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和发扬舒城本地的优秀文化,解读记忆中的舒城民风民俗,彰显深厚的龙舒文化意蕴,感知千年龙舒文化血脉的起伏脉动。由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编撰的《记忆中的舒城民俗》一书于2024年9月出版发行。书中收录了舒城本土的时令节庆、喜庆礼仪、丧葬祭祀、农耕渔猎、衣食住行、饮食文化、文化娱乐、童趣游戏等风俗民情。为此,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和舒城县融媒体中心联合开设《记忆中的舒城民俗》系列专栏,分享书中的文章,与您一起品味舒城的风俗民情,感受龙舒文化,敬请关注!
前不久,跟几个文友到合肥南郊的仙女湖游玩,猛然发现一块不大的田畦里,生长着一片绿油油的大麦,一下子勾起了我对初中时吃过的一种食物的回忆,它的名字叫燋面。那时我十五六岁,胃口大,消化快,暑假期间,我跟家里人一样吃稀饭,很快就饿了,就跟母亲叫嚷,催她煮午饭。可时间才上午九十点,怎么可能煮午饭呢?妈妈就用燋面给我充饥。她把大麦炒熟,然后送到面粉加工厂加工成面粉,就是燋面了。一碗燋面放小半碗开水,搅拌后即可食用,香气扑鼻,非常可口。每当我饿的时候,我就会泡一碗稠厚的燋面,狼吞虎咽起来。中学毕业后的30多年时间,我再也没有吃到燋面了,现在充饥的零食很多,但好像都没有初中时吃的燋面好吃。除了燋面,还有炕山芋,也让我回味。炕山芋不同于烤山芋,烤山芋是放在火炉里烧烤,炕山芋是把山芋切成片,放在铁锅里,倒一点菜籽油加热,撒点水,盖上盖蒸,做法有点像锅贴饺。傍晚日落,寒鸦归林,农人归家,家家户户厨房里飘出一股淡淡的香气。闻到了香气,庄上的孩子们迅速跑回自己的家,围上锅台,眼巴巴瞅着直冒热气的锅盖。大人对孩子一瞪眼,说:“离远点!”揭开锅盖,一股香气喷了出来,在屋顶上弥漫。热气散尽,大人才让小孩走近锅台,用筷子或者用锅铲取出一片山芋,交给小孩,小孩拿在手中,吹几口气,一溜烟跑到外面去了,和别的孩子边聊天边吃。大人也会拿着几块炕山芋相互串门。汤果子(汤圆)也是我的最爱,但只有到正月十五或者是八月十五中秋节才能吃到。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之前,家人就会用石磨把糯米磨成面,揉成鹅蛋大小的圆球,用芝麻面做馅。中秋那天,妈妈起得很早,把前一天下午做的大汤圆再揉一揉,让它更圆一点,然后放在开水锅里煮熟。农民家的碗很大的,一碗可以装3个大汤圆,我一顿就吃那么多。有部纪录片叫《舌尖上的中国》风靡大江南北,深受观众喜爱。我老家的蒿子粑粑也被这部纪录片介绍了。以前吃蒿子粑粑只在农历三月三那天晚上。三月三是鬼节,那天晚上小鬼们都要出来活动活动,透透气。老人常跟我们说,如果在三月三晚上到坟地上看看,可以看到一点一点鬼火的。老人还说,鬼出来活动,对人是一种威胁,他们会吸走人的魂魄。所以,三月三晚上一定要吃蒿子粑粑,把魂魄粑(巴)住,不让小鬼拿走。蒿子粑粑用米面做成,再放点肉丁,做好后放到铁锅里用油煎着吃,那味道太鲜美了,我一口气要吃十几个。我总觉得古人是非常聪明的,他们总会找到各种各样的借口来创作美食,我相信古人是不相信鬼节一说的,他们搞出一个鬼节来,目的是给吃蒿子粑粑找个借口,找个由头。另外,小孩子常常厌食的,大人说出“粑魂”的话来,小孩就不敢不吃了。蒿子粑粑、大麦燋面、炕山芋、鱼冻子、狮子头和大汤圆,这些都是我儿时的味道,它们成为我“舌尖上少年”的满满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