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六安市围绕打造成为大别山区域性中心城市、合肥都市圈协同创新产业基地、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全国知名红色旅游示范基地和康养基地的目标定位,在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民生共享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迸发出了巨大的发展潜能,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发展答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举行,开启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如何抓好全会部署,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全力以赴推动高质量发展?近日,中安在线记者对六安市委书记方正进行了专访。
中安在线记者:六安将如何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加快推动老区高质量发展?
方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我们将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全面对标中央要求,精准谋划改革举措,守正创新、锐意进取,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老区高质量发展新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要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发展是硬道理,是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关键。当前的六安,区位优越、资源丰富、腹地广阔、产业具备较好基础,同时面临多重叠加的战略机遇。我们将瞄准“增速居前列、总量上台阶”目标,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部署各方面改革任务,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着力在三个方面聚力用劲。一是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聚力用劲。聚焦新型建材、铁基材料、食品制造、羽绒服装等传统产业,进行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改造,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聚焦新型储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推动集聚集群发展,让更多新兴产业壮大为支柱产业。聚焦氢能及燃料电池、氮化镓宽禁带半导体、航空装备及材料,积极申报创建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增长极。二是在深化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上聚力用劲。坚持把开发区作为产业发展和“双招双引”的主平台,持续完善开发区现代管理制度,推进“管委会+公司”改革,理顺开发区和行政区关系,明晰主导产业,打造产业集群,培育产业生态,努力将开发区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发展集聚区。三是在推进国资国企改革上聚力用劲。坚持调整布局、搞活机制、加强监管,突出“瘦身健体”,在做“减法”的基础上做“乘法”,科学优化市属国有企业布局,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改革持续增强企业活力和盈利能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安在线记者:六安是农业大市,如何通过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走在前列?
方正:农业农村综合改革一直以来都是改革的重点领域。全会《决定》就农业农村改革作出明确部署,为我们推进农业农村综合改革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
六安作为农业大市,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既是责任,也有潜力,我们将坚持以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增强动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走在全省前列。主要是做到“四个着力”:着力完善农业经营体系。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根基,关键还是要看市场主体强不强。我们将聚焦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龙头企业引育,引导家庭农场发展,促进农民合作经营,建立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不断推动小农生产向规模化生产、现代化经营转变。着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我们将坚持增加农民收入与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并重,充分利用农村集体自身资源条件、经营能力,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巩固农村“三变”改革成果,因地制宜探索盘活资产资源、提供农事服务等多元化发展途径,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活力。着力推动乡村旅游。充分利用大别山好山好水,建设长三角和合肥“后花园”,扎实做好“绿水青山、红色六安”文旅文章,组建市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加快红旅、交旅、水旅、农旅等融合发展,让更多农民能吃上“旅游饭”。着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我们将坚持以城带乡,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做强城市经济、县域经济,推进各要素在城乡双向流动,吸引更多农民进城就业,不断提升以工补农的能力。
中安在线记者:六安面临长三角一体化、与上海市对口合作、合六同城化等多重战略机遇,如何在以开放促改革中实现突破?
