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广化广场上,人们唱着、跳着,欢声笑语洋溢在全村的每一个角落;紧挨着墙壁,人们写着、画着,呈现了色彩绚丽的水墨画、渔民画、油漆画;流水潺潺,鸟鸣清翠,人们发诗之感慨: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乡村与文艺这两样原本并不紧密的元素,被完美地融合于房前屋后、草木山石之间,这就是位于革命老区的舒城县阙店乡转水湾村。
转水湾是一个红色的村庄,这里走出了革命烈士吴展,这里是当年新四军四支队根据地,这里的人们为了修建龙河口水库,曾作出过大量的牺牲。
改革开放以来,转水湾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湛蓝的天空下,一栋栋修葺一新的民居很是醒目;青山绿水间,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香椿酱综合园区,向南来北往的游客展现魅力。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村里呈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村里的事没人问了,集体的事业荒废了,小富即安的思想抬头了,人们挥霍着,沉湎于不良习气。“世风日下,今不如昔。”老人们感慨着。
“让村民乐起来、跳起来,精神充实起来,更要让村民富而思源、富而思进,以文化推动全村的大发展、大变化。”从省委编办下派的村第一书记陈杰有一套完整的工作思路。
“转水湾文联工作站”的标牌格外醒目,这是成立于2021年的全县首家村级文联工作站。“我们的工作站就是要搭建平台,建立组织,把文艺工作者组织起来,繁荣乡村文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在工作站的推动下,该村着力把文化种下去,建立了基层文艺工作队(组),如音乐队、舞蹈队、书法组、美术组、文学组、摄影组等,一个个文化组织,如星星之火,点燃了全村文化之盛火。
“百名作家用文字记录舒城,百名歌唱家用歌喉寄情舒城,百名美术家用画笔描绘舒城,百名书法家用翰墨书写舒城,百名摄影家用镜头定格舒城。这是全县今年文化活动的一个品牌,作为村里,我们文联工作站正按照村里的实际和特色推进。”陈杰向我们介绍。
偌大的文联工作站创作室里,人们正在挥毫泼墨。“这些农民书法家,兴致很高,他们每天前来写写画画,把自豪的心情洋溢在笔端。”陈杰自豪地向我们说。
农家庭院,三三两两的人们正与老农促膝交流,他们对农业生产、产业发展有着浓晒厚的兴趣。“我们是村里的学生,听说村里来了大作家,所以我们就跟着后面学,我们要把村里的最美风景、最好发展写出来,书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村里的“作家”刘媛媛向我们道出她的想法。
田间地头,有几个人匍匐在一伪装棚里,举着相机,对着天上的鸟儿,目光一刻不曾离开。
偌大的文化广场,人们载歌载舞。“手抬高一点,扇子打开一点,头要摆到位,眼睛随着指尖望出去。”文化志愿者正在教学员彩调唱腔、台步和彩调剧表演等基础知识,现场彩扇挥舞,歌声飞扬。
群众性“五个一百”主题文艺活动精彩纷呈,文学、摄影、美术、书法、歌舞等文艺工作者纷纷行动起来,不仅提升了自己,更愉悦了群众。
村里诗人刘小庆最近很是高兴,因为他家刚刚被评为“文艺中心户”。“评文艺中心户,主要是为了稳定文艺人才队伍,让他们有荣誉、有地位,也是对他们贡献的认可。”陈杰说,村里已评了二十多户文艺中心户,让他们组织和牵头开展文艺工作,激发乡村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点燃乡村文化发展的“火种”。
在文化活动中,村里的文化能人纷纷亮相。为了保证活动的长期深入开展,村里建立了文艺人才库。“人才库既是联系‘建’和‘用’的纽带,也是保障文化建设持续发挥作用的基础。文化来源于百姓,基层文化发展离不开百姓的支持与参与。”陈杰说,人才库是村里文艺发展的火种,只要有火种,文艺之火就能越烧越旺。
文联工作站、文艺工作组(队)、文艺中心户、文艺人才库,文化组织体系的完善,进一步增强了文化工作源源不竭的动力和活力。“到群众中去”“文化进万家”“送欢乐到乡亲”等群众性主题文艺活动让群众享受一顿顿文化大餐。
“文化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文化发展了,群众精气神提升了,更有劲头抓发展;经济发展了,腰包鼓了,人们更需要精神文化生活。所以,我们要进一步抓好经济促文化,抓好文化促经济,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挖掘吴展等红色文化,打造乡土文化,厚植香椿文化,增强群众热爱乡土的文化自觉,增强群众的文化自信。”陈杰总结道。(陈胜 熊健 张静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