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2. 国内要闻
  3. 【我的年度头条】齐心协力奔小康
【我的年度头条】齐心协力奔小康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31日 17:37          来源: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阅读数:3724

曙光中的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 (资料照片) 本网记者 李博 吴文兵 摄

“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指出。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脱贫决胜之年遭遇疫情、灾情影响。全省上下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保持强劲攻坚态势,“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全部解决,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个国家级和11个省级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彻底解决,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即将全面完成。贫困地区的面貌彻底改变,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当前,巩固脱贫成果任重道远,防止返贫还需加大力度。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防止出现大规模返贫致贫。同时,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继续加强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消费扶贫等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产业振兴是实现脱贫攻坚的重要标志,是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必然要求。未来要将农村产业发展思路从产业扶贫转换到产业兴旺上来,助推产业发展提档升级,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做大做强产业链,加快形成农民增收致富、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经营主体做大做强、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的多赢局面,奋力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范克龙


电商致富带头人张传峰:“网店销售额突破了500万元”

“冬至喝羊肉汤,一上午杀了3只羊,全都卖光了! ”

12月22日上午,在金寨县汤家汇镇红军街上一间不大的电商小店里,店主张传峰正拿着手机在直播。小店内,堆放着一捆捆粉丝、一箱箱土蜂蜜,门前挂满了腊肉、土鸡、羊肉……

小个子,娃娃脸,从小因病致残的张传峰身高只有1.4米,看上去像个未成年的小孩,实际上已经37岁。张传峰在村庄附近经营小卖店,生意惨淡。2014年,他被评定为贫困户。这几年在精准帮扶下,他建农场、搞养殖、做电商,不仅脱了贫,还成为当地有名的电商红人,帮助其他贫困户销售农产品。

改变,还得从扶贫政策说起。 2015年,村里为张传峰申请了10万元的创业扶贫贴息贷款,鼓励他搞养殖,并为他联系养殖专家进行技术指导。那一年,张传峰购买了20多只种羊,做起了“羊倌”。第二年,山羊总数发展到300多只,加上鸡鸭销售,当年就收入10多万元。

2017年,当地打造电商特色小镇,鼓励村民发展电商,张传峰看到机会,在汤家汇镇电商一条街上开起网店,自己山上养的羊、河里养的鸭子、田里种植的小香薯,通过网店进行销售,他也化身直播达人。由于山货丰富、质量过硬,张传峰的网店生意越做越红火。2017年,张传峰纯收入20万元,2019年纯收入达到50万元,成了电商致富带头人。

“看!前天直播晒腊肉,点击量10多万人次。 ”张传峰告诉记者,他现在收购的乡村农产品在网上销售,今天他又收购了3万多块钱的扶贫农产品。 “昨天发了100多单,现在一天点单1万多元,多的时候四五万元。 ”张传峰告诉记者,“去年共销售两万多单,销售额500多万元,带动贫困群众300多人增收。今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销售额突破500万元肯定没问题。 ”(本网记者 范克龙)

·成绩单·

我省组织开展农村电商培训,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建设,电商扶贫成效明显提升。截至目前,全省共有20个国贫县、2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省重点县、12个非重点县入选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全省31个贫困县累计实现农村产品上行564亿元,受益贫困群众5.2万人次。


扶贫车间务工的臧廷华:“我找到了新工作”

“老臧,有人找你! ”

“马上就来! ”

近日,在阜南县会龙镇唐龙袜业的生产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响彻四周,说话不得不提高分贝。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边“套袜子”,边大声回话。

他叫臧廷华,今年71岁,是厂里员工中的“高龄户”,也是困难户。有多困难?老臧家有八口人,妻子是盲人,儿子、妻子有病无法劳动,孙子孙女在上学,儿媳是聋哑人。

2015年,老臧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到了政策扶持,2018年顺利脱贫。但如何拓宽收入来源负担八口人,仍是这个家庭的大问题。

如今,镇上多了不少制袜厂,带来大量就业机会,亲友们喊老臧也去试试。 “俺心里寻思,自己这么大年纪,又没一技之长,还能找到工作?人家说套袜子要求不高,学学就会了,我就过来了,谁知很快就上手了。 ”老臧自信地说。