方正: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是新时代新征程党中央对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的重大部署,有利于不同行政区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促进先发地区带动后发地区加快发展,实现共同发展。
六安面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上海市对口合作、合六同城化等多重战略机遇。我们将把全力融入国家大战略作为加快发展、缩小落差的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以大开放推动大改革、大发展,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定不移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切实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主要是建立完善三个机制:围绕构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机制,全力融入合六同城化。坚定不移东向发展、融入合肥,聚焦国土空间规划、基础设施、产业科创、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等同城化发展,建立完善合六同城化发展机制,共筑相向发展、融合发展“一座城”。围绕探索新型帮扶合作机制,争当对口合作示范样板。聚焦弘扬红色文化、推进乡村振兴、完善公共服务、促进生态保护、建设产业平台5大任务,健全与上海市对口合作机制,共同谋划实施一批示范引领性合作项目,在深化与上海对口合作中提升发展质量。围绕完善供需对接机制,进一步打开长三角大市场。立足六安优良生态、优质农产品、丰富旅游资源,紧盯长三角地区目标群体需求,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将市场自发的小通道,建成稳定的大通道,着力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的“菜篮子”“米袋子”“果园子”和“后花园”。(谢麒麟 严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六安市将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全面对标中央要求,精准谋划改革举措,守正创新、锐意进取,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老区高质量发展新路。”近日,六安市委书记方正就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方正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要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六安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方正说,发展是硬道理,是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关键。当前的六安,区位优越、资源丰富、腹地广阔、产业具备较好基础,同时面临多重叠加的战略机遇。六安市将瞄准“增速居前列、总量上台阶”目标,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部署各方面改革任务,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着力在三个方面聚力用劲:
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聚力用劲。聚焦新型建材、铁基材料、食品制造、羽绒服装等传统产业,进行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改造,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聚焦新型储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推动集聚集群发展,让更多新兴产业壮大为支柱产业。聚焦氢能及燃料电池、氮化镓宽禁带半导体、航空装备及材料,积极申报创建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增长极。
在深化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上聚力用劲。坚持把开发区作为产业发展和“双招双引”的主平台,持续完善开发区现代管理制度,推进“管委会+公司”改革,理顺开发区和行政区关系,明晰主导产业,打造产业集群,培育产业生态,努力将开发区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发展集聚区。
在推进国资国企改革上聚力用劲。坚持调整布局、搞活机制、加强监管,突出“瘦身健体”,在做“减法”的基础上做“乘法”,科学优化市属国有企业布局,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改革持续增强企业活力和盈利能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方正告诉记者,作为农业大市,六安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既是责任,也有潜力。全会《决定》就农业农村改革作出明确部署,为六安推进农业农村综合改革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六安将坚持以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增强动力,做到“四个着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走在全省前列。
着力完善农业经营体系。聚焦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龙头企业引育,引导家庭农场发展,促进农民合作经营,建立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不断推动小农生产向规模化生产、现代化经营转变。
