验下来,这里设施齐全,更有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提供策划、主持、现场服务,甚至还有文艺演出,整个婚礼简约、低碳又环保,特别符合我们的价值观和节俭办婚礼的理念!”夏浩笑着说。

太白村党总支书记陈益斌对此很是自豪:“我们组建志愿服务队,为‘零彩礼’‘低彩礼’家庭提供免费场地布置、婚宴帮厨等服务,目的就是大幅节约群众办事的开支,让大家看到新风尚的好处。”

覆盖全省的积分制,也成为礼遇新人的一个重要手段。数据显示,全省1520个乡镇(街道)、14777个村(社区)已普遍实行积分制,建成了12089个线下“积分超市”。同时,13251个村(社区)修订更新了村规民约,明确将抵制高额彩礼、推行婚事新办简办等内容纳入其中。这一系列举措,让选择“零彩礼”“低彩礼”的家庭不仅收获社会赞誉,更能切切实实地获奖励、得实惠,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文化浸润 唱响文明新声

4月19日,临泉县体育场成了幸福的海洋。数千名现场观众与数万名在线网友共同见证了一场特别的盛事——阜阳市第五届“零彩礼、低彩礼”集体婚礼。在热烈的掌声与祝福声中,20对新人喜结连理。这场婚礼不仅请来了领导干部主婚,更迎来了一份“惊喜大礼”:前来参加香港明星足球队友谊赛的黄日华、何家劲等明星嘉宾也欣然担任证婚人,为新人送上诚挚祝福。

“俺这婚礼真排场!”新郎柳耀宇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好几个单身朋友看了都羡慕得不得了,直说也想参加这样的集体婚礼!”一旁的新娘冯雪荣眼中闪着光,补充道:“既然相爱就要过一辈子。对我们来说,世上最珍贵的‘彩礼’就是百年好合。这份真挚的感情,让我们的婚礼更简朴,也让婚姻本身显得更加珍贵!”

像这样的集体婚礼和特色颁证活动,正在安徽各地蓬勃开展。数据显示,去年以来,全省已举办850余场。尤其在“520”、七夕这样的甜蜜节点,形式新颖的集体婚礼更是层出不穷,搭建出一个个的移风易俗的有效宣传平台。

如何让“零彩礼”“低彩礼”的理念如春风化雨般浸润人心?我省在组织集体婚礼之外,各地深入挖掘本土优秀传统婚俗文化,举办“抵制高额彩礼 弘扬婚嫁新风”主题曲艺展演、乡村春晚,引导群众树立正确婚恋观。

宿州市创作的地方小戏《二妮劝妈改陋习》、淮南市创排的淮河大鼓书《彩礼不是婚姻秤》、马鞍山市推出的《陋室新韵》等地方戏曲作品,用接地气的语言,生动揭示了高额彩礼的弊端,唱响了文明婚嫁的时代新声。

文化的浸润,赋予了移风易俗更深沉的力量。在黄山市黄山区谭家桥镇,新人何学敏和王惠玲的婚礼没有铺张,却洋溢着独特的复古韵味。

“我们特意邀请了民间的‘送花灯’队伍,为婚礼增添了一份别样的祝福。”新郎何学敏说,他和妻子摒弃了高额彩礼的旧俗,选择用这种质朴而富有文化底蕴的方式开启新生活。

以传统民俗为载体,黄山市巧妙地将徽州非遗剪纸、寓意吉祥的“花灯送喜”、象征好运的“鱼灯接福”等本土文化元素融入集体婚礼等特色活动仪式中,让古老的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夺目光彩。

“我们深入挖掘徽文化中的‘谦让和合’等善治理念,传承《朱子家训》中‘毋索重聘’‘勿计厚奁’的优良传统。”黄山市委社会工作部基层治理指导推进科副科长喻叶介绍,将这些文化精髓融入治理实践,制定了婚庆喜事倡导性标准,纳入全市453个村(社区)的村规民约和积分制管理,真正实现以和为贵、以文化人。

“治理农村高额彩礼,是关系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关键小事,也是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大事。”省委社会工作部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做深做实做细农村高额彩礼综合治理工作,让婚姻始于爱,让彩礼归于“礼”,切实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让移风易俗的成果惠及更多江淮儿女。

(本报记者 刘良慧)


【详情】
时间:2025-06-12 14:57 来源:安徽新闻网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合肥6月11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丹萍)今日,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分论坛在安徽合肥举办。论坛以“携手共赴美好数字未来”为主题,聚焦数字生活、工作、学习和创新等场景,邀请多方代表分享在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中的创新实践和典型经验,探索进一步增强人力资本积累、拓展人口质量红利、厚植创新发展优势的工作思路。

