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2. 图说舒城及龙头塔下
  3. 舒城胜览
  4. 古建筑篇之古水利工程
  5. 古七门堰渠首
古七门堰渠首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27日 14:11          来源:     阅读数:27177

七门堰位于舒城县西南20公里之七门山下(今干汊河镇七门堰村),是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

    汉高祖七年(前200)。刘邦封其伯兄子刘信为羹颉侯,食邑于舒。刘信视“舒城水源出于西山之峻岭,势若建瓴”,乃于“七门岭下,阻河筑堰,曰七门。开渠建闸,引河流东北,载之平陆,条分支贯,灌田八千余顷。”同时,又于七门岭之东修筑乌羊、片曹片责两堰,“灌田两千余顷”,谓之“七门三堰”。东汉末,扬州刺使刘馥,“循羹颉侯故迹”,“修筑断龙舒水,灌田千伍百顷”。明宣德年间,邑令刘显又对七门堰加以重修,完善了七门堰自流灌溉系统。1960年在杭埠上游兴建了龙河口水库,七门堰灌区纳入杭北干渠配套工程,成为淠史杭工程组成部分。七门堰渠首在龙河口水库闭闸期间仍发挥引水效益。1984年11月公布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5月公布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附录:

七门庙(1)记

(宋)刘   分攵

    嘉佑二年(2),予为庐州从事(3),始以事至舒城,观所谓七门三堰者,问其居人,其溉田几何?对曰:凡二千余顷。考于图书,实魏扬州剌使刘馥(4)所造,自魏至今七百有余年矣。予于是叹美其功。时包君廓为县主簿,尝与予语及之。包君谓予曰:“馥、信有功,然吾闻于耆老(5),而得羹颉侯信焉。”

    初,汉以龙舒之地封信为列侯。信乃为民浚(6)畎浍(7)以广溉浸。信为始基。至馥时废而复修耳。昔先王之典,有功及民则祀之。若信者抑可谓有功者乎。然吾恨史之有遗,而怜舒人之不忘其惠也。今我将为侯庙祝之,而以馥配,子(8)幸为我记之焉。予因曰:“诺”。顷之,包君以书告曰:“庙谨(9)毕事。”予曰:“昔高帝之起,宗族昆弟之有才能者,若贾(10)以征伐显,交以出入传命(11)谨信为功。此二人者,裂地为王(12),连城数十,代王喜以弃国(13)见削,而子濞(14)亦用力战王吴。独信区区仅得封侯,而能勤心于民,以兴万世之利。其惠爱岂与贾、濞相侔(15)哉!夫攻城野战,灭寇屠邑,是二三子之所谓能杀人者也。夫辟地垦土使数十万之民世世无饥馁之患,所谓养人者。于以相譬,犹天地之绝悬也。然而贾濞以功自名,信不见录,岂杀人易以快意,养人不见形象哉。周公之书曰:民功曰庸。藉(16)使信生当周公之世,其受赏非贾濞之所敢望也。虽然彼贾濞之死泯灭无闻久矣,而信至今犹思而祝之。此所谓得乎邱民(17),而岂若世之宠禄。当时则荣,没则已焉者乎。夫事有可继之道,不必肇(18)于已,而后为功也。若刘刺史起于三国乱亡之余,蒸庶(19)扫地,顾独以农为先,事功一立,迄今长存,虽曰修复,是可谓功矣。予既嘉包君之能徇(20)于民,使侯信之美不忘,及其建祀合于先王之法,于是书之,遂以为记。

选自光绪《续修舒城县志·艺文》。

作者刘分攵(1023—1089),宋临江新喻人,字贡父,号公非。刘敞之弟。庆历六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他是司马光撰《资治通鉴》的重要助手,负责该书的汉代部分。另有《彭城集》、《中山诗话》等著作。

注:

