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2. 安徽新闻
  3. 沿途一望,生气蓬勃——江淮大地留下他的光辉足迹!
沿途一望,生气蓬勃——江淮大地留下他的光辉足迹!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27日 10:37          来源:     阅读数:722

12月26日,中共中央举行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奠基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是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伟大国际主义者。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对毛泽东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把他开创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关心安徽的建设发展,先后六次来到安徽,对安徽各项事业的发展给予关怀和指导,江淮大地留下了他光辉的足迹。今天,我们回顾毛泽东同志视察安徽的珍贵历史,以表达我们的崇高敬意和深切缅怀。

决策治淮工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安徽淮河流域发生重大洪涝灾害,流域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遭受巨大损失,其中皖北地区是重灾区。1950年7月20日,毛泽东看到华东军政委员会关于淮河灾情的报告,立即批示,作出根治淮河的决策。8、9月间,毛泽东看到皖北灾情及救灾工作意见时流下了眼泪,在“被毒蛇咬死者”和“统计四百八十九人”这两个地方画了横线。之后,他又三次批示,督促治淮工程早日勘测,早日做好计划,早日开工。在毛泽东的决策指导下,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
8月29日,皖北行署生产救灾治淮指挥部在合肥成立。10月,皖北行署和皖北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发布了《治淮动员令》,号召全皖北人民动员起来,“为实现毛主席根治淮河的英明指示而奋斗。”经过一个冬春的施工,到1951年5月,淮河干支流复堤工程基本完成。在淮河流域人民治淮斗争的热潮中,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1951年5月3日至6月初,中央派出治淮视察团一行到治淮工地,慰问治淮第一线的人员,并将绣着毛泽东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4面锦旗,分别授予淮委及豫、皖、苏3省治淮机构。
图片
安徽日报资料图片
从1952年开始,安徽淮河流域人民在进行干支流治理的同时,按照治淮规划,先后在淠河、史河上游兴建了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4座大型山谷水库,总库容达到57.4亿立方米;在淮河两岸的湖泊洼地,兴建城西湖、城东湖、蒙洼和瓦埠湖4处蓄洪区,总计蓄洪量达65.8亿立方米,初步形成了淮河中游的防洪工程体系,有效地抗御了1954年后多次较大的洪水,在安徽治淮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情系马钢建设

1958年9月和1959年10月,毛泽东两次到马鞍山视察,重点视察马鞍山钢铁工业的发展情况。毛泽东冒雨参观了马鞍山钢铁公司的5号高炉,炼钢车间及7号、8号高炉,烧结厂破碎车间,一钢厂白云石车间,三焦厂“红旗”2号土焦炉,还登上一座小土丘,眺望了未来的新厂区。视察过程中,毛泽东听取了马钢公司建设情况汇报,对马鞍山人民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精神点头称赞,并作出明确指示:“马鞍山条件很好,可以发展成为中型钢铁联合企业。因为发展中型的钢铁联合企业比较快。”
图片

安徽日报资料图片

毛泽东这一高瞻远瞩的论断,是经过实地考察,听取汇报,根据马鞍山地区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等特点,结合当时国家经济实力的客观情况作出的,吹响了加快建设马钢的号角。1958年12月,小型轧钢机轧出第一根钢材。1959年,第一批铁合金产品试制成功。1960年,58—1型65孔大型焦炉建成投产。1958年到1962年,马钢建成49项骨干工程。至此,马钢已建成12个生产厂矿及辅助系统,拥有9个基建工程处。1962年,马钢被列入国家重点钢铁企业。
马钢的发展,始终受到毛泽东的关注。1962年2月,他在《关于〈政治经济学〉一书的讲话》中指出:“马鞍山钢铁厂附近有煤有铁,条件好得多,从1958年开始注意建设,现在已经有了很快发展,以后还会更大发展。”在毛泽东的关怀下,马钢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在极短时间内发展成为中型钢铁联合企业。1961年初,中央决定把经济调整时期全国冶金系统唯一的重要工程——火车车轮轮箍厂放在马钢建设。1963年11月18日,轮箍系统成功试轧了第一个国产轮箍。1964年7月29日,车轮系统成功地轧出了我国第一个直径840毫米的辗钢整体车轮。至此,一个年产24万吨钢、17万吨车轮、3万吨轮箍的车轮轮箍厂在马钢建成,结束了我国长期依靠进口车轮、轮箍的历史。1966年1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对马钢公司“江南一枝花”的经验给予充分肯定。“江南一枝花”誉满天下。

