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汊河镇新陶村是全县第四批扶贫整村推进村,自2007年被确定为全县扶贫整村推进村以来,在县扶贫单位的鼎力扶持下,全村上下按照“整村推进”的脱贫要求,通过多措并举,基本上实现了扶贫的预期目标。
一、完善基础设施改变贫困村落后面貌。
村部是农村基层组织活动的主要阵地,是服务广大群众的重要场所。新陶村原属迎新、陶岗两村合并的两合一村,原迎新、陶岗两村部都是在七十年代建筑的土墙瓦顶的平房,又小又暗又潮湿,且地处偏僻,不在村中心,不便于群众到村办事。同时,党员活动阵地、计生、综治等办公室也无法安排,很大程度地影响村级工作的正常开展。2007年以来,该村两委在县委组织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筹措资金,先后投资30多万元,在村中心地点新建两层十间房屋的标准化村部办公楼,并完成围墙、门楼等配套设施,配齐办公桌椅、远程教育器材等设施;启用的新村部样式新颖,宽敞明亮,得到县、镇领导及群众的肯定。
要想富,先修路。新陶村在实施扶贫整村推进工作中,先后争取到国家投资20.8万元,大户捐资5万元,群众筹资7万元,修通长1.6公里、宽6米通村水泥路;在县扶贫办等上级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投资18.5万元,拓宽兴建长2.3公里、宽5米的砂石路;利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资金和群众筹资及其他资金,投入近60万元,修建长达1.5公里的舒陶水泥公路,使该村通往县城的道路达到硬化建设;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支持,共投入472万元,对本村冲心、中沟、和平、宋庄等8个村民组600亩土地,进行连片整治,对治理区内农田进行系统平整、对全长8350米水渠进行全面硬化、对4口塘坝进行扩挖,方便土地流转向大户集中经营,提高土地规模经营效益;争取上级扶持资金1万元,自筹2.7万元,修复了被洪水冲坏了的长42米、宽5米的豹子湾公路桥,并将原桥面宽3米加宽到5米,不仅方便了行人,还方便了车辆出行。
二、启动互助资金帮助贫困农民增收入。
2007年新陶村作为全县农村互助资金试点村,启动了资金互助工作,通过有效利用上级投入的3万元启动资金,吸纳村内10多户农民自愿入股资金2000多元(每户存入200元),将资金投放给8户农民发展种植、养殖、加工业,促进了农民增收。其中养猪户童金鑫,通过使用互助资金4200元,扩大养猪规模,发展到年饲养生猪100头,并带动本村其他5个贫困户养猪几十头,在当年猪肉价格上扬的情况下,大幅度增加了家庭收入;药合种植户周永生也是通过互助资金5000元支持,种植3亩药合,当年药合成熟出售获收入1.5万元,亩均收入超过种粮。为使原迎新老村部(13间旧办公房)得到有效使用,盘活集体资产增收,新陶村引进城关羽毛加工大户陈同周在原迎新老村部投资兴办羽毛切片加工厂,既使村集体每年增收1800元,也解决本村周围70多剩余劳力就业,每人每年增加劳务收入5000多元。同时,新陶村先后多次集中培训50多个种植大户,向他们传授新技术,促进他们增收;通过“阳光工程”培训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就业机会,每年新陶村外出务工人员1000多人,劳务收入达90多万元;目前新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增加达7010元,是2007初人均纯收入的近4倍。
由于收入增加,新陶村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有了大幅度改善。目前全村已有小型粮食加工机4部,稻谷脱粒机4台、小型农用拖拉机100多台、大小汽车10多辆、三轮车20多辆、摩托车300多辆。
三、发展各项事业促进贫困村全面进步。
治穷必须先治愚,重视教育挖穷根。新陶村在扶贫整村推进工作中,尤其注重抓义务教育,力求义务教育百分之百,使全村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能在校接受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并有部分青少年考入高等学府。帮助解决了部分贫困入学儿童的学习困难,全村无1人因家庭困难而辍学。因病返贫往往是致贫的主要原因,新陶村十分重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事业, 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启动以来,新陶村每年都积极动员群众参合,每年参合率都达90%以上,而且每年村里都有数十人得到补偿金数万元,极大地缓解了贫困群众治病难问题。贫困村要脱贫必须要靠基层组织这个火车头带,因此,新陶村不断壮大基层组织建设。自2007年以来,村支部和村委会活动园地及各项制度建设得到了充实完善,村治保会、调委会、计生协等组织建设也有了明显起色,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全村计生、社会治安等工作,确保了全村和谐发展。同时,新陶村还加强“双培双带”建设,不断壮大发展党组织,积极在经营大户中发展新党员,先后发展食品加工经营等近10名大户加入党组织;并积极把党员培养成大户,先后有10多名党员脱贫致富,如党员范中财在村支部支持下从事鸭肉加工,年纯收入达2万元。图为新陶村正在进行土地连片治理。 (卢贤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