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介绍:梅升红,大学学历,主任医师,舒城县中医院骨伤科主任,中华医学会骨伤科分会六安市常委,安徽省针刀协会常委,安徽省儿童医疗协会委员,安徽省脊柱微创外科委员会委员,AHSYY骨科微创专委会脊柱微创学组委员,安徽省脊柱内镜工作组成员,六安市骨代谢委员会常委。从事骨科临床工作27年,擅长脊柱及四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人工全膝、全髋关节置换术,颈、腰椎间突出症的常规开放和微创手术。

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老百姓们遇到骨折、腰腿痛这些骨科毛病时,第一时间总能想到舒城县中医院的骨科,这与县中医院骨科中有位名叫梅升红的医生多年来学医入痴,积累的良好口碑密不可分。在梅升红医生的带领下,舒城县中医院骨科不仅获得省重点学科、市重点学科的“双料”冠军,而且声名在外,在本地毫不逊色其他医院骨科的风采。“偷师”往事 练就县中医骨科“不二”医术
采访梅升红的前一天,一位年逾92岁的老太太因摔倒致股骨颈骨折被送来,需要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由于她年高体弱且心肺功能不全,手术风险极大,已经耽搁了小半月。老人疼痛难忍,日常护理非常困难,后来经其儿子多方打听,来到舒城县中医院就诊。在一番了解之后,梅升红果断地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经多科会诊,制订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手术和抢救预案,手术进行了一个多小时顺利结束。“梅大夫在县里很有名气,我们也是慕名而来,他的技术那么好,我母亲术后状态恢复很好。”从老人儿子的语气中,可以看出他对这个手术十分满意。
类似的病例在梅升红这里已经是不胜枚举。“来我们科的病例绝大多数是农民、老年人,经济条件较差,在县里治疗花费少、报销比例大,医保压力也就小。如果我们不跟进学习前沿医技,怎么能承担起这些病人的救治任务呢?”早年,梅升红曾奔赴河南省正骨医院、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广州军区总医院进修学习。他非常珍惜每次来之不易的进修学习机会,在一次集体学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仍觉得意犹未尽,当同行人相继离开后,他却偷偷留下来观摩了另外一场关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培训。“前者是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骨折的技术,后者是治疗青壮年脊椎疾病的方法,早期都被我‘偷’学回来了,现在这些还是骨科的前沿技术。”谈起这段“偷师”往事,梅升红充满笑意脸上透露出一种自豪。近年来,他紧跟骨科发展潮流,率先在本地区开展微创治疗四肢骨折、双侧全髋一期置换术、经皮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全膝关节置换术等,尤其是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约100余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约300余例,填补了本地的相关技术空白,先后3次获邀在省、市级学术大会上做相关课题的公开演讲和交流,鉴于梅升红在医学创新上的卓越表现,他被推选为2020年度舒城县“最美科技工作者”五人之一并参加市级角逐。
书海沉淀 从无师自通上升为领域专家
在梅升红的办公室中有两个书橱占据了一面墙,里面摆满了《中华骨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和《创伤骨科学》等专业期刊书籍。像这样大小的书橱,在他家中还有6个。每年他都要花费近万元来购买专业书籍与订阅医学期刊杂志,每天2小时的阅读时间更是他“雷打不动”的作息安排。
“我们这基层医院情况特殊,不像人家大医院,遇到问题还有人请教,我们只有请教这些不说话的老师。”梅升红指着一本本厚厚的专著说,“我作为科室负责人,我不带头谁带头呢?”在这种学习热情的长久积累和催化下,渐渐地,他成为了自己一方领域上的专家,并陆续在国家级医学期刊上发表论文多达10余篇。
尽管现在梅升红已是资深的专家,但仍保持着良好的工作习惯:回忆并书写手术过程,详细记录相关解剖、操作技巧和容易出现的并发症。他的抽屉中有好几本工作手册,满满当当地记录着每次手术的基本情况与过程,用来时常回顾复盘和随访。无论大小手术,术前总要翻阅不同的专业书籍,博采众家之长,做万全手术预案。根据不同的病情,提前制定不同的应对策略,以防遇到意外情况,防患于未然。正如他常说,手术做的再好,细节决定成败,术后更是要细心观察病人,做好术后康复工作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手术成功。
“不要下蹲,不要跷二郎腿”,“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这些都是梅主任反复交代病人术后的事宜。“医生从专业角度叮嘱患者注意事项,要把病人当成孩子一样耐心对待,像老师对待学生一样反复教导,两三遍记不住,那就讲五六遍甚至更多遍。”为解决医患之间沟通难的问题,他的办公室还放着多种人体结构模型,划上各种标记,有的甚至被摸的乌黑发亮。比喻与模型的结合,形象生动的表达,带来的是他与病人之间朋友一般的良好相处模式。
学医入痴 干一行爱一行悟出人生真谛
在儿子航航眼中,父亲是个医痴、工作狂。“我爸的朋友常常来家里找不到他,会跟我讲‘见你爸爸一面好难’啊。别说你见我爸难了,我见我爸一面都难。”在航航回忆中,早出晚归的父亲于他而言是一个在很多场景下“缺席”的角色。
梅升红每晚在家研读医学的身影在年幼的航航脑海里烙下了深刻印象。“哈哈,我儿子从小就觉得爸爸学医太苦了,工作之后也要天天看书、经常考试。”梅升红似乎并没有觉得苦,反而乐在其中,谁又能想到学医并不是他最初的职业理想呢。
“虽然说学医是误打误撞进来的,但是做一行就要爱一行,工作生活都要认真对待,幸福指数才高。当病人拉住你的手跟你讲‘你就是我的救命恩人啊’,那种感觉是什么物质财富都替代不了的。”梅主任说,常常在大街上遇到之前救治的病人上前感谢,无不让他觉得自己这个医生当得值,成就感与自豪感可以抵消所有的辛苦和烦恼,他也因此荣获舒城县首届“医德标兵”称号。
心若年轻,则岁月不老。在每天治病救人的忙碌中,时间已经悄悄流逝了27年,而他那颗医者仁心却依然年轻,仿佛这颗炙热的心就是为患者而生。