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2. 图说舒城及龙头塔下
  3. 回眸龙河口
  4. 回忆录
  5. 回忆与感想
回忆与感想
发布时间:2007年07月19日 11:38          来源:     阅读数:5641

谢大勇

谢大勇,男,76岁,中共党员。舒城县城关镇河镇村人。1958年秋参加龙河口水库兴建工程,担任干镇团突击队队长。他先后出席县、地、省所召开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1960年水库工程结束后,回乡务农。

我是在1958年冬,从晓天“大办钢铁”工地被转来修龙河口水库的,初到工地,什么都没有,我们“把褂子一掀”,就砍树搭工棚,先解决吃住的地方。接下来就是挑筑围水坝,我们三师干镇团分配在寺冲口附近,承担任务是筑坝堵杭河上游巴洋河的来水。团部组成了突击队,派我当了队长。那时二十几岁的我,身大力不亏,挑土别人用粪箕,我用稻箩,一担能挑二百来斤。领导表扬我干劲大,工地大喇叭也提到我的名字。我心里很高兴,越干越有劲。我心想,力气用到修水库上也值得,尽量多干点。后来,我们突击队改用板车拉土、石上大坝。当时有人说我一车能拉三、四千斤,那是浮夸,即使拉过几趟,那也是专给上面来的检查团看的,但我每车拉两千斤左右是事实。工地上,开始用锹挖土,费工不说,工效太低,老是跟不上进度。后来,我们学习六安淠史杭工地刘斌三创造“劈土法”,打十三根桩,一次能松下三十多方土,大大地提高了工效。指挥部组织开现场会,全面推广我们的经验。从此,我在工地上就小有名气,从指挥部到师、团的领导都很看重我。无形中,我成了榜样。大家既然都这样抬举我,当然我更得带头干。

主坝开始清基,渗透得很厉害,指挥部工程科调来了几台抽水机,向上抽水。因为流沙常塞住吸水的莲蓬,水抽不上来,需要人下到水里去清除。当时正值数九寒天,滴水成冰,水面结了一层冰,必须破冰下水。我二话没说,接过酒壶灌了几大口,“把棉袄一掀”,砸碎浮冰,一个猛子扎下水,清除流沙。跟着下水的还有技术员孙以信,我们上来时,贴身衣服都冻得铁硬。我脚上厚厚的一层汗毛都让冰块拉光了。我们多次下到水里,记得我最后从水里上来时,真的被冻僵了,两条脚不听使唤,还是丁(同元)指挥和徐(明)部长把我扶上岸。事后指挥部表扬了我。还有人写文章登报纸,称赞我是“破冰下水的好汉”,还有什么“铁骨英雄谢大勇”等等。其实,在那样的情况下,不干也得干!哪能当孬种!虽说是吃了大苦头,但总算保住了抽水机正常工作,还是很欣慰的。

59年春汛期间,山洪暴发,因导流明渠过窄,上游围水坝难以合龙,洪水严重威胁施工中的主坝,情况很吃紧,有些人主张撤退。一时间,工地上刮起了一股“下马风”,形势紧张。县委、县政府和指挥部的领导都下到了工地。史元生书记见到我就问:“谢大勇,你说说怎么办?”我回答说:“史书记,坚持干到底,决不下马”!接着把我的想法告诉了他:“下游可用放卫星炮办法炸宽导游明渠,上游围水坝,我们拼命地把它堵上,保主坝施工。”史书记听了很高兴,拍着我肩膀说:“谢大勇,我们想到一块来了!”动员大会一散,我们就到了指定岗位,承担堵巴洋河围水坝的缺口。突击队准备了几十根三丈多长木料和装满沙石的几十张腰子盆。一声令下,迎着洪水冲上缺口,呼呼啦啦,水柱冒有几丈远,冲到哪里哪里就成了个大河潭子,要不立即堵死,围坝还是要垮的!怎么办?“不怕死的跟我上!”一声大喊,我第一个跳下水。突击队员们跟着也都跳下水,大家一齐动手,搬大石块,终于堵实了漏洞,水柱一下子疲软了下来,渐渐地变成了细流。巴洋河围水坝堵口成功了!消息传开,大大鼓舞了全工地的士气。“水涨一寸,堤高一尺!”的口号响彻了龙河口上空。指挥部表扬我们立了一大功。其实那一次,我们吃的苦头确实不小,现在想起来,都有些后怕!

有人问起主坝合龙的情况,那是太惊心动魄了。水库大坝合龙是59年4月16日李屏县长亲自指挥,各路人马都到现场。上午八时许,开始刹洪堵口。因为水流太急,木桩打不住,抛下去的石块泥土全被冲走。后来,用树木、柴草,最后连门板、被褥都用上了,还是无济于事。没办法,只得手挽手扎人墙挡浪头,一道人墙顶不住,就来两道、三道……洪峰终于被刹住了,大坝合龙完成了。后来有报导说,是五百个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扎成三道人墙,挡住了洪水浪头。其实并不确切,我看至少有五、六道人墙,也不光是党员、团员,还有很多普通老百姓。当时吃的苦头,怎么说也不过分。首先下水的被冲得七零八落,石岗的许芳华被浪头冲走,后来被挡在一处岩石边,才被人救上来;西的丁忠道被卷入漩窝,幸亏事先在腰上系了根“筋索”,才被拽上来。我被浪头冲得晕头转向,不知怎么爬到观音洞附近的岩缝里,直到夜里才被救生船救上岸。还有不少我叫不出姓名的人,也遭遇了不同险情。后来有人问我:“当时你怕不怕?”我说:“不怕!为修水库就是死了也值得!”至于吃苦头,我的感受和一般人没有什么区别,都是血肉之躯嘛。

主坝合龙以后,龙河口水库就算大功告成了。60年,我离开了龙河口回到了家乡,重操锹镐锄头,当起了“面向黄土、背朝天”的老农民。时过若干年,我却遇上一件不愉快的事,因为与修龙河口水库有关,这里我也想说说,一吐为快。一次我上城办事,听说当年指挥修水库的一位老领导退休在家。我忽然心血来潮想去看看他老人家。我问了不少人,总算认准了大门,当我推门进去时,里面出来一位年轻人。他问我:“你是干什么的?”我说,我修过龙河口水库,是来看看老领导的。那青年大概看我满身尘土很不友好地说:“我老爸不在家,你走吧!”说着把我推出门外,“卟通”一声把门关上。当时我心里不是滋味,“我一不是来要‘救济’,二不是来‘走后门’,只是想看看老领导,你把我当成什么人了?”……回家以后,我想想,也是啊,现在的年轻人能有多少知道修龙河口水库的事啊。不客气的说,他们吃的、喝的、用的、还有玩的都离不开龙河口的水,可就是不知道修水库的人,更不知道这些人修水库吃了多少苦!对我这个修过水库的人是那种态度,可以理解!说到这里,我很希望,有关部门,特别是那些还在以龙河口水库赚钱的单位,能不能发发善心,拿出点力量来讲讲修水库的历史,好让今人和后代知道龙河口水库确实是来之不易啊!

2005年12月2日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