(1)七门庙:原在七门堰口之七门山下,因年久碑毁。迁至邑东飞霞亭右,于明癸亥(1503)年落成,祭祀刘信、刘馥、刘显,故称三刘祠。

(2)嘉佑二年:宋景宗嘉佑二年,即公元1057年。

(3)从事:官名,即州刺史之佐史。

(4)刘馥:三国魏人,汉建安初为扬州刺史。

(5)耆老:指受人尊重的老人。

(6)浚:加深。

(7)畎浍:读音quǎn   kài,田间灌溉水渠。

(8)子:老师,古代对有德之人的尊称。

(9)谨:慎重,恭敬。

(10)贾以征战显:刘贾以攻城掠地而显要。刘贾,汉高祖从父兄。刘邦东征贡藉,贾领兵攻入楚地,烧其积聚,及定天下,封荆王,后为黥布所杀。

(11)交以出入传命:刘交以辞令取得信赖重用。刘交,高祖同父少弟,多才艺,交萧曹于堙上,后立为楚王。因参予吴王谋反,被杀。

(12)裂地为王:分割土地为王。

(13)弃国:抛弃,引申为违背意。

(14)子濞:即刘濞,高祖兄仲子,立为吴王。帝削藩,濞联合诸侯反叛,为周亚夫击败,后[**]。

(15)相侔:相等同。侔(mòu),相等。

(16)庸藉:平凡业绩。

(17)邱民:众民,邑民、国民。

(18)肇:开始,谋划。

(19)蒸庶:庶民,百姓。

(20)徇:当众宣布。

(明)秦民悦

    舒城之水源出于西山之峻岭,势若建瓴(1)。然汉羹颉侯分封是邑,有见于此,乃创七门、乌羊、片曹片责三堰,分治为陂、为荡、为塘、为沟,凡二百余所,浇灌本邑之田至二千顷之土。譬之人身脉络,自泥丸(2)至九窍(3)百骸,下抵涌泉(4),无远不届者也。侯信有功哉。

    三国时,堰几废(5),魏刺史刘公馥重加修筑,赖以不坠。历唐、宋至今,或废或兴,实视上之人倡率之力何如耳。

    宏治癸亥(6),亢阳(7)不雨,舒民以堰久不治,诣郡控诉。太守西充马公汝砺(8)闻之,忧形于色,遂以不治之由询于邑尹蓟门张君惟善(9)。惟善曰:“西山之水流于七门,达于龙王、三门二荡,而后引为灌溉。今龙王荡岸崩塌,随治随坏,故力多而无功。”公曰:“禹之行水也,顺其自然之势而导之也,患不得其性耳。汝慎择人,吾其处之。”惟善遂询于邑之耆老(10),得义官濮钝之。马公召钝之,谕以度地之术(11),行水之性,曲尽其巧思,然后遣之。

    钝之会其意,抵邑,履其源流,相其高下,叹曰:“水失其道,吾得之矣。盖七门之水,自西徂东(12),注于巢湖,此水之正道也。昔人于七门之下,河岸之右开一小支,入沙河口,经龙王荡,蓄于三门荡,始派分之,固当时所宜也。顷(13)年以来,陵谷变迁,河体渐下,入口颇逆。我民尝于龙王荡用工培筑,遇水涨湍激,垂成辄败,累日之功,一时失之,若未始有者,岂非拂水之性而然乎!今见七门之侧、沙河口之上,旧有一小渠,号曰土桥水,经侯家坝经入三门荡。其流虽细,而地势未变,高下相因,比之沙河口实近而弗迂,使少加疏浚,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也。”复以其策日于邑尹,谋于众人。佥曰:“善!”于是征士发徒,疏土桥渠,以导其水之流;开侯家坝,以顺其水之势。凡智力所及者,靡不为之。不一月间,源泉混混盈科而进,其余若堰、荡、陂、塘,咸以次而治。仍于三门荡立为水则,画以尺寸,使强者不得过取,弱者不至失望焉。故虽旱魃(14)为虐,他邑则受其害,此则莳(15)栽芸耨,坐庆西成,抑准之所赐得如是与。盖太守公倡率指示之功,邑尹提督劳来之力。使非钝之会意罄心,又岂能告终厥(16)事哉。是宜特书,为后之继邑者告使知,为政必本于农。重农必先于水。春秋之书浚洙,所以讥其不当浚,此纪开浚渠坝之由,是欲嘉其所宜为,而又在乎相承之,不坠,先时而勿失斯可。已役凡用夫四百名,刍(17)六千束有奇(18),他无所费。

    舒民感守令之惠甚深,请予记其事,故次第之如此云。

本文选自清光绪《续修舒城县志·艺文》。

注:

