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北雄等
1958年11月份,舒城县文艺工作团成立,组成人员大多是从县直文化单位和中学、师范学校挑选出来的干部、教师、学生。唐瑞旺任团长;单劲川任导演;朱立斌、陶维新、张道义和朱仁友等先后为辅导老师或行管人员;杨广斌,吴北雄、郭兴权,钟能民、沙际陌,沈奇珍,王映瑶,周世桂等30多人为演职员。一开始住在大黉水巷原妇幼保健站房子里,就是现在县幼儿园的位置。当时一面培训,一面排节目,两三个月内排了《红霞》、《红色的种子》和《十把扇子》,《小拜年》等。1959年4月份县里派我们去龙河口水库工地,直属指挥部下设的宣传科领导,成为水库工地文艺宣传队。按照指挥部的布置,文艺宣传队的主要任务:(一)宣传鼓动。分别于三个师的工地设鼓动站,从早上五点到下午七点,轮流值班擂鼓,带领喊:“加油!”“冲啊!”等口号。其中设在主坝处的鼓动站,更为辛苦,不管是白天黑夜,还是刮风下雨,只要是工地有民工劳动,就得擂鼓,鼓擂通了再换一个。(二)为工地演出。每天派出小分队深入工地,趁民工工间休息时,就地演出,演出的节目一般有歌舞,曲艺和清唱等,大部分都是自编自演,歌颂工地上好人好事,如《歌颂英雄许芳华》,《大坝升到五十六》、《硬汉谢大勇》等等。有时也安排到民工工棚住地演出,利用民间一些艺术形式,填上新词,如《小拜年》,《十把扇子》和《秧歌二簧》等等。目的是宣传鼓动、活跃民工文化生活。 (三)由指挥部安排做一些服务工作。如帮助发筹码,当时规定每人每天最起码要完成60趟挑土任务,每完成一趟发一根筹码;有时三人一组随工地领导,深入基层检查安全和生活等。除完成这些任务外,还要参加工地劳动。1959年12月份,按照县委指示,文艺工作团与县庐剧团合并,成立舒城县人民剧团,我们从龙河口水库离开了。从这以后,人民剧团先后几次去龙河口演出自编剧目《斩蛟龙》、《杭埠河畔处处春》等。
2005年4月
左图为 文艺宣传队,在水库工地上慰问演出(1958年冬); 右图为 东大坝基础清淤(1959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