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土屋 许礼荣 老家的3间土屋,正屋正门朝南,东边两间厢房,前面是厨房,中间是庭院,院内有二棵梨树,西面院墙,形成一个小小的四合院。土屋是用泥土建起来的,屋顶是荒草(茅草)铺盖。这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皖中农村典型的房屋建设风格。乡村土屋的四周绿树环抱,夏凉冬暖,前面是明净的池塘,池塘有鱼,水面上菱角浮生,记得小时候,我用家里的洗澡盆下塘采菱角,别有一番风味。 我的老家在丰乐河畔,丰乐河的水每年夏天都要发作,人们经受着年复一年的洪灾。生活在丰乐河畔的人们,建房首先要挑“屋地身”,选择地势高的地方,然后不断地挑运泥土,将房屋的基础垒得更高更牢固一些,这样可防止被洪水冲垮。 建房是庄稼人的一件大事。从挑“屋地身”开始,父亲就会请人帮忙,村里人也都乐意帮忙。除了挑“屋地身”,就是在秋天收割后的田地里做土坯。先是将地里的土压实,拉直线,然后切成方形块状,再铲起来就成了一块块土坯。铲土坯是一项很专业的活儿,前面拉铲锹的人用力需均匀,后面握铲锹的人要掌握土坯的厚度,这样才能铲出好的土坯,土坯做好后,就在地里晒干,作为砌墙建房的材料。 那时请人帮忙建房是没有工钱的,但要有酒、饭招待。 建房的各种材料都备齐了,父亲又请来同村的人帮忙。先要挖墙的基础沟,一直挖到老土才可以下墙脚。沟挖好后,然后垫上一些石块、砂等硬的料子。一层层向上垒起,稍高于现有的土地高度,就开始砌墙。将土坯一担担从地里挑到建房处,请来的乡村土瓦匠就开始砌墙建造土屋了。有人和泥浆,有人吊墙线,有人砌土坯。大家齐心合力,土墙很快就砌好了。 就在建土墙的同时,父亲去干镇树行选购房屋的木梁子,屋顶上面根据防雨要求,分层高需要不同直径的木梁子,最上面的主梁需要直径15公分以上的树木;父亲又托人从晓天购买荒草,还要用池塘里面的淤泥混合着稻草,打灰巴子,作为覆盖屋面最里层的材料。 等到土墙建成后,开始上梁。建房上梁,是最隆重的事情。记得上主梁的时候,在主梁上挂起一块红布,一来说明土房即将建成,表示庆祝;二来是“辟邪”。父亲在门前放一挂鞭炮,从屋顶抛一些糖和烟,表示庆贺。上梁的那一天,家主要做丰盛的酒席,招待帮忙建房的人和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叫喝“上梁酒”。酒席上,父亲从县城买来了瓶装白酒招待大家。上梁酒是喜酒,人们喝得醉醺醺的,划拳打杠子,不亦乐乎。 接下来,就是木匠师傅大显身手的时候了。木匠师傅登上砌好墙的最高处,在架好的梁上铺木板或竹子,土建的房屋就基本成型了。还要打造木窗子、木门,并安装好。 最后一道工序,由茅匠师傅完成。在木匠师傅搭建好的屋梁上,覆盖好灰巴子,然后在上面铺盖荒草。一层一层铺盖荒草,每一层荒草要用竹篾扎牢,屋脊要用塘泥覆盖固定,并在上面覆盖瓦片。 一栋崭新的土屋终于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全家人看着这栋象征着美好生活的土屋,喜笑颜开,对生活也充满了希望和信心。在这老屋里,我们在炊烟袅袅中,在夜色中的煤油灯下走过了小学时光和部分的中学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