着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坚持增加农民收入与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并重,充分利用农村集体自身资源条件、经营能力,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巩固农村“三变”改革成果,因地制宜探索盘活资产资源、提供农事服务等多元化发展途径,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活力。
着力推动乡村旅游。充分利用大别山好山好水,建设长三角和合肥“后花园”,扎实做好“绿水青山、红色六安”文旅文章,组建市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加快红旅、交旅、水旅、农旅等融合发展,让更多农民能吃上“旅游饭”。
着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以城带乡,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做强城市经济、县域经济,推进各要素在城乡双向流动,吸引更多农民进城就业,不断提升以工补农的能力。
方正说,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是新时代新征程党中央对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的重大部署,有利于不同行政区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促进先发地区带动后发地区加快发展,实现共同发展。六安面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上海市对口合作、合六同城化等多重战略机遇,将把全力融入国家大战略作为加快发展、缩小落差的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以大开放推动大改革、大发展,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定不移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切实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六安将建立完善三个机制:
构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机制,全力融入合六同城化。坚定不移东向发展、融入合肥,聚焦国土空间规划、基础设施、产业科创、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等同城化发展,建立完善合六同城化发展机制,共筑相向发展、融合发展“一座城”。
探索建立新型帮扶合作机制,争当对口合作示范样板。聚焦弘扬红色文化、推进乡村振兴、完善公共服务、促进生态保护、建设产业平台5大任务,健全与上海市对口合作机制,共同谋划实施一批示范引领性合作项目,在深化与上海对口合作中提升发展质量。
完善供需对接机制,进一步打开长三角大市场。立足优良生态、优质农产品、丰富旅游资源,紧盯长三角地区目标群体需求,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将市场自发形成的小通道,建成稳定的大通道,着力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的“菜篮子”“米袋子”“果园子”和“后花园”。(安徽日报记者 袁 野)
舒城县委书记 赵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了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是新起点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舒城县将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把握中央《决定》要求,认真落实省、市工作部署,以深入实施“新千万工程”为抓手,守正创新、担当实干,加快打造“三色舒城”,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锚定高质量,推动产业向“新”、发展提“质”
《决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舒城县电子信息(光电显示)、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绿色食品(农副产品深加工)三大主导产业集群成势,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产业基础实、产业链韧性强,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力支撑。我们将坚持千方百计抓工业,努力成就千亿产业。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推动新质生产力壮大成势,全力构建“千百十”产业发展新格局,力争到202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培育30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1个、百亿元以上企业3至5家,10亿元以上企业10家。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引导智能家电、羽绒羽毛、新型建材、童车童床等传统产业加大设备更新,强化数智赋能,让“老”产业焕发“新”活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坚持围绕合肥抓配套,立足全省“七部整车”上下游企业抓招引,大力发展智能终端、精密电子元器件、触控显示及模组等新兴产业,进一步强链补链延链,推动与合肥产业链、工业链深度融合。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深入挖潜培优,持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推进由英力股份、绿沃循环能源和县产投公司组成的产业联合体,建设“光-储-充”清洁能源闭环、上下游企业协同的零碳模式,打造零碳产业园区,积极探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新路径。
做强主平台,推动园区赋“能”、服务增“效”
