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2. 广电
  3. 龙河口精神丰碑永固
龙河口精神丰碑永固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08日 16:38          来源: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阅读数:117143

 


有一种精神叫敢为人先,有一种精神叫艰苦创业,有一种精神叫团结一心,这种精神就是---龙河口精神。

正是靠着这种精神1958年舒城十万人民肩挑手推 ,土法上马,历时三年建成“世界第一人工土石大坝”,历时10载完成续建和各类配套工程,与淠史杭水利综合利用工程连为一体,实现了南水北调、江淮沟通的规划方案。水库千米大坝是世界第一长的人工土坝,具有世界性的资源禀赋,前联合国大坝委员会主席托兰先生称赞她是“非常了不起的工程,世界水利史上的伟大奇迹。”它就是如今的龙河口水库。

龙河口水库,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万佛湖——国家5A级景区,是淠史杭综合水利枢纽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控1000余平方公里的水域,下保150余万亩良田,具有防洪、灌溉、养殖、旅游、发电、航运六大功能。

    今天让我们把历史的时针拨回到大坝修建以前。有史记载以来,舒城地区平均两年就有一次水灾。每当洪水来袭,冲毁田园房屋,人民流离失所。若逢干旱年景,不仅庄稼颗粒无收,人畜饮水都非常困难。“盼水水不来,恨水水不走”,可以说,千百年来,舒城人民饱受旱涝灾害之苦。

1958年,在伟大领袖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指引下,舒城县委、县政府决定兴修龙河口水库,举全县之力,从21个公社调集10万青壮年,以军事化管理组织会战龙河口。在当时物资匮乏的历史条件下,工地上的数万名干部群众,住着最简易的工棚,有的人甚至露宿工地,即使是三九寒天,也只能这样,天太冷了,晚上许多人蜷缩在一起,相互取暖。那时的粮食标准,因为天灾频发没人每天从1斤降到了8两,每天劳动近12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可以说是捆着肚皮干活。“晴天雨天一个样,白天晚上一个样,干部群众一个样”,大家心向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技术人员不足,就从民工中选拔,以老带新,很快就组建了一支拉得出、打得响的石工队伍;炸药不足,就自己动手制造,全县办起了两百多个制硝作坊,一个月内就制成“土炸药”5000多公斤;坝体需要层层碾压,在工地上仅有两台拖拉机的实际情况下,大部分碾压工作是靠着人力拉动八千多斤重的大石滚完成的。

龙河口水库自1958年动工,到1960年建成受益,至1969年最后竣工,历时十一个春秋。它是舒城人民用血汗书写在中国水利史上的辉煌篇章,用生命铸就的历史丰碑。自此以后,龙河之水,汇聚众山之清流,泽被后世之子孙。而在时间的无涯里,舒城人民为此付出了多少牺牲,时至今日已经难以具体统计。幸运的是,还有很多名字,还有很多故事,并没有埋没在历史的荒草里。

共产党员谢大勇,舒城县城关镇河镇村人,当时担任干镇团突击队队长。那时二十几岁的他,身大力不亏,挑土,别人用簸箕,他用稻箩,一担能挑两百来斤,领导在工地上表扬他,他心里可高兴了,越干越有劲。主坝清基开始后,水渗透得很厉害,指挥部调来了几台抽水机,因为流沙常塞住吸水的莲蓬,水抽不上来,需要人下到水里去清除。当时正值数九寒天,滴水成冰,水面结了一层冰,必须破冰下水。谢大勇二活没说,接过酒壶灌了几大口,“把棉袄一掀”,砸碎浮冰,一个猛子扎下水去,清除流沙。当他上来时,贴身衣服都冻得铁硬,腿上厚厚的一层汗毛都让冰块拉光了,指挥部表扬称他是“钢骨铁人”,他自己却说:在那样的情况下,不干也得干!哪能当孬种!谢大勇,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标刻着共产党员的行事工作尺度。

