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2. 上级媒体看舒城
  3. 【学习强国】安徽舒城:“无事找书记”推动基层科学治理
【学习强国】安徽舒城:“无事找书记”推动基层科学治理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8日 00:00          来源:学习强国     阅读数:32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为有效提升治理水平,舒城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改革创新,扎实开展“无事找书记”工作,紧盯当前农村留守群体失管、乡村社会闲散、干群关系游离等问题,探索健全一套比较成熟的基层治理制度体系。一是重构治理逻辑,从“问题回应型”转向“风险预防型”,引领社区韧性治理;二是重塑政府角色,基层党组织从“管理者”变为“服务者”,推动“有为政府”与“有效社会”的良性互动;三是重建治理生态,通过技术赋能和文化铸魂,形成“党建引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共同体。其中“无事找书记”是重要抓手,有效推动了基层科学治理。


古塘村“无事找书记”板凳会现场。


党建引领,书记“扛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强化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维护好社会稳定。在“无事找书记”工作中,舒城县以基层党组织书记为治理核心,按照“一个网格、两个平台、三项机制、四支队伍”的总体要求,全面建立了相关工作机制。首先,建好“一个网格”。各村(社区)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按照“任务相当、规模适度、方便管理、界定清晰”的原则,科学设立和调整基础网格,配备网格长和网格员。例如,万佛湖镇白畈村将1963名村民划分为4个网格,安排网格指导员1名(村书记),网格长4名(村干部),专职网格员4名(党员和年富力强的群众),兼职网格员15名(中心组长)。阙店乡三湾村将2675名村民划分为15个网格,安排网格指导员2名(乡包村干部),网格长6名(村干部),专职网格员15名(常年在家、会使用智能手机的水电工、商店经营者、村医等)。其次,搭好“两个平台”,即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和智能管理服务平台。为完善平台功能,将全县“鸿雁回归”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服务平台链接融合,不断完善平台服务功能。三是健全“三项机制”。各村结合实际,建立完善群众诉求收集响应、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群众参与多元激励等机制,积极联系服务群众,加强矛盾纠纷源头排查化解。四是建强“党员干部、基层党员、志愿服务、乡土人才”四支队伍,积极开展相关社会实践活动。“有了好的机制,村书记从‘坐等群众上门’变为‘主动下沉走访’,他们定期入户摸排需求,建立‘问题清单’,实现未诉先办。同时,赋予村书记统筹协调资源的权限,打破部门壁垒,形成‘书记吹哨、部门报到’的联动机制。”舒城县南港镇党委书记吴拥军对此深有感触。


问题导向,源头治理。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使改革能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之一,凸显了改革的人民性本质和鲜明的价值取向。在“无事找书记”工作中,舒城县坚持以服务群众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不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手脚,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到基层治理的实事要事上,持续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在“无事找书记”基层治理实践中,强调“无事中找事”,通过常态化巡查、群众反馈(如小程序、热线)预判潜在矛盾(如邻里纠纷、环境隐患),避免问题积累。开展县级统筹,搭建“无事找书记”服务平台,开发“无事找书记”微信小程序,方便群众参与,实现“群众呼叫、党员报到、能人服务”。在微信小程序中,做到精准对接个人务工与企业用工需求,及时帮助困难家庭。全面推进“村干部联系服务群众零距离”,主动找群众,用心解难题。全县推行“村情档案”,乡村两级和社会志愿者对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等群体进行动态跟踪,提前介入帮扶。主动发现、精准干预、系统化解,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将矛盾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实现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的深刻转变。“过去基层干部考核以‘维稳’‘零上访’为硬指标,易滋生‘捂盖子’心态。开展‘无事找书记’,将问题解决率、群众满意度纳入村书记绩效考核,激发了抓工作的内生动力。”舒城县千人桥镇党委书记汤为平认为。


成风化人,文化铸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以及“为政在人”“以义统利”“讲信修睦”“缘法而治”等历史智慧,是社会治理丰厚的文化滋养。在“无事找书记”工作中,舒城县积极运用本土资源,在文化活动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涵养公共精神,凝聚社会合力。在价值引领上,推动传统文化现代诠释。系统梳理县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编纂《记忆中的舒城民俗》《舒城历史人物》《舒城红——行走在百公里红飘带上》等地方文献,建立数字化文化资源平台。同时,构建价值评判标准,制定《乡风文明积分管理办法》,将孝亲敬老、邻里互助等传统美德量化为可操作的治理指标。在创新转化上,打造文化治理实践范式。舒城县千人桥镇大力发展文化调解体系,培育老党员、老教师、老模范、老军人、老乡贤“五老调解队”,建立“情理法”融合调解规程,将“无讼”理念融入现代矛盾化解。建设乡村记忆馆、编修村史族谱、复原传统节庆,构建文化记忆工程,增强文化认同的具象载体。同时,激发群众参与文化治理的内生动力。河棚镇、庐镇乡等乡镇,组建“家风传承理事会”“非遗传承合作社”等新型组织,赋予文化团体参与社区治理职能。棠树乡、柏林乡设计“乡愁存折”记录善行义举,建立“文化功德榜”公示机制,形成精神激励闭环。杭埠镇、舒茶镇、汤池镇等实施“新乡贤培育计划”,设立传统文化传承津贴,建立乡村文化能人数据库。


“开展‘无事找书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要探索和完善一套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群众主动参与,社会高度自治的基层民主治理体系。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推动村民高度自治,让制度来管钱管权管人管事,实现‘无为’而治、村书记‘无事’。”舒城县委书记赵珞表示。(作者为安徽省舒城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  汪健)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200051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