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2. 专题
  3. 百年党史看舒城
  4. 【舒城红色故事①】辛亥革命涌风云
【舒城红色故事①】辛亥革命涌风云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08日 09:39          来源:中共舒城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阅读数:4215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在龙舒大地上,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新中国建立,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无私奉献。

为传承革命先辈红色基因,激励全县广大共产党员在新时代作出新贡献,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舒城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舒城县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舒城红色故事》展播,敬请关注!  

 


近代中国在封建专制主义清皇朝统治下,面对西方列强侵略,不能采取有效的自强措施,反而压制国内一切进步势力,顺从帝国主义的意愿,听任它们宰割。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曾经在人类历史上创造过光辉的古代文明的中华民族,绝不甘心长期忍受这种屈辱生活。中国的先进分子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合压迫,是中华民族一切灾难的根源。随着民族危机的进一步深刻化,随着中国社会新生力量的初步成长,在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下,民主革命运动在中华大地掀起,舒城有志之士纷纷响应。舒城同盟会员宋竹荪、王霭如(王仁峰)等人积极开展反满清政府活动。1911 年底组织成立舒城临时军政府,宋竹荪任主席兼司令。临时军政府下设民政、财政、司法等部,并组建一个营的革命武装。

舒城临时军政府首先派征大官僚资产阶级李鸿章在舒城城关开设的当铺款4000元,作为临时军政府的活动经费。接着,捕杀大豪绅陈绅,打击地方反动势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正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舒城蓬勃开展的时候,辛亥革命却失败了。1912年春,成立仅3个月的舒城临时军政府解体,宋竹荪等人被迫出走他乡。
 
辛亥革命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它却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斗志。从此,舒城人民开始了反抗压迫剥削的斗争。1913年6月,舒城油榨工人为增加工资, 改善劳动条件,举行罢工。桃溪油榨工人为“增加工资,不准任意解雇工人”,最先开始罢工。接着,全镇60多名油榨工人在6月6日全部罢工。第二天,全镇油榨工人到城关南门口樊树亭饭馆集合,联合城关油业工人罢工。罢工工人团结一致,迫使油业主答应工人们的要求,工资由原来做5个工1元钱提高到做3个工1元钱。桃溪工人在罢工胜利后,连夜赶到孔家集,支援该地油榨工人罢工,壮大力量,助长声威,使孔家集罢工斗争也取得了胜利。

这次油榨工人的罢工斗争,虽然只限于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只是自发性质的斗争,还处在自在阶级状态,但已充分显示了这一新生力量的组织性、纪律性和斗争性,标志着舒城工人队伍的团结壮大,反映了舒城工人觉悟的提高。
 
辛亥革命也影响了舒城的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后,舒城增办了5所高等小学。1913年,安徽军阀倪嗣冲为加强对人民的统治,要求全省停学办团,压制文化教育的发展。舒城的学校大部分先后停办。1914年春,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参加者王仁峰邀集金昧愚、金念曾等4人接办桃溪第二高等小学,王仁峰任校长。王仁峰抗拒禁令,坚持办学,在当时是需要勇气的。尽管省政府已停发教育经费,但是二高师生据理力争,迫使舒城县政府从地方经费中拨款180元,解决了外地教员的伙食费用。在二高师生办学精神鼓舞下,其它4所高小也坚持不懈地进行办学斗争。
 
在桃溪二高,王仁峰崇尚新学,进行教育改革。在他倡导下,二高在学生中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废除了单一的死读书的奴化教育开设国文、算术、历史、地理、英文等新科目。在教学上采取分堂教学,按课讲解的方法,安排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拍皮球、做游戏等体育活动。整顿校纪,废除侮辱打骂学生旧习,改革管理方法。崭新的教育形式,丰富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思想活跃,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1917年初,掀起新文化运动大旗的《新青年》开始在舒城传阅。桃溪二高校长王仁峰通过在北京大学读书的弟弟王天雨,将《新青年》、《晨报》副刊、《改造》、《解放》等进步报刊,从北京大学源源寄来。这些报刊在二高师生中争相传阅,师生开阔了眼界,接受了新思想。1917年春,在王仁峰校长倡导下,以学生叶昌礼、程毓文等人为首,创办了校刊《桃溪浪》。积极宣传爱国主义,改革“八股”文化,推广白话文和新体诗,转载并指导学生学习一些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王仁峰校长还亲自审阅稿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思想,谈体会,讨论国家大事。由于二高师生的带动和影响,科学和民主新思想很快传播到舒城各地,在知识分子中影响特别大,这就为后来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在舒城的广泛开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200051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