安徽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西明,中央网信办、国家网信办总工程师孙蔚敏出席论坛并致辞。

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作主旨演讲,上海市委党校、江苏省人才学会、浙江省委党校、安徽创新馆、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有关同志围绕数字技术发展前沿及应用、提升新时代党员干部数字治理效能、新型职业工人培养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升新型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作用发挥等方面作主题发言。

在圆桌对话环节,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太原理工大学、网络安全科技馆、武汉大学、南昌大学、湖南大学等企业和单位代表,围绕教育数字化、人工智能在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中的作用发挥等话题,分享了经验做法、创新思路和前沿观点等。

论坛设置合作共建环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山西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等9个省(市)党委网信办共同签署《长三角、中部区域“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合作共建协议》,推动强化区域交流合作。

本次论坛由安徽省委网信办、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合肥市人民政府承办,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安徽创新馆、中安在线协办,来自政府部门、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120余位嘉宾参会。

责任编辑:沈杰群 郭韶明


【详情】
时间:2025-06-12 14:55 来源:中国青年报

央广网合肥6月11日消息(记者赵家慧 鲍玉婵)6月11日上午,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互联网企业社会责任分论坛在安徽合肥举办。本次论坛环节共分3个篇章,腾讯、微博、拼多多、字节跳动等数十家头部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数字时代企业社会责任实践路径。

中央网信办(国家网信办)副主任、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牛一兵在致辞中表示,期待广大互联网企业作为网络强国建设的主力军,在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优化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进一步推动互联网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互联网企业作为数字经济与网络文明建设的双轮驱动主体,正以技术赋能释放创新活力,以责任担当筑牢行业根基,为网络强国建设构筑多维支撑。董宇辉担任第一篇章“弘扬网络正能量”讲述人,他结合自身从教师到主播的转型经历,分享了“与辉同行”团队通过直播,推广非遗、助农惠农的实践。腾讯公司总编辑、公共政策副总裁朱殿君和微博政府媒体事务副总裁、总编辑陈丽娜分享了在网络时代,互联网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推动社会文明建设。

前女足国门赵丽娜作为第二篇章“网络诚信”的讲述人,分享了“星球计划”通过互联网筹款为110所乡村小学建球场的经历,并表示“网络诚信建设在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进程、促进行业自律规范发展等实践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闲鱼CEO丁健剖析闲置经济背后的信任逻辑;拼多多集团首席发展官、高级副总裁朱政提出“诚信是生存题”,投入千亿资金扶持商家转型,打造“制度+技术+共治”防护网;科大讯飞副总裁、听见科技总经理王玮展示了AI防诈骗系统、AI声音公益计划等根植于企业的价值观,用人工智能建设美好世界案例。

音乐人胡海泉开启“网络公益建设”第三篇章,呼吁“让服务器架到田间地头”,用科技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北京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乔栋、丁香园党委书记、创始人李天天、货拉拉公司党委书记、首席安全官、副总裁陈宇、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首席数据治理官、副总裁李尧等,共同讲述了互联网企业让科技向善成为共识,以坚实的行动共同勾勒数字文明的责任新图景。

分论坛现场,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副秘书长吴定平发布了《2025互联网平台企业社会责任评估报告》。现场为腾讯、字节跳动、阿里巴巴等入选2025年度互联网平台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案例的10家企业代表颁发证书,表彰其在公益创新、技术普惠等领域的标杆作用。

大会为入选2025年度互联网平台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案例的10家企业代表颁发证书(央广网记者 赵家慧摄)

加强网络诚信建设,是顺应信息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要求,是亿万网民共建共享网上美好精神家园的迫切期待。分论坛上,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秘书长赵晖发布了《中国网络诚信发展报告(2025)》。

赵晖表示,中网联已连续编写发布五份年度《中国网络诚信发展报告》,今年的报告深耕理论,首次提出网络诚信建设的实践历程和基本原则;赋能实践,系统展现“十四五”时期网络诚信建设新经验新成效;聚焦热点,深度剖析人工智能、互联网医疗、网络外卖平台等诚信生态建设。

论坛尾声,快递员刘壮作为新就业群体代表,与网信办、市场监管总局等与会嘉宾共同启动“数字健康素养提升行动”,点亮责任新航程。

编辑:刘畅司晨


【详情】
时间:2025-06-12 14:53 来源:央广网

《人民日报》(2025年06月12日 第 02 版)

