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2. 图说舒城及龙头塔下
  3. 舒城胜览
  4. 地名传说篇
  5. “梁祝”在舒城地区的流传
“梁祝”在舒城地区的流传
发布时间:2007年07月25日 16:47          来源:     阅读数:26228

“梁祝”故事是我国历史上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由此而产生的“梁祝”故里,在全国就有十多处,安徽舒城就是其中之一。

过去,在舒城南港地区是反对唱“梁祝”戏的。据祖居此地的孙发著老人介绍,他小时候曾亲眼目睹祝家的人两次“闹戏场”。一次,大约是他七、八岁时,母亲带他和弟弟去“小官庄”(现南港镇前进村)外婆家,正遇上一个“倒七戏”班子唱《梁祝》,大约开场不到一小半,忽然有一伙人哄上戏台,抡起扁担、棍子、砖头乱打乱砸,台下也哄了起来。母亲慌忙抱着弟弟拉着我逃出了戏帏子,后来才知道,是附近河沿上祝家不准唱“梁祝”戏。另一次,他已在私塾念书,在南港东头大河滩“火神会”场,庐江赵小琪班子唱《梁山伯与祝英台》,惹得祝姓众人大砸戏场。他亲眼看到,那位男扮女装的祝英台,头被鹅卵石砸破,流了好多血。河沿上祝家住在南港镇东面约一华里,是当地颇有根基的大户。他们为什么不准唱“梁祝”戏呢?据传祝英台是他们祝家祖先的姑娘,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人们认为象祝英台那样“不听父命”、“抗婚不嫁”,追求婚姻自主是有违“妇道”、不符合封建道德规范的。祝姓也认为是他们家庭中不光采的事,现在有人把她拿出来当戏唱,是对他们祖宗的亵渎,是给祝氏后人难看。因此,谁家班子在这里唱“梁祝”,就要遭到祝氏家族的反对。他们就要派人去打砸“闹场”,就连祝姓的近邻远亲也会帮着起哄,直至赶离此地为止。这种现象历史悠久,影响也根深蒂固,直到解放初期,河沿上祝姓虽不再公开“闹场”,但他们是从不入场看“梁祝”戏的,这在南港以外的其它地区是从未发生过。由此可见,祝英台与南港河沿上祝姓存在某种渊源关系,并非是“空穴来风”。

与祝英台传说相关的就是梁山伯墓的存在。在舒城南港南四华里处有个叫梁庵桥的地方,传说这里就是梁山伯的故里。据这里的老人介绍,就在他们梁桥村民组前的畈心里有个大古墩子,那就是梁山伯的墓。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平岗造田中,由于当地多数群众的抵制,才未被挖掉,得以完好地保留下来。在这个古墩子一侧原来还有一座寺庙叫:梁庵庙。按残存的碑文记载,是清乾隆年间,当地梁姓的人为祭祀梁山伯而建的。庙堂里供奉着梁山伯塑像和其它一些佛像,香火很旺盛,毁于解放前夕的战火之中。从寺庙通往官道还有一座小桥,相传那就是梁祝初上梨山读书时结拜金兰的“草桥”,后来为纪念梁山伯改为“梁桥”、“梁庵桥”,合安公路通过这里时,改建成现在的钢筋混凝土桥,但仍沿用梁庵桥这个名称。当地的群众还反映,过去梁桥这地方姓梁的与南三里的鹿起村姓马的不和,说梁山伯是被马文采害死的,马文采老家就在鹿起村,祖先一代代传下来的,后代子孙中就有人这么相信。

这一带民间还传说,当年梁山伯与祝英台读书的“梨山书院”就在今天的舒(城)庐(江)交界处的“花梨山”(今舒茶镇境内),从这里到南港河沿上正好二十多里,故有当年的“十八里相送”之说,如果循老大路从花梨山到南港河沿上,沿途要经过清水河、龙王庙、井土当、落凤岗和并座山等处,而这些地名似乎在“梁祝”戏的戏文中都有印证。当然,这些故事与地名是按“梁祝”戏附会出来的,还是“梁祝”戏在原创时或改编过程中的生活依据,现在还不太好说,但就“梁祝”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在舒城地区是有深厚土壤的。

(根据孙发著口述整理)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