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关乎国本、国运。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安徽,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中华文化的传承复兴地。去年11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扎实推进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建设大会,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指导意见》,擘画文化强省蓝图,努力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安徽贡献。
一年来,全省文化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重要部署,勇于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秉持开放包容的胆气,坚持守正创新的锐气,赓续历史文脉,保护文化遗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呈现新气象、开创新局面。
放眼江淮,徽风皖韵一片锦绣。
底蕴:璀璨历史光耀神州
楚墓中最长的车马坑,首次见到的九室楚墓,东周时期口径最大的青铜圆鼎……作为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楚墓,武王墩墓考古发掘稳步推进,重磅的成果一项项揭晓,历史的迷雾正在一层层拨开,史家的叙述也将一页页改写。
结合墓葬规模、结构、出土文字材料与文献史料等综合分析,武王墩墓主人基本锁定为战国晚期的楚考烈王。“按照计划,我们将从6月开始中室的发掘,并把棺整体提取到实验室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武王墩墓考古项目负责人宫希成说,武王墩墓考古成果生动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武王墩墓考古和保护利用将对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考古,是打开时光封印的钥匙。一年来,江淮考古硕果累累。凌家滩,被认定为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标志性遗址。作为长江下游地区少有的延续时间近4000年的中心性聚落,郎溪磨盘山遗址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安徽,为中华民族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提供了科学实证。今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安徽繁昌人字洞和神墩头、固镇垓下、淮南武王墩、郎溪磨盘山、含山凌家滩、东至华龙洞等7个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目前,全省拥有国保单位175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6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7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1个、世界文化遗产3个。
活化:传统工艺走进当代
中国戏曲“梅花奖”获得者唱响经典黄梅戏,近3000件特色“非遗+文创”产品展示展销,2024年“安徽非遗购物节”活动近日在合肥骆岗公园开启,琳琅满目的非遗市集,洋溢着浓烈的文化味和热闹的烟火气。
走过历史长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道动人的风景,传承着原生态的文化基因,保留着具有当地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精髓。安徽,是名副其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目前,全省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9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9人。
文房四宝、徽州三雕、芜湖铁画、阜南柳编、淮南剪纸……无论时代的脚步如何匆忙,人们总是期待走近传统技艺,在非遗作品前驻足观赏,从中解读地域文化的风韵,品味工艺构思的巧妙。日前,安徽歙县老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安徽省祁门红茶发展有限公司、黄山市竹溪堂徽雕艺术有限公司及霍邱县淮美奇工艺品有限公司4家单位入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传统工艺振兴,留住岁月沉淀的历史记忆。
去岁末、今年初,“新时代 新徽班 新气象”精品剧目展演活动走进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戏剧重镇。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不朽的骄杨》、徽剧《徽班》《刘铭传》、淮北梆子戏《风雨王家坝》等传统经典和时代精品备受戏迷青睐,彰显着徽风皖韵独树一帜的强烈魅力、守正创新的闪亮成果。
黄梅戏,安徽一张亮丽的传统文化名片。今年,《黄梅戏曲本典藏》工程全面启动。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通过对黄梅戏传统经典剧目、优秀新创剧目进行曲谱、剧本、视频等系统地搜集、整理、修复、复排、出版和数字化转化,全方位、多角度展现黄梅戏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从而实现对黄梅戏优秀剧目的全面保存和活化利用。”
弘扬:文化瑰宝扮靓生活
走进东至县华龙洞遗址陈列馆,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化石不仅展示着华龙洞考古发掘的丰硕成果,而且向普通观众普及着古人类演化的科学知识。“我们研究所同东至县共建华龙洞遗址科研科普基地,目前初步完成了华龙洞古人类科普中心建设。”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秀杰说,“我们期待打造一个考古游、研学游的科普基地,为东至留下一份带不走的文化财富。”
文化瑰宝,人民共享。从凌家滩、明中都等国家遗址公园对外开放,到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馆建成开馆,一座座文化空间拔地而起,让人民群众近距离地感受江淮厚重底蕴;从举办中国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展,到打造“美在徽州非遗体验之旅”特色旅游线路,一个个非遗产品创意呈现,让人民群众更直接地触摸皖韵独特风采。
“送戏进万村”,安徽文化惠民的品牌活动,每年为每村送上一场高质量的正规演出,一头连着广大农民的文化需求,一头牵着优秀院团的文化供给。热闹“村晚”,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今年六安市大湾村、铜陵市杨村村等10余场“村晚”入选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创新服务,丰富供给,让文化的种子在江淮大地的田野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文化最好的礼敬,就是创造新的文化。
阔步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新征程,江淮儿女鼓足文化自信心,高高树起徽风皖韵的鲜明标识,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意气风发地走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本报记者 张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