《决定》提出,要“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舒城经济开发区,受历史地理因素影响,形成了“一区两园”发展模式,且承担着大量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严重制约开发区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今年5月份以来,县委、县政府深入谋划,有序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整合管理机构和下属事业单位人员力量,将开发区管委会搬迁至杭埠,推动开发区进一步聚焦招商安商主责主业,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将持续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把杭埠作为开发区的主战场,坚持把优秀人才、要素资源向园区集聚,健全“园区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以一流营商环境服务企业发展,推动开发区壮大经济体量、提升发展质量。积极推进与合肥共建共享跨区域物流园区(杭埠综合型物流园)以及舒城保税物流中心(B型)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强与合肥、沪苏浙等地园区的深层次合作,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加快杭埠镇Ⅱ型小城市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生产、生活等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全力打造“开放杭埠、活力新城”。
守护好山水,推动生态更“美”、成色更“足”
《决定》提出,要“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舒城县生态环境优美,拥有5A级景区万佛湖、4A级景区万佛山,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全国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绿水青山是最大优势和底气所在。我们将坚持万众一心创5A、护好一山一湖。深入开展大排查,举一反三落实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坚决守牢生态保护红线。以推进晓天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为契机,将雄伟的电站建筑和秀美的湖面风光,打造成为万佛山生态旅游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进一步提高景区品质和服务水平,积极推动万佛山创成5A级景区。同时,巩固提升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以万佛山、万佛湖风景区为核心,按照“一乡一景、环湖成片、山湖联动”的思路,打造山水相融、美美与共的生态旅游新名片,把舒城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发展优势。
聚焦强党建,推动基层善“治”、群众有“感”
《决定》提出,要“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舒城县通过开展省级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完善基层治理体系,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将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盯当前农村留守群体失管、乡村社会闲散、干群关系游离等问题,积极开展“无事”找书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持续深化基层党支部建设“五个一”提升行动,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健全群众诉求收集响应和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动员和帮助有劳动能力而不愿就业或就业无门的群众,积极就业创业,参与社会实践,不断满足他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探索开展“幸福邻里”建设,完善精细化社区服务体系,以基层治理成效增进民生福祉,努力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有滋有味、红红火火。
每秒计算30亿亿次,相当于15万台家用电脑同时运算,这种“天花板”级别的“算力”就出现在传统农业大市宿州。
记者在该市算力产业园的数据中心看到,一排排服务器闪着蓝色指示灯,正源源不断向全国各地输送智能算力和算法服务。
宿州市算力产业园。 宿州市高新区供图
园区内,10多个大型算力中心和数百家算力企业星罗棋布,形成了产业集聚,覆盖通算、智算、超算全产业链,构筑了立足宿州、辐射华东、服务全国的智算产业枢纽,为信息时代千行百业注入数字动能,助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算力是指设备通过数据处理,实现特定结果输出的计算能力。数字经济时代,算力已成为最核心的生产力之一。”宿州市算力产业园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工作人员正在演示亚洲唯一的全景虚拟导航测试系统。 何雪峰 摄
近年来,宿州市坚持以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变革催生新的发展动能,立足电力优势,积极抢抓算力发展“窗口期”,主动融入国家“东数西算”工程整体布局,高位承接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云计算、大数据等相关产业转移,实现了从卖电力到卖算力的华丽转身,“无中生有”形成了全国瞩目的云计算产业集群,加速由“跟跑”向“领跑”跨越。
宿州市投资50亿元,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23万平方米的算力产业园,先后制定落实关于促进云计算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等政策,规划建设5栋数据中心共10万平方米,现已建成投运2栋4万平方米,布置机柜超过5000个,配套建设110千伏变电站2座,为算力产业发展提供物理空间和电力保障。
技术人员正在巡检服务器。 何雪峰 摄
“数据中心配备了完善的网络结构,独立建成宿州—上海双路由架构网络,单项时延低于5ms,使宿州成为安徽省首个双路由网络直连上海的城市。”园区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算力产业园中央控制室。 何雪峰 摄
