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2. 乡镇聚焦
  3. 【乡村振兴】棠树乡:激发文化活力 丰富群众生活
【乡村振兴】棠树乡:激发文化活力 丰富群众生活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20日 08:32          来源:棠树乡政府     阅读数:2601

棠树乡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理念,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用文化活力描绘农村美好生活新画卷。


01

文艺活动“演”起来。刚进入4月,黄梅戏文艺演出在棠树乡“一老一小”关爱服务中心敲响了锣鼓。演出还未开始,在舞台下等候观看演出的村民们就早早搬来了小板凳“抢占”好位置,期待着演出。村民们绽放的笑脸、和气的语调,无不透露着对美好生活的满足。


“在乡里指导下,我们结合群众文化需求制定活动计划,通过群众‘点单’的方式开展系列文艺活动。”文化站站长马海燕说。乡以传统节日、“我们的节日”为契机,组织开展 “童心向党” 绘画展、“送春联”、端午包粽子比赛、莲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同时,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演讲比赛、唱红歌等活动,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的群众分类开展活动,在暑期开展留守儿童书法比赛、对乐器爱好者组织二胡表演、棋类爱好者在文化站对弈、组织妇女排练广场舞并参加县比赛......截至目前,全乡开展送戏下乡50余场,送电影下乡300余场,连续4年举办元旦文艺汇演、荷花节,连续3年举办书画比赛展,常态开展广场舞、送春联年画下乡、健身、阅读等文化体育活动。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既给群众带来了欢乐,也发展了乡村文化事业,营造出了文明、喜庆、和谐的乡村氛围。


02


体育健身“强”起来。1月8日,在棠树乡西塘集镇篮球场,全县首个乡镇篮球协会成立,协会刚刚成立会员就已达20多名。多年来,棠树乡在公园、广场等地,乡党委政府“见缝插针”安装体育器材,建设篮球场、健身步道、健身路径,激发全民运动热情。共建公共篮球场18处、村社健身站点16处,各类健身场地占地面积约7000㎡,共配套安装篮球架34副、健身器材200件、电子显示屏17个,广场舞音响设施16套,太阳能灯16盏,广场专用灯20盏,全乡16个村实现了体育设施全覆盖。同时,乡投资50万元,新建占地1200㎡的集镇文化广场,广场设篮球区、乒乓球区、健身区、儿童区、广场舞区,有效满足了群众体育健身活动需求。“灯光亮了,我们跳广场舞也更带劲了。”“以前到了晚上孩子就在家看电视,现在条件好了,我家小孩一吃过晚饭就在篮球场学打篮球。”群众纷纷表示。乡里还为群众健身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积极构建全民健身网络,培育体育二级指导员16人,覆盖村所有健身站点。组建棠树乡广场舞、篮球等各具特色的单项体育代表队19支,充分发挥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力推动了全乡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依托云雾“一老一小”关爱服务中心,吸纳老年、儿童群体开展丰富多样的健身活动,让老年人和儿童也积极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中,增强身体素质,实现老有所乐、小有所获。


03

农家书屋学起来。文化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棠树乡三拐村的农家书屋人头攒动。“以前来这,经常没有人,书也是杂乱放着,想找一些养殖技术方面的也找不见。现在好了,不但书按标签整理好了,而且经常还有乡农综中心专业人员来进行技术指导。”刚走出书屋的张圣怀兴高采烈地说。三拐村农家书屋2012年就建成并投入使用,但前期管理不规范、书籍利用率较低等问题一直存在,甚至有的村干部认为,只要保住图书不丢失,就算是管好了农家书屋。“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在意识到文化在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性之后,三拐村两委干部将书屋内原有图书重新整理、归类,并积极联系乡文化站为书屋配送价值1000余元的图书,用于知识及信息的更新,让三拐村农村书屋重新“火”起来。棠树乡还采取一系列措施用好农家书屋,借助农家书屋的平台全力助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充分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强大作用,一是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交流读书心得,学以致用。二是举办农业科技培训,通过举办现场讲学或者技术交流活动,提高农民种养殖技术。三是通过致富带头人现场传授经验、解疑释惑,增强农村创业的积极性,通过农业技术书籍的交流讨论,开拓脱贫致富的新思路。农家书屋活跃和丰富了村文化生活,真正成为广大群众科学致富的“加油站”和日常生活的“精神乐园”。


“近年来,棠树乡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持续开展有特色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丰富乡村文艺色彩、文化温度和文化自信。”棠树乡党委副书记束红梅说道。(廖明明)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200051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