《人民日报》(2025年06月12日 第 02 版)

6月10日至11日,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本次大会以“汇聚网络正能量 引领时代新风尚”为主题,由中央网信办、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今年是中国网络文明大会举办的第五个年头。本次大会举办了开幕式及主论坛、14场分论坛和“科技·点亮网络文明时空”主题活动。会上,各界嘉宾交流网络文明共建经验,共谋网络文明时代新篇,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丰厚文明滋养和有力精神支撑。

创作更多优质内容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要全力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网上宣传。

“中央网信办始终把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网上宣传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创新理论传播的话语形态、方式手段,策划推出‘理响中国’‘理上网来’‘万山磅礴看主峰’等一系列特色鲜明的理论传播品牌,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中央网信办副主任、国家网信办副主任杨建文说,要聚焦网民共情点和共鸣点,突出议题设置,强化互动传播,创新话语表达,生动展现党的创新理论蕴含的真理力量。

“安徽把握网络传播规律、发挥网络传播优势,大力加强党的创新理论网上传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坚持价值引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阵地优势,将网上理论传播与线下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展‘践行核心价值、打造好人安徽’‘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激荡文明向善正能量。”安徽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孙红梅表示,安徽将深入实施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工程,不断巩固壮大网上主流思想舆论。

网络纪录片《温暖中国·城市公益故事》捕捉生动影像,全景展现社会向善力量,以公益温暖人心;系列网络综艺《种地吧》展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全新面貌,激励更多青年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董昕表示,网络视听领域正在积极围绕文化教育、公共卫生、生态文明等领域,努力创作推出更多富有思想性、艺术性和传播力的精品力作,让公益内容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

“扎实开展研究,为网络空间主流文化国际传播贡献智慧力量。”在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分论坛上,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说,“我们发挥自身国际舆论研究优势,围绕中华文化符号、中国网络文学IP(知识产权)、中国数字文化出海等主题,形成一系列延续性品牌研究成果,通过数字化的传播效能评估,探索构建网络空间价值传递评估体系,为技术驱动下的主流价值、优质文化产品国际传播探索方法与路径。”

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法治是网络文明的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法依规管网治网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有关部门充分发挥法治在网络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以法治方式护航网络文明建设行稳致远。在网络法治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法治护航网络文明建设”“AI治理的法治生态”等议题进行交流,提出以法治之力维护网络空间秩序,努力让文明、法治成为网络空间鲜明底色。

“无论是在网络生态综合治理,还是在算法治理、平台治理等领域,都形成了创新而鲜明的中国方案,为世界网络空间治理与网络文明建设法治化提供了经验和智慧。”中国法学会副会长、西南政法大学校长林维说。

网络辟谣是网络综合治理的重要方面,也是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网络辟谣分论坛上,发布了《经济金融领域年度网络辟谣榜》和“利用AI生成类谣言辟谣典型案例”两大成果,并发布首批“涉企网络辟谣工作直联点”试点单位名单。

“人工智能也带来了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知识产权、虚假信息等安全和伦理问题,在弘扬网络正能量、网络诚信建设、网络公益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新挑战。”针对新形势下互联网企业的社会责任,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表示,要坚持以人为本,推动技术向上向善,妥善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为网络空间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为网络空间健康有序发展筑牢价值根基。

“文明演进需要技术的锐度,技术创新需要文明的温度。”在智能社会发展与治理分论坛上,中关村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吴世忠表示,人工智能推动社会方方面面的转型,目前不少地区围绕城市管理、教育、养老、社区治理、环境治理等多个领域开展了非常具有特色的社会治理的实践,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未来,智能社会发展与治理大有可为,相关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维护良好网络文明生态

“我们要弘扬法治精神,依法用网——严守法律底线,维护网络安全,让网络筑牢法治防线”“我们要积极有序参与,理性用网——遵守伦理良俗,规范网络言行,让网络充盈清朗蓝天”……大会主论坛上,中央网信办、共青团中央联合策划推出“青年网络文明倡议”,引导广大青年争做网络文明的参与者维护者、网络文化的交流者传播者、网络技术的创新者开拓者。

倡议活动发起方表示,通过发出青年声音、树立青年榜样、广纳青年智慧、汇聚青年力量,共同推进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文明上网,以时代新风塑造和净化网络空间,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

