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2. 安徽新闻
  3. 宛新平:牧星耕宇,蚌埠还可飞得更高
宛新平:牧星耕宇,蚌埠还可飞得更高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10日 17:23          来源:     阅读数:39

牧星耕宇,蚌埠一“飞”冲天!

  4月24日17时17分,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飞船遨游星辰大海,似乎与皖北的这座城市关联度并不大。事实上,蚌埠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地企业创新推出的步进电机驱动电源电路等关键产品,为太空中的“中国红”增添蚌埠动力。

  创新,早已注入蚌埠之魂。还记得在去年底,造车大省安徽下线首款“皖产”汽车玻璃,当时引起外界关注。这块突破自我的特殊玻璃,就产自蚌埠。

  如果只认为蚌埠还在以玻璃、滤清器等传统工业立业,就难免片面。从太空中俯瞰蚌埠,这座传统工业之城早已梦在九天——大洪山火箭发动机试验场建成投用、百吨级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全省首个商业航天产业园即将竣工。清一色、步调一致望星辰、逐深蓝,蚌埠悄然在航天强国的赛道上竞跑、提速,让事业的空间更广阔。

  今天的安徽,创新成为金字招牌。在科技的“蓝海”中弄潮,安徽各地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面临着不曾遇到的挑战和压力。

  蚌埠,曾在航天领域可是“零基础”。迈向深蓝,自主创新能力“够不着”,存在“短腿”、瓶颈,如果只是梦在九霄,而没有务实的行动,就难以打破现状,不可能“一飞冲天”。蚌埠的挑战,是如何实现“从0到1”跨越的挑战。

  火箭发动机有了“蚌埠造”!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安徽)科交会上,来自蚌埠的近200件创新成果精彩亮相。其中,九州云箭推出的火箭发动机让外界眼前一亮。

  企业可为,往往离不开政府的有为。昔日,面对这家企业的资金难、选址难,蚌埠禹会区不仅真金白银给投资,还慷慨给场地,吸引企业果断落户。曾经的“慷慨解囊”,如今正转变为地方在星辰大海中的优势要素。

  迈向“深蓝”,单打独斗没有出路,“抱团作战”才能繁星点点。在蚌埠,当地立起了六大新兴主导产业体系。这当中,就有空天信息产业。产业布局的背后,是当地不断培育涉及航天配套的市场主体,在火箭发动机、卫星载荷、数据应用等方面延链补链强链的坚实脚步。一路追“星”,一路整合本土资源,盘活在蚌的国家级大院大所、各级研发平台、高校力量等,让企业抓创新有依靠,让“飞天梦”走得更加有力量。

  从航天领域“零起步”,到如今神舟飞船上闪耀“蚌埠造”,蚌埠不断实现过去不敢想的“航天梦”,在多领域骐骥一跃,跳起来摘到了属于自己的更大“桃子”,揭示出“创新是实现赶超的最佳途径”这一再朴素不过的道理。

  许多时候,不是我们缺乏创新的潜力,而是缺乏迈出第一步的勇气;许多事情,不是我们做不了,而是缺乏创新的魄力。

  蚌埠在航天科技领域不断“出圈”,当地正是整合了现有资源,推动集成创新,揽四方菁华,纳“八面来风”,让科创“集群”不断壮大,在安徽首创、首发上贡献更多“蚌埠力量”。

  科技产品或许可以买来,但科技实力买不来。谋创新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今天的蚌埠,九州云箭、凌空天行、星河动力、深蓝航天等一批重点企业加大科技攻关、基础研究,在“慢热”的航天科技领域深耕细作,在前沿的火箭发动机、火箭零部件、新材料、火箭箭体制造等产业领域贡献成果。

  筑梦星辰,蚌埠还可飞得更高!然而,助跑起飞,没有一个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万万不行。耕星牧云,让更多的科研成果走出高墙大院,进入企业、走向市场、遨游星辰,迫切需要体制机制创新,让创新的土壤更肥,让创新的空气更清新,让创新的氛围更浓厚。

  每年更新《市级产业扶持政策清单》,为企业降下投资补贴、人才支持的“及时雨”;常态化与市内高校开展逐梦星海·才聚珠城——“生”临“企”境航天产才融合双选活动,更好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把创新作为最大的政策,崇尚创新、追求创新,蚌埠在科技创新上使劲“往前赶”,在“赶”与“干”的同频共振下,冲出了独属于自己的新速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

  闪耀月球的“中国红”,安徽造!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一些关键产品,安徽造!当一个个闪亮的“安徽元素”划过太空、冲向更高,“弯道超车”的安徽倍加催人向上。

  感恩奋进,努力拼搏,江淮追梦深蓝,正加快形成更多“从0到1”的自我突破。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200051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