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2. 图说舒城及龙头塔下
  3. 笔端流云
  4. 文学芳草地
  5. 【记忆中的舒城民俗】美食与饮食文化篇丨白 糖 饼 子
【记忆中的舒城民俗】美食与饮食文化篇丨白 糖 饼 子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27日 09:59          来源: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     阅读数:982
为传承和发扬舒城本地的优秀文化,解读记忆中的舒城民风民俗,彰显深厚的龙舒文化意蕴,感知千年龙舒文化血脉的起伏脉动。由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编撰的《记忆中的舒城民俗》一书于2024年9月出版发行。书中收录了舒城本土的时令节庆、喜庆礼仪、丧葬祭祀、农耕渔猎、衣食住行、饮食文化、文化娱乐、童趣游戏等风俗民情。为此,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和舒城县融媒体中心联合开设《记忆中的舒城民俗》系列专栏,分享书中的文章,与您一起品味舒城的风俗民情,感受龙舒文化,敬请关注!


舒城记忆



白 糖 饼 子

周先和

“白糖饼子哦,刚出锅的,新鲜的哦。”


一阵沙哑的吆喝声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只轻微的飘一下,就淹没在各种噪音的海洋中。


一辆红色的摩托车停在路边,后架子上放着一个柜子,柜子上“祖传秘方,手工制作”几个红字特别惹眼,两边还有锅灶、煤气罐,一位老者麻利地把锅支开,打开煤气,锅发热的时候,把铁桶里的糖丝望里面一倒,用铲子使劲搅动,直到糖丝渐渐变稠,然后,盛到一块木板上,左右一搓,撒上面粉,紧接着,一个个圆圆的、扁扁的、散发着香气的白糖饼就变戏法地出现了,再撒点黑芝麻,那香味直接向人鼻子里钻,在一傍看得出神的儿童、妇女,甚至还有大老爷们,早已口水直滴。


老者是个有60多岁的老汉,矮矮的,胖胖的,头发花白,眉毛和皮肤一般黝黑,脸上布满深深的皱纹,一身灰色外套下面,露出毛线、衬衫,七短八不齐,滴弄打挂却很干净。穿着虽不讲究,但做的白糖饼子很好吃,常常是供不应求。


几年来,舒、桐、庐三县交界周边的老百姓已经很熟悉老者的身影,经常闻见那清香的白糖饼,一段时间不见,反却有些怅然。有一次,一位妇女,因丈夫咳嗽不止,一直不见好转,听说在白露前吃白糖饼治咳嗽有奇效,一路到处打听,最终找到,高兴不已。


这位老者,就是我的大哥,长相也和我有些相似。那圆圆的白糖饼,伴随我童年的记忆,也是我家的祖传,到了我们这一代,只有大哥会这个手艺,得以传承下来。


小小白糖饼,伴随着我家几代人的命运,说起来话长着呐!


舒城至桐城的安合路边一个小街,过去叫沟二口街,四九年解放后更名舒茶,是伟大领袖毛主席视察过的地方。如今,红色旅游使得小镇闻名遐迩,毛主席视察舒茶纪念馆、九一六茶园、天子寨等,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旅游。


过去的沟二口街道后面,曾经高耸着几间大屋,黑漆大门,堂屋宽敞,4根柱子有一人抱粗,这就是周家糖坊,是我的爷爷开的。据我父亲讲,鼎盛时期,有伙计好几十人,加工各类糖制品,包括白糖饼、杠子糖、芝麻糖、欢团等,生意兴隆,在舒庐桐三县名声远扬。


父亲在世的时候,给我们讲了两个故事,一直烙印在我记忆深处。


一天深夜,劳累了一天的雇工,熄灯灭火,关好门窗,刚刚睡下,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响起, 正值雇工老刘值班,他躺在床上,很不情愿起床,但紧接着从大门缝传来声音,听得真切:


老乡,我们是解放军,我们需要买点米糖,请开门。


老刘一听,知道是当兵的,非常恐慌,因为前期有国民党溃兵在街上抢劫,也有山里土匪绑票,小镇人心惶惶,对解放军纪律严明也有所闻,但他一时搞不准,万一不是解放军,是冒充的怎么办啊?


老刘一时六神无主,这年头,做点生意实在不容易,风险太大,稍有不慎,不要讲钱,连小命都会搭上。于是,他慌忙跑到里屋,向我爷爷禀报,爷爷匆忙起身,赶到堂屋,这时,又传来轻微的说话声:


老乡,你们把米糖从窗户递出来,我们把钱从门缝递过去。我们公平交易,放心好了。


爷爷从门缝里仔细端详,看到一张年轻的脸,还有帽子上红五星,立即放心了,马上叫老刘打开大门,几位解放军战士站在门外,却不愿进门,个个穿着一身半旧的、皱巴巴的黄色军装,都是一脸菜色,削廋,却很精神、和气。爷爷连忙安排把米糖装好,递给他们,其中一位年纪稍大的把一卷钞票往我爷爷手中塞,我爷爷连连推辞。他们只好把钱放在地上,在一声“老乡,谢谢”声中,迅速消失在无边的夜色中。


解放不久,在土改运动中,我爷爷因为财产较多,被划为富农坏分子,不断遭到批斗。糖坊解散了,房子也折了,爷爷这辈人苦苦经营的周家糖坊从此在沟二口街道上消失了。全家从街道下放到了现在的三拐村河边村民组。


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一场大变革在农村掀起,不久开始分田到户,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而且一些以前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事情,现在也可以干了。


父亲立即敏感地抓住了机遇,开始在自家院子里悄悄地做起糖坊生意,晚上连夜生产的白米糖、芝麻糖,白糖饼,第二天一早挑到集市,很快变成花花绿绿的钞票。我清楚的记得,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父亲蘸着口水数着钞票,我第一次看到父亲那么自信和坦然。


不久,爷爷的富农和坏分子帽子也摘了,父亲和母亲腰杆子直了,日子更有盼头了。他们起早贪黑地劳动,农闲的时候,做米糖和白糖饼去卖,赚点钱补贴家里。每到过年的时候,周围村民都主动上门,送来大米,叫我父亲加工米糖和白糖饼,一时生意兴隆。二叔、三叔看我父亲带头干起了糖坊,也在自家院中支起了锅灶,祖传手艺大放光彩,人们相传说,周家糖坊又回来了。


在上初中、高中、甚至读大学期间的寒暑假,父亲做好了米糖、白糖饼等,用麻袋装好,我便用自行车驼着,到附近的集镇和城关去卖,以筹集学杂费,饿了就用它们充饥。


那些日子,我备尝生活的艰辛,从而倍加珍惜读书的机会。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200051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