“要坚持科技向善、趋利避害,积极打造网络文明培育品牌,广泛开展网络通识教育服务、网络安全防护、网络文明养成等实践活动,提高人们的数字素养,努力营造安全网络环境。”在网络文明培育分论坛上,与会嘉宾提出,未成年人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也是网络生态中需要共同呵护的对象,要充分发挥智能算法优势,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融入未成年人活跃的网络场景,潜移默化地塑造他们的思想道德。

“让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同频共振,这是科技企业的责任。2019年,科大讯飞联合中国聋人协会、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发起‘听见AI的声音’公益行动,至今已走过6年:累计超2亿分钟免费转写服务,覆盖数千名听障人士;将语音转写功能植入手机系统底层、在直播场景提供实时字幕,聚焦听障群体真实的沟通需求,让技术真正‘听得懂、写得准’……”科大讯飞副总裁、听见科技总经理王玮表示,当科技企业以诚信为基、平台以责任为导向、用户以信任为纽带,无障碍环境才能从“单点突破”走向“全域覆盖”。

网络文明建设,网络名人该有怎样的责任和担当?安徽省公安厅法医秦明说,网络名人应是涤荡“尘埃”的“清流”,坚守初心、百折不挠,在舆论场中发挥济世益民、激浊扬清的作用,校准价值取向的坐标,用共情弥合认知鸿沟,架起大众之间的沟通桥梁,让正义在舆论场中永不迷途。

网络空间生态日渐清朗,汇聚众力画好文明建设的“网上网下同心圆”。大会主论坛发布了“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百个成绩突出账号推选活动成果”。人民网“人民建议”、北京12345等优秀账号代表,讲述了如何通过网络听取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汇聚人民智慧,发扬建言文化,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故事,赢得观众热烈的掌声。

从“领导留言板”到“人民建议”,人民网促成了540万件企业和群众的声音被倾听、被回应,村民的一条留言点亮了全县258个村的路灯,网友的留言要回了工友们598万元的工资……通过“领导留言板”和“人民建议”栏目,群众关心的问题得到了重视和解决,一些好的建议被转化为政策措施,真正惠及了广大人民群众。

与会嘉宾表示,将以本次大会的举办为契机,汇聚网络正能量,引领时代新风尚,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空间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好学重文的网络文明环境,让广大网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责编:关飞、金蕾欣)


【详情】
时间:2025-06-12 14:50 来源:人民网

六月十一日,省委书记梁言顺来到中德智造产业园,听取产业园发展情况介绍,察看产品展示和试验中心。本报记者 杨竹 许昊 摄 本网讯(宗禾 李浩)6月11日,省委书记梁言顺赴宣城市宁国市、旌德县开展访企入村,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从严从实纠“四风”、转作风、树新风,切实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成效。省委常委、秘书长单向前参加。 上午,梁言顺随机来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宁国市东波紧固件有限公司,现场察看企业产品和生产车间,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和当地营商环境情况。他指出,要认真贯彻民营经济促进法,以企观政改作风,实打实为企业纾困解难,努力用优质高效的服务增强企业发展的信心。随后,梁言顺来到中德智造产业园,听取产业园发展情况介绍,察看产品展示和试验中心。他勉励企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产品和技术迭代升级,创造更多“唯一”和“第一”,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梁言顺强调,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要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企,突出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加强调研论证,广泛凝聚共识,切实把未来五年发展的蓝图描绘好。 下午,梁言顺随机来到旌德县俞村镇杨墅村村委会和旌阳镇人民政府,与镇村干部深入交流,听取开展学习教育的意见建议,了解皖政通使用情况。他强调,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把压力传导到底到边,严肃整治违规吃喝等歪风邪气,让广大党员、干部心有所畏、行有所止,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在旌德县政务服务中心,梁言顺与办事群众亲切交谈。他指出,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最终要落脚到为群众办实事上。要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优化办事流程,强化数字赋能,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以马上就办的速度、办就办好的力度增强群众的满意度。

【详情】
时间:2025-06-12 14:47 来源:安徽新闻网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6月11日上午,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分论坛在合肥举办,论坛主题为“携手共赴美好数字未来”。(记者 吕文卫 设计:杨曦)

编辑: 章嘉奕


【详情】
时间:2025-06-11 21:20 来源:中安在线

法治网特约评论员 陆玄同 

在数字时代的汹涌浪潮里,网络已成为亿万民众精神生活的核心场域。网络空间的有序运行与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个体精神世界能否保持安宁与富足,更对整个社会的文明进程产生着深刻影响。在此背景下,6月10日至11日于安徽合肥举办的中国网络文明大会意义重大,其中网络法治分论坛聚焦“良法善治共筑网络精神家园”这一主题,更是切中了时代发展的脉搏。 