(1)建瓴:建,倾倒。瓴,水瓶。建瓴,如同水瓶向下倾倒。

(2)泥丸:泥丸,血道,指上丹田,在额下两眉之间。

(3)九窍:指人身上眼、耳、鼻等九处孔穴。

(4)涌泉:此指血管。

(5)几废:几乎全毁坏了。

(6)宏治癸亥:即明弘治癸亥年(1503)。

(7)亢阳:久晴不雨。

(8)汝砺:郡守马汝砺,西充人。

(9)维善:县尹张惟善,蓟门人。

(10)耆老:老人。

(11)度地之术:计算土地的方法。

(12)自西徂东:从西到东。

(13)顷年:不多年。

(14)早魃:传说中旱神。

(15)莳:移栽植物。

(16)厥:其。

(17)刍:喂牲口的草料。

(18)有奇:零数。

三堰余泽(1)

(明)芒文缜

泉流滚滚岂无源,三堰由来出七门(2)。

灌溉千畴(3)资厚利,涵濡(4)百世沐(5)深恩。

潜藏神物(6)沦波冥(7),湿润嘉禾绿颍蕃(8)。

每向城东(9)望处,故侯庙祀至今存。

选自光绪《续修舒城县志·艺文》。

注:

(1)三堰余泽:七门堰是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汉羹颉侯刘信始建,后又于东加筑乌羊堰、片曹片责堰,谓之七门三堰。东汉扬州刺史刘馥、明县令刘显几经修治,扩大灌溉面积,人民世受其利。为纪念刘信、刘馥、刘显,于堰口建祠,勒石立碑,记三人功德。七门堰充分利用陂、荡、塘、沟,形成自流灌溉网络,这里有山有水,山水相映,风景宜人,并有成片的板栗树林,盛产“大红袍”板栗。被称为三堰余泽,古龙舒八景之一。

(2)七门:指县西南20公里的七门岭。

(3)千畴:大片耕作田野。畴(choú)。

(4)涵濡:读音hán rú,润湿。

(5)沐:受其润泽。

(6)神物:神奇灵异之物,神化之物。

(7)沧冥:即沧溟:指大海,这里引申解水流幽远貌。“冥”同“溟”。

(8)颍蕃:生长茂盛。

(9):仰慕。

 

三 刘 祠

(明)祝元良

金刀余泽入人深(1),祀合三刘绩可寻。

前此无碑犹在口(2),后来有志已铭心。

祗(3)今谁改长沙稿,千载犹闻贡父(4)呤。

祠下怅然南望久,甘棠(5)垂荫到如今。

选自清嘉庆《舒城县志·艺文》。作者,明代舒城人,邑庠生。

注:

(1)金刀余泽句:金刀即金错刀,书画体之一。书作颤笔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余泽:留下的恩泽。这里指前人开凿的七门堰。此句意思是曲的七门堰带来灌溉之利已深入一代一代人的心里。

(2)前此无碑犹在口:这一句是说以前这里即使是没有勒石成碑也有口碑流传。

(3)祗:(音zhí)同“只”

(4)贡父:刘分攵,曾撰《七门庙记》。生平见前注。

(5)甘棠:树名,赤者称杜,白者称棠。白棠亦称甘棠(棠梨)。传说周武王时,召伯巡行南国,曾憩甘棠树下,后人思其德,因作甘棠诗。后用作为称颂官吏政绩之词。

 

过七门堰

(明)宋  骥

汉侯(1)食邑(2)古南舒(3),此是仁民第一渠(4)。

千载经行(5)叹遗迹,丰功不愧史臣书(6)。

选自嘉庆《舒城县志·艺文》。

作者宋骥,舒城人,明成化进士,官河南修武县知县。

注:

