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2. 图说舒城及龙头塔下
  3. 笔端流云
  4. 文学芳草地
  5. 亲亲农家饭
亲亲农家饭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7日 15:10          来源:舒城新闻网     阅读数:5996

生在乡下,走不出大山的怀抱,不只是她的青山秀水裹住了我的腰身,我的父亲母亲把我的脚步牵系,更因为一箪一瓢的农家饭菜把我的胃滋养得贪得无厌,我,则象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永远张大着嘴,承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恩情。

集镇的小窝象个窄小的过道,煤气灶腾腾的呼啸、电饭锅密不透风的孤芳自赏、微波炉的沉闷不响,让一顿饭在没有悬念的铁器的敲打和紧张忙乱间一蹴而就,入了口的永远一个味道,没有情节,没有温情,没有情趣。饱了,只是饱了,进餐的人如同一架需要补充养料的机器,千篇一律地填充着自己,以此引动更高效率的运行和劳作。时值游春时节,没有诸多的理由和机会远游名山大川,便有意的频频下乡,在身心彻底释放的同时,食之乐也构织起了太多的记忆和回味。

如今的农家无不阁楼广厦,在如同复制了城里的一应俱全的摆设之外,只有吃饭的地方才让人恍觉这是乡村的风光。锅灶绝大部分是一大一小两口铁锅,往日里不能比拟的是用磁砖铺就的洁净的台面,有的依然动用了能工巧匠的手艺,在树起的灶台前或鱼或牡丹或不知名的流畅的线条织就的图案,显示出一脉相承的对风调雨顺、年年有余的企盼和祝愿。灶下,烧饭人专用的木凳一旁,是一捆捆一堆堆被晒得没了筋骨的枯枝杂木,期待着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此情此景,每每就想起了老家的冬日里,兄弟两缩在灶前,看熊熊的火光,烤热被冰雪冻僵了的小手,在灶门前飘飘忽忽的烟雾里遥想不知名的世界的场景。

如果距离集镇较远,香猪肉(未吃过饲料的猪肉)是唾手可得的,不要酱油,只需陈年的黄豆或蚕豆酱添上那么几勺,还未出锅,那酽酽的香味便飘到了前庄后院,让人不得不眯上眼睛撑开鼻孔象呼吸早晨的六、七点钟的空气一样,先愉悦一把精神。莴笋是农人最易打理的蔬菜,插苗之后,只需空闲时间浇上几瓢粪水,它就攒劲儿的长。所以,作为席间一道菜,它是必不可少的。最好素炒,香油烧热,或丝,或片,加上点干辣椒和嫩蒜,大火一滚,便可入盆,青得晃眼,吃得爽口。腊月里的咸肉依然是农家的保留节目,不为招待客人,只为图个方便和开个胃口。新鲜的大蒜连杆带叶一起和咸肉入锅,无需加油,无需添盐,一时三刻端上桌面,下酒、吃饭,最是实惠。香椿真的是香的熏人,从门前轻松松采得几把,仅是摘去老枝,就留得了一手余香。开水一烫,洒上几分碎盐,泼入两勺茶油,那香味,诱得人恨不得一口把它消灭。专家说,鸡蛋是最养人的,庄稼人不计较那么多,但每天吃两个,或来人作为一道菜肴,却是万万少不了的。家里有鸡有鸭,这鸡蛋自然是正宗的土鸡蛋了。碰三两个,加点油盐、葱蒜和香椿就是蒸鸡蛋,和青辣椒或香椿合二为一反复几下就是炒鸡蛋,再或天热,置一大盆,放些西红柿、木耳、青菜叶什么的,就是鲜美的一份汤。酒高菜足之后,那毕毕剥剥的柴火烘托出的米饭和脆嘣嘣口颊生香的锅巴是最后的犒赏。揭开锅的那一瞬间,好似来到了收获的田野,腾腾的热浪一下了撕开了五脏六肺的每一根经脉,点缀其间的那一两颗还未脱壳的谷粒,在眼前展开了一副金灿灿的画卷,扬起的饱满弧线,均匀搅动的风车,孩子追逐嘻闹的笑脸,全在方寸之间的锅灶间幻化成了一出久演不衰的戏。

灶间的内容除了劳动也还有另外的精彩,一边在锅碗瓢盆间张罗,一边还念念不忘互相交流张家山前李家山后。张家的媳妇挺孝顺,就是露水般晶莹的眼珠子让男人不太放心;老马家要盖新房子了,不知道将要过门的姑娘满不满意;余家八十多岁的老奶奶又跌了,今年茶季估计看不到她风风火火的身影了……

这就是我身边的农家饭。我本不愿这样称谓的,以前也并不曾这样叫过,只因为一阵阵的农家旅游热取而代之。家乡饭?乡村饭?农村饭?我真的摆布不出它本来的姓名,至少,在目前,在这里,旅游还只是一步步的对外张望和出游。这样也好,没有金钱的交易,没有物欲的掺和,自然保留了初始的那份朴质、单纯和温情,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坚持来时的恬静和淡泊,这,也是一种人生,或叫传统?或叫文化?随它吧,至少现在我还拥有。

(作者:舒城县晓天广播站 丁文新)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200051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