简单重复的工作,非常适合像老臧这样的高龄困难群体。唐龙袜业成立后,他和儿媳都在制袜车间找到了工作,有了稳定收入。

老臧的儿媳虽然是聋哑人,但手脚麻利。按计件工资计算,两人一个月加起来能拿四五千元,一年五六万元不成问题。

“这份工作对我们家来说,太重要了!要求简单,离家很近,收入也不错。 ”臧廷华表示。

轰鸣的机器,忙碌的工人,家门口的大厂给这座人口大县带来的是机遇,更是希望。

“袜业产业园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为当地群众尤其是贫困人群提供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实现了打工赚钱和照顾家庭两不误,带动当地群众就业近400人,其中贫困户近80人。 ”阜南县会龙镇党委书记刘金堂介绍,该镇致力于打造袜业小镇,建成万台袜机的产业园,带动上万人就业。(本网记者 王弘毅)

·成绩单·

我省大力实施 “三业一岗”就业扶贫模式,外出务工贫困人口占比由2013年底的18.3%上升到2019年底的36%,贫困群众工资性收入由2013年717.5元上升至2019年底的6312.7元,收入增长了8.8倍。累计帮扶贫困劳动者就业68.41万人次。


回乡办农家乐的杨续建:“农家乐生意可火了”

往年眼下这个时候杨续建的农庄民宿该歇业了,可今年不一样,陆陆续续还有客人下订单。 “10月份以来,入住的客人有400多人次,毛收入4万多元,是往年2倍。今年,受疫情影响,上半年形势不好,但天柱山推出10元门票后,游客明显增多,给周边民宿带来了意外的人气。 ”杨续建笑着说。

杨续建的农庄坐落在潜山市水吼镇天柱村的山寨,离天柱山景区大龙窝入口不到2公里。站在门前的水泥路,就能清楚看到屋后被称为“擎天一柱”的天柱峰,不少客人喜爱在这里摄影留念。

可在过去,杨续建对这片土地并没有什么依恋。上个世纪末,由于家里穷,20岁出头的杨续建入赘他乡做了上门女婿。本以为逃出大山的他,由于夫妻感情不合而离异,2008年回到了老家。婚姻的失败,让他一度精神颓废,生活也陷入困顿。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杨续建又鼓起了创业兴家的勇气。他长年奔波在外搞装修,日子终于有了起色。2016年,他结识了现在的妻子,组建了新家庭。

“老父年迈,又添了小孩,在外面打工难以照顾家庭。 ”正当杨续建犯难的时候,扶贫干部找上了门。 “在家里办民宿也是不错的选择。 ”杨续建转念一想,这几年,周边不少农户经营农家乐,生意不错。2017年夏,老杨自己动手将家里的青砖房改成了4间接待用房,做起了民宿生意。当年实现净收入1万多元。

尝到甜头后,杨续建干劲更足了。第二年,他争取到扶贫贷款,又将脚屋翻新改造,接待规模扩大到12间客房。2019年,农庄被当地评为3星级民宿,享受到3万元的奖补,生意越做越红火。(本网通讯员 曹冬艺 本网记者 范克龙)

·成绩单·

全省通过乡村旅游扶贫共带动39.4万贫困人口实现增收,333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八个一”建设全部完成,共培训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干部和乡村旅游带头人1886人。


扶贫车间务工的臧廷华:“我找到了新工作”

“老臧,有人找你! ”

“马上就来! ”

近日,在阜南县会龙镇唐龙袜业的生产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响彻四周,说话不得不提高分贝。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边“套袜子”,边大声回话。

他叫臧廷华,今年71岁,是厂里员工中的“高龄户”,也是困难户。有多困难?老臧家有八口人,妻子是盲人,儿子、妻子有病无法劳动,孙子孙女在上学,儿媳是聋哑人。

2015年,老臧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到了政策扶持,2018年顺利脱贫。但如何拓宽收入来源负担八口人,仍是这个家庭的大问题。