(1)汉侯:指汉刘信,封羹颉侯。古代分五等爵位,侯为第二等。

(2)食邑:以邑为食录。

(3)南舒:指舒县南部。

(4)第一渠:七门堰为我国古代著名水利灌溉工程,为刘信所开创。历史上堪称为第一流的。

(5)经行:经过,经历。(

6)不愧史臣书:历代为史官记载当之无愧。

三堰余泽赋

(清)高  华

    粤稽(1),三堰屡开,万年良策。始则达于沟塍(2),既则倾于阡陌。湛波(3)汪氵岁(4)绕百里以充周(5)。汇覃敷流(6),四时而络绎(7)。载芟载柞(8),赖此为灌溉之资。如栉如墉(9),因是受丰亨之益。洋萍、鹿角,想功绩之巍巍;片曹片责、乌羊溯(10)经纶(11)之奕奕(12)。诚哉!曩哲(13)之鸿恩。久矣,仁人之遗泽。原夫昔之初浚也。流贯七门,涤开分三堰。陂既视呼高低,时亦随其迁变。卯金(14)羹颉,初疆理以勤劳;刺史神君(15)屡经营而不倦。盈科(16)而进,果朊朊之周原(17);习坎(18)以行,真田匀田匀(19)之禹甸(20)。

    当斯时也,山庄日丽,屋云蓝(21)。田分上下,亩久尽东南。啼郭公(22)之宛转,闻燕子之呢喃。一犁碧浪,叱乌犍(23)处处。畦分布,千顷青畴。飞白鸟村村,水护烟含。立宁看秧马行来,行行队队。却听田歌唱去,两两三三。盖由源泉不竭,涵濡(24)有余。惠泽灌千区,恍接(25)巢湖之水;恩波流万世,若随仙令(26)之车。白苹卧鹿(27)之郊,咸肩耒耜(28)。红蓼印龟(29)之岸,齐力耘锄。惟导源夫一脉,实利赖乎三渠。

    迄今风徵人往,固永被其溢洋。政美法良,犹冀源其保护。仰神瀵(30)之无穷,忻堤龙(31)之如故。功足役呼山川,德实过于雨露。者见堰即以思人,颂人,因而作赋。岂若桃溪春浪,仅邀词客之频临;梅麓晓烟,徒寄骚人之佳句也哉!

选自清嘉庆《舒城县志·艺文》。

作者高华,清庐州府舒城县人。嘉庆朝贡生。光绪志载:“高华署婺源训导”。后因子贵,封朝议大夫,晋封中宪大夫。

注:

(1)粤稽:粤,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与“曰”通;稽,研习古事,引申为开始。

(2)塍:田间土埂子。

(3)湛波:清澄的水波。

(4)汪氵岁:深广貌。

(5)周:周围都开通流水。(kǎi),开。

(6)敷流:足够的流水。

(7)络绎:原指车马行人前后相接。这里引申为渠水流淌不断的意思。

(8)载芟载柞:芟(shān)割(草),这里指耕作收获。

(9)如栉如墉:栉,梳理;墉(yāng),城墙。这里指丰收景象。

(10)溯:逆流而上。

(11)经纶:整理丝缕,理出丝绪叫经,编丝成绳叫纶,统称经纶。引申为筹划治理。这里指纵横水渠。

(12)奕奕:指人很有精神。这里可作为渠水流淌充满生气解。

(13)曩哲:先哲。曩(nǎng),从前的,过去的。

(14)卯金:即刘字,刘析为卯金刀,或省刀称卯金。

(15)刺史神君:刺史,指刘馥;神君,古时对贤良官吏的称颂,言其清廉正直如神。

(16)盈科:谓水灌满坑洼。盈,满也;科,坎也。

(17)朊朊而周原:即“周原朊朊”,大地膏腴、肥沃。

(18)习坎:重险阻,很险阻的地方。

(19)田匀田匀:田地很整齐。

(20)禹甸:称中国九州之地为禹国。

(21)蔀屋云蓝:斑斓的云彩遮蔽着。蔀(bù),遮蔽;云蓝,云彩斑斓。

(22)郭公:当指布谷鸟。

(23)乌犍:水牛。

(24)涵濡:浸湿沉润。

(25)恍接:仿佛接到。

(26)仙令:当指开凿与修复七门三堰先辈贤明的官吏。

(27)白蘋卧鹿:白蘋,水中一种浮草;卧鹿,吉祥之地。

(28)咸肩耒耜:牵引犁铧。

(29)印龟:岸边高地。

(30)神瀵:传说中的泉水名。瀵,水源自地下喷涌而出。

(31)堤龙:堤埂。龙通垅。


  • 没有了
  • 没有了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