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2. 综合新闻
  3. 向国旗报告……
向国旗报告……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30日 16:26          来源: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阅读数:2435

大别山余脉的革命老区舒城县,太阳倾洒在村村坎坎。我们沿着村里的水泥路拐了几个弯后,一阵阵寒风袭来,我们不禁打了个冷颤。但一晃眼,铺在大地上的小麦,在习习微风下向我们点头示意,盎然的生气顿时扑入眼帘。

舒城县千人桥镇到了。

早就听闻千人桥的故事,1958年,安徽省“亩产万斤粮”的口号最早就在此喊出,让多少百姓忍饥挨饿。本世纪初,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曾在千人桥进行亩产1000公斤超级杂交稻高产攻关项目,创造了安徽省单季稻百亩连片亩产863.1公斤的高产新纪录,似乎为当年的“无知无畏”弥补了什么。但无论历史如何变迁,千人桥人民对粮食的执著是深入骨髓的。他们深爱着足下的土地,他们钟情于祖宗传下来的粮食种植,他们陶醉于这鱼米之乡的美誉,虽然在新时期,这多少带有点调侃。

在一户农业家庭农场,高高竖起的旗杆上,五星红旗猎猎飘扬。国旗的底座四周,用长凳围坐着一圈人,中间位置的那个中年女人,穿了一件紫色的衣衫,与神彩飞扬的表情相互映衬,她手里举着一本书,向人们宣讲着什么。

随行的镇干部廖舒洁介绍,这个正在宣讲的就是该农场主的主人胡国转。她在家坚持升国旗、宣讲理论、宣传政策,宣传粮食生产,已经十多年了。

我仰望着那面国旗,那抹鲜艳明亮的红,天地间,格外耀眼,远处,起起伏伏的山峦奔腾而来,雾霭笼罩,为国铺展开苍茫的背景。

见我们到来,胡国转和大家站了起来,向我们招手示意。我翻了下她正在宣讲的书籍,原来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报告用封皮包了,打开书页,一股馨香扑入鼻孔。报告里密密麻麻写了很多感悟,有的文字下还打了着重号、感叹号。

“二十大报告都说到我们心坎里了,句句都是为我们考虑,为我们着想。”胡国转一字一句地向大家宣讲二十大报告: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她激动地说:“二十大报告给我们以底气和信心,我们更要多打粮、打好粮,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任何时候都必须牢牢抓在手上,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听众显然被她的宣讲所折服,专心致志,生怕遗漏了一个字、一句话,有的在本子上“刷刷”地记着。

说起在国旗下的宣讲,胡国转满脸自豪:“我是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对党对祖国始终有一种感恩之情,面对国旗,我总抑制不住激动和自豪。”

她说:“十多前,我在家的庭院里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面对冉冉升起的国旗,我举起右手,向国旗报告我对党的忠诚和对祖国的热爱。从那时起,面对国旗,我习惯性地开始了报告我的生产、报告我的收获,报告全村人民的幸福生活,同时,开展党的理论政策的宣讲。”

胡国转是地道的农家女子,很小时候,她就与农业生产结下不解之缘。

“一开始,我从事农技推广和科学种田宣传工作。”快人快语的胡国转说起自己的与农业相关历史,很是激动。

她向村民教授什么时候泡种,什么时候育秧,什么时候放水……这小丫头片子讲的可信吗?人们将信将疑。但实践能检验一切,一些农户在她的指导下,果然获得大丰收,人们慢慢信服她了。

但很快,胡国转发现了一个现象,农村年轻劳动力越来越少,摞荒的土地越来越多。她心里好焦急呀:没人种粮食了,老百姓吃什么呀?粮食是老百姓的命,不,比命还重要,是命的命根子。

每天行走在田间在头,她觉得心里慌慌的。在她的心目中,粮食不仅是生存的基本条件,更是一种自带高光的存在。某种程度上,它是道德,是文化,是感情,是融合了我们所有价值的神圣象征。

父母常对她说,饥荒年代的人们,吃饱饭是件极奢侈的事。“锅里照进碗,碗里照进人”是基本情景,“瓜菜代”是人们的基本食谱,南瓜和红薯,是人们的基本食物。

那时候人们的有一句口头禅:“小孩盼过年,大人望插田。”是啊,小孩子盼过年,是盼过年能吃碗香喷喷的大米饭;大人望插田,则期盼着有个好收成,能让家人吃饱饭。

在胡国转的脑海里,没有比土地和粮食更重要的了,更值得珍惜的了。

“把村民摞荒的土地流转过来自己种。”这想法一冒出来,她自己都觉得不太可能,因为她虽然指导人种地,但那是理论上的,自己从来没实践过,没有真正种过地,况且现在要种几十上百亩的土地。她能行吗?她心里没底,家里人也不支持。

这时最大的困难还不仅在此,因为有客商过来要在土地上搞大棚种养殖,要搞鱼塘,这不仅能带给村民收入,还给村里带来税收。

“这万万不行。”胡国转如堵墙一样拦在前面。

“我们的土地是世世代代养活我们全村人的,不种粮食,我们吃啥?”胡国转的义正辞严让打土地主意的人们望而生畏。

她是个不服输的人,认准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她请了村里的老队长担任顾问,从银行贷了资金,她开始干起来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第一年,二百多亩土地获得了喜出望外的丰收。

她捧着黄澄澄的稻谷,闻了又闻,觉得是那么的喷香,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这稻谷浸了她多少的汗水和牺牲啊!