如今,镇上多了不少制袜厂,带来大量就业机会,亲友们喊老臧也去试试。 “俺心里寻思,自己这么大年纪,又没一技之长,还能找到工作?人家说套袜子要求不高,学学就会了,我就过来了,谁知很快就上手了。 ”老臧自信地说。

简单重复的工作,非常适合像老臧这样的高龄困难群体。唐龙袜业成立后,他和儿媳都在制袜车间找到了工作,有了稳定收入。

老臧的儿媳虽然是聋哑人,但手脚麻利。按计件工资计算,两人一个月加起来能拿四五千元,一年五六万元不成问题。

“这份工作对我们家来说,太重要了!要求简单,离家很近,收入也不错。 ”臧廷华表示。

轰鸣的机器,忙碌的工人,家门口的大厂给这座人口大县带来的是机遇,更是希望。

“袜业产业园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为当地群众尤其是贫困人群提供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实现了打工赚钱和照顾家庭两不误,带动当地群众就业近400人,其中贫困户近80人。 ”阜南县会龙镇党委书记刘金堂介绍,该镇致力于打造袜业小镇,建成万台袜机的产业园,带动上万人就业。(本网记者 王弘毅)

·成绩单·

我省大力实施 “三业一岗”就业扶贫模式,外出务工贫困人口占比由2013年底的18.3%上升到2019年底的36%,贫困群众工资性收入由2013年717.5元上升至2019年底的6312.7元,收入增长了8.8倍。累计帮扶贫困劳动者就业68.41万人次。


回乡办农家乐的杨续建:“农家乐生意可火了”

往年眼下这个时候杨续建的农庄民宿该歇业了,可今年不一样,陆陆续续还有客人下订单。 “10月份以来,入住的客人有400多人次,毛收入4万多元,是往年2倍。今年,受疫情影响,上半年形势不好,但天柱山推出10元门票后,游客明显增多,给周边民宿带来了意外的人气。 ”杨续建笑着说。

杨续建的农庄坐落在潜山市水吼镇天柱村的山寨,离天柱山景区大龙窝入口不到2公里。站在门前的水泥路,就能清楚看到屋后被称为“擎天一柱”的天柱峰,不少客人喜爱在这里摄影留念。

可在过去,杨续建对这片土地并没有什么依恋。上个世纪末,由于家里穷,20岁出头的杨续建入赘他乡做了上门女婿。本以为逃出大山的他,由于夫妻感情不合而离异,2008年回到了老家。婚姻的失败,让他一度精神颓废,生活也陷入困顿。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杨续建又鼓起了创业兴家的勇气。他长年奔波在外搞装修,日子终于有了起色。2016年,他结识了现在的妻子,组建了新家庭。

“老父年迈,又添了小孩,在外面打工难以照顾家庭。 ”正当杨续建犯难的时候,扶贫干部找上了门。 “在家里办民宿也是不错的选择。 ”杨续建转念一想,这几年,周边不少农户经营农家乐,生意不错。2017年夏,老杨自己动手将家里的青砖房改成了4间接待用房,做起了民宿生意。当年实现净收入1万多元。

尝到甜头后,杨续建干劲更足了。第二年,他争取到扶贫贷款,又将脚屋翻新改造,接待规模扩大到12间客房。2019年,农庄被当地评为3星级民宿,享受到3万元的奖补,生意越做越红火。(通讯员 曹冬艺 记者 范克龙)

·成绩单·

全省通过乡村旅游扶贫共带动39.4万贫困人口实现增收,333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八个一”建设全部完成,共培训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干部和乡村旅游带头人1886人。


“出列村”党总支书记舒晓先:“村里全部脱贫了”

青阳县酉华镇宋冲村,曾是个以农耕为主的小山村,如今依托绿色产业和红色旅游发展,走出了一条“红绿结合”的乡村振兴道路。

“2018年高标准出列后,我们狠抓产业振兴,巩固脱贫成果,对接乡村振兴。贫困户年收入由2014年人均不到2000元增长到现在的1.4万多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由4.5万元增长到63万元,贫困户已经全部清零。 ”村党总支书记舒晓先介绍。

