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2. 图说舒城及龙头塔下
  3. 回眸龙河口
  4. 回忆录
  5. 舒城人民的历史性创造—龙河口水库兴建回忆片段
舒城人民的历史性创造—龙河口水库兴建回忆片段
发布时间:2007年07月19日 10:19          来源:     阅读数:5577

秦廷凤

秦廷凤,县水利局退休干部,现年78岁,本县高峰乡普庆村人。参加龙河口水库工程建设,并任指挥部办公室主任。

水库建成后曾任水库管理处副主任。龙河口水库是舒城县水利历史上一项浩大工程,也是世界水利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大创造,近50年来,集灌溉、发电、养殖、旅游于一体,给舒城县、庐江县、原六安县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本人时任龙河口水库兴建指挥部办公室主任,亲眼目睹兴建的始末,现根据自己的记忆,整理如下,以慰藉兴建水库的人民,也使后代子孙记住先辈们的这一伟大创举。

、工程概况

龙河口水库主坝定位于舒城县西南山区东西两条大河交汇处龙河寨。设计主坝高75米,副坝四座,库容5亿立方米,东、西两道主干渠,东达庐江县、西达六安市裕安区,总长78.2公里。灌溉面积100.5万亩。淹没区东至河棚新开岭,西至五显镇下街头,其中良田3万亩,集镇5个(中梅河、乌沙街、毛竹园、巴洋河、五板桥)。所在淹没区的农户和小集镇的居民全部搬迁,涉及32个村1200多农户,人口约四万余人。建成后东西水域长约60华里,南北最宽处约20华里。

二、土法上马

龙河口水库的兴建酝酿于1957年冬,县政府领导为根治舒城的水患造福子孙,决心依靠舒城人民,提出这一伟大的设想。当时省政府尚未批准,省委个别人对此还有异议,连在合肥设立办事处,也未同意,故民工穿着“龙河口水库”字样的汗衫,以宣传和扩大影响。直到59年7月原省委书记曾希圣来舒城视察,方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首肯。在六安地委的支持下,于一九五八年元月组建了工程指挥部,由时任县长的李屏任总指挥,时任副县长的邓立功任工程指挥,下设指挥部办公室,我当时被任命为办公室主任,许明任宣传科科长,李少白、赵学信二人任工程科副科长,胡乃培任劳力调配科科长,郑敦孝任供应科科长,汤武掌任财务科科长。修筑大军以军事化编制,成立三个师,下编团、营、连、排,军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组织分工严密有序。一九五九年二月从全县四面八方调集三万民工,汇集到建筑工地,展开了轰轰烈烈的人民战争。

龙河口水库修筑的一大特点是土法上马,这是世界水利史上的一项伟大创造,也是当时县委县政府思想解放和技术创新的一次伟大创举。就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建国后百废待兴的困难时期,一无技术,二无资金,条件简陋到极点,县领导决定依靠人民的肩膀和双手,以土石构筑大坝,以手工凿开明渠,以牛拉石磙碾压,以人墙断流,当时最先进的工具就是手推小木轮车,且数量有限。只是到了后期上级才调来两部履带式拖拉机,且无人会操作,在几万人中找来找去才发现一位从部队退役的复员军人,由他现教现学,工地才出现机器的影子,偶尔听到一点机器的轰鸣。

就是这样,凭着畚萁、扁担、筐、民工肩膀用三年时间完成长600米、高75米的两座主坝、四座副坝、导流明渠和圩水坝。在耸立于东西两大河交汇处的大坝中无一寸钢筋,无一袋水泥,硬是以土石锁住了两条蛟龙,近50年来安然无恙。这一土法上马大坝粘土心墙沙壳坝构筑的成功,在当时堪称先例,后来陈村水库、毛尖山水库、庐江等地先后派人来此考察学习,为土水坝构筑开了先河。对此,我曾于一九六零年春参加省水利厅在蚌埠召开的的水利工作会议上介绍土法上马的经验,当时震动很大。

三、艰难的施工岁月

龙河口水库修筑期间,适逢大跃进和国家遭受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试想这样的大型工程在一个县内展开是非同小可的,人才奇缺,资金匮乏,粮食危机,工具简陋,材料一无所有,真是白手起家。当时县委、县政府怀着人定胜天的意念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却创造前人没有做过的业绩,造福子孙。

