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res/_cache/auto/24/24762.png)
![image](res/_cache/auto/24/24763.png)
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国民党反动势力如丧家之犬,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一片混乱,摇摇欲坠。全国处于革命胜利前夜。中国共产党一面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一面加紧作渡江的准备。刚刚由中原野战军改编的第二野战军挺进长江北岸,扫清沿途残敌,3月初,二野领导机关进驻舒城,舒城成为解放军渡江的屯兵场地和前沿阵地之一。
3月18日,舒城民主县政府成立支前指挥部。县长杨震任指挥,县委书记野坪任政委,俞梦平为副指挥,何杰之为副政委,并设立6股1室。同时,区、乡、村也成立支前指挥部,县指挥部沿公路设兵站,保证渡江大军的军需物资供应,保证交通畅通。24日,成立舒城县随军民伕团。董树德任团长,王训清任政委。
为保证渡江指挥工作顺利开展,县委机关临时迁到东沙埂。县委、县政府大张旗地开展宣传动员工作,召开乡、村大会,开展文娱活动,办墙报宣传栏,创办《支前通讯》刊物,形成全县上下齐动员、千方百计忙支前的热烈氛围,支前工作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群众纷纷表示:“要人给人,要粮给粮,要钱给钱”“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
群众争先恐后踊跃报名参加支前工作,出现许多动人场面。有3个老年人为了能参加民工队,剃光胡须;一位青年为了当上民工,推迟婚期;那些母送子、妻送夫、姑娘送情郎、兄弟争着当民工、上前线的感人事例更是难以计数。到3月31日止,全县有4300多人报名参加长期民伕团。
前进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国民党反动势力并不甘心于自己的失败,他们仍然在彻底灭亡前作垂死挣扎。他们大肆造谣,说国民党有巡江兵船,共产党没有船,用民工去填江铺路给部队通过等。尽管这些谣言缺乏最起码的常识,但是一些刚解放的新区群众觉悟参差不齐,谣言的破坏作用仍相当大,在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乃至一小部分民工中产生波动。经过做细致的查谣辟谣和耐心的说服工作,人心很快稳定,广大群众和民工的热情重新鼓起。
4月20日,舒城随军民伕团奉命出发,随二野三兵团十一军行动,作渡江准备。渡江后,随军转战皖南、苏、浙、赣等省。支前中,我县民工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很多民工机智勇敢,立下战功。民工第三营的3个炊事员曾以3条扁担俘敌1个排,缴马步枪40支,机枪2挺;民工第一营二连23个民工以3支步枪、6发子弹,俘敌100余人,缴长短枪70余支、冲锋枪5支、轻重机枪各1挺、掷弹筒2具。民工一营三连的一位班长大喝一声俘敌10余人缴轻机枪1挺、步枪10余支。民工二营缴获了敌1个营武装,俘敌1名副师长。5月,舒城民伕团胜利完成了任务返乡。
除了长期民伕外,舒城县还组织了短期民伕队,支队长杨春华,政委张玉存,负责舒城至安庆沿线的军需转运工作。区成立民工大队。全县短期民伕占全县劳动力的10%。
舒城人民除了在人力上全力支援渡江,在物资上也给予全力支援。县支前指挥部发出“一切服从前线需要”的号召,支前的物资有粮、油、盐、柴、草、鞋、袜、布匹、雨伞、斗笠以及猪、鹅、鸭、鸡、蔬菜等。还派人保护桥梁、要道,及时抢修道路。全县出现许多踊跃支前的感人场面。城关区动员民工千余人,24小时抢修桥梁,修公路;组织城区木匠驻马家河口,为渡河解放军架浮桥;组织铁匠赶做马蹄铁,从而保证了南下大军顺利通过。此外,还上交支前物资:食油200担,大米5万余斤,食盐千余斤,纸伞2000把。张母桥区积极筹建支援大军渡江物资,以甲为单位,每甲抽民工1人,每个民工支援包袱、雨伞、鞋袜等各1件。仅五显村就出民工担架40人,柴草1.5万斤,粮食3.2万斤;参加修桥补路的民工100余人。据不完全统计,在两个多月时间里,全县支援粮食878万斤,款5万余元,柴草965.36万斤,食油4.5万余斤,食盐5万斤,斗笠1千顶,雨伞2800把,大洋布500匹,军鞋1.55万双,出动长期民工4500名,短期民工完成91万多个工作日。绝大部分超额完成了上级分配的支前任务,受到上级的好评。
舒城县委县政府在领导支前运动中,注重政策的落实和检査。对支援渡江的人力和物资、农民负担是否公平合理、民工是不是自愿出工等均作调查了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县委还组织优待委员会,优待烈属、军属、工属,组织劳力为他们搞好代耕,使民工外出安心,保证了支援渡江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