2018年以来,宋冲村通过培植“一村一品”发展蚕桑养殖种植,建成了蚕桑一体化种养大棚和小蚕共育室,流转改造桑园300余亩,鼓励龙头企业三方丝绸公司扩大种养规模,带动村民增收。今年蚕桑种养基地共养蚕320张,预计收入近百万元,吸纳70多名村民务工就业,其中10余名贫困户务工就业、15户贫困户土地流转,户均增收5000余元。

宋冲村土壤富含硒,产出的茶叶品质高,但由于零散经营,长期种在深山人未识。为改变传统的茶叶生产发展模式,宋冲村依托扶贫项目,招引浙江客商规模化种植安吉白茶,引导当地贫困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采茶季在基地采茶140元一天,每年用工约2000人次,高峰期每天400余人。 ”舒晓先告诉记者,通过做大做强茶产业,村集体不仅增加了经济收入,还带动很多贫困群众家门口就业增收。

今年宋冲村又投入180万元扶贫项目资金,建成红色旅游游客服务中心及配套基础设施,打造“宋冲红色旅游”产业,带动农家乐、观光赏花采摘、漂流等绿色产业发展,形成“一红一绿”的发展新格局。

“我们将继续发挥资源优势,继续推动龙头企业带动、群众主体参与、市场互利共赢的总体思路,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以‘产业兴旺’带动‘生活富裕’,让巩固和发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带领大家致富奔小康。 ”舒晓先说道。(本网记者 范克龙)

·成绩单·

我省深入推进产业脱贫工程,累计发展且目前仍在发挥效益的到村产业扶贫项目2.42万个,实现3000个贫困村全覆盖,村均项目8.07个;累计发展且目前仍在发挥效益的到户产业扶贫项目299.39万个,户均项目1.83个。


脱贫户冷向东:“来年定能有个好收成”

12月22日,阳光照耀着大地,一处农家小院的院墙上挂满了晾晒的咸肉、咸鹅等年货,院子前面几只小牛犊依偎在母牛的身边晒着太阳打着盹,主人冷向东拿着刷子不停地给一头待产的母牛挠着痒痒,嘴里嘀咕着:“等你下了崽,咱家就有5头小牛犊了,来年定能有个好收成! ”

冷向东是来安县杨郢乡余庄村大港组人,今年74岁,无儿无女,家里就他和老伴两个人。由于患有高血压、脑梗疾病,家庭生活困难,2014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精准扶贫要输血更要造血,如何帮助冷向东造血成为帮扶责任人郭进科心头的一件大事。杨郢乡地处江淮分水岭,山多草多,考虑到冷向东夫妻年纪大,身体不好,又没有什么专业技能,郭进科建议他们利用当地的地理优势养牛,这一建议得到了冷向东的赞同。

说干就干,2015年郭进科帮助冷向东申请了3万元的小额免息贷款购买了两头黄牛,还帮他报名了特色种养培训班。 “自从我开始养牛,乡里畜牧兽医站站长孙建军经常上门给我进行一些养殖技术指导,当年我家的牛就产了两头小牛犊。 ”冷向东说。 “他家的牛不用饲料喂养,牛肉不仅口感好,还绿色健康,他想卖的时候,我们在微信群里一吆喝,立马有人抢着上门收购。 ”郭进科说。

采访中冷向东告诉记者,母牛一年可产一胎,一头小牛犊养了两三个月就能卖3000多元,超过一年的成年牛能卖1万多元。 2016年,他卖掉了家里的两头成年公牛净挣了2万多块,加上家里养的猪、鸡收入和资产收益分红,成功脱贫。如今,他家还留有4头母牛、4头小牛犊和1头成年公牛。望着满院的黄牛,老冷高兴地合不拢嘴:“多亏政府的帮扶政策好啊,帮助我家找到了致富门路,我虽然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但牛还会继续养下去,争取日子越过越好。 ”(本网通讯员 戴逸敏 本网记者 范克龙)

·成绩单·

全省大力实施“四带一自”、项目提升、“一村一品”特色种养业扶贫三大行动,努力实现特色种养业扶贫由数量覆盖向提质增效转变。2016年以来,全省累计实施特色种养业扶贫到村项目4.24万个、到户项目645.8万个。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