按照“引龙头、搭平台、建生态”的总体思路,宿州市大力开展算力产业项目招引,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场景开发应用,现已引进淮海智算中心、汴水之畔科学计算中心、算力互联智算中心、国创智算中心、中国电信宿州智算中心等重点项目,集聚了华为、阿里、浪潮、网易、天地通、华瑞赛维等一批头部企业,形成大数据处理、动漫渲染、手机游戏、电子商务等十余个特色应用板块,在区域内形成云产业链生态圈,智能算力规模居全省前列。
整齐排列的机柜。 何雪峰 摄
“我们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和服务优化,为生物医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等领域提供算力服务及技术支撑,现已跻身全国同行业第一方阵。”淮海智算中心负责人邱玥对记者说。
该中心目前已上架英伟达A100 芯片600块、寒武纪MLU370M8芯片40块、华为昇腾910芯片112块,形成算力218.4P,其中国产化算力35.6P,算力使用持续保持高位,整体使用均值达到70%,由于完成了国产化推理的适配,在国内头部客户的大模型产品里有着广泛应用。
算力互联全网运行监控。 何雪峰 摄
依靠算力这一“最强大脑”赋能,宿州“数字+”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持续推进。以阿里巴巴迅犀制造、海创汇等平台为牵引,改造提升以纺织服装为代表的传统产业,构建垂直产业体系。以宿州市绿色家居建材产业为代表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雨鑫木业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宿州—阿里数字农业产业带”等特色数字应用陆续投入运营,安徽首个5G连片试验区也已成规模,初步构建了数字经济生态体系。
目前,宿州市已成功入选安徽省三大智算中心城市,成为国家“千兆城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全国第5家量子通信节点城市。
乘“云”而上的宿州正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去年以来,宿州市工业投资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速均居全省前列。
(记者 何雪峰)
近年来,合肥市庐江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以新发展理念统领全县发展全局,将“农旅富民”作为全县三大发展战略之一,积极打造“乡村旅游到庐江”品牌,从无到有大力发展民宿产业,以“小民宿”助推乡村振兴,开启“共富密码”。
秀美的庐江风光。资料图
走进庐江县万山镇长冲村,一派秀美田园风光令人陶醉。上世纪50年代末,一曲《十里长冲好风光》在全国唱响,让这里的美景名扬天下。然而时过境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长冲逐渐变成“空心村”。该村有关负责人介绍,十几年前,全村常住人口最少的时候只有不到1000人,其中安凹村民组14户村民,仅1户有人长期居住。
2018年,庐江县属国企庐江县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投资3000余万元,请来了全国知名设计团队,将安凹村民组破败的老房子改建成全县首家精品民宿“云里安凹”,吸引游客纷至沓来。2021年,云里安凹被评定为首批“全国甲级旅游民宿”,今年该民宿又成功入选“首批全国新民宿精品案例”。
金山竹影民宿。李晔娣 摄
好山好水是庐江县的一块“金”字招牌。以云里安凹为起点和样板,以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生态优势为依托,庐江全面启动“农舍经济”探索,全县民宿业按下发展“加速键”,目前已建成云里安凹、少间·王圩里、虎凹欢乐茶谷等37家精品民宿。
“我们今年4月开业以来就迎来大量客流,尤其是节假日客房爆满,需要提前两周预订。” 庐江县汤池镇马槽村云汤小院经营者严建华说。走进这家民宿,宁静温馨、朴实自然的乡野风味迎面扑来。院落被收拾得整洁干净,精心设计的池塘清波荡漾,一栋绿植掩映下的两层客房小楼格外宁静雅致。
许山里民宿。左学长 摄
为进一步盘活农村闲置农舍,带动更多百姓增收致富,去年起,庐江县积极推进民宿产品差异化探索,将发展目标瞄准家庭民宿,引导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发展适合大众消费的家庭民宿,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34户家庭民宿。
创新制度供给、创新投资模式、创新运营模式、创新推广方式……近年来,庐江县聚焦民宿产业,深化改革创新力度,做精做实各项举措,探索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营、群众受益”的民宿产业发展之路,初步形成了汤池-万山-柯坦、冶父山-白湖、罗河-龙桥-矾山三大民宿集聚区。
溪畔原舍家庭民宿。许蓓蓓 摄
以民宿为媒介和纽带,庐江深入做好融合文章。“附近农户经常会把自家的百花菜、玉米、竹笋等农副产品拿到我们这里来展销。前来住宿的客人很多有购买茶叶的需求,我也会和旁边的茶厂联系。”汤池镇百花村幸福里民宿负责人李立建表示。据介绍,该县积极引导家庭民宿开发、销售本地特色农副产品、休闲食品、地方手工艺品等,推动当地特色产品“走出去”。
“民宿+文创”“民宿+农业”“民宿+电商”……随着一大批“民宿+”产业融合形式在庐江纷纷涌现,带动了虎凹手工牛肉酱、“百花饺”伴手礼等一批农副产品销售,带响了“香遇庐江”等文创产品品牌,带热了瓜果采摘嘉年华、温泉节、茶文化节等活动,带火了亲子游、研学游、养生游、度假游等旅游热潮。
虎凹欢乐茶谷民宿。张春生 摄
近年来,庐江民宿产业累计投资9亿多元,共吸纳当地村民就业1400多人,人均年增收约3.5万元,带动当地农特产品年均销售约1000万元,民宿相关项目为村集体年均增收2300万元。今年1-6月,全县民宿产业接待游客量10万人次,综合收入4100万元。
一处农舍就是一处风景、一处网红打卡点、一处产业增长点。随着探索的深入推进,庐江家庭民宿的“星星之火”正在形成“燎原之势”,照亮庐江乡村振兴之路,也托起了乡村群众的“共富梦”。
(记者 许蓓蓓 实习生 文璐璐 吴彤)
一辆园林绿化喷洒车在再生水取水点取水。 记者 吴永生 摄
丁楼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再生水生态补给到老濉河。 记者 吴永生 摄
再生水处理完成后进入消毒池。记者 吴永生 摄
8月5日上午10时,在淮北市孟山南路西侧1号再生水取水点,一辆园林绿化喷洒车停在水鹤下,司机师傅用手机软件“水控”客户端简单操作后,汩汩清水流进车里。
