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2. 乡镇聚焦
  3. 杭埠镇
  4. 舒城向东看杭埠­—— 舒城县杭埠镇主要负责人陈宗银访谈
舒城向东看杭埠­—— 舒城县杭埠镇主要负责人陈宗银访谈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2日 08:51          来源:     阅读数:5791

编者按:杭埠,一颗璀灿的明珠,民国将领孙立人故里,一首《杭埠河畔好风光》红遍大江南北。杭埠自古以来就是通商重埠、物流集散地,明代成集,清初建镇。镇内有唐王歇、三河大捷古战场和古杭城寺遗址,古文化氛围浓厚。几百年风云际会,历练杭埠多少沧桑。今天的杭埠,乘改革之机,得风气之先,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各项事业走在全县前列。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让我们走进杭埠专访该镇主要负责人陈宗银,找秘诀、求真经,把脉发展,规划未来。

杭埠镇位于合肥市近郊,长三角经济圈,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先行区、合肥经济圈的加工配套物流集中区和全市工业发展的牵动区。

舒城向东看杭埠

­—— 舒城县杭埠镇主要负责人陈宗银访谈

近年来,在舒城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杭埠镇党委、政府坚持工业化核心战略、招商引资主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不动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统筹城乡发展,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明显成效,综合实力一直位居全市前列。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农村乡镇到闻名遐迩的工业强镇,他们是如何发展的?带着问题,我们采访了杭埠镇主要负责人陈宗银。

记者:在这几年经济大环境普遍不好的情况下,杭埠反而取得了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已连续4年位居全市前5名,可以说是逆势崛起,您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

陈宗银:快速发展谈不上,只能说纵向比发展较快,横向比更需努力。对我们来说,目前最大的实际恰恰就是我们发展还不够快。对于怎样加快发展?制约我们发展的关键到底在什么地方?我们全镇上下进行了深入讨论,也形成了共识。我们有工业,但不强大,有农业产业化,但刚处于起步阶段,有资源,但没有变成财富,有区位和交通优势,但优势没有充分发挥。

但同时,我们也认为我们占尽了发展的天时、地利和人和。天时就是我们享有的政策优势,我们有三张名片,分别是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全省扩权强镇试点镇、省级经济开发区,这3张厚实的名片,足以让我们可以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加快发展。地利就是区位和交通优势,我们紧靠合肥,距滨湖新区仅有20公里,十几分钟车程,境内有高速出口,铁路客、货两站,进巢湖通长江的水运码头,这些条件都为我们承接产业转移,融入合肥经济圈奠定了基础,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人和就是我们有一支坚强有力、能吃苦能战斗的干部队伍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记者:这么多的优势叠加,打个比方,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得高、看得远,请您简要介绍一下你们的工作重点和发展规划。

陈宗银:结合杭埠目前实际状况,我们的工作侧重于三个方面: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生工作。

在舒城县发展布局上有“金三角”和“绿三角”的说法,其中“金三角”就是主要包括我们杭埠在内的舒城东向发展的工业经济。为了呼应县委、县政府发展布局,我们将杭埠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由以前10平方公里扩展到30平方公里,按照工业区、商贸区和生活服务区三大区块,做好了城镇和社会发展规划,实现舒城与合肥市的无缝对接。

在产业定位上,我们主要是建设好三大基地,一是机械电子配套加工基地,二是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三是仓储物流基地。今年,我们规划建设的重点主要是围绕落户合肥年产4000万台电脑的联宝电脑,以及合肥市庞大的白色家电产业建设机械电子配套加工基地。电子科技产业园总体规划5平方公里,一期建设2平方公里,目前已签约企业20家,总投资额近80亿元,其中规模较大的有:苏州胜利精密制造(上市公司),投资14亿元、台湾奂鑫集团(上市公司),投资额10亿元。目前,项目基本都在开工建设,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可100亿元,量产后年产值可达200亿元。

记者:大家都说,发展为了人民,请问你们是如何惠及于民的?

陈宗银:这么多年,依靠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和无私奉献精神,我们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理所当然,我们就要让全镇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也是我们发展的最终目标。群众除享受到国家各项政策补贴和民生工程成果外,还将群众生产、生活的一些实际要求都纳入了我们的发展和建设规划。如全镇水、电、路等各项基础工程,普遍得到极大改善。对一些重点工程更是大手笔投入。如由于杭埠海拔较低,易旱易涝,这两年我们投入近亿元,对丰乐河、杭埠河大堤进行了加固,对所有抗排电站进行了全面改造。我们已经建了2所敬老院,今年正在新建第三所,争取能让全镇绝大多数五保老人入住,让他们安享晚年。我们对教育事业的支持更是不遗余力,不仅是办学条件大大改善,教学质量更是稳步提升,杭埠的教育在全县一直都名列前茅,下一步,我们将把我们杭埠的教育当作另一块品牌打响,实现软实力与经济的同步提高。

记者:刚才您说到,杭埠干部有一支坚强有力、能吃苦能战斗的干部队伍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您能给我介绍一下杭埠有别于其它地区的特点吗?

