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南港镇过湾村“稻鸭共生”新型生态稻田种养基地,大片的稻禾即将迎来丰收。在稻田纵横排列的水沟里,一群群鸭子自由“嬉戏”,扑腾着翅膀,发出 “嘎嘎嘎”的欢叫声。
“吃草、除虫、施肥……别看鸭子们玩得欢,其实,它们正在努力‘工作’。”过湾村党支部书记沈永清说,“在秧苗播种一个星期后,每亩稻田便可放养20-30只鸭苗。鸭子吃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鸭粪又能肥田。在鸭子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基本不需要人工喂养。历时三、四个月后,‘稻花鸭’便可以出售。由于采取生态共生的养殖方式,肉质鲜嫩的‘稻花鸭’,很受市场青睐,每只可卖到200多元。”
刚开始,对于这种“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种养模式,过湾村的群众很不能理解,认为稻田里养鸭,鸭子会啄稻秧、吃谷粒。通过几年的试养,老百姓信服了这种“稻鸭共生”生态种养模式,它不仅能产出清香可口、营养丰富的富硒大米,还能养出肉质鲜美的绿色生态“稻花鸭”。目前,“稻鸭共生”种养基地已经为20多户贫困户带去了收益分红,每户每年增收2000余元。
近年来,南港镇过湾村依托现代农业,以土地流转为支撑,以“特色富硒水稻+生态种养”为基础,延伸产业深加工链,建立了留乡湾度假村,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新方向。
转变发展思路,探索新型路径。过湾村立足自身生态环境优势,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过湾现代农业合作社,并积极推行“党建+”模式,创新“支部+合作社+农户+公司”的发展思路。将2000亩土地纳入托管范围,惠及该村233户359人,在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带动群众增收、贫困户稳定脱贫。该村人均年收入由几年前的不足4000元增加到现在的2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增加5万元左右。
建强领导队伍,打造发展的坚强后盾。为了给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过湾村一直注重加强村两委干部队伍建设。从农村致富能手、回乡创业人员中培养选拔后备干部,拓宽选人渠道;加强村两委和后备干部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健全村干部绩效目标管理和实绩考核制度,强化监督管理,激励村“两委”干部履职尽责。
汇集兴农人才,丰富发展的第一资源。发展需要人才,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产业促脱贫”更需要有大量的人才支撑。过湾村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加快从外引进农业科技型专业人才,同时大力培养本土型人才,鼓励有能力、有梦想的农民工和大学生返乡创业,积极投身于扶贫和乡村振兴事业中来。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兴农人才为过湾村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源头活水。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过湾村充分利用生态种养这把“钥匙”,让农民吃生态饭,走致富路。初步形成了“电商+富硒产业+乡村旅游”的“过湾模式”,闯出了一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南港镇 马志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