“原来我们要去周边的消防栓抽水,加一车水要花一个小时,现在有了水鹤十几分钟就搞定了。”淮北市园林处绿化工人赵毛玉说,如今不仅取水方便了,而且用的都是再生水,替代了取用地下水。
将设有取水口的水鹤与喷洒车对接好或将水带与环卫车连接好,再生水便缓缓流进了喷洒车、环卫车的水箱……随着一辆辆车从再生水取水点驶出,应用至市政绿化浇洒、道路冲洗除尘的场景,已成为淮北街头“一景”。
再生水也称中水,是指对生产生活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再生水利用可有效缓解淮北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减少污染物入河总量,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再生水是如何处理而来的呢?带着疑问,记者来到淮北市排水有限责任公司一探究竟。
“再生水是城市生活污水依次经过粗细格栅、沉砂池、氧化沟、二沉池、气浮池、反硝化滤池、消毒池等处理单元处理达标后产生。”该公司丁楼污水处理厂厂长彭昌宝告诉记者,处理后的再生水一部分通过管道输送至市区市政杂用再生水取水点和相阳沟、跃进河等已治理城市河道作为生态景观补水,另一部分通过入河排水口排入附近的老濉河进行水源补给。
“处理后的再生水干净清澈,水质达到地表水准四类水标准,可作为园林绿化、环卫洒水及河道生态补水。”彭昌宝说。
在丁楼污水处理厂,记者还看到,每天有5万吨左右的再生水,通过供水管线“点对点”供给大唐淮北虎山发电厂作为生产用水。
工业企业是再生水利用的主阵地。近年来,淮北市住建部门坚持“优水优用”原则,协调相关部门严格控制新增取水许可,大力推进大工业用户再生水“点对点”供应和市政杂用再生水利用,完成申皖发电、申能发电、国安电力、通鸣矿业、中利发电等9家单位再生水利用。截至目前,淮北市再生水管网长度达59公里,建成使用再生水生态补水点及市政杂用再生水取水点12处,再生水利用规模达3439万吨/年,其中工业企业再生水利用量3051万吨/年,再生水利用率达31.16%,各项指标均位于全省前列。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确定50个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名单,淮北成为安徽省唯一入选的地级市。”淮北市城乡建设管理处副处长李亮告诉记者,淮北市将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再生水利用实施方案,合理确定重点任务和实施计划,精心组织,全力推进,力争到2026年初步形成与淮北水资源禀赋、水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再生水利用体系。
(记者 吴永生)
八月的江淮大地,骄阳似火,热浪如潮。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安徽、亲临合肥,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为安徽发展把脉定向、把舵领航。
“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犹在耳畔。奋进新征程,江淮大地亟需更加澎湃的科创力量。
科大硅谷,是我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设科技强省,在全国科技创新格局上的关键落子。2022年6月13日,安徽省政府正式印发《“科大硅谷”建设实施方案》,从此,一座汇聚全球力量打造的创新之谷——“科大硅谷”应运而生。
两年时间过去,这里已经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人才汇聚的宝地,被视为安徽的“科漂乐园”。曾在美国硅谷工作的许伟伟,举家来到科大硅谷;世界500强联合利华的科学家李良彬,带着项目落户科大硅谷;国内领先的科技产业投行合伙人高超,同样与科大硅谷结缘……两年来,科大硅谷已累计集聚创业就业者5万多人。
科大硅谷核心区中安创谷片区。宋炎骏 摄
一位位“科漂”的生动故事,佐证着科大硅谷的强大“磁吸力”。为打造好这块科创“强磁场”,两年来,科大硅谷不断在探索。
深化制度改革,完善顶层设计。两年来,科大硅谷争做全省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排头兵”,围绕成果转化、人才引育、投融资模式等方面,开展了27项改革,打通制约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初步构建起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生态系统。
科大硅谷核心区中安创谷片区。宋炎骏 摄
招引精英团队,集聚全球资源。两年间,科大硅谷联络全球重点高校、科研院所、投资机构、孵化器等各类机构100多家,储备全球创新资源1.8万条;从全球300多个团队中遴选海尔海创汇、璞悦中国、力合科创等作为全球合伙人,合伙人推介项目线索超500条,带领超300家企业来肥对接。
力促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升级。在全国率先成立5个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开展科技成果发现、挖掘、策划、转化和服务工作;畅通成果转化链条,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布局力度,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能力;设立科技成果转化持股平台,推动国家实验室成果转化中心设立及实体化运作,持续推进场景应用创新。
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公司。宋炎骏 摄
撬动基金集聚,解决融资难题。聚焦省、市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着眼“投早投小投科技”,设立全国首支围绕高校成果转化的引导基金,逐步构建起“科大硅谷引导基金+子基金合伙人+省市区投资机构+市场化基金”的“基金丛林”构建。目前,科大硅谷已集聚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各类基金共209支,总规模超2300亿元。
逐梦科创,奋楫争先。目前,科大硅谷全片区新入驻科技型企业1520家,累计集聚科技型企业和科创服务机构超过4700家,拥有全市近43%的量子企业、50%的合成生物企业、55%的空天信息企业,新质生产力加速奔涌,“全球创新中心”加速崛起,为合肥乃至全省创新发展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
(记者 许蓓蓓 实习生 吴彤 视频素材由科大硅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