论坛发布了《推动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发展行业倡议》。政府、产业、学术界和社会各方力量齐聚一堂,共同为构建文明、安全、有序的网络法治生态出谋划策。这既是数字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亿万网民精神家园的迫切需要。 

中国的互联网起步于上个世纪90年代,网络法治建设也开端于此。截至目前,我国制定出台网络领域立法150余部,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的相继出台,搭建起网络法治的“四梁八柱”。我国网络法治建设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姿态,并且在不断优化完善,以适应数字时代的瞬息万变。

网络法治建设不仅要有完善的立法,更需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的执法。《中国网络法治发展报告(2024年)》显示,2024年,全国网信系统约谈平台11159家,关闭违法网站10946家,处置账号超10万个。有关部门主动出击、重拳惩治,深入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推进“净网”“剑网”“护苗”等整治行动。司法机关严惩网络暴力犯罪,2024年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对292人定罪判刑,以侮辱罪、诽谤罪对91人定罪判刑。法治利剑高悬,让“零容忍”从口号变为了实实在在的震慑。 

文明是网络的灵魂。为了让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各地和各大平台纷纷开展独具特色的普法宣传活动。安徽亳州市开设“网络法治V课堂”,引导自媒体守法发声;合肥市庐阳区推出青少年安全动漫《庐小胖陪你安全上网》,200名网络志愿者积极播撒文明种子……精彩纷呈的普法活动如涓涓细流,最终汇聚成法治的汪洋大海。通过深入人心的宣传,法治建设的参与主体变得更加多元,越来越多的人从被动的普法对象转变为积极的普法主体,形成了全民参与法治建设的良好局面。 

当然,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算法推荐等新兴技术也带来了治理新命题。今年大会新增网络主播培育、智能社会发展与治理等分论坛,直击技术伦理核心。AI辟谣阻断虚假传播,区块链保障数据安全,虚拟现实激活文旅体验,技术正成为网络文明的“硬核支撑”。只有让科技闪耀人性之光,才能为文明铺就理性底色。 

法治是秩序之轨,文明是价值之舵。当桐城“六尺巷”的谦和融入网民素养,当执法的刚性托举文化的柔美,网络空间便不再是虚拟荒原,而成为植根现实、照耀未来的精神家园。法律不仅是约束行为的“刹车片”,也是引领网络空间健康发展的“导航仪”。网络精神家园作为亿万网民共同的精神寄托和情感归宿,需要良法善治的坚实保障。唯有让法治成为数字文明的内生基因,方能托举起亿万网民“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让网络空间成为人们心灵的避风港和精神的栖息地。 

编辑:康婧轩


【详情】
时间:2025-06-11 21:17 来源:法治网

中新网合肥6月11日电(记者 储玮玮)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分论坛10日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本次论坛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网络空间”为主题,旨在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让各族群众在互联网中获得文化归属感,增强文化认同。中央网信办副主任、国家网信办副主任牛一兵,国家民委专职委员(正部长级)秦宜智,安徽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西明出席论坛并致辞。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论坛现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沈江平围绕“数字时代的中华民族共享文化符号和集体记忆”,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肖小勇围绕“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考古发现的价值阐释与传播”,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刘道胜围绕“‘E’揽徽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孙尚武围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对外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中国民族报社总编辑、国家民委道中华文宣平台负责人闫永围绕道中华文宣平台“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网络传播实践与思考”等主题,分别发表主旨演讲。

活动现场。记者 储玮玮 摄

  围绕“同心同向共情共鸣 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主题,4名嘉宾分享了沟通情感、传承文化、交流思想、凝聚共识的实践经验,助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河南卫视总编室总监徐娜讲述了以经典文化形象吸引受众持续感悟中华文化深厚底蕴、时代价值的相关实践;英国视频博主司徒建国讲述了过去10年在中国拍摄短视频的体会;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古丽米娜·麦麦提讲述了用舞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故事;全国民族团结宣讲“青骑兵”、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学生周彦博讲述了如何以青春之声传递民族团结情。

  论坛启动了2025年“道中华·边疆行(神州行)”主题宣传活动、“中华瑰宝”文物创意秀活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分论坛由中央网信办网络舆情管理局、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道中华文宣平台承办,安徽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中国日报网、中国民族报社协办。中央网信办、国家民委等有关司局负责同志,中央主流媒体和重点新闻网站以及相关商业网络平台负责同志,专家学者,高校师生等120余人参会。(完)

责任编辑:张令旗


【详情】
时间:2025-06-11 21: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200051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