胡国转感觉到了无比的快乐,这时,她想到了村党支部书记当时对她的支持。当初,那个要搞大棚和鱼塘的客商以为有上面的支持,村里没人会对反对得了他。就在胡国转陷入孤立无援的时候,村党支部书记站出来,代表党,向她投了赞成票,这才使她在土地流转和粮食种植上获得了主动权。

“这粮食是党组织给的。”这朴素的想法一下让胡国转内心涌入巨大的力量。

他当即就开始书写入党申请书,家里人也非常赞成:家里越过越好的日子是党组织给的,这土地上能长出粮食也是党组织给的,有党就有一切。

“我要在党的领导下,抓紧做好粮食生产。粮食虽然对一地的就业、税收、发展没有显著的增加作用,而且还要多花钱,但没有粮食,发展得无论怎么漂亮,数字怎么花哨,能当饭吃吗?没有粮食,社会不稳,就要天下大乱。有人可能认为,有钱可以买粮食,但如果大家都这样想,都不去种粮食,找谁去买呢?”

胡国转把自己的想法一古脑向党、向祖国作个畅快倾诉。

她的粮食又获得了大丰收,她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自去年向党写了入党申情书后,马上要成为预备党员,这双重喜悦怎不令她分外高兴?

她要有个仪式感,向党和祖国表达他的心情,表达她的忠心和感恩。

2011101日,是胡国转在自家小院升国旗的第一天。

秋高气爽,满谷的粮食堆满了庭院,胡国转从树林里砍来一支竹杆,她用篾刀把竹杆上的一道道疤痕细心削平。院中央,早已用混凝土搭起了一个厚实的台基,中间留下了一个圆圆的插孔。

升旗仪式都是胡国转亲手操作,她把国旗拴在竹杆一端,然后把另一端插进圆孔,从自家的车上取下一个滑轮一样的东西,竖起竹杆,拉动滑轮,国旗果然徐徐升起。

秋风徐来,稻花飘香。仰望冉冉升起的国旗,胡国转内心百感交集。她想起爷爷、奶奶讲述的祖辈从山西过来的逃难生活,她想起爸爸、妈妈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双抢”以历,她想起为了让土地长出庄稼,不怕人家的冷嘲热讽,向专家请教的点点滴滴。她认为自己做得是对的,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而牺牲粮食生产,粮食,才是我们生存的根本。当年,共产党带领农民打土豪、分田地,是为了农民能吃饱肚子,现在,党号召我们加强粮食生产,更是为了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里。

他坚持在院子里升国旗,就是为了向党和祖国汇报,请党和祖国监督,她没有忘记初心,要把粮食生产抓在手里。

从此,这升旗仪式就在这农家小院天天进行,寒来暑往,始终如一。

每天早晨六点钟,她准时起床,她找开电视机,六点钟一些频道正在播放国歌,在国歌旋律的伴奏下,完成升旗仪式。

后来,她用手机下载了国歌,升旗时,把音量调到最大,在激昂的旋律和伴奏中,她心潮澎湃。

国旗飘扬在院里的上空,她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产最多最好的粮食。

秋日的清晨,胡国转为今天早晨的升旗做准备。

村民们早早就过来了,观看升旗仪式。

胡国转拿出了一面崭新的国旗,“这是为今天特地准备的,我这西装领带也是为今天特别准备的。”胡国转说。

    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是一年一度的农民丰收节。为了准备今天的升旗仪式,胡国转早就做足了准备工作。

东方的红日冉冉升起,升旗仪式正式开始。胡国转戴上手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从容、自信地把国旗缓缓升起。村里的少年队员和一百多名群众齐声高唱国歌。老党员刘德全唱着唱着,泪水溢满眼眶。“几十年了,每次看到升国旗我都激动不已。想想这些年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眼泪就忍不住了。”

    刘德全真的很激动,因为他在胡国转胡国转家庭农场劳动,每年收入达到十多万,不仅一举甩掉了贫困的帽子,还走向了小康生活,他现在的生活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胡国转升国旗的动作也是越来越娴熟。她说,升旗的过程,必须按照国歌的节拍拉动旗绳,并保证国旗在国歌的最后一拍到顶。一开始,不是快了就是慢了。后来,她把国歌的歌词背下来了。在每次听国歌的时候,就在心中默默打拍子。这样,她经过长期艰苦的训练,终于做到了升旗与国歌的节奏,严丝合缝。

此时此刻,国旗猎猎,胡国转有点哽咽,她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讲话稿,她要向国旗报告:

我成立了胡国转家庭农场,安徽公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六安市国转农机专业合作社,流转村民摞荒土地2000多亩,年产水稻1400多吨,年产小麦800吨;我带动60多村民加入我的公司和合作社,每年工资发放达100多万元;我被选为县人大代表,入选国家农业部全国农民教育培训“百优保供先锋”名单……

“我在,国旗在,初心不改,使命不忘。”在胡国转的带领下,众乡亲向国旗庄严宣誓。

在她的身后,一队队少先队员手拉手,高唱少先队队歌,迎面而来。(陈胜  熊健 胡道康)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200051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