孙金发,是水库工地发电厂厂长,这位抗美援朝的战斗英雄,为保证工地上正常用电,自筑坝开始至大坝合拢,历时三年没有休息过一天。但是那夜以继日的忘我工作,却耗尽了他的全部心血。大坝建成后,他在自己的家中溘然长逝。他的母亲在整理其遗物时,从一个破旧的箱子里发现了一本《革命伤残军人抚恤证》。目不识丁的老母亲来到儿子单位领导家,询问这是啥证件,领导看后半天不语,眼泪却是怎么也止不住,他又怎么忍心告诉这位年迈丧子的老母亲这样一个事实:孙金发是一位右肾被切除、左肾一直在溃烂、左半边肺叶早已丧失功能的一级革命伤残军人!党和人民给予他的抚恤金,他分文未取,却一直强忍疼痛,带病工作,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慷慨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赵学信,当时担任县水电局副局长,主要负责“定向爆破”前清理现场工作。工地上每天都有爆破,民工们因为不分白天黑夜施工,每个人都疲劳不堪,听说要爆破,以为可以停下来喘口气了,许多人就躲在大石头后面,躺下就睡着了。赵学信每次都要大嗓门地催促,甚至是粗暴地赶他们。1960年3月15日清晨,当司号员吹起准备放炮的信号,当时警戒区还有不少新到工地、不懂放炮信号的民工,没有及时撤离。赵学信冒着石炮就要爆炸的危险,冲进警戒区,呼唤民工赶快避开。当确认所有人已撤离警戒区,他自己却延误了撤离时间,不幸被飞来的岩石夺走了年轻的生命。赵学信烈士牺牲时年仅31岁,爆破的威力与危险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却毅然用自己的生命恪尽职守的履行着党员干部的神圣使命。

许芳华,她的故事在当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十九岁的她,结婚才三天就来到工地。在工地上,她脏活累活抢着干。挑土,她趟趟都比别人多几锹,天天都比别人多跑几个来回。休息的哨子响了,别的姐妹早累得东倒西歪,可她拾起喇叭筒,又开始宣传修水库的意义。她出口成章,能说会唱,一个月入团,三个月入党。当工地指挥部从成千上万的女同志中挑选出一百二十人组建“刘胡兰战斗连”时,大伙异口同声地选她当连长。她也不谦虚,辫子一甩,一声呼唤,一百二十个姑娘便齐整地站在大坝通道上。她起个音,姑娘们就一起喊起了号子:“……老学穆桂英,少学花木兰。是英雄,是好汉,水库工地比比看……”粘土上坝,要用石磙层层碾实,八千多斤重的石磙全靠人拉,拉石磙可是一个要力气与耐力的重活呀。要强的许芳华要带领“刘胡兰战斗连”的姑娘们和“董存瑞战斗连”的小伙子们比赛拉石磙。小伙子们说:“比生孩子咱没那本事,比拉石磙,这擂台你们敢打?” 许芳华响亮地说“敢打!” 结果是刘胡兰战斗连的姑娘们获胜了。《淠史杭快讯》把这件事称之为“在龙河口的上空放了一颗特大卫星”。水库是在枯水的严冬修建的,那时只讲“男女都一样”,许芳华和刘胡兰战斗连以及所有工地上的姐妹们,无论是下雨下雪,还是天冷刮风,她们和男同志一样拼命,一样泡在冰冷的泥水里干活,很多女同志因此落下妇科疾病,有的甚至终生不育,付出了一个女人最大的牺牲。

龙河口水库的兴建涉及五个集镇,十万多人口。当时没有财力对他们妥善安置,水库开始蓄水后,他们的良田被淹没,家园被拆除,一时无处安身,只能在水暂时淹不到的地方搭建窝棚,一家几代人挤在一起临时居住。有的家庭由于窝棚地方狭小,过着风吹日晒的艰难生活,有的窝棚里不能砌炉灶,就露天挖个地锅,这样晴天倒是能够坚持,雨天就是烧饭也难啦!随着水位的上涨,他们一次一次的向高处搬移,生活生产资料在迁移中损失惨重,有些老弱病残的家庭只能过着流浪的漂泊生活。移民区人口土地少,那些以农为本的农民生计更是难上加难,就是在这样连续三年多的艰苦条件下,人民还是没有怨言,社会秩序仍然稳定。他们或许木讷寡言,却用行动诠释了舍小家为大家,弃短利而求远谋的伟大精神。

山魂水魄,湖景海象,高山仰止。正是由于龙舒儿女的勤劳智慧、百折不挠的奉献牺牲,终于实现了龙舒人“劈山引水,灌溉良田千万顷;兴利除害,造福子孙亿兆年”的伟大梦想!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艰苦创业的奋进精神,顾全大局的牺牲精神,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就是“龙河口精神”!

谢大勇、孙金发、赵学信、许芳华这些当年的英雄们,还有那些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下,便长眠于这片土地的无名英雄们,其可贵之处在于:他们不需要组织上的强迫命令,甚至不需要任何规章制度的硬性约束,而是自觉自愿地、时时处处地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去严格要求自己。他们用汗水、用行动、用热血、甚至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的担当。让我们一起把“龙河口精神”永世传承下去,始终“不忘初心”,目标同向,工作同力,落实同步,用实际行动将自己融入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去!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