关心城乡发展

对安徽的省会城市设置和建设,毛泽东至为关心。1951年12月,皖南区党委和行署迁至合肥,与皖北区党委和行署合并办公,1952年1月,党中央批准成立中共安徽省委,省委、省政府办公地点设在合肥。关于省会地点,当时有一种意见认为,应该设在芜湖,芜湖靠近长江,交通便利。1958年9月,毛泽东在安徽视察期间,亲笔给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写信:“合肥不错,为皖之中,是否要搬芜湖呢?从长远考虑,似较适宜。”毛泽东在此次安徽视察期间,曾希圣还请他为新成立的合肥大学题写校名。毛泽东愉快地答应了,同时提出:“合肥太小,没有名气,还是叫‘安徽大学’好。”当晚,毛泽东挥毫为安徽大学题写校名,并谦虚地写道:“校名遵嘱写了四张,请选用。”表现了人民领袖对安徽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谦逊胸怀。在给曾希圣的信中,毛泽东对安徽的建设和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沿途一望,生气蓬勃,肯定是有希望的,有大希望的。”

图片

图片来源:安徽档案
图片

安徽日报资料图片

在视察安徽期间,毛泽东还对博物馆事业做出了重要指示。1958年9月17日下午,毛泽东来到安徽省博物馆视察。毛泽东用了将近3个小时,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包括历史文物、革命文物和工农业建设等20多个陈列馆,共3000多平方米陈列面积的全部展览。在博物馆休息室,他对曾希圣说:“一个省的主要城市,都应该有这样的博物馆,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的力量是一件很要紧的事。”65年过去了,安徽人民牢记毛泽东的嘱托,大力发展文博事业,在省博物馆基础上,成立了博物院,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作用,推动文博事业的科学发展。

图片

安徽日报资料图片
对安徽农村的发展,特别是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毛泽东非常关注。1959年10月视察安徽期间,曾前往合肥市西郊蜀山人民公社,深入到生产队,直接到群众中间调研了解情况,察看沼气性能特点,提出要大力发展沼气,改善人民生活。在赴芜湖视察途中,毛泽东在曾希圣等陪同下到含山县长岗公社太湖大队,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亲切交谈。看到旱情严重,水稻枯黄减产,他心情沉重。得知地方干部已深入基层组织生产自救,与群众一起共渡难关时,毛泽东稍稍松了一口气说:好,这样就好。要告诉群众,困难是暂时的。
1965年11月,在蚌埠火车站,毛泽东听取安徽省委负责同志的工作汇报。当省委第一书记李葆华向他汇报安徽党政机关干部下基层情况时,他指示:机关可以留三分之一的人工作,三分之二下去。谈到机关工作方法,他说:只有一般号召,没有具体指导;只有领导核心,不与群众结合;只到群众中去,不从群众中来,是不行的!只剩光杆,怎么能领导呢?听到粮食征购情况汇报后,他又叮嘱:你们不要调8亿5千万斤嘛,给中央少调一点。要稳,不要冒失,要藏粮于民。得知安徽灾民口粮标准超过中央规定的标准时,他才放下心来,表示赞许。
对安徽推行责任田的做法,毛泽东更是重视。1961年7月,在蚌埠火车站工作车厢里,他专门听取曾希圣关于安徽农村实行责任田情况汇报,并明确指示:你们认为没有毛病就可以普遍推广。如果责任田确有好处,可以多搞一点。正是由于他的表态,安徽推行的定产到田、责任到人,全奖全赔的办法才得以短暂实践。在一段时期内,他即使不赞成,也没有强行制止,从而在较长时间里给“责任田”的实行留下较大的空间。可以说,正是由于毛泽东在一定程度上的支持和默许,安徽对农村生产改革的先行探索,才使得“责任田”深入人心,安徽人民在农村生产改革上留下了珍贵的火种和宝贵的经验。这一火种和经验,推动了新时期安徽在全国率先创立“大包干”、推行农村改革的辉煌实践。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200051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