陈宗银:杭埠镇具有双重性。既是一个典型的农村乡镇,体制、政策和干部配备上与其它乡镇无任何区别,但同时,我们又是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工作任务重、社会矛盾多、财政压力大。我们的干部不仅要承受比其他人多得多的工作量,而且福利待遇一直很差。在这种前提下,就对我们的干部提出特殊的要求,好在杭埠这么多年代代相传的独特的工作作风没有改变。一直以来,杭埠的干部始终讲的是理想信念、无私奉献、历史责任和我们每个人都是杭埠发展的直接责任人,而且这种精神一任接一任,一代传一代在传承和发扬。也正是这种精神,进一步激发着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热情,真正做到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既赢得了群众信任,融洽了干群关系,更推动了杭埠大发展、大建设、大跨越。这么多年来,我们有很多拆迁、征地任务,但是我们都出色地完成了,没有上访、闹事的,有矛盾都解决在萌芽状态,这就是最好的例证。

记者:你们这么大面积的拆迁和征地,能够没有上访、闹事的,这确实不简单,你们有什么秘诀。

陈宗银:哪有秘诀,要说真正的秘诀,那就是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把群众的迫切要求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着眼点。

发展经济,就有拆迁征地,有拆迁征地就有矛盾和冲突,这是一个规律,也是一个常态。过去,这类工作是直来直去,群众不理解,干部有怨言,效果不明显。后来,我们调整了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法,我们组织部分群众到合肥、江浙等一些发达地区转了一圈,回来以后,我们开始进村进组,上门入户,组织大家讨论,杭埠要不要发展,怎么发展,群众到底在想什么,希望政府怎么做。通过讨论,群众感觉到杭埠与外面的差距实在太大,而且我们处在这样的一个位置,具备这么多条件,现在不干,以后可能永远也没有机会了。这样一来,由以前我们被动宣传化为群众现在的迫切需要,工作效果很好。就拿电子产业园来说,2000多亩征地,100多户拆迁,2个礼拜就全部结束。在这个问题上,现在群众反应很好,干部也尝到了甜头,带动了我们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全面转变,进而带动我们整个工作进入了新的境界。

记者:你们的转变有哪些,取得了哪些效果?。

陈宗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工作态度转变。我们大力推行“五登门”,群众生病住院,登门探望;红白喜事,登门帮忙;邻里纠纷,登门调解;天灾人祸,登门帮扶;逢年过节,登门慰问,把群众当作自已的亲人,通过平时点点滴滴的关心,增进与群众感情,干部和群众真正融为一体。

二是工作时间转变。由于农村工作的特殊性,机关正常的作息时间不能适应工作需要。在杭埠,白加黑,5加2,晴加雨的工作模式已成为常态,为的就是方便群众。我们有几个站所,在下班六点下班后安排专人值班。老百姓不在于你说多少,只在于你为他们干了多少实事。从小事中,群众可以切切实实感受到我们优良的工作作风,对我们的干部也更加理解,对政府也更加包容,从内心深处,消除了干群矛盾,带来了和谐发展。

三是工作方法转变。在每个项目或活动方案出台前,我们都反复酝酿,多次讨论,民主决策,对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都制定了详细应对预案。我们在各村都配备了信息员,建立了非常顺畅的信息网络,遇有突发事件,我们10分钟内能掌握情况,20分钟内就能到达现场。信息的畅通、快速的反应,确保了镇党委、政府能及时控制局面,有效化解矛盾,杜绝焦点转移,防止事态的扩大。正是由于这应急反应机制,虽然杭埠位于三县交界,地理位置特殊,社会环境复杂,但没有发生过一起因为反应不快、处置不利引发的大规模突发性事件。

记者:杭埠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样的目标?

陈宗银:按照3年打基础、5年大变样、10年见成效的规划,我们计划3年内完成规划区范围内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财政收入2亿元;5年内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财政收入5亿元;10年内把杭埠建设成一个真正实现产城共融,配套完善,初具城市规模的工业重镇。

后记:从交谈中,我们感受到,尽管杭埠具备很多经济发展优势,但杭埠成绩的取得并不仅仅是由他的自然、历史、环境、交通等优势决定,最关键的是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坚定发展信念,围绕工业立镇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前赴后继、团结一心、持之以恒,在全县树立的一面红旗、一个标杆,而这种坚定信念、开拓拼搏、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精神,正是当前社会所欠缺的,也是我们杭埠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就是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弘扬下去,让这面旗帜永远飘扬。(陈胜 丁建中)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200051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