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林业碳票应用于司法实践、绿色出行等新模式在安徽相继启动,这也是继今年4月省级林业碳票在黄山市首发之后,林业碳汇市场化交易的又一重要创新实践。
我省是南方重点集体林区,境内山峦起伏,森林覆盖率较高,拥有丰富的碳储量,碳汇增长空间巨大。经测算,2023年全省林木植被碳储量1.9亿吨,其中森林碳储量1.5亿吨,每年林业碳汇增量约2096万吨。
我省集体林占了全省森林面积的九成以上,但一直以来,森林资源存在“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四大难题,这导致林农很难把森林资源的生态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
追求碳达峰、碳中和大势之下,林业碳汇的资源属性与日俱增,以碳汇交易促进和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越来越被认为是一条可行路径。
一份20万元购买协议
8月8日,“碳票为媒·绿动未来——安徽铁塔零碳行动”在合肥启动。中国铁塔安徽省分公司与霍邱县西山林场现场签订20万元碳票购买协议,消纳碳减排量2090吨,并转化为2090万个零碳积分。公众通过使用铁塔充换电服务获取积分(每度电得4.8积分),可兑换商品或服务,以此引导公众接受并参与到“双碳”行动中来。
据安徽铁塔能源经营部副总经理杜安源介绍,这次行动的创新之处就在于,通过将林业碳票应用到快递、外卖、充换电等日常生活常见的场景之中,实现了以购买的碳票抵消用户充电、换电的碳排放,这可以被视作是对“零碳”目标的一次尝试。
林业碳票是林地林木碳减排量收益权的凭证,碳资产交易的“身份证”。形象地说,就是一片林子每年吸收多少吨二氧化碳、释放多少吨氧气,经第三方机构监测核算、专家审查、林业和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审定,最终制发具有收益权的凭证。该凭证被赋予交易、质押、兑现等权能。因此,林业碳票是林业碳汇的量化凭证,通过将林木的固碳功能转化为可交易的生态资产,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
本次碳票出卖方霍邱县西山林场是我省重要的林业碳汇试点林场,今年4月西山林场获颁首批省级林业碳票,涉及林地3369.9亩,监测期碳减排量3.1万吨。
“这次是我们碳票成交的第三单,获得的20万元将用于森林保护、碳汇项目开发以及森林资源培育等。”霍邱县西山林场场长刘同云说。
当天,京东、美团、顺丰、邮政、饿了么等平台企业的骑手代表领取首批“零碳换电卡”。这种突出“碳抵消”意识的营销设计,选择外卖等高频应用场景作为突破口,并以积分兑换这样的常见奖励作为回报与引导,体现了林业碳票要与日常生活挂钩的设计意图,对公众认知碳汇、林业碳票和碳中和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个县级市的探索
宁国市是我省的一个县级市,地处皖南,境内森林覆盖率高,林业碳汇资源相对丰富,在探索林业碳票使用和交易上的积极性很高。
近期,在宁国市的一起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中,一方当事人通过认购安徽省级林业碳票用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这探索了生态损害精准赔偿的新路子。
据介绍,案件当事人王某、黄某涉嫌滥伐林木,经评估,造成生态环境损害26340.37元。宁国市人民检察院对两人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对于其涉嫌犯罪行为中必须承担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这一部分法律责任,当事人自愿购买省级林业碳票来承担,并当场签订购买协议。
“通过‘林业评估—自愿认购—司法确认’流程,将林业碳票应用于生态损害精准赔偿,为全国今后环境公益诉讼调解提供可复制的模板。”宁国市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副主任陈瑛介绍。
据了解,今年以来,六安、安庆、宣城、黄山等地已通过省级林业碳票实现司法代偿5笔。
在宁国市,上市公司司尔特近期还预购宁国市即将开发的省级林业碳票26万元,通过购买省级林业碳票交易主动履行生态保护社会责任,并首次实现林业碳票跨期交易。
宁国市胡乐林场副场长陈如平表示,这次碳汇交易金额,将主要用于森林生态修复和森林质量提升,可实现碳减排约3500吨二氧化碳当量。
“作为安徽省的一家肥料企业,公司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号召,践行上市企业社会责任,所购买的林业碳票直接用途是抵消办公楼等公共机构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司尔特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一场汽车拉力赛的追求
为做好林业碳汇大文章,我省坚持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从做好顶层设计入手,着力构建省级林业碳票制度,发布了《安徽林业碳票项目方法学》,出台了《安徽省林业碳票管理办法(试行)》,在全省范围内对林业碳票制发进行了统一规范。
另外,我省有序推进省级林业碳票交易,构建“碳票+金融”“碳票+ESG”“碳票+司法”“碳票+零碳景区”等多种消纳渠道,探索搭建多种形式的“碳票+”应用场景,推动森林资源价值实现转化。
9月23日至9月28日,2025国际汽联生态拉力杯(中国站)暨大黄山国际生态汽车拉力赛将在合肥市、安庆市、池州市、黄山市、宣城市举办。起点设在合肥骆岗公园,终点设在宣城市,总里程约800公里。
本次赛事创新引入省级林业碳票机制,实现赛事全周期碳中和目标,全力打造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零碳赛事标杆。
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开发林业碳票这种林地林木碳减排量收益权凭证,探索地方性的市场化推进林业碳汇交易机制,让碳票“纸变钱”更容易,真正做到“不砍树能致富”。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围绕‘林业高颜值 碳汇高价值’这一主题,下好林业一盘棋,做活碳汇大文章,创新更多成果,不断探索更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作出应有贡献。”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说。
■ 本报记者 汤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