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2. 图说舒城及龙头塔下
  3. 舒城胜览
  4. 古建筑篇之古津梁
  5. 龙津桥
龙津桥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27日 14:13          来源:     阅读数:25304

龙津桥位于城关镇码头管理区,南北向,跨南溪河。此处原为义渡口,名“龙眠古渡”。明万历年间,知县陈魁士建石桥,13垛,北端达樊家大巷。清初,“因水冲圯,久未修复,水涸架木桥其上,水涨则济以舟”(《续修舒城县志》)。光绪二十七年(1901),知县肖仁丙,发动县民集资于旧桥址重建,历时六载落成。该桥系花岗岩石结构,总长40米,宽3米,6垛,5孔,垛宽5.5米;桥面由7条长7米、宽0.40米,厚0.34米的石条平铺,两侧有石柱栏杆。宣统年间,南端建有桥亭,勒碑记事,后毁于兵燹。1982年县政府拨款维修加固,仿造花岗石柱栏杆。1984年11月公布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附录:

重建舒城南门龙津桥碑记

(清)萧仁丙(1)

    舒城地当东南,七省通衢(2),而南外龙津桥,扼其冲。饷鞘(3)络绎,羽檄(4)纷驰,稍耽延,即贻误守土,吏不能辞其责也。

    光绪戊戌,仁丙奉命来莅是邦。下车伊始,询访邑中利弊,即知龙津桥与七里河为行李患。因先与董等筹捐巨款,倡建七里河义渡,别造一舟,专渡饷车、文报,公私称便。拟俟(5)义渡功竣,再为龙津建造石桥。议甫(6)就,而余量移(7)阜阳,内疚者久之。县尉林君子翼,慷慨廉明者也,毅然身任其事,于是印捐簿,仁丙首捐百金为倡,并嘱邑绅王君燮齐等,董(8)其役。余履(9)阜后,旅奉忧归(10),不复与闻矣。然每念地方之义举,官司之职守,未尝一日不惓惓(11)于斯桥也。

    初,邑人以桥当孔道,原系(12)石建成,年久坍塌,颓废失修,建置遂无可考。后以木易之,日炙雨淫(13),风霜齿蚀,行道额蹙,而桥夫索费之弊,因此以生,其亦甚为守土者羞矣。今林君等诚信有为,会商阖邑绅董,分司劝捐筹款,计近万缗。鸠工(14)采石,先砌石墩。墩各架石数条,次第缮完,以便来往。盖非诸君子踊跃赴义,不克有为。而非邑人士父老子弟壹志专心以乐成,斯举亦未易竟厥功也。

    越甲辰,余服阕(15),仍签分来皖,奏补青阳。林君等书来,谓县志亦仁丙议修者,志将成,桥工且毕,嘱为记其始末,刊志以垂永久。余惟在舒数载,毫无俾(16)助。一二应办之事,亦创其始,而未观成。方引内愧,而诸君子恳恳勤勤,垂念终始,其宅心(17)之厚与办事之诚,即此可窥见一斑矣。夫修举废坠,有司事也。桥梁道路,吏治之勤惰系焉。即地方之盛衰系焉。况此桥为七省驿路所经,更非一乡一邑之故,诸君子谋划深远,固将为千百年久大宏规,何幸如之。惟创之艰,而护之亦不易雨毁,风摧、波浪沸烈,尤愿后来者随时修理,共心诸君子之心,斯则不一独方之幸也。爰为发凡于此,俾后有考焉。

此碑已失,幸碑文载于清光绪《续修舒城县志·艺文》,特附录于此。

注:

(1)萧仁丙:湖南湘乡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舒城知县。

(2)衢:音qú,四通八达的道路。

(3)饷鞘:鞘,古时常用刳木使空,内贮银宝,以作转运木筒。饷鞘,指饷银。

(4)羽檄:即兵书,以鸟毛插檄书,谓之羽檄。

(5)俟:音sì,同“俟”,等待。

(6)甫:开始的意思。

(7)量移:被贬远方的人臣,迂赦酌情安置称量移。

(8)董:督察的意思。

(9)履:疆界。

(10)忧归:因父母丧,奔丧。

(11)惓惓:同“拳拳”,形容恳切。

(12):音zhòu,砖砌物。

(13)日炙雨淫:太阳烤晒,雨水浸渍。

(14)鸠工:召集人员动工。

(15)服阕:古丧礼规定,父母死后,服丧三年,期满除服,称之服阕。

(16)俾:音bǐ,使。

(17)宅心:居心,存心。

【参见目录】

重建龙津桥碑(见“古碑刻”)


  • 没有了
  • 没有了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