县委、县政府坚信,有了人就可创造奇迹。于是在县内全民发动出力参战。但是,工程之浩大,人力之众多,组织领导之复杂,生活保障任务之艰巨,都是前所未有的。于是想到对民工进行军事化编制,前方指挥,后方保障,做到统一指挥,统一保障,统筹安排,县委、县政府统一决策、筹划,由李屏县长坐阵指挥,邓立功统领工程指挥部负责具体工作,各公社负责协调,前方、后方总动员,做到稳而有序,保证了人力的调配和使用。

在人力使用上,尽管工具简陋,技术薄弱,力争人尽其才,当时打眼放炮是个技术活,虽是手工操作,但非人人都会,我们就从民工中挑选精明能干、眼明手快的青壮年担任开山放炮任务,培养炮手,力保安全和进度。工程进展一段时间后,我们组织青年突击队、标兵连、铁姑娘队、战地宣传队,排险抢险小分队,把所有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修筑巨大工程,险情不断,自然力的破坏,有时难以预料。工程中首期工程就是筑围坝、开明渠,当时在湍急的两河口选围坝,必须先开通明渠,由于缺乏钢钎炸药明渠迟迟不得通水,故围坝三破三成,严重影响主坝的施工。

五九年春汛来势早且凶猛,东西两河大水冲向围坝,破坝危在瞬间,指挥部动员周边群众献木材,有的人把自家大门都拆来支援抢险,虽竭尽全力还是没有保证。圩坝破后再筑,二次又遭冲破,记得第三次破坝时,恰遇天刚黑,张德运副书记站在东坝头鸣枪指挥民工撤退,接着腊子山大桥又给大水冲垮,情况十分危急被迫停工。当晚县委书记史元生、县长李屏、指挥长邓立功三人坐在屋里一时无策,三人对坐不言不语,一个劲地抽烟,直到深夜三、四点,我叫他们休息,他们三人未吭声去睡了,刚睡下,约莫6点钟,文书江建英把我们叫醒说:“地委赵子厚专员来了。”赵见我说:“李屏到哪去了?”我说:“他刚睡”。他又说:“还有心思睡觉!”我急忙把史、李两领导叫醒来接见赵专员。赵对史、李说:“我听你们破坝的消息就赶来了。你们讲讲,工程是上马,还是下马?收兵不干了,是继续干?下马即前功尽弃!”经过交换意见后,当即拍板决定继续上马。就此立即召开师、团长会议,决定挑选精明强壮又懂水性的人抢堵圩坝和抢修被冲毁的桥梁,继续施工,并拟定了主坝合龙日期。经过了抢修,圩坝和桥梁得以修复,堵住主坝笼口的急流,快速将土石抛入笼口圆满完成主坝合龙任务。当时安徽电台派来摄影记者摄影。《舒城报》也及时发了“号外”。

在施工中,由于没有先进挖掘机械,挖土用的就是镐头、铁锨进度很慢,粘土供应不上。指挥部就发动群众献计献策,有人提出“木桩劈土法”,用近两米长的木桩,打进粘土层,再用木杠去撬桩,这样每次能松土12方,大大地加快了松土的进度。诸如这样的献计献策的方法很多,所以能获得成功是群众智慧的结晶。

龙河口水库修筑时,正值国家自然灾害频繁的困难时期,当时普通百姓生活很困难,工地三万多人最后竟增加到五万多人。这么多人的生活,吃住非常困难,那时每人的粮食标准,每人每天先是1斤,后来降至8两,试想每天劳动近12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简直是捆着肚皮干活,这是我们今天常人难以想象的。民工是这样,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也是这样,无一人特殊。民工们住的是工棚,既不能挡雨又不能挡风,有的人甚至露宿工地,即使是三九寒天,也只能这样,天太冷了,晚上许多人蜷缩在一起,以身子相互取暖。他们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工程紧张时,他们光着背、赤着脚,艰难地拼搏着,现在回忆那时的情